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01|回复: 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理论如何化繁为简:【中医探微】的设计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6-25 15:5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中医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是传统学说有太多“套路”,基本的如阴阳[五行]、经络、六经、八纲、脏腑、卫气营血,加上各种门派,如经方派、火神派、道医、佛医、易医、术数医,还有圆呀零呀哲呀情呀艺呀什么的,真有需要弄得那么复杂吗?这对中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现代专业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因为这种貌似丰富实质是零碎散漫的知识结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智力负担或成本,无论从传授、学习、还是沟通(包括不同学派之间和中医与受众之间这两种沟通)的角度来说,都是付出多而收效少。

以中医的证概念为核心,《自助中医》的【证候探微】提出一个揉合了气血、脏腑、和八纲的证名框架设计如下图所示:


这个框架可说是个2.5维结构:其中横向的“虚|寒|热|燥|湿|痰|瘀|风”和纵向的“心|肝|脾|肺|肾”构成基本的2D架构,“全身”理论上应分为“气|血|津”,但津的部分与燥湿有相当多的重叠,所以将这部分剔除并将气血合并为“全身”置于五脏之上,实际上这也有暗示全身和五脏两者是不同层次的抽象功能的意思。腑的部分基本上(如胃/胆/膀胱)但不完全(如肠)按中医传统归入与之相表里的脏。因此,这个2.5D的证名架构突破了现行所有纯以文字为载体(因而只有1D单线)的组织安排局限,既基于人体生理常识、同时亦体现中医传统的[八]纲领概念,因而本身即具备能突显整个证名空间内在纲目结构的功能。


在这个2.5D结构里,各纲/体之间的相对大小,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各纲/体之间的重要性。正如赵老不断强调的,按内经的说法,“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俗语所说十病九虚。看上面的图做个简单的计算,虚-纲之下的证名(包括移到燥湿两纲的阴虚部分)超过所有证名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把握好各种虚证的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纵横关系,是当一个合格中医最起码的基本功。【证候探微】从列表的框架到选材和设计布局无疑都以这方面的考虑为出发点。

按照80/20的指导原则,我们选取了~80个最常用的证名,再根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把这~80证名分成核心和基本2组,并进一步将全身五脏配以不同对应底色,以便在每一纵列能够更有弹性地根据需要来调整各体-证所占空间,以达到屏幕上有限列表空间的最优化利用。

网页链接是另一个为提供能超越传统纸本媒体学习效率的技术支撑。比较一下传统证候学的文献,应该不难发现,现存的证候学教材基本是一个相当“平”(flat)的数据库。每一个证名下面的“知识包”相对完整,但证名作为某具体知识包的标签或抓手却缺少系统的分析,结果是几百个证名只作一个简单的线性分类,有时甚至以笔划排名。方剂学也存在类似情形。笔划排名好比英文字典,做工具书很好而且必要,但相信没有多少人会认为用字典学英文是个正确的途径,更甭说是高效的途径。【证候探微】不仅开创了2.5D架构,而且利用每个证名至少有脏/纲两个维度属性,在证名这个层次上进行多种不同视角的预分析,并通过链接让用户直接控制知识包的显示页,中医学子们可在证名层次上通过任意视角或方向的探索比较来掌握具体的证。想想在一个被1D纸本媒介固定排序相隔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几个证名之间进行比较互鉴,对掌握领悟证候间的差异虽然是必要的,但用户所需付出的气力(而且需要不断重复)难免会消磨用户的热情。【中医探微】让这样的探索变得毫不费力,其积累下来的效率提升应该轻易超过一个数量级。

总之,从证名入手,且从最重要、往后都会经常遇到的那20%证及其方剂药物入手,在初学中医的过程中,让【中医探微】使用者集中大部分时间,可以很轻松地从不同的视角去检视这筛选出来的50~100核心证/方/药上,并通过相关医案加深理解,这就是【中医探微】通过网页技术所落实的化繁为简方案的理念所在。

欢迎各路专家学者从理念到设计到材料到实施提出意见想法,由此建立起中医道器之间螺旋式相互推动上升的理想状态,共同把中医的教/学/沟通以至市场和应用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为新时代作出中医的专业贡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18-6-25 18:45:05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中医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是传统学说有太多“套路”,基本的如阴阳[五行]、经络、六经、八纲、脏腑、卫气营血,加上各种门派,如经方派、火神派、道医、佛医、易医、术数医,还有圆呀零呀哲呀情呀艺呀什么的,真有需要弄得那么复杂吗?
===============================================
      先生脑子里是一锅浆糊,所以复杂!
      中医学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哲学层次,即阴阳五行、取象比类;基础理论层次: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气神;临床层次: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
     你看看,是不是完整的理论系统。你看看你自己罗列的那一大堆平面的、杂乱无章的……
      你没有一个完整的全局的认识,差之分毫谬之千里!只能跟着歪嘴和尚念歪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18-6-25 19:52:10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思路,希望先生早日成功!
4
发表于 2018-6-25 19:55:0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25 14:45
现代中医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是传统学说有太多“套路”,基本的如阴阳[五行]、经络、六经、八纲、脏 ...

书呆子也有能力评论新生事物?守着上辈留下的那点基业,别弄丢了,就不错了哈。
5
发表于 2018-6-25 21:05:34 | 只看该作者
萧先生一向支持中西医结合。建议萧先生应该把西医的相关病名也列入表中。
6
发表于 2018-6-25 21:42:35 | 只看该作者
        
        我主张用~100个证/~100个方/~100个药去掌握~80%的中医之道。你呢?现在是第四本书了,才说对证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再过2-3年写第五本,到时肯定“更为完整”,到第六本,“最为完整” …… 你说那个方法有效率?
======================================================
     我已经完成了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节点上的150个证的相应的西医病理状态,建立了一个【方剂-证-病理状态-诊断治疗方案】体系。其中,证-病理状态(即证态)是关键。例如:阳明腑实证,其对应方剂是承气汤类,西医病理状态是肠梗阻,肠梗阻的诊断治疗方案就是阳明腑实证的诊断治疗方案;肠梗阻可以使用承气汤类治疗。
       我现在已经完成了!而且在本论坛已经发表了。
7
发表于 2018-6-25 22:1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8-6-25 22:16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25 21:42
我主张用~100个证/~100个方/~100个药去掌握~80%的中医之道。你呢?现在是第四本书了,才 ...

        我已经完成了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节点上的150个证的相应的西医病理状态,建立了一个【方剂-证-病理状态-诊断治疗方案】体系。其中,证-病理状态(即证态)是关键。例如:阳明腑实证,其对应方剂是承气汤类,西医病理状态是肠梗阻,肠梗阻的诊断治疗方案就是阳明腑实证的诊断治疗方案;肠梗阻可以使用承气汤类治疗。
       我现在已经完成了!而且在本论坛已经发表了。


------------------------------------------------------------------------------------


       李教授确实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标杆!建立了一个【方剂-证-病理状态-诊断治疗方案】体系。
       李教授确实是一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思维敏锐、治学严谨。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书中缺少中西医界限划分及中西医疗效对比。
自以西医为标志的现代医疗体制建立健全以来,哪些病西医疗效好?哪些病中医疗效好?现代西医及传统中医都不擅长的病,现代中医用什么样的创新方法才可以大显身手?书中并未提及。
       这是李教授著作中的硬伤。



8
发表于 2018-6-25 22:1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8-6-25 22:16 编辑

         如果没有一点新的知识,仅仅是把张仲景的方证用西医病名来套,张仲景能治的病你就能治;张仲景治不了的你也不知道怎么治。那么,就指导临床而言,仍旧停留在后汉时代。        岂不知这一千八百年发生过什么变化?这69年又发生着什么变化?
        整天念叨《周易》的人,真的不知道周易的“易”字是什么意思?
9
发表于 2018-6-25 22:2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8-6-25 22:24 编辑

         比如说:大陷胸汤治疗肠穿孔。是西医疗效好?还是中医疗效好?        中医治疗一旦发生意外,肠穿孔孔径过大,服过大陷胸汤,胸汤从孔径中流到腹腔中,这种情况下,中医下一步怎么处理?需要不需要西医帮忙?每一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中西医处理方案对比,都需要列出来。
         这样,李教授的著作便可称“划时代巨著”了!



10
发表于 2018-6-25 22:39:12 | 只看该作者
   我没有必要对比二者的优劣,取消一个,保留一个!面对病人,取中西医之长,有何不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8:56 , Processed in 0.18088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