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从古代医者开始,没有痛苦即没有病。虽然也有朴素的经验发现下肢浮肿、眼睑浮肿等体征也提示存在疾病。而这些都至少是从症状、从外观角度发现「不同寻常」的迹象而断定有疾病。
真正无症状的疾病要说到「血压」。
1733 年英国皇家学会 Stephen Hales(1677-1761)首次测量了动物的血压。他用尾端接有小金属管的长 9 英尺(274 厘米)直径六分之一英寸的玻璃管插入一匹马的颈动维持 270 厘米的柱高。此时血液立即涌入玻璃管内,高达 8.3 英尺(270 厘米)。
此后,法国医生 Jean Louis Marie Poiseuille(1797-1869)采用内装水银的玻璃管来测量血压,这不仅使血压测量方法前进一小步,并开始对血压之于人体生理的意义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1896 年,意大利医生 Scipione Riva-Rocci(1863-1937)终于改制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袖带血压计,但是它只能测量动脉的收缩压,而且测量出的数值也只是一个推测性的约数,欠准确性。
俄国外科医生 Korotkoff(1874-1920)对其进行了改进,在测血压时,加上了听诊器。这一点改进使血压测量飞跃到一个全新的水平,由此大家开始测量到动脉舒张压。从这到现在仍然是血压测量的基本方法。
人类认识到血压,但血压跟健康的关系呢?当时医学界认为,人的动脉会随着年龄老化而硬化,因此需要更高的血压让血液通过狭窄的血管。所以高血压是人的重要代偿,不应该干预。
20 世纪初,一些保险公司发现人的血压越高,则未来 20 年的死亡风险越高。例如,「血压值 140/90 mmHg 」的人在 20 年后比「血压值 120/80 mmHg」的人死亡率高 1 倍,而「血压值 160/95 mmHg 」的人比「血压值 120/80 mmHg 」的人死亡率高 2.5 倍。他们据此把血压评估列入「人寿保险」的评估系统,从而实现「人寿保险」利益最大化。
证明血压跟寿命的紧密联系,打开了人类医学的新时代:我们不再仅仅是根据症状、外观的异常来诊断疾病。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探查人体生理状况,并根据此而来分类疾病。
3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单纯根据化验单、CT 或超声检查等等就断定存在疾病呢?
回到血压跟寿命的关系来说。如果化验单的异常能预告未来的趋势,那么用化验单、CT 检查来诊断疾病是有益的。但现实比我们要想象的复杂。
比如,风湿病学界有一个著名箴言:绝大多数类风湿因子(RF)阳性的不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绝大多数抗核抗体(ANA)阳性者不是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因为研究证实:多达 4% 的年轻健康个体中存在 RF。如果换为无风湿病迹象的健康老年人呢?最高达到 25%!而让健康人测 ANA 呢?不同稀释倍数的结果不一样。
一项以 20-60 岁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的大型多中心研究中,以 1:40 的稀释度检测有 32% 的血清为阳性,以 1:160 的稀释度则有 5% 的血清为阳性。但哪怕患病率偏高的中国人群也只是 10 万之 70,即 0.07%。
相比较,抗瓜氨酸化肽抗体(anti-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ies, ACPA)更能预告类风湿关节炎(RA)的出现。目前针对无症状人群血清的检验——比如献血者血库、军队学清库的研究证实,很多自身免疫病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已经有抗体。在出现症状前,RA 患者 RF 的比率约是 20% 到 60%,而 ACPA 是 30% 到 60%。
针对血清里有两个抗体的研究证实:「ACPA 阳性者」转变为 RA 的可能性是「RF 阳性」的 2 倍!实际上,对于无症状人群的「ACPA 阳性者」 者,未来 5 年进展为 RA 的可能性可达 60%;如果已有未明确诊断的关节炎,但 ACPA 阳性,那么 3 年内他被诊断为 RA 的可能性高达 90%!
也就是说,有 RF 阳性的人未必会成为 RA,但 ACPA 阳性的人有很大可能成为 RA。
那是不是说,如果有人存在 ACPA 阳性,我们就可以预见性的诊断他 RA?
不能,且不说无症状人群的 5 年风险也仅仅是约 60%;哪怕他真的在未来转变为 RA,你有证据支持你的治疗可以避免他进展为 RA 吗?更进一步说,又有什么证据支持你提前性治疗能改善他的整体预后吗?如果不能,你提前诊断的意义又何在呢?
4
有足够多研究证实:随着血尿酸水平的提高,人出现痛风、慢性肾脏疾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等的风险越大,甚至也可以看到慢性心衰患者的死亡率跟血尿酸水平呈相关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必须降血尿酸治疗——除痛风病人。
为什么痛风病人必须降尿酸?因为降尿酸可以减少痛风发作风险。这可以让痛风病人免除疼痛困扰。而慢性肾脏疾病、冠心病、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尿酸则被称之为「无症状高血尿酸」。目前主流的观点仍不推荐普遍性的药物降尿酸治疗。
也就是说,仍是「没有病」!除非我们有更确凿证据证明:在权衡过药物治疗的副反应后,药物降尿酸的收益远大于治疗副反应,那么我们才会针对性治疗。到那时,那些慢性肾病、冠心病、糖尿病病人才会把「无症状高血尿酸」 当做疾病。
对于无任何基础状况者的「无症状高血尿酸」 是否为疾病?那还需要更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