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第三十五讲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 今天是周一,我们继续一起学习曹老师的《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医祖扁鹊留给了我们丰富的中医学资料,在上一讲中霍立轩师兄讲解了扁鹊脉法,脉诊在中医的四诊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而扁鹊正是开创这一中医诊断方法的开宗立派的宗师,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脉法都是在继承扁鹊脉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那么什么是人与天地相应呢?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类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在地球之上的,人类不能够脱离地球而独立生存,地球上气候变化(如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变化,阴天,下雨,晴天等因素),地理环境的变化(如山川河流的变化和动植物物种的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地域以及季风地区和非季风地区,多雨地区和干旱地区)和太阳、月亮、金星、水星、木星、土星等天体运行规律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等因素与人类的健康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的健康由于受到以上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人类的气血运行规律也会相应的受到这些复杂因素的影响而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中医正是通过天、地、人活动信息的研究,并通过模型推演的方式结合古代简单的解剖知识而探求得到他们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从而得出人体正确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并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干预,从而维持人类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这种和谐共存的状态是人类最理想的健康状态,这正是中医的高明所在。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有他们各自的形状、颜色、气味、温度、质地,这些都是他们表现于外的特征,也就是“外候、外应”。人类的脉搏、皮肤的颜色,气味,说话唱歌等发出的声音,体表的温度等可以通过人体感官直接观察的体表变化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中医进行病史采集的最重要的途径。“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我们中医学将万物的颜色,味道,声音以及万物体表的温度等等特征与相应的时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所以中医说的“五色”、“五味”、“五音”、“五气”、“五脏”、“五行”等是五个时空的缩影。青色,春季,东方,木,肝藏,风气,酸味,温暖,筋,眼目,角音等相联系。红色,夏季,南方,火,心藏,热气,苦味,火热,血脉,舌头,徵音等相联系。黄色,长夏,中央,土,脾藏,湿气,甘味,肌肉,口,宫音等相连系。白色,秋季,西方,金,肺藏,燥气,辛味,凉爽,皮毛,鼻子,商音等相连系。黑色,冬季,北方,水,肾藏,寒气,咸味,寒冷,骨骼,双耳,羽音等相连系。可以看出中医把“五色”、“五音”、“五行”、“五脏”、“五气”等要素都时空化和生命化了。中医的“五色”、“五音”、“五行”、“五脏”、“五气”都是整体生命所处的时空状态的代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通过人类体表的变化而探求人体内气血运行状态,结合天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分析而得出人类的身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的综合诊断方法。这种诊断方法是中医所特有的诊断方法,是与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密不可分的。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所以望诊和闻诊在中医诊断之中是首当其冲的诊断方法,当病人进入诊室的时候我们中医师已经进行了病史采集,病人的形态、活动、高矮胖瘦、面型面色,气味等病史资料我们可以通过望诊和闻诊得到,通过这些基本病史资料的采集我们可以得到患者病情的情况,从而得出患者病情的病机和病情以及病势。需要说明的是四诊都是很重要的诊法,不可有所偏废。又有着人的体质的不同以及天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所以疾病不会固定的表现在某些固定的地方,有的病人表现在面色上,有的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表现在气味上,有的需要问诊才可以判断,所以四诊不可有所偏废,疾病表现在面色上或者其他部位的色泽上就要以望诊为主,其他三诊为辅。疾病表现在气味上,就要以闻诊为主,其他三诊为辅。疾病表现了脉象上或其他部位的触痛等阳性表现的时候就要以切诊为主,其他三诊为辅。当疾病症状表现突出的时候可以通过问诊来区别症状的不同而探求疾病的病机。总而言之,中医四诊的临床应用中要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偏重。 《脉经▪卷五》中记载着大量的扁鹊华佗留给我们的中医学术资料,从中可以看出扁鹊医学的学术价值,直到今天还依旧在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闻声、望色、切脉等都是扁鹊为我们开创的为了便于诊治患者的诊断技术,华佗继承了扁鹊的这些诊断技术,王叔和在《脉经》中引用了这些珍贵的医学资料,这都是为了方便诊治患者,在古代的学者看来是可以混编在一起的,不需要区分那些是扁鹊的,那些是华佗的,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知识产权”,“著作权”概念衡量古人。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术,只要有利于临床诊治疾病的内容,都是非常珍贵的,可以混编在一起,尤其是在古代那种刻苦的条件下,书写和传播都不方便。这种行为正是我们的老祖宗践行“利天下”精神的体现,与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密不可分的。至于后人如何考证,如何评价,古人未必能预料得到。我们应该做的是,把古人的论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发展中医学术,这才是当务之急。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脉经▪卷五》的原文。 《脉经▪卷五》:病患五脏已夺,神明不守,声嘶者,死。 病患循衣缝,谵言者,不可治。 病患阴阳俱绝,掣(che)衣掇(duo)空,妄言者,死。 病患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不治;热病者,可治。 病患阴阳俱绝,失音不能言者,三日半死。 以上几种情况见于疾病的晚期,患者五脏精气已经耗尽,元气将脱,而不知道那一脏精气先绝,这需要结合病人的体质以及四季气候等情况综合分析,疾病晚期往往会影响到心藏神的功能,出现神志错乱,答非所问或言语高亢而不知所云或声音低微而不知所云,这就是谵言,妄言,妄语错乱,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说明心脏精气已绝。肺主五声,当出现了声音嘶哑,语言不能出声的情况的时候,说明肺脏精气先绝。当出现循衣摸床,摄空理线的情况的时候,说明肝脏精气已绝。出现妄语错乱以及不能言语的情况是疾病很严重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预后不良,如果是热病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进行治疗,临床上可以采用承气汤或其类方急下以存阴液,争取生机。这里的阴阳俱绝,可以是脉象,如寸口脉绝而不见或全身诊脉方法中上中下三部脉不见,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病人已经非常衰竭,死亡之期不远。如果说三部脉不见又有失音不能言语的情况的时候,那么这个患者的生存时间是三天半,为什么是三天半呢?经典中没有说,咱们这里也不做过多的解释了,可能是扁鹊秦越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得出的结果。咱们接着往下看。 病患两目有黄色起者,其病方愈。 这里的黄色不是指黄疸的那种黄色,更不是毫无生气的萎黄,是微微的黄色,这种黄色是有色泽的含蓄的黄,这是胃气恢复的表现,所以说是疾病向痊愈方向发展的表现。 病患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病患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血,死。 病患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 病患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衃(pei),死。 这几条说的是病人的色泽表现。病人面色不论是什么色,只有有光泽,有生气,含蓄而不露,这样的病人虽然有病,但是可以通过治疗而获得痊愈,预后一般比较好。如果面色没有色泽,显露而不含蓄,也就是青如草兹,赤如血,白如枯骨,黑如衃,这种情况属于真脏色显露于外,是相应的脏气绝的表现,所以说出现这种情况属于死症,往往预后不佳。这几原文还有一层意思,从河图洛书的角度看,土位居中央,为四象之母,阳明中土外华于面,面部出现有色泽的黄是脾胃之气的表现,双目或青或白或黑或赤,都是顺证的表现,所以说不死,预后比较良好。 病患面目俱等者,不死。 病人的五官不对称常见于一些神经系统的恶性疾病,例如颅内肿瘤以及其他恶性疾病如腮腺癌等疾病,这类情况一定还会伴有其他的一些表现,预后不佳,所以说病患面目俱等者不死。 病患面黑目青者,不死。 病患面青目白者,死。 病患面黑目白者,不死。 这三条原文可以从两方面理解,首先说病人的面色必须要有光泽,含蓄而不显露。其次疾病表现出的色泽必须是相生的,不能是相克的。五行相生为顺证,五行相克为逆证。顺证预后良好,逆证往往预后不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