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7-11-23 11:20 编辑
一、前言 年的发展史证明了中国中医的学术水平是在随时代不断提高的。到了建国后,党和国家把中医学术推向了一个新的辉煌。然而,中医界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现代中医的发展态势,更无法掌握新时代创下的最新技术。造成了业内顶端学术兴旺而普遍学术低下的尴尬局面。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人类各民族医学均处于淘汰趋势,中国中医是否能够躲过这一劫?如果按照传统中医的模式发展中医,被淘汰的命运早已经注定。如果执意坚持保护中医,那只能是保护落后。如果按照中医发展到的最高阶段,所能达到的最高最新技术,用科学发展观来发展中医,中医将被推向未来的一个新的高度。不仅能成为现代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能成为现代医学的高端医学部分。 新医学又称高端医学,目标直接对准的是20世纪中后期中医发展到极致的最高最新技术;直接瞄准蒲辅周、施今墨、祝谌予、周次清、杜雨茂等五位能征善战的中医顶尖临床家。把他们创下的经验技术科学化发展。所以,也就回避了与古代经典及各家学说那些扯不清的关系。
其实,这一目标国家及中医界都重视过。采用过各种方法试图研究继承现代临床家的绝技绝学。早在195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汪东兴主任就亲自选拔过一位中医界初露锋芒的年轻精英—高辉远,安排到蒲辅周先生身边学习提高。2000年起,国家开始举办师承教育,选拔500位全国著名老中医建立“师承教育”体制,称“名老中医经验技术传承工作”。最初招收的徒弟都是中医学博士毕业的学生。 高辉远曾跟随蒲辅周先生学习,时间长达17年,始终没有进入蒲辅周的境界之中。他最大的成就就是为蒲辅周先生编著《蒲辅周医案》。 首届500位名老中医所带的徒弟,更是无法进入师父的经验技术中去。后面几界真成了一界不如一界。 现实告诉我们,中医经验技术传承工作,绝不是建立一个师承教育体制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涉及到中医在过渡时代整个理论体系的更替。如果不对中医理论进行全面更替,无论用采用什么教育体制,都不可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端临床人才。一种经验性质的技术体系,人才只能从长期实践中历练成长,靠偶然因素及成功概率而长才。这样的模式,如同“靠天吃饭”“靠时代造就”。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及未来人类医疗事业的需求。 新医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只针对现代临床,不扯古代。轻装上阵,干净利落。新医学推崇新经典所涉及到五位临床大家,是从20世纪中后期300多位临床高手中精选出来的顶尖临床家。以确保原始资料的可靠性。
二、经典人物评述
由于这几位人物大家名声显赫,大家都很熟悉,我只对大家不熟悉的方面,简要做一评述。
1、蒲辅周 蒲辅周(1888-1975),是把中医临床技术推到了中医所能达到的最高巅峰的人。是传统中医2500年竖起的现代临床丰碑。在医疗技术领域,无人与他比肩。他也是中国中医2500年最完美的一位中医师。 如果要从一位最完美的中医师身上挑问题,那就是他的技术无论发挥到多么高的境界,仍然受到传统医学的理论局限。对现代疾病种类的认识范围无法扩大,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无法更新。
2、施今墨 施今墨(1881-1969),是汇通派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中医发展的最主要的贡献有两项:一是作为汇通派的主要骨干,建国初期积极建议毛泽东主席搞中西医结合;二是为中医界培养造就出一位转折时代称得上“里程碑”或称“转折点”的人物—祝谌予。 祝谌予与施今墨先为医患,后为师徒,最后是翁婿关系。《祝选施今墨医案》是师徒二人的合力之作。(详情另开专题)
3、周次清 周次清(1920-2003),是建国后中西医结合时代培养造就出来的一位最杰出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家。他最大的成就就是把中医临床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他最突出的学术特点就是针对个体个性化治疗,所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方法。把中医的临床技术特点与西医临床指标紧紧结合,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达到了时代的最高水平。
4、杜雨茂 杜雨茂(1934-2013)是纯由新中国中西医结合时代培养造就出来的一位最杰出临床家。杜雨茂初露锋芒之际,时代已经入上世纪70年代,当时国家现代医学医疗体制已经建立,从现代医学重重围捆之中拼杀出来的杜雨茂,其所创技术与现代医学经过了反复较量,最终在国内及国际卫生组织确立了他的学术地位,同时也确立了中国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医学地位。 他所接待的患者及病种,大都是现代医学用尽手段,传统医学反复辨证论治所遗留下来的称“奇难病”及“罕见病”。杜雨茂在双医不治的奇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卓越的临床成就。也是这一领域开拓者。 杜雨茂在中医学上最大的发现就是,经过西医治疗后的患者表象脉像均有改变,沿袭中医望闻问切而辨证论治易被假象误导。创立“辨病辨证论治”法则。 杜雨茂教授的最高成就,是在他的门下培养出了一位具有跨越时代能力的国医新秀,临床战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