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密中医》:庸胜堂中医基础讲座实录第三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8 12:0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中医鬼谷子 于 2017-9-8 12:08 编辑

【提示语】继承与创新是中医学理论的永恒主题。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继承,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创新是中医学继承发展的需求,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产生的源泉,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我们今天学习中医,本身也是一种继承,同时,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健康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前人所未遇到过的挑战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大胆创新,而不是抱着老祖宗的东西固步不前。传承中医,赢得挑战,新的中医成果自然也会不断出现。

    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个永恒主题。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继承,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继承发展的需求,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产生的源泉,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

    打个比方。中医最初只是几个简单的哲学理论,包括气血、津液、阴阳、五行这些观点。是通过人们在很长时间、在不同领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才慢慢的形成了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先秦中医著作。那么,原来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吸取了《难经》思想的精髓后,创立了六经辨证,写了《伤寒杂病论》。也就是说,张仲景写的东西也是继承和创新,发扬了老祖宗的东西。有很多人,宣称自己是经方派。除了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的方子,其他的一律不认。他认为有了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子就可以了,灵活运用之后,可以保罗万象,所有的病都会看,就可以行走江湖。当然,这样子确实可以在很多领域内行走江湖。如果学的好的话,也有可能成为伤寒大师、金匮大师。但这种观点未免狭隘。我想,这也是张仲景本人不愿意看到的一种结果。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之所以称经方、经典,是因为它为我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尊重它、学习它、研究它。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不去创新的发展它。你看后世很多医家,包括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等。他们都是有创新的。如果没有创新,中医走不到今天。比如说,张仲景创六经辨证。到了清朝,才有了温病流派的出现。因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六经辨证、脏腑辨杂病确实是引领了一两千年。但是对于温病这一块,伤寒论里面只是提出了温病的概念。对于治法和治疗方案一直没有详细的论述。是后来温病成为一些小支,慢慢的这样往下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临床时候,出现了大量瘟疫,为温病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临床出现的温病,大范围流行,朝廷死了很多人。吴又可在和温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明确的指出,温病不能用伤寒论里的方子。于是首创了瘟疫论这本书。瘟疫论出来后,对后世温病达到巅峰奠定了基础。明朝末年到清朝,出现了温病的大爆发。温病四大家把温病推向了一个巅峰。特别是叶天士,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创了卫气营血辨证。如果说叶天士没有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的话,温病怎么可能达到一个高度呢。《伤寒论》就有营卫不和的话,《黄帝内经》里有卫气营血的概念。叶天士通过《黄帝内经》,结合《伤寒论》,再根据吴又可的《瘟疫论》,再加上自己对瘟疫的理解,于是就创了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不是活在巨人的肩膀上吗?他前后继承了《黄帝内经》、张仲景的营卫、吴又可的瘟疫论,再加上自己的临床总结,结果创了卫气营血辨证。这既是一种创新。这就是中医学的生命源泉。

    我在网上连载《医门推敲》时,里面的方子全部是我原创。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又增添加减变成治疗某一类型疾病的方子。总共创了一百多个方子。有些人就开始给我发信息说,张老师,你创那么多方子干嘛?你看我们古往今来方子多得很。你看我们仅用张仲景的一百多个方子就可以治无数个疾病。为什么要重新创方呢?你这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吗?当时,我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说,中医是要在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去创新。我创的方子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而来的,不是空穴来风。知识发扬变化一下而已。创方已经不算很大的创造。你看叶天士创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论--卫气营血辨证。他这才叫真正的创造。为什么呢?因为他创的这种东西直接引导和指导我们来抗击瘟疫、SASI、禽流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你看除了叶天士以外,还有吴鞠通,他的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他也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结合了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和吴又可的瘟疫论,再加上自己的临床总结,写成了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距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没有多少年。他们几乎是同时、同样的两位巨人,创造的两种辨证方法。在历史上横空出世,绝不是偶然。所以他们这种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等我们以后学了中医诊断学就知道,在我们中医诊断的方法论里面,有很多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十二经络辨证等等。这么多辨证里,每一种辨证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不是每一种辨证适合所有的疾病。比如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六经辨伤寒外感寒邪的人体内的规律,可以用这个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邪、三焦辨证也是辨证外感温热病邪,温热病邪在体内传变规律,但是对于伤寒就不适应。每一种病症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前几天我去恩师李今庸那里,我就跟他聊过,我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辨证方法,没有哪一种辨证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呢?我们可不可以通过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在前人所有的基础上创一种辨证法能够包罗万象呢?其实我在问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在想,我是不是也能创新,创一个前人没有的辨证方法,但是又在前人基础之上的这样一种辨证方法。如果这样一种辨证方法,如果能行得通,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话。那么,这将是对医学史上又一次飞跃性的总结。当然,这个需要对经典的熟悉,对古代医家创这种治法过程的熟悉,以及灵活运用临床,所以这不是一两天的事,这恐怕是一代人或几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从中医学两千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医学理论的进步与临床诊治技能的提高,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和生命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世医家在继承前贤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因此,继承是中医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创新和发展的前提。脏象、经络、经气血津液神、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等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相关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提高学术水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创新和现代化、国际化的重大需求。

    提到中医学理论的创新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问题,我只想说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为现在国家的教育已经走向了一个极端,对中医学的教育,我本人虽然是科班出身,但是对于科班里面有很多的不适用、不适合的地方,我还是有明确、清晰的认识的。况且,我在民间拜访了很多老中医,包括国家级的医生和民间的有水平的医生。关于民间医生与国家级的医生的区别,我们以后慢慢的讲。我现在只是给大家讲一个问题,就是国家将中药进行西药话的研究、实验化的研究是绝对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国家管医药的最高领导机构--卫生部,没有设置专门的中医部。只是设了卫生部。而且卫生部的大部分领导全部都是西医出身,甚至根本就不懂医。外行领导内行的结果,就出现了错误的领导。用小白鼠来研究中医中药,是完全与传统的中医中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他们想现代化、国际化,想在实验室里搞中医,那是绝对成功不了的。我本人虽然是科班出身,但是对于科班的弊端,还是深有体会的。对于中医发展的现代化和国家化问题,我们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你追寻中医自身规律、忠于自己民族的东西,这是国际化的前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丰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中医学界的重大使命。国家已经提出来中医学创新发展规划纲要,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在实验室里研究小白鼠。那样是不能创新发展的。现在大学里面的很多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特别是搞实验室研究的导师,他们绝大部分一个病都不会看。在我眼里,他们就不是医生。为什么呢?第一,他们从来没有看过病。他们天天在学院里做研究。第二,他们研究的东西中不中、西不西。你说他是中医吧。他用西医的方法在研究。你说他是西医吧,西医根本不认可他研究的东西。所以他们就成了一个中不中、西不西的研究。他们只能在学校里。出了学校,什么都不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畸形。他们是国家产生的一种畸形、是一种教育的畸形。有的人因为写了一些课题而成为教授,甚至当上了名医。他们是国家命名的名医,是由于完成了某些课题,才成的名医。而不是会看多少病而成为名医。所以大家去看名医,一定要分清楚他是不是真正的名医。为什么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课。原因很简单,因为学校带出来的中医基本上没有几人。比方说我读本科时班上有70人,真正会拿脉看病的,大概只有一两个。我研究生的同学有两百多人,真正会拿脉看病的也只有2、3个。他们都干嘛去了呢?他们进了医院之后,除了有一些学针灸的人去了针灸科,大部分成了西医。只要是学内科的基本上都成了西医。所以,中医人才紧缺是由于大学的教育是存在问题的,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收入的问题。因为中医的收入低,所以很多人就去从事西医了。之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课,很大的因素就是学校发给你几本资料,然后给你上课的老师都不会看病,他们就只会照书读。你去民间拜师呢,民间有些医生确实有些人还可以,但是他的理论知识缺乏,他可能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就那么一点东西,你要他整体的讲一下医学史或者讲一下中医的理论或者讲一下《黄帝内经》,他不会,为什么?因为他理论缺乏。于是也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校的老师读了很多书,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民间的中医哩,有些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他们却各自为政,没有结合到一个人的身上,没有结合到一类人的身上。而刚好我本人意识到这个问题,除了参加了国家的医师资格证考试、研究生考试、医师职称的考试,参加的考试非常之多,所以呢,既然通过了考试,国家安排的一些理论知识 我是全部都系统学习,所以说,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我本人没有留校,为什么没有留校?是因为我不想成为一个造粪机器,不想成为一个只会讲课的人,于是我常年行医民间,在民间拜访很多名医,自己一直临床在第一线,所以就造就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群体,这样一种奇特的群体。

    好,接着讲讲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这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八个字贯穿整个中医的核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请大家看一下这个表:

    人体五脏生理系统简表

   

    这个表呢,把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描述得很清楚,它们以五脏为中心,心肝脾肺肾,我们叫: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心系统:心、小肠、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肝系统:肝、胆、经、目、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脾系统:脾、胃 、肉、口,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肺系统:肺、大肠、脾、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肾系统:肾、膀胱、股、耳及二阴,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分别是五个系统,这个我们叫:五脏一体观。“五脏一体观”是以五脏为中心,因五脏归属五行,所以身上所有的都可以归属于五脏和五行之中。那么五脏由于它们归属于五行,所以它们是有相生相克关系,所以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且相生相克,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气血津液是构成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分布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中,发挥着濡养作用,使它们密切配合,互相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那么,中医里面有形神一体观,形体与精神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的整体,形是人的形态结构和物质基础,神是指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的表现,包括意识思维活动,如果说把它分阴阳的话,形是阴,神就是阳。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状态,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种实体。病理变化的整体性,诊断防治的整体性,养生康复的整体性,大家可以看绪论第十一页,我相信大家已经复习过,这里我就不做复述。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正所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类是宇宙万物之一,与天地万物有着共同生存本源,所以说,人一样的遵循自然界法则,人和自然是一体观。比方说: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春夏秋冬季节的不一样在人体的脉相的表现中也不一样。因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说通常在人体的变化也不一样,春天的脉相弦一点,我们认为正常。夏天的脉相稍微洪一点,我们认为正常。这些都是与实际相关的,这是四季。我们再看时辰,时辰就更重要了,比方说:十二时辰养生,我们每一个时辰对应的人体脏腑是不一样的,曾经有很多病人问我说:张医生啦,我晚上要上夜班不能睡觉,我可以晚上上夜班,白天将觉补过来?是不是一样的呢?我给他的回答是:完全不一样。因为你在该睡觉的时候你选择了工作,你在该工作的时候选择了睡觉,阴阳颠倒。中医就认为:不同的经络当令那么你就要做不同的事情。

    好,我们在这里把十二时辰简单的说几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两小时,就相当于二十四小时,对应了十二生肖,对应了天干地支,那么我们如果从子时开始算起的话,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对应的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那么它的时辰分别对应的是:子时是晚上的十一点到早上的一点,是胆经当令,因为胆属少阳,所以这个时候正是阳气要生发之时,就是少阳;早上的一点到三点属于肝经当令,肝藏血,如果说你子时、丑时都不睡觉的话,那对不起,你的肝胆都要受到影响;寅时,也就是早上的三点到五点,肺经当令,比如说为什么很多有肺系疾病的人都会在早上的三点到五点这个时候咳嗽得非常厉害,原因就是这个时候啊是属于肺经当令的时候;卯时,也就是早上的五点到七点,是大肠经当令,这个时候呢,如果说对于作息时间安排得好,生活比较规律的人,每到这个时候就恐怕要入厕,就是每天早上的五到七点就要入厕,如果说在这个时候入厕就证明你确实是你的大肠经在当令,你的大肠经属于比较好的状态;辰时,是早上的七点到九点,胃经当令,这个时候你就得吃东西,如果你不吃东西的话,那么这个胃可能时间久了就会出问题,因为这个时候是胃经当令的时候,你看对于上夜班的人,上到早上的七九点钟,别人吃饭他去睡觉,这肯定不行啦!这不是颠倒了吗?九点到十一点是巳时,属于脾经当令,胃吃了东西脾就运化,运化到全身;十一点到十三点属于午时,午时是心经当令,为什么十一点到十三点属于午时呢?这个时候是太阳最大的时候,中午嘛!而心对应的是火,而午时的时候我们会吃中午饭;十三点到十五点的时候是未时,小肠经当令,这个时候中午饭吃过后就被小肠吸收,我们刚才说早餐是脾经在运化,午餐是小肠在吸收,未时,十三点到十五点小肠在吸收;十五点到十七点属于申时,膀胱经当令,所以这个时候很多人就想小便,可以观察一下,三点到五点要下班到时候,很多人说要去上卫生间再下班,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膀胱经当令;酉时,就是十七点到十九点的时候,属于肾经当令,那么这个肾经当令的时候啊,其实在古时候,古代人睡觉是比较早的,不像现在有灯、有电、有电视机、有手机,生活还比较丰富。所以说就一直不睡觉,其实在古时候,吃完晚饭就睡觉了,十七点到十九点他们吃完饭就睡觉了。而这个时候由于肾管生殖器,所以这个时候是同房的时间,就是肾经当令;十九点到二十一点是巳时,属于心包经当令,如果说按照正规的十二时辰养生的话,我们把同房安排在晚饭后五点到七点,那么这个时候就是睡觉,那么心包经也好,以及亥时的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三焦经当令也好,这个时候都应该睡觉了,因为三焦运化全身,全身在清理气血,所以说,如果说按照真正的养生睡觉,我们应该早点睡,早点起。什么时候起哩?起床的时候是在大肠经当令的时候,因为大肠经当令的时候你要上卫生间,就是早上五点到七点到时候大肠经当令,你这个时候要入厕,睡呢?如果你要有夫妻生活就是十七点到十九点,也就是下午的五点到七点过夫妻生活,如果夫妻生活过完你就该入睡了,七点是播放新闻联播的时候你就应该入睡,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的五点到七点大肠经当令。整个过程就这样。但是由于现在情况不一样,很多夜生活,我们一般推荐别人尽量在九点上床,就在三焦经当令的时候,亥时,为什么哩?因为三焦运化全身之气血,三通:上中下三焦,所以哩,这个时候最好是休息对养生好一点,晚九点钟之前你就要睡,有的有肝病、胆病的,那你就没有办法啦。晚十一点钟之前睡觉,但很多人都做不到。所以说这个养生啊,要坚持。

    好,我们讲一下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因为每个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在生活,所以说,他避免不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干扰,所以每个人得的疾病也与社会环境也有一定的关联,比方说: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人际关系、婚姻。说白了,与个人的性格还是有很大关系,我刚才说的这么多的社会属性都与个人性格相关联,心态好的人往往得病后预后好,心态不好的人往往预后就差。而且心态不太好的人,在我们医学上体质就叫“癌症体质”吧,甚至他容易会得肿瘤癌症。而且,因为我平时也看过很多肿瘤癌症病人,我跟肿瘤癌症病人交流之后如果发现他有消极情绪的话,我就这么给他说:要么你在晚年的时候你怕孤独的话就参加很多教派,比如说: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可以,为什么呢?我要他参加一个教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心里有一个信仰,人的心中有个信仰之后啊就有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就无惧生死。很多宗教的教徒都是无惧生死的,那么,他有了无惧生死的念头、这种想法,对他的预后就很好,这样的话他服用中医效果更妙。所以说,宗教对人的影响还是特别的大。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基督教基本上是垄断了整个欧美,伊斯兰教是统领了整个中东地区,佛教统领了整个东亚,基本上全世界没有那里没有宗教的,如果说一个民族没有宗教的话,没有宗教信仰那么它就很危险,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一点畏惧都没有的话,那么他就没有任何的约束。世界上有没有佛祖,有没有上帝,这个我们是不得而知,我们也不想知道,我们也没有必要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确信有一样东西是值得我们去敬仰,值得我们去敬畏,我们可以把每一个生命都当作神灵去敬畏,这样就够了。因为有个敬畏之心才能够敬畏地生活,敬畏地去生存在这个地球上,而不是说是不是有鬼神学说,或者是怎么样。我们中医肯定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辩证。我们不相信鬼神,但是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的民族和灵魂是可怕的。

    接下来讲整体观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整个中医的核心,刚才这个一体观大家可以把书上的其他内容自己看一看。我们讲辨证论治,首先要明白几个概念:病、症和证的概念。病就是疾病的意思,是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一个完整的异常的生命过程,常常有比较固定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要点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致病的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相抗争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形体损伤,身体机能失常和心里活动障碍从而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所以病气只是一个生命过程,是一个异常的生命过程。比方说感冒、胸痹、痢疾、消渴,这些都叫病。病的概念,中医和西医的病区别很大。比方说:西医的冠心病或者是二尖瓣狭窄等等,所有的心脏方面的疾病表现在人体属于胸痛、胸闷、心悸、心慌,我们中医统统就叫胸痹。所以中医的病名范围比西医广很多,比方说我们中医的病名:胃痛,我们就是中医的一个病名,但在西医上可以叫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溃疡、胃窦炎等等,那就很多啦,它的病名有很多。但是我们中医是胃痛或者胃胀,或者胃脘痛等等几个字解决。比方说你写一个病历:某某男,多少岁,什么职业,主诉:十二肠球部溃疡三年,加重三天,对不起,你这是一个错的,你完全不是中医的病历书写。“十二肠球部溃疡三年,加重三天”, 表面上好正确,其实完全是个错的。你可以写:胃脘部疼痛三年,加重三天。这样写可以。中医就按中医的东西来写,你十二肠球部溃疡的表现有很多种,但每个人身上表现都不一样,谁知道你是哪一种疼痛呢?是肝气犯胃,还是胃脘疼痛而已?,所以说要用中医的专业术语来写中医的病历。

    证的基本概念,证,一个言字旁,一个正确的正啊!证是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者某一类型病例的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组成。证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由于病机在内涵中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的变化,故证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比方: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等都属于证的概念,言字旁的证。我们常说:对证下药,和西医的对症处理不一样,西医的对症处理和中医的对证下药完全是两回事,完全不相同,比如说:肝阳上亢,我们想到什么方子啊?因为我们针对肝阳上亢这四个字就可以用方了,就该处方遣药了,已经确定了治法,治法就是镇肝潜阳,处方就是镇肝熄风汤,或者说这个天麻钩藤饮。心血亏虚,我们治法就是补心血,补心血我们可以用四物汤,用归脾汤,这方子都可以出来。所以说:对证下药只要有证据,有方。心脉痹阻我们用桃仁红花煎,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等,所以说对证下药就是对的这个证。而西医对症处理就不是这个东西,因为西医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就没有言字旁证这个东西,西医只有接下来“疒”下面一个“正”:对症处理。好,我们中医也有这个症,症即症状和体症,是机体发病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所感知的非常表现。比方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相等等,这都属于症的概念,病字头这个“症”,这个症是判断疾病,来辨别是属于什么证的临床症的主要依据。所以说这个中医呀,是由这个病字头的症,由医生判断之后看他,看这个医生的《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学得好不好,如果学得好就判断得准确,通过他采集的这些病字头的症,而得出言字旁的证,有了言字旁的证,治法方药全部都出来了。我刚才不是已经讲了嘛,既然你已经通过这个病字头的症得出了他属于肝阳上亢,那么他的治法就是镇肝潜阳,用天麻钩藤饮或者镇肝熄风汤等等,你看处方潜药全部出来了,所以,一个医生的好坏,一个医生水平的高低,就在于如何把从病字头的症转化成言字旁的证,如果说转化的好,转化得到位,那么你的方子就开得到位,效果就好。

    好,我再打一个非常简单的比方:患者某某,面色苍白,舌淡,舌质淡,苔薄,脉相沉细,无力,夜不能寐,月经量少,时常有头昏等等,这都是症,“疒”字头的症,那我们就判断,还有心悸、心慌等等,这都属于症,把刚才所有的症大家得出那个言字旁的证,通过刚才的那一些说法,那就明显的可以判断出她,得出言字旁的证,叫“心血亏虚”。血虚了之后导致头昏、月经少、舌质淡、脉相沉细,但是因为心血亏虚她还出现了心悸、心慌,还出现了睡觉不好,这个时候用归脾汤或者归脾丸,补益心血。因为脾是后天之本,心血生化之源,心脾养补生血,而且还能够安神。那么我们就得出的证,言字旁的证,就是心血亏虚,那么得出的方就是:归脾丸或者归脾汤。这不就很快治好了一个疾病吗?

    所以我们从“疒”字头的症到言字旁的证是最核心的中医思维。也就是说,在我们接下来学习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如果学不好的话甚至要学一辈子。我们都是在学习如何采集病人身上这个疒字头的症,然后通过这个疒字头的症如何把它转化成言字旁的证,那么通过疒字头这个症转化成言字旁这个证就直接证明了你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学得好不好,至于你开什么处方,比如说心血亏虚开什么处方,那是你《中药学》和《方剂学》学得好不好了,所以说,首先判断的话还得从《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把疒字头的症变成言字旁的证之后,第二步才是你《方剂学》和《中药学》才能够用得上场,如果你这步都辨不了,你把《方剂学》和《中药学》背一大堆都没有用,那是空中楼阁。

    好,我们再整体的把这个“病”、言字旁的“证”、疒字头的”症”这三个联系起来看,然后更加深大家的理解。因为这三个东西非常重要,这三个东西区分不开来的话,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是搞的是混的,那是不行的!病:比方说:失眠是一个病,我们就以失眠为主,失眠三年,加重一个星期,这是病的主诉,证:心血亏虚,这个是言字旁的证,病字头的症:心悸,心慌,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头晕,月经少等等,这叫病字头的症。大家现在已经搞清楚了吧?头昏,心悸,心慌,伴随失眠多梦,月经量少,舌淡苔薄,脉沉细,这些都是病字头的症,那么我们推出来言字旁的证就是:心血亏虚或者心脾两虚,这都叫言字旁的证,又推出的病,这个病本身存在的啦,不像推的啊,就是失眠或者多梦,所以说,失眠是病,证:心血亏虚或者心脾两虚,这是言字旁的证,病字头的症,就是刚才所说的:让我们以所掌握的东西和病人的感知都叫病字头的症。

    辨证论治这四个字贯穿所有中医人的一辈子,你的一辈子都得在这四个字上下功夫。辨证论治用中医学理论,辨析相关临床资料,以明确病变本质并确立症型,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思维实践的整个过程。这是中医学诊断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也是核心理论。辩证是以中医学理论对望闻问切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然后在我们的头脑里面加工加工。你这个头脑里要加工的话那肯定要把《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学好,加工了之后呢,看出他的病因,比方说,某些疾病,有些外感啦,患者表现的温寒发热,头痛,脉紧是风寒感冒,然后通过这个风寒感冒下药。找到病因是寒气所引起的,病位,你这个病位是在表面还是里面;病性,你这个性质是寒热虚实;我们后面在讲八纲辨证在《中医诊断学》里面会详细的讲。论治,论治也叫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法则和方案及方药,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的整个过程。论治一般分因症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大家可以看一下,它分的这几个情况,辩证就是你想尽办法通过你的望闻问切,通过你的《中医诊断》、《中医基础》的知识得出来的这些东西,来分清楚它是什么情况。论治就是通过你得出的东西该如何治疗,就这么简单。说白了,我们整个《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的核心就是为了让大家掌握“辩证”和“论治”这四个字。

    关于这个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其实很简单,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很多都是知道的。同病异治比如说感冒,一个人是风寒感冒,一个人是风热感冒。同样是感冒,因为它是同病,异治就是不同的治法,因为它的症型不一样,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治法不一样,一个可能是用麻黄汤和桂枝汤,一个可能就是用桑杏汤或者是银翘散,不一样。所以得看是风寒还是风热;异病同治,就是两个病它不一样,但是它却用同样的方法去治疗,比方说:心脾两虚所引起的失眠多梦和脾不统血所引起的月经崩漏,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病。但是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治疗,用什么呢?用归脾丸,归脾丸既能够统血又能够治疗心脾虚所引起的失眠多梦,是吧!

    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这就看他什么病。我个人认为,辩证比辨病还要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医生在看到病人之后啊,根本就不知道他是什么病,都没有判断出来,但是他能够判断出症,他对症下药就将病治好了,所以说:辩症比辨病还要重要。就是说,你可以不知道他是什么病,但是你一定要会判断出他是属于什么症。打个比方,还是以刚才的崩漏为例:有些病人一来,你脉一拿,心脾两虚。但是你并没有确定她心脾两虚引起了失眠多梦还是月经崩漏,但是你开了归脾汤进去,她都好了,为什么?因为你对症就行了,对症下药就有效。所以说,你如果没有搞清楚,没有辨病辨清楚,但是你辨症一定清楚,辨症不清楚根本无法下药;但是你没有辨病或者你辨病不清楚的话,你还是可以下药。但是辨证与辨病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辨证是对症的解析,以确定症为目的,从而根据症来确定治法,根据处方以治疗疾病;而病变是对病的辨析,以明确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看到没有?这上面已经说得很清楚,它是为治疗提供依据,根本就不是指导治疗,懂了没有?不像西医一样,所有的皮肤病来了,我全部用四妙勇安丸,全部用这个二丁颗粒,不是的。特别是西医啊。我要说一下,很多西医他在用中成药的时候,他就基本上忽视了他以辨病为主,根本就不会辨证,比方说,小柴胡颗粒可以治疗外感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比方说肺炎之类的,于是乎所有的呼吸道情况,感冒了赶快小柴胡颗粒给他,结果吃出了问题。于是乎药监局就说生产小柴胡颗粒的厂家有问题,把人吃出问题来了。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在用小柴胡颗粒这个人是不是有问题,就是这个医生是不是有问题。因为小柴胡颗粒是和解少阳,口干、口苦、脉弦、寒热往来,小柴胡才能用,不然的话不能用。也就是说一些西医医生不懂辨证。你看刚才我们就辨证,少阳证,我们刚才说口苦、咽干、脉弦、寒热往来,这个叫疒字头的症,少阳证这就是言字旁的证,那么言字旁的证出来我们就直接得出小柴胡汤这个方子,但是那些西医来开中成药的,他们是怎么辩的呢?根据药典来,国家的药典说:小柴胡能治肺炎,上呼吸道感染,于是乎呢,他就把小柴胡用到了所有的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他根本就不知道小柴胡是对症下药,是对少阳症的,如果没有口苦、咽干、寒热往来、脉弦的话,小柴胡汤是不能用的。所以他用错了地方,搞得别人吃出了问题,药监局还说这个药有问题,其实根本就是用药的医生有问题。我们这里面有很多是学习西医出身的啊,所以我在这里为什么要着重强调一下,就是你在开中成药的时候,不要像以前那种老思想,上面写着能治什么病你就用它去治什么病,中医永远是对证下药,不是对病下药。所以说:中医是对证的,不是所有的病,比方说:刚才不是说了吗,所有的用二丁颗粒治去治眩晕,用防风通圣丸治湿疹,不是这样的啊,要对症下药。对,以后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完,再把中药、方剂学完之后,就会更加明白这一点,中医的用药和西医的用药完全不一样。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基础理论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课和入门必读课,是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医临床等其他各科学的核心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做基础,其他东西就不能学了。为什么呢?空中楼阁嘛,你学了我也不会相信你学会了,因为你学不会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能够把《伤寒论》横背竖背就是不会看病,《伤寒论》《金匮要略》横背竖背,倒背如流,结果一个病都看不到,为什么?他根本就不懂自己在背什么,他没有理论作支持,他连基础都没有搞清楚,鹦鹉学舌而已,跟个动物没有区别,所以说,不要以为没有基础就去搞经典,以为是一件好事,说不定就会误导你,最后误人子弟。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济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那么经济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课程里面详细的给大家讲解,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包括经气血、津液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那么关于这些学说哩,我们会分章节的详细的给大家讲解,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主要还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认识、发生、发病原因、机理、疾病的机制、预防和治疗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防病原则,那么关于病因学说、发病学说、病机学说、防治原则在接下来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每一章节的讲解中我们会详细而深刻的给大家仔细的讲清楚,让大家更深刻的理解整个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东西。

    好,我们把这个中医基础理论的绪论部分就讲了两节课,接近三个小时,为什么呢?是因为在让大家真正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前深刻的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认真的去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好,那么今天我们绪论也讲完了,就讲到这里,下次讲课时候我们就直接开始将第一章,从第一章开始讲起,请大家做好下节课讲课的预习准备。谢谢大家!

    小知识。十问歌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

    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23 , Processed in 0.0500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