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93|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图与《内经》有关系吗?(转帖360doc)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2 20:1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河图与《内经》有关系吗?

2016-11-30  不龟手3  摘自 五味学苑  阅 29  转 2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课程”领取内经、伤寒课程教材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伤寒”领取伤寒论讲座全集(视频)

五味学苑 公众号内回复“唯象”即可得到唯象中医学讲座全集(视频)

   
引子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数六”。经文之数八、七、五、九、六是什么意思?

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第二版《内经·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说:“八、七、五、九、六,均指成数。传说,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其文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参见下图)。”




金栋按:高校教参是以河图数来解释这几个数字的,是否合适呢?另外,将“五”也解释为成数,显然不妥。

1、河图是什么?

河图是什么?历代学者认识不一。先秦典籍如《论语·子罕》、《管子·小匡》等认为是天赐之祥瑞,汉唐儒生以为是八卦,宋儒则演绎为《易》图,清儒谓之古代地理书。汉唐以前只有河图之名,未有河图之型。目前公认的河图之型即图像是宋儒治《易》,附会前人《易》注(如东汉儒生郑玄注《易·系辞》)而发明出来的《易》图,首见于宋儒朱熹《周易本义》九个首图之内。这九个首图图像后人谓之《易》图。

认为河图是天赐之祥瑞者,如《论语·子罕》篇云:“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乎!”高亨《周易大传今注》说:“孔丘已认为是天赐之祥瑞。”《管子·小匡》篇亦云:“昔人之言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有见者。”乘黄即神马也,三祥指龟龙、图书(河图洛书之简称)、神马也。黎翔凤《管子校注》云:“假,至也”,“乘黄,神马也”,“三祥,谓龟龙、图书、乘黄也”。

汉唐儒生以为河图是八卦者,则源于《书·顾命》与《易·系辞上》。

《书·顾命》云:“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汉孔安国(伪)《传》云:“河图,八卦。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唐孔颖达《尚书正义》云:“‘河图,八卦’,是‘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当孔之时必有书为此说也。《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刘歆亦如孔说,是必有书明矣。《易·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都不言法河图也。而此传言河图者,盖《易》理宽弘,无所不法,直如《系辞》之言,所法亦自多矣,亦何妨更法河图也?且《系辞》又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若八卦不则河图,余复何所则也?王肃亦云:‘河图,八卦也。’”

《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东汉郑玄(康成)云:“《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云:“《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如郑康成之义,则《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周易正义·略附之卷首尔八论·第二论重卦之人》又云:“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礼纬·含文嘉》曰:‘伏羲德合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伏羲则而象之,乃作八卦。’故孔安国、马融、王肃、姚信等并云:伏羲得《河图》而作《易》。是则伏羲虽得《河图》,复须仰观俯察,以相参正,然后画卦。伏羲初画八卦,万物皆象,皆在其中。”由“河出图”演变出“河图”,由“洛出书”演变出“洛书”。

宋儒则演绎为《易》图者,乃“宋初,华山道士陈抟推阐《易》理,衍为诸图,传者务神其说,遂归其图于伏羲,谓《易》由图而作。又因《系辞》‘河图’、‘洛书’之文,取大衍之数作五十五点之图,以当‘河图’。”(胡渭撰,郑万耕点校《易图明辨·前言》),是当时宋人附会前人《易》注而发明出来的《易》图(刘大钧《周易概论》)。河图图像首见于宋代朱熹《周易本义》卷首,云:“《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图之数也。”一直流传至今而成定论。

刘大钧《周易概论·历代易学研究概论下》说:

及至宋代,《周易》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兴旺时期。

宋人治《易》,著作丰富,尤注意“图”“书”之发明。

所谓“图”“书”,主要指“河图”与“洛书”,是当时宋人附会前人《易》注而发明出来的《易》图。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演愈繁。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年之久,《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下面我们谈谈作为宋人讲《易》一大发明的“图”“书”原委及其内容。

“河图”、“洛书”之名,源出《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一语。

先秦确有“河图”之说,如《尚书·顾命篇》有“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但这“河图”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当时却从来无人谈及。《系辞》虽说圣人作《易》则之“河图”、“洛书”,但历来讲《易》者,由西汉的施、孟、梁丘、京房、费直,到东汉的马融、荀爽、郑玄、虞翻、陆绩、及至魏晋时的王肃、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干宝等,皆无人讲解“河图”、“洛书”是何等情形。唐人陆德明、孔颖达、李鼎祚等,在注《周易》时对“河图”、“洛书”也没有言及。

汉人如刘歆、孔安国、扬雄、班固等,虽曾谈及,但在他们的书中也都是一言带过,且说法往往各有不同。另外,《竹书纪年》、《礼记》、《淮南子》、《易纬·乾凿度》、《论衡》、《白虎通义》等书中提到“河图”“洛书”,亦无非是泛泛之言。只有郑玄注《系辞》,称“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若依郑注,则这“河图”“洛书”的内容,当有文字撰述,并非只是《易》图。何况郑玄此说,恐本之于纬书,纬书晚出,自然不可为据。

至宋太平兴国年间,据说由道士陈抟传“河图”、“洛书”、“先天图”等。这些奇妙复杂的图形不知陈抟得于何人,据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卷一介绍,陈抟传种放,种放传李溉,李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范谔昌传刘牧,刘牧据“河图”、“洛书”著《易数钩隐图》,其图才为一般读书人所知。“先天图”由陈抟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之才传邵雍,邵雍据此著《皇极图说》,皆附会《易》义以成其说,就这样,形成了对后人影响很大的“图”“书”之学。故“图”“书”之说,实由道家而来。

后来,朱熹撰《周易本义》,又将“河图”、“洛书”并“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文王八卦次序”、“文王八卦方位”、“文王六十四卦卦变”共九图列于《周易本义》。因为这“图”“书”受到了朱熹的进一步肯定。故后人虽有知其非者,因碍于朱熹的权威地位,害怕“有干清议”,故无人点破,以至元、明以来,愈演愈繁,直至后人解《易》之作,必于卷首先列“河图”、“洛书”等图,似乎这“河图”、“洛书”等,成为《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了!甚至有人说,当初《周易》是据“图”、“书”而出,而不是“图”、“书”据《易》而出了。

下面从诸图中,选取《周易本义》卷首的“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方位”、“文王八卦方位”共四图(略)                          

如前所述,“河图”、“洛书”虽于《系辞》有载,但宋人这种由五十五个黑白圆圈组成的“河图”(其中黑圆圈三十个,白圆圈二十五个,以黑者为阴,白者为阳,“洛书”同)和四十五个黑白圆圈组成的“洛书”(其中白圆圈二十五个,黑圆圈二十个)则绝无证据证明它们就是《系辞》中所说“圣人则之”的河出之“图”、洛出之“书”。不但先秦无此图,两汉魏晋及唐人说《易》,亦无此图。

然考之“河图”、“洛书”中黑白圆圈的数目及其分布,恐怕也不是宋人闭门凭空臆造之作,而是附会前人《易》注而出。

清儒谓之古代地理书者,如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及高亨《周易大传今注》)等认为是古代地理书。《易学象数论·卷一·图书一》说:“欲明‘图书’之义,亦惟求之经文而已。《六经》之言‘图书’凡四:

《书·顾命》曰‘河图在东序’;

《论语》曰‘河不出图’;

《礼运》曰‘河出马图’;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由是而求之‘图书’之说,从可知矣。圣人之作《易》也,一则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再则曰‘仰则观于天文,俯则观于地理,于是始作八卦’。此章之理,正与相类。‘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者,仰则观于天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俯察于地也。

谓之‘图’者,山川险易,南北高深,如后世之图经是也;

谓之‘书’者,风土刚柔,户口扼塞,如夏之《禹贡》、周之《职方》是也;

谓之‘河、洛’者,河、洛为天下之中,凡四方所上图书皆以‘河、洛’系其名也。

《顾命》‘西序’之‘大训’,犹今之祖训;‘东序’之‘河图’,犹今之黄册,故与宝玉杂陈。不然,其所陈者为龙马之蜕与,抑伏羲画卦之稿本与?无是理也。孔子之时,世莫宗周,列国各自有其人民土地,而河、洛之图书不至,无以知其盈虚消息之数,故叹‘河不出图’。其与‘凤鸟’言之者,凤不至为天时,图不出为人事,言天时人事两无所据也。若图书为画卦叙畴之原,则卦画叙畴之后,河复出图,将焉用之?而孔子叹之者,岂再欲为画卦之事耶!观《论语》,而图书之为地理益明矣。”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说:

“河图洛书,在中国古代,最初指天赐的祥瑞。《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管子·小匡》:‘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

《易·系辞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人则以河图洛书来解释《周易》八卦和《尚书·洪范》的来源。认为伏羲时有龙马出于河,伏羲取法于其身上的花纹而画八卦。夏禹时有神龟出于洛,禹根据其身上的文字而作洪范九畴(据《汉书·五行志》、《尚书·顾命》伪孔安国传)。

另有人认为河图洛书均为伏羲作《易》之根据。南宋朱熹本道士陈抟及邵雍等人所说,于其《周易本义》首列“河图”、“洛书”,以九为洛书,十为河图。明清之际黄宗羲、清胡渭等均对宋儒说表示疑义。

据近人高亨推测,河图洛书可能是古代地理书。”

2、河图原型是《幼官图》《玄图》,源于五行生成数

现在所见到的河图图像,其原型当是《管子·幼官图》与《太玄·玄图》,源于五行生成数。

幼官图,是《管子》第九篇篇名。该图次序即西方本图、西方副图、南方本图、中方本图、北方北图、南方副图、中方副图、北方副图、东方本图、东方副图共十图如下:


二曰火

南方副图   南方本图(用七数)


东方副图  东方本图(用八数)

三曰木

中方副图   中方本图(用五数)

五曰土

西方副图  西方本图(用九数)

四曰金


北方副图   北方北图(用六数)

一曰水


比照《幼官图》绘画排列顺序及文字说明之数字,结合《尚书·洪范》五行之生数,发现与宋儒“河图”吻合,故说“河图”原型即《管子·幼官图》。

《太玄》是西汉杨雄仿《易》经撰写的著名《易》学著作。其《玄数》中涉及的五行生成数并推演的《玄图》或源于《幼官图》。

《太玄卷第八·玄数》云:“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以五行生成数推演而成的玄图《太玄卷第十·玄图》云:“一与六共宗,二与七共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

五行生成数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分别代表五行——水、火、木、金、土的生数,源于《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由于土居中为万物之母,若每一生数再加五,则变为各自的所谓成数。生数为一至五,象征事物的发生;成数六至十,代表事物的形成。

五行生成数亦名天地数。《易·系辞上》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东汉郑玄注:“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也。”

所谓五行生、成数,只不过是中华先贤们试图借此说明天地、阴阳、奇偶的联系及变化关系。根据天为阳,地为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这样相加的结果是,五行当中每一行都有一个生数和一个成数相配,也就是一个奇数(阳)和一个偶数(阴)相配,构成一对阴阳互藏的关系,以说明水有阳水、阴水,火有阳火、阴火,木有阳木、阴木,金有阳金、阴金,土有阳土、阴土等阴阳配伍关系,从而形成了阳有偶、阴有配的阴阳相反相成的关系。

《幼官图》、《玄图》与郑玄注天地数相同。

周大钧《周易概论》说河图是“附会前人《易》注而出”似指郑注《易·系辞》。但郑玄为东汉人,其说早在西汉之初《太玄》已有之。

3、《内经》的五行生成数,与河图无关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数八”、“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数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数五”、“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数九”、“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数六”。经文之数八、七、五、九、六即是五行生成数,与《太玄·玄数》相同。

《金匮真言论》中这一套数字内容还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及《礼记·月令》等典籍。

对于《金匮真言论》这五个数字的解释,隋唐注家皆认为是五行生成数。如杨上善《太素·卷三·阴阳杂说》云:“其数八”杨注:“成数八”,“其数七”杨注:“成数七也”,“其数五”杨注:“其数五,谓生数”,“其数九”杨注:“九为成数”,“其数六”杨注:“六为成数”。王冰注:“其数八:木生数三,成数八。《尚书·洪范》曰:‘三曰木。’……其数七:火生数二,成数七。《尚书·洪范》曰:‘二曰火。’……其数五:土数五。《尚书·洪范》曰:‘五曰土。’……其数九:金生数四,成数九。《尚书·洪范》曰:‘四曰金。’……其数六:水生数一,成数六。《尚书·洪范》曰:‘一曰水。’”

河图图像晚出,至宋始有。故宋以后《内经》注家将河图图像揉合了进去,以解释《金匮真言论》这五个数字与《易》学有关。明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其数八:河图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其数七: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其数九: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其数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类经图翼·运气上·气数统论》:“《河图》以天一生水,一得五而六,故地以六成之而居北;地二生火,二得五而七,故天以七成之而居南;天三生木,三得五而八,故地以八成之而居东;地四生金,四得五而九,故天以九成之而居西;天以五生土,五得五为十,故地以十成之而居中。生数为主而居内,成数为配而居外,此则《河图》之定数也。”《类经附翼·医易》:“河图: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河,其数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则之,以画八卦。”

这就是同道网友王锡民先生在《中医药论坛》(2013-7-23)发文说的“后人炮制的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图,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的客观公正说法。

4、结语

综上所述,现在见到的河图图像原型是《管子·幼官图》及《太玄·玄数、玄图》,源于五行生成数。五行生成数与《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有关,宋儒据《易》注而发明的河图与《金匮真言论》无关。后人以宋儒《易》图来解释《金匮真言论》这五个数字,是“硬性塞进中医理论中,是毫无根据的,是对中医理论的篡改”。所以宋以后之人若用“河图”解《内经》之医理,显然是本末倒置,其附会《易》学发挥,非但不能使《内经》医理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反而使《内经》医理陷入更加玄妙幽深、神乎其神之中,有玄妙怪诞之嫌,其目的无外乎抬高自己而已!
2
 楼主| 发表于 2017-9-2 20:1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溪流 于 2017-9-4 07:07 编辑

本人对河图、洛书没有研究,所以不持对错立场,其是否能与内经所论挂钩?是否能为中医理论提供源流?供论坛有识之士商榷之。
3
发表于 2017-9-4 11:03: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9-4 12:17 编辑
溪流 发表于 2017-9-2 20:19
本人对河图、洛书没有研究,所以不持对错立场,其是否能与内经所论挂钩?是否能为中医理论提供源流?供论坛 ...

           刚看到金栋先生写的这一篇提到我的观点。不妨说两句。      

       河图确是宋人抄袭《管子·幼官图》,故河图与〈内经〉没有关系。我仍然坚持这一观点。观点必须以证据为支撑,没有证据就不是观点。

      《管子·幼官图》就是证据(此证据是金栋先生发现的);宋以前从未出现过河图图样,这两点就是我立论的证据。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7-9-4 11:30:51 | 只看该作者
不知为何没有了原文作者?转来转去,将原文作者给弄丢了。还好,文中还有一次“金栋按”,这就是原文作者。
5
发表于 2017-9-4 11:35:09 | 只看该作者
考据,有理证、书证、物证三种方法。理证排第一,因为,若是书证、物证充足的话,没有散失和亡佚,也就没有考据的必要了,历史会不间断地把文明继承下来。

中国医学史和中国科技史研究者,几乎没人做理证,做的也是书证和物证的微言大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证。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6
发表于 2017-9-4 11:40:05 | 只看该作者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知其所以然,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7
 楼主| 发表于 2017-9-4 15:03:16 | 只看该作者
360doc尽干这样的事,我的许多博客文章都被他们使用了,连原作者的名字也不写上。一帮知识产权的强盗。
8
发表于 2017-9-4 15:49:4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9-4 11:40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而知其所以然,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河图属易图之一。朱伯崑《周易通释·代前言》说:“到了宋代,提出了许多图式,如河图、洛书、太极图、先天图和后天图、卦变图等,又形成了易图学。其特征是以各种图式解释易理,进而解释世界。此种学风,明代最为流行。这是《易经》和《易传》原来所没有的。”
9
发表于 2017-9-4 16:17: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柴胡汤 于 2017-9-4 16:20 编辑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见于《系辞》,但是分明是后人所加,宋以前,无人见过《河图》、《洛书》,据说此二书为陈抟所授,经过几代传人,才到了朱老夫子手中。
10
发表于 2017-9-4 16:24:02 | 只看该作者
河图、洛书,为《易》学者研究内容之一,形成了河洛之学,与传统中医药理论无关。

点评

易图,至宋代始有。  发表于 2017-9-5 07: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23:31 , Processed in 0.1024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