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036|回复: 7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精”、“元气”与“阴阳”概念的内涵梳理及溯本求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22 15:5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7-3-25 22:29 编辑

      
      中医“精”、“元气”与“阴阳”概念的内涵梳理及溯本求源(简介)

      “精”、“气”与“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中的三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搞不清三者的内涵,就难以明白中医治病的原理。
      
      然而,包括《内经》、《难经》在内的历代医籍中,还没有一本书能将这些概念的真实含义及来笼去脉讲得清楚,所以,历代中医人都是在稀里糊涂中谈“精”、“气”、“阴阳”三个概念,一直糊涂到今天,即便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也没有讲清楚,存在着自相矛盾。
      
      概念是理论的基本元素。概念不清,理论就不可能自圆其说,直接造成中医人难以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所在,影响继承,同时也引起外界人对于中医的轻视和否定。因而,对于中医“精”、“气”、“阴阳”概念进行追根溯源,弄清每个概念的真实内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中医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第一次将上述各概念的复杂关系梳理清楚,力求做到正本清源。
        一、“精”与“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医学的“精”与“气”概念始于《内经》,是两个不同内涵的概念。《内经》认为“精化为气”,道家内丹功认为“练精化气”。显然,中医与道家内丹功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书籍中,对于“精”与“气”的认识实际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最早的哲学著作《管子》,认为“精”与“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种观点出自《易传·系辞上》,提出“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将“精气”混为一谈。毫无疑问,《内经》中的“精”与“气”概念源于《管子》而不是源于《易传》。《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将“精气”混为一谈,没有明确指出中医的“精”与“气”概念是继承的《管子》的观点,而不是源于《易传》等其它哲学书籍的观点。
         二、元气的内涵
        1、关于真气、元气、原气、阳气、正气、肾气的真实内涵及其相互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气”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气”引入《内经》称为“真气”,引入《难经》称为“元气”和“原气”,从而成为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

       自《内经》和《难经》以降的历代中医书籍中,都没有将哲学之“气”讲清楚。有关哲学之“气”的论文虽多得不可胜数,但同样没有将哲学之“气”梳理清楚。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真气”、“元气”和“原气”三者混为一谈;甚至还将“元气”与“肾气”混为一谈。
        实际上,《内经》中的“真气”与《难经》中的“元气”、“原气”原本就是三个内涵各不相同的概念,历代医家从未有人进行详细论证并统一过。至唐代,孙思邈率先含糊其辞地使用了“真元气”一词,但并没有解释清楚“真元气”的含义。金元时期,李东垣首次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真气就是元气。
       “正气”与“阳气”的概念也是出自《内经》,与“真气”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由于《内经》各篇非一时一人所写,出自不同的作者之手,所以,各篇中的“真气”、“正气”与“阳气”三者之间并没发生横向关系。以至于延续至今,当代中医人仍不明白各自的含义,常将三者混为一谈。扶阳派郑钦安也将“阳气”与元气混为一谈。此外,《内经》又称“真气者,经气也。”
      总之,历代中医书籍对于“气”的理解各不相同,各说自话,从无有人探讨这众多的“气”在人体内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
       2、人体元气的五大内涵特征
      对于人体元气具有五大内涵特征,中医人很少知道。
人在胚胎形成之前就存在元精和元气;元气为人体整体先天之气而非肾脏一脏之气;元气是指人体整体混沌未分之气;元气是人体阴气与阳气合一之气;元气是人体五脏之气合一之气。
       3、人体元气的五大规律
      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如下五大规律。
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人体生理状态下元气盛衰的周期性波动规律;人体元气盛衰决定健康和疾病的规律;人体元气的盛衰决定于阴阳二气弱势一方的规律;人体元气自动恢复规律及生命自救规律。
       三、中医“阴阳”的内涵
       1、《黄帝内经》阴阳学说九大思想
      阴阳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阴阳应宇宙万物之象;阴阳是人体生命之本;阴阳变化规律;阴阳平衡决定人体的健康;阴阳失调是致病的根本原因;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防病之道;诊察阴阳变化是诊断疾病之大法;调整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之大法。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六大规律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
       3、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中医学原理
阴阳的杠杆平衡原理;阴阳的同长同消原理;先天阴阳二气与元阴元阳同步消长的关系;人体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的关系。
       4、人体两级阴阳平衡的四大阴阳平衡原理
      “阴阳平衡”不是中医人所想象的一个阴与一个阳的平衡那么简单,而是由如下四种阴阳关系形成的动态平衡。包括元气与元精的平衡、阴精与阳精的平衡、阴气与阳气的平衡以及水谷之精与水谷之气的平衡。
       四、元精与元气、水谷之精的关系
      包括元精与元气的关系,元精与水谷之精的关系。

      对于以上种种关系,《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首次做了认真梳理和详细论证,从而为您解密,为您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精、元气、阴阳、阴阳平衡的内涵打开方便之门。

2
发表于 2016-11-22 16:07:13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6-11-22 20:47:10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中
4
发表于 2016-11-23 13:00:03 | 只看该作者
期待
5
发表于 2016-11-23 13:18:30 | 只看该作者
能量!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5 16:4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12-8 06:12 编辑

谢谢各位支持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6 19:29:41 | 只看该作者
杨鹏举 发表于 2016-11-26 17:47
你说了半天,你将你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应该存在内在的联系,你没有任何论证,何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任 ...

       我第一天只发了一个题目,他们几位跟贴期待。
       第二天,我又补上的具体内容简介。看不懂啊?我是在介绍本书的内容简介。不是什么论证,论证在书里。
       你看不懂,就足以证明,你 做为一名中医教授,确实不懂上述内容。
      
8
发表于 2016-11-27 01:23:2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科学解密没有这么复杂,只要基于物理和数学原理,气的概念就基本清楚了。概念这东西只能是简单玩艺。

点评

并非如此简单。从现象上说,就是一个“气”,但这气内涵巨大,而且有物质基础,牵涉到全身。  发表于 2017-8-29 15:30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7 17:5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11-27 18:02 编辑
杨鹏举 发表于 2016-11-26 20:54
你破解了什么?估计买你的书的人大呼:“废话连篇”。

傻瓜:请看看朱良春大师是怎样评价拙著的。我只剪裁下前半页谈拙著的几句话,后半页是谈别人的,就不贴了。
请擦亮眼睛看仔细,有不认识的字,要不耻下问。懂吗?


file:///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1812746168\QQ\WinTemp\RichOle\`OVONZM{~MZ8GOK$N@%Q6(J.pn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7 18:04: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11-27 18:42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11-27 17:52
傻瓜:请看看朱良春大师是怎样评价拙著的。我只剪裁下前半页谈拙著的几句话,后半页是谈别人的,就不贴了 ...

         帮你识别一下:

         “锡民教授尊鉴:专著《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拜读后,甚为钦佩!是“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的精辟之作;专著确是破千古之谜的杰作,为中医基础理论找到了物质基础,令人口服心服!可喜可贺也!”


     朱大师的次子朱所长发来短信说:“王教授好!大作家父已拜读,十分敬佩您的才学,要我代向您表示感谢!复函已经发出,望查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01:10 , Processed in 0.13588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