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5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年贺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8 06:4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年贺礼
《九针十二原》补遗编后感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按:今天2017年1月28日,是阴历丁酉年新春佳节,值此新春佳节之日,发一篇《内经》学术编后感,奉献给读者,算作一份新年贺礼。祝大家新春愉快,阖家幸福,万事如意,鸡年大吉。贺诗一首:“雄鸡一唱天下白”,各路神仙飘然来;国运家运个人运,健康幸福猛撞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8 06:47: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29 07:14 编辑

用了十天(2017.1.15~2017.1.24)的业余时间,经查阅相关书籍,终于完成了龙伯坚、龙式昭编著《灵枢集解·九针十二原》这一篇补遗(草稿)的撰写。撰写过程,实际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获益良多,为此特将编后获益感整理于下,愿与读者共享。
1、《灵枢》成书早于《素问》
通过本篇具体内容的补遗撰写,证实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灵枢》成书要早于《素问》。不知是否能得到同道认可?
首先,从《灵枢经》史崧叙文中可以反映出,史叙说“《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不同于历代注家注《素问》(如王冰序)或引用《素问》者(如《伤寒论自序》),将《素问》置于《灵枢》之前。对于今本《内经》出现之先后,史崧叙文乃将《灵枢》放在《素问》之先,概不是顺手而为吧!
其次,关于九针的相关内容,《灵枢》有《九针十二原》、《官针》和《九针论》等篇,而《小针解》篇则又是解《九针十二原》者。然《素问》有《针解》篇,亦是解有关“九针”者。《素问》之《针解》篇,既训释《九针十二原》,又附益《九针论》,尚解说《素问》《宝命全形论》之相关内容。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灵枢》有《九针十二原》篇,而《小针解》篇正所以解《九针十二原》篇之针法,此篇与《小针解》篇大同小异,故亦谓之《针解》篇。”高世栻《素问直解》说:“《针解》,解《灵枢》、《素问》所言之针法也。”由此可以证实《灵枢》在《素问》之先,否则怎么会引用其经文并给予解释呢?故《灵枢注证发微》孙国中点校所说“从内容上看,古人是先作《灵枢》而《素问》后成,这是因为《素问》中大量引用《灵枢》之章节”,很有道理。
金栋按:“《灵枢》成书早于《素问》”,时贤胡天雄先生就不认同。胡天雄《素问补识》说:“天雄按:《素问》有《脉解》、《阳明脉解》等篇,篇中有所谓‘云云’,皆引用古经脉书之言,今从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足臂》、《阴阳》两书中,犹可考其痕迹,义详各篇。本篇名《针解》,篇中亦多‘所谓’云云,则此‘针’字亦指古经可知,就篇中新引原文,有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者,有见于《九针论》者,亦有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者,故高云‘解《灵枢》、《素问》所言之针法’,要之,《内经》各篇除大论七篇、《刺法》、《本病》二论及《灵枢》之《小针解》等篇,为后人所加,其余皆先秦遗文,至汉初,始汇集成篇,并赋予《内经》之名。在此以前,各篇撰成,当时容有先后,师承或同一渊源,未必即为《灵枢》、《素问》作解也。马云:‘此篇与《小针解》大同小异,故亦谓之《针解》篇。’《小针解》乃西晋以后、隋唐以前人所作,故《甲乙经》未收而《太素》录之(见第二十一卷《九针要解》中)且此篇亦不仅解《九针十二原》也。”
2、针具之“九”数与汉代尊崇“黄钟数”有关
针具为什么必须是九种?与汉代尊崇“黄钟数”有关,因黄钟是六律之首,为制事立法、典章制度之准则。
司马迁《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百王不易之道也”,“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黄钟长八寸十分一宫”司马贞《史记索隐》:“黄钟长八寸十分一宫。案:上文云‘律九九八十一以为宫’,故云长八寸十分一宫。《汉书》云黄钟长九寸者,九分之寸也。刘歆、郑玄等皆以为九寸即十分之寸,不依此法也。云宫者,黄钟为律之首,宫为五音之长,十一月以黄钟为宫,则声得其正。”
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三月而为一时,……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钟之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黄者,土德之色;钟者,气之所种也。何宁《淮南子集释》:“唐都落下闳造《太初历》亦曰律容一籥,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史记》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28 06:51: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28 07:07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8 06:58:13 | 只看该作者
是一句训释词,属正文训诂(亦或注文误入正文)范畴。通观全篇经文,与“节”字之意有关系处,唯有下文“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据上下文意,将这二十八字移至于此后,则文通语顺。“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据郭霭春引孙鼎宜曰“气当作之,草书形误。味当作会,声误”,则当作“三百六十五节之会也”。结合上下文意,并据相关校勘,整理如下:
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之会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详“黄帝曰:愿闻五藏六府所出之处……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这一大段八十三字,乃“言藏府有井荥输原经合之穴”者,而下文所言“节”及“用针”事宜,横截其中,上下文义不相接,疑有错简。当移至下文“五藏有六府”之前,则上下文义相贯。通观本篇全文,关于十二原之内容,实际上共三大段,余皆与针刺有关。将有关十二原这三大段之内容,移至末尾,则上下文义相贯,甚为允当。整理如下:
黄帝曰:愿闻五藏六府所出之处。
岐伯曰: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五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藏。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之会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观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藏六府之有疾者也。
2017-1-28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28 07:1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7-1-28 03:13 编辑

成就来自于勤奋,良有以也。
祝贺先生一个又一个的收获、一次接一次的成功!

并祝金先生与论坛上全体师长、同仁新年快乐、事事如意、大吉大利!

点评

谢了!祝先生节日快乐!  发表于 2017-1-30 08:51
6
发表于 2017-1-29 05:51:13 | 只看该作者
金兄考证功夫认真严谨,令人佩服。读后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1. 3楼影印的第三页提到刘明武说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关于十月太阳历,有古天文学家主张古代曾有过把一个回归年分成十个月的十月太阳历,且有现今彝族仍保留这种年的风俗为证。所以十月太阳历的说法不是什么问题。但刘的说法有个明显的矛盾:十个月需要有十个符号,而洛书只有九个,这九个数或符号怎去记这十个月?先生同意他的说法吗?

2. 4楼讲“三百六十五节气味”应是“三百六十五节之会”之误听起来很合理,但所引的证据似乎只是“据郭霭春引孙鼎宜曰‘气当作之,草书形误。味当作会,声误’”,俺不知郭孙二人何许人也,但孙这句话实在有些费解:同一句话两个字,一个用书体去解(且不说之前的竹简是否有草书且该字当时草书的气字确近之字),一个用”声误“去解,难道抄书的是个广东人,把之字抄成气字后看不懂会字(可能也是个草书?),于是问非广东人老师,却把会字听成味字?只能说孙想象力不错,但拿来作考证的证据,且还是由另一个人来引用,只能算是猜测吧?

3. 不管是气味还是之会,也不管是皮肉筋骨还是游行出入,对这句话这两种不同解读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有何影响?




点评

首先,谢谢先生赏贴。其次就上述三个问题答复如下 1、不同意他的说法。 2、我认为还是与考据有关,也可能有猜测的成分。见仁见智,岐异各说。 3、对中医的理法方药影响不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30 08:15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30 08:15:39 | 只看该作者
萧铁 发表于 2017-1-29 05:51
金兄考证功夫认真严谨,令人佩服。读后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1. 3楼影印的第三页提到刘明武说洛书表达的 ...

首先,谢谢先生赏贴。其次就上述三个问题答复如下
1、不同意他的说法。
2、我认为还是与考据有关,也可能有猜测的成分。见仁见智,岐异各说。
3、对中医的理法方药影响不大。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30 08:17:39 | 只看该作者
所谓考证,指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刘因《夏日饮山亭》诗:“人来每问农桑事,考证床头种树篇。”姚鼐《复秦小岘书》:“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辞海》)

点评

钱超尘说:“清代学者将学问分为三大类型: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又谓义理之学从考据出者,则义理深雅淳厚;词章之学从考据出者,则非浮泛轻艳之词。则考据者,乃诸学之根源者也。”(《素问考注•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1-30 08:19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30 08:19:15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1-30 08:17
所谓考证,指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刘因《夏日饮山亭》诗:“人来每问农桑事,考证床头种树篇。”姚 ...

钱超尘说:“清代学者将学问分为三大类型:义理之学、词章之学、考据之学。又谓义理之学从考据出者,则义理深雅淳厚;词章之学从考据出者,则非浮泛轻艳之词。则考据者,乃诸学之根源者也。”(《素问考注•钱序》)

点评

“考据者,乃诸学之根源”,这大概是文科学者的世界观,未免有些敝帚自珍的味道。我们活在当代,应比清代学者所见的学问范围更宽广许多。特别是如果要将中医传承发扬,真正的出路在创新,把时间花在考据上不值得。  发表于 2017-1-30 16:28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30 08:21:57 | 只看该作者
网上资料显示:

郭霭春,(1912-2001年)我国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史学家、诗人,多次荣获国家研究生优秀教师称号,天津人。1933年毕业于天津市崇化学会历史专修科。曾任天津市私立崇化中学校长。建国后,历任天津中医学院教授、医史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教学、医史研究及文献整理工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编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中国医史年表》、《难经集解》、《补周书艺文志》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1 02:38 , Processed in 0.11149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