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1-29 07:14 编辑
用了十天(2017.1.15~2017.1.24)的业余时间,经查阅相关书籍,终于完成了龙伯坚、龙式昭编著《灵枢集解·九针十二原》这一篇补遗(草稿)的撰写。撰写过程,实际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获益良多,为此特将编后获益感整理于下,愿与读者共享。 1、《灵枢》成书早于《素问》 通过本篇具体内容的补遗撰写,证实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灵枢》成书要早于《素问》。不知是否能得到同道认可? 首先,从《灵枢经》史崧叙文中可以反映出,史叙说“《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不同于历代注家注《素问》(如王冰序)或引用《素问》者(如《伤寒论自序》),将《素问》置于《灵枢》之前。对于今本《内经》出现之先后,史崧叙文乃将《灵枢》放在《素问》之先,概不是顺手而为吧! 其次,关于九针的相关内容,《灵枢》有《九针十二原》、《官针》和《九针论》等篇,而《小针解》篇则又是解《九针十二原》者。然《素问》有《针解》篇,亦是解有关“九针”者。《素问》之《针解》篇,既训释《九针十二原》,又附益《九针论》,尚解说《素问》《宝命全形论》之相关内容。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说:“《灵枢》有《九针十二原》篇,而《小针解》篇正所以解《九针十二原》篇之针法,此篇与《小针解》篇大同小异,故亦谓之《针解》篇。”高世栻《素问直解》说:“《针解》,解《灵枢》、《素问》所言之针法也。”由此可以证实《灵枢》在《素问》之先,否则怎么会引用其经文并给予解释呢?故《灵枢注证发微》孙国中点校所说“从内容上看,古人是先作《灵枢》而《素问》后成,这是因为《素问》中大量引用《灵枢》之章节”,很有道理。 金栋按:说“《灵枢》成书早于《素问》”,时贤胡天雄先生就不认同。胡天雄《素问补识》说:“天雄按:《素问》有《脉解》、《阳明脉解》等篇,篇中有所谓‘云云’,皆引用古经脉书之言,今从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足臂》、《阴阳》两书中,犹可考其痕迹,义详各篇。本篇名《针解》,篇中亦多‘所谓’云云,则此‘针’字亦指古经可知,就篇中新引原文,有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者,有见于《九针论》者,亦有见于《素问·宝命全形论》者,故高云‘解《灵枢》、《素问》所言之针法’,要之,《内经》各篇除大论七篇、《刺法》、《本病》二论及《灵枢》之《小针解》等篇,为后人所加,其余皆先秦遗文,至汉初,始汇集成篇,并赋予《内经》之名。在此以前,各篇撰成,当时容有先后,师承或同一渊源,未必即为《灵枢》、《素问》作解也。马云:‘此篇与《小针解》大同小异,故亦谓之《针解》篇。’《小针解》乃西晋以后、隋唐以前人所作,故《甲乙经》未收而《太素》录之(见第二十一卷《九针要解》中)且此篇亦不仅解《九针十二原》也。” 2、针具之“九”数与汉代尊崇“黄钟数”有关 针具为什么必须是九种?与汉代尊崇“黄钟数”有关,因黄钟是六律之首,为制事立法、典章制度之准则。 司马迁《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百王不易之道也”,“律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黄钟长八寸十分一宫”。司马贞《史记索隐》:“黄钟长八寸十分一宫。案:上文云‘律九九八十一以为宫’,故云长八寸十分一宫。《汉书》云黄钟长九寸者,九分之寸也。刘歆、郑玄等皆以为九寸即十分之寸,不依此法也。云宫者,黄钟为律之首,宫为五音之长,十一月以黄钟为宫,则声得其正。” 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三月而为一时,……以三参物,三三如九,故黄钟之律九寸而宫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黄钟之数立焉。黄者,土德之色;钟者,气之所种也。”何宁《淮南子集释》:“唐都落下闳造《太初历》亦曰律容一籥,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