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内容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15 06:5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12-15 07:13 编辑

中医“精”、“元气”与“阴阳”概念的内涵梳理及溯本求源
      
       “精”、“气”与“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中的三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搞不清三者的内涵,就难以明白中医治病的原理。
        然而,包括《内经》、《难经》在内的历代医籍中,还没有一本书能将这些概念的真实含义及来笼去脉讲得清楚,所以,历代中医人都是在稀里糊涂中讲“精”、“气”、“阴阳”三个概念,一直糊涂到今天,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没有讲清楚,存在着自相矛盾。
        概念是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在一套理论体系中,每个概念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各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例如,西医理论中的人体器官之间,组织之间,细胞之间,亚细胞器之间、分子之间等概念,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一个独立于理论之外的概念。数学、物理学、化学理论等无一例外。
       但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就不是如此,例如,精、元气、原气、阳气、正气、阴阳等所有概念之间的联系都没有讲清楚,处于混乱的状态。比如说,元气与阴阳是什么关系,二者之间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理论脱节,关系不清直接影响临床辨证和施治用药,进而影响疗效。但古今中医书中都没有讲清楚,《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没有讲清楚。类似的问题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基础理论还没有达到自圆其说的层次。
       概念不清,理论就不可能自圆其说,直接造成中医人难以深刻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所在,自然就影响中医的继承,同时也引起外界人对于中医的轻视和否定。因而,对于中医“精”、“气”、“阴阳”概念进行追根溯源,弄清每个概念的真实内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学中医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第一次将上述各概念的复杂关系梳理清楚,力求做到正本清源。当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元气的内涵
        1、关于真气、元气、原气、阳气、正气、肾气的真实内涵及其相互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气”引入《内经》称为“真气”,引入《难经》称为“元气”和“原气”,从而成为中医理论中“气”的概念。
        自《内经》和《难经》以降的历代中医书籍中,都没有将哲学之“气”讲清楚。有关哲学之“气”的论文虽多得不可胜数,但同样没有一篇能将哲学之“气”梳理清楚。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将“真气”、“元气”和“原气”三者混为一谈;甚至还将“元气”与“肾气”混为一谈。
        实际上,《内经》中的“真气”与《难经》中的“元气”、“原气”原本就是三个内涵各不相同的概念,历代医家从未有人进行详细论证并统一过。至唐代,孙思邈率先含糊其辞地使用了“真元气”一词,但并没有解释清楚“真元气”的含义。金元时期,李东垣首次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但并没有说清楚为什么真气就是元气。
         “正气”与“阳气”的概念也是出自《内经》,与“真气”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由于《内经》各篇非一时一人所写,出自不同的作者之手,所以,各篇中的“真气”、“正气”与“阳气”三者之间并没发生横向关系。以至于延续至今,当代中医人仍不明白各自的含义,常将三者混为一谈。扶阳派郑钦安也将“阳气”与元气混为一谈。此外,《内经》还有一句话,“真气者,经气也。”故经气也需要与上述概念具有内在联系性。
        总之,历代中医书籍对于“气”的理解各不相的,各说各论,从无有人探讨这从多之“气”在人体内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
       2、人体元气的五大内涵特征
       对于人体元气具有五大内涵特征,以往的中医书中没有这方面的论述。
       人在胚胎形成之前就存在元精和元气;
        元气为人体整体先天之气而非肾脏一脏之气;
        元气是指人体整体混沌未分之气;
        元气是人体阴气与阳气合一之气;
        元气是人体五脏之气合一之气。
        3、人体元气的五大规律
       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具有如下五大规律。
       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人体生理状态下元气盛衰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人体元气盛衰决定健康和疾病的规律;
        人体元气的盛衰决定于阴阳二气弱势一方的规律;
        人体元气自动恢复规律及生命自救规律。
       二、中医“阴阳”的内涵
       1、《黄帝内经》阴阳学说九大思想
       阴阳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阴阳应宇宙万物之象;阴阳是人体生命之本;阴阳变化规律;阴阳平衡决定人体的健康;阴阳失调是致病的根本原因;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防病之道;诊察阴阳变化是诊断疾病之大法;调整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之大法。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六大规律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与平衡。
       3、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中医学原理
阴阳的杠杆平衡原理;阴阳的同长同消原理;先天阴阳二气与元阴元阳同步消长的关系;人体先天阴阳与后天阴阳的关系。
        4、人体两级阴阳平衡的四大阴阳平衡原理
       “阴阳平衡”不是中医人所想象的一个阴与一个阳的平衡那么简单,而是由如下四种阴阳关系形成的动态平衡。包括元气与元精的平衡、阴精与阳精的平衡、阴气与阳气的平衡以及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平衡。
       三、元精与元气、水谷之精的关系
       元精与元气的关系;元精与水谷之精的关系。
       综上种种关系,《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对此做了详细的论证,首次为您解密,为您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精、元气、阴阳平衡的内涵打开方便之门。
                          
                                          
       《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主要做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梳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的道、精、气,阴阳概念。
        2、梳理中医理论中的精、气、阴阳、阴阳平衡概念。
        3、将精、气、阴阳从哲学层面分离出来,对于缺失的地方进行补充完善,建立起古代自然科学层面的中医元气理论体系和阴阳理论体系,搞清精、气、阴阳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4、应用现代医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揭示古代自然科学层面的中医理论的本质。
        在梳理过程中,排除相互矛盾,使其自圆其说。




       内 容 提 要

       中医学认为,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元气是指什么?人体元气与宇宙元气有什么关系?人体元气与真气、原气、正气、水谷之气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元气与肾气真的一样吗?如果说元气藏于肾、系于命门,那么,在肾与命门尚未形成的胚胎期,它存在于何处?受精卵时期有元气吗?元气与阴阳、脏腑有何联系?元气有哪些活动规律?元气是怎样主宰健康与疾病的?人体的自愈力是怎么回事?翻开古今中医书籍,见仁见智,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认识,更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元气理论。元气的现代科学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千古之谜。
        《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也是人体生命之本。那么,人体阴阳与宇宙阴阳有何关系?人体自身的阴与阳之间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阴阳平衡究竟是指什么?平衡过程又是怎样的?何谓阴阳动态的相对平衡?阴阳真的没有绝对平衡吗?阴阳与元气、元精、元阴、元阳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哲学上的阴阳规律等同于医学上的阴阳规律吗?结构阴阳与功能阴阳有何关系?翻开古今中医书籍,同样相互矛盾而无法统一。至于人体阴阳的现代科学本质是什么?也同样是千古之谜。
        本书首次从现代多学科理论角度回答了上述有关元气、阴阳的一系列问题,揭开其神秘面纱背后隐藏的重大科学价值及其超越时代的先进性。
        本书是从事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医生、教师、专家、学者以及中医院校、西医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学习、研究中医理论的必备参考书,也是养生保健和运动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读物。本书所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对于系统科学和哲学研究者来说,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     录
序  篇  概述
第一章  有关名词解释
第二章  百年来不能诠释中医理论科学性的原因
第三章  寻找科学破解中医理论本质的途径和步骤
第四章 《元气篇》元气理论创新及现代科学破解的内容
第五章 《阴阳篇》阴阳理论创新及现代科学破解的内容

第一篇  元气篇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文明
一、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文明
二、伏羲氏开辟中华民族8000年文明史
(一)关于伏羲氏的历代文献记载
(二)传说中的伏羲氏
(三)天水市大地湾遗址伏羲文化考古研究
三、中国古代哲学“道”、“阴阳”、“气”和“精”的产生
第二章  中国古代哲学中元气概念的演变
一、《管子》一书是“气”和“精”学说的文字源头
二、《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真元气”概念及“气学理论”
三、《老子》和《道德经》继承了《管子》的“气”和“精”
四、《庄子》对于《管子》“气”的发展
五、《易传》中的“精气”引自前人
六、《鶡冠子》中的“元气”是对前人元气学说的应用
七、《淮南子》中的“宇宙元气”
八、《春秋繁露》引用前人的“元气”概念
九、王充《论衡》继承倡导“元气”学说
第三章  中医古今元气理论的梳理与统一
一、中医学“元气”理论的古今演变
(一)《黄帝内经》中的“真气”、“正气”和“肾气”
(二)《难经》中的“元气”、“原气”和“生气”
(三)孙思邈养生著作沿用《内经》的真元气
(四)李东垣《脾胃论》论元气
(五)明代医学家论元气
(六)清代医学家论元气
(七)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元气、真气和肾气
二、王锡民对古今中医元气概念的梳理与统一
(一)《黄帝内经》和《难经》是“先天之气”立论的经典依据
(二)本书理顺中医真气、元气、正气、肾气、生气、原气的关系
第四章  王锡民对中医古今元气理论内涵的整理和挖掘
一、《难经》论元气的化生、贮存与分布
二、《难经》定位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三、《内经》定位真气为人体先天之气
四、李东垣定位元气为胚胎形成之初的初始之气
          ——笔者提出“胚胎时期也有元精和元气”的观点
五、张景岳定位“元气”为命门之元阳、“元精”为命门之元阴
六、历代医家论元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一)《内经》论真气抵抗疾病的作用
(二)《难经》论元气抵抗疾病的作用
(三)李东垣论元气抵抗疾病的能力
(四)徐灵胎论元气抵抗疾病的能力
第五章  王锡民对中医元气理论的补充(1)
——提出人体元气的内涵及若干特征
一、人在胚胎形成之前就有元精和元气
二、元气为人体整体功能之气而非肾脏一脏之气
三、元气是指人体整体混沌未分之气
四、提出元气是人体阴气与阳气合一之气
五、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的相互化生关系
第六章  王锡民对中医元气理论的补充(2)
——提出人体元气运动的六大规律
一、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一)《内经》太虚元气分化天阳地阴二气是指能量与物质的关系
(二)张景岳“命门之元气为元阳、元精为元阴”是指功能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三)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二、人体生理状态下元气盛衰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一)人体元气的昼夜周期性盛衰规律
(二)人体元气的四季周期性盛衰规律
(三)月亮盈亏周期对人体元气的周期性影响
三、人体元气盛衰决定健康和疾病的规律
四、人体元气的盛衰度决定于阴阳二气弱势一方的规律
(一)阴阳最佳动态平衡状态下的元气充实度
(二)阳衰阴盛状态下的元气充实度
(三)阳盛阴衰状态下的元气充实度
五、人体元气自动恢复功能和元气的生命自救功能
(一)轻度疾病时元气具有自愈功能
(二)重度疾病时元气失去自愈功能
(三)死亡来临之际启动元气自救功能
(四)回光返照是人体元气对抗死亡的最后一次努力
六、人体元气的五行生克平衡规律
第七章、从现代系统论角度破解元气的科学本质
第八章  中医元气本质的现代医学科学破解
一、人体元精、元气、原气、五脏之气的概念及其现代科学本质破解
(一)人体的两个命门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二)“人体元精”存在于人体生命过程的三个不同时期
(三)《内经》中“精化为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四)人体三个不同生命时期元精和元气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五)出生之后人体“元精”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六)出生之后人体元气、命门原气、五脏之气及其现代科学本质
二,人体元气某些特征的现代科学破解
(一)人体元气由命门元精所化生,分布于全身
(二)人体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三)人体元气为“先天之气”
(四)人体元气源于胚胎形成之前的受精卵初始之气
(五)人体元气为人体整体功能之气
(六)人体元气是指人体整体未分混合之气
(七)人体元气由中枢命门原气与外周五脏之气之和
(八)人体元气是阴气阳气合一之气
(九)命门元气为命门之元阳、命门元精为命门之元阴
(十)命门原气经由三焦别使通道分布于五脏六腑
(十一)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的相互化生关系
三、人体元气六大运动规律的现代医学破解
(一)人体元精元气二级阴阳平衡规律
(二)人体生理状态元气盛衰的周期性波动规律
(三)人体元气盛衰决定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四)人体元气盛衰决定于阴阳二气的弱势一方
(五)人体元气自动恢复功能和自动救命功能
(六)人体元气的五行生克平衡规律
四、王锡民“人体元气阴阳调节总论学说”

第二篇  阴阳篇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一、阴阳概念产生的源头——太阳视运动周期性规律
二、阴阳符号的表达阶段——伏羲氏先天八卦
三、阴阳概念的文字表达阶段——黄帝哲学思想的形成
四、西周初期阴阳学说的广泛应用
五、春秋时期阴阳学说的发展
六、战国时期是阴阳学说发展的顶峰时期
第二章  古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
一、《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学说
(一)阴阳规律是宇宙万物的总法则
(二)阴阳应宇宙万物之象
(三)阴阳是人体生命之本
(四)阴阳变化规律
(五)阴阳平衡决定人体的健康
(六)阴阳失调是致病的根本原因
(七)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防病之道
(八)诊察阴阳变化可诊断疾病
(九)调整阴阳平衡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
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及其科学破解
(一)阴阳对立制约的现代科学破解
(二)阴阳互根互用的现代科学破解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的现代科学破解
(四)阴阳消长的现代科学破解
(五)阴阳转化的现代科学破解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的现代科学破解
第三章 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物理学原理及生物学原理
一、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两种相互依存的物理学平衡机制
(一)阴阳的杠杆平衡原理
(二)阴阳的同长同消原理
(三)先天阴阳中阴阳二气与元阴元阳同步消长的关系
(四)人体阴阳体系受后天阴阳及外界阴阳的影响
二、人体阴阳平衡过程中的系统自稳原理
(一)人体阴阳平衡的系统自稳原理
(二)人体阴阳和谐原理
第四章 王锡民对于中医阴阳平衡理论的完善
——提出“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学说”
一、中医阴阳学说应从哲学层次进入自然科学层次
二、“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的发现
——人体阴阳平衡机制研究的重大突破
三、“人体整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学说”简介
(一)“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六大平衡关系
(二)“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六大平衡环环相扣
第五章 “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的科学破解
              ——王氏“人体阴阳平衡体系现代科学机制”三学说
一、“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有关概念及科学破解
(一)元精、阴精、阳精的现代科学本质
(二)元气、阴气、阳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三)水谷之精与水谷之气的现代科学本质
(四)整体水平元精与元气的动态平衡
二、人体阴阳动态平衡由整体阴精与整体阳精的动态平衡所决定
                            ——结构平衡决定功能平衡
三、“人体两级阴阳平衡四六一体结构体系”的现代科学机制
             ——提出“人体阴阳平衡体系现代科学机制”三学说
(一)阴阳基因表达决定人体阴阳平衡五步机制的假说
(二)“人体阴阳平衡过程即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解的平衡过程”学说
(三)“人体基因阴阳绝对平衡稳态定式机制”学说
第六章 “王氏人体阴阳平衡体系四学说”对古今中医阴阳学说的科学诠释
一、《黄帝内经》“阴阳均平”的现代科学诠释
二、张景岳元阴元阳理论的现代科学诠释
三、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科学诠释
(一)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属性划分的科学诠释
(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中七条规律的科学诠释
第七章  论古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
一、中医阴阳学说必须从哲学层次进入自然科学层次
(一)《内经》的“阴阳匀平”是哲学层次的高度概括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阴阳动态平衡仍是哲学层次的高度概括
(三)对于《内经》、《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评价
二、论《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阴阳平衡观点
(一)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
(二)将阴阳平衡看作阴阳动态常阈平衡有缺陷
(三)阴阳动态平衡由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自和来维系
(四)中医阴阳平衡学说仅反映人体五对阴阳平衡关系之一
第八章 人体生理限度内的阴阳平衡调节规律
           ——“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理论”十一观点
一、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的原理
二、人体生理态阴阳绝对平衡机制的调节过程
三、“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新理论”十一观点
(一)人体基因阴阳绝对平衡定式稳态模式及其适应性表达调节学说
(二)阴阳绝对平衡回弹力及阴阳消长学说
(三)人体阴阳绝对平衡调节模式学说
(四)人体先后天阴阳合一形成阴阳平衡调节七大规律
(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失调之间的关系
(六)人体阴阳绝对平衡状态就是人体最佳功能状态
(七)人体阴阳绝对平衡状态就是人体阴阳交感状态
(八)人体阴阳平衡体系的主导调控、执行调控与调控结果
(九)健康状态下阴阳平衡与疾病状态下阴阳失调的异同
(十)体内阴阳平衡状态决定整体阴阳属性
(十一)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具有不同的阴阳平衡模式
四、对于《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动态的常阈平衡及阴阳失调两观点的更正
(一)“阴阳动态常阈平衡”不能准确表达健康状态阴阳平衡的本质
(二)“阴阳失调”不能准确表达人体疾病状态下的阴阳关系
http://book.kongfz.com/142842/368545432/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06:56:17 | 只看该作者
此为书的简介,未读过此书者,谢绝盲目评论。特此告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9 08:22 , Processed in 0.0533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