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06|回复: 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21 21:2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2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21:25:58 | 只看该作者
楔子

网友岐黄密室发帖子问《灵兰秘典论》对十二藏的论述:“脾胃者,仓廪之官”,是否传写之误?疑问如下:

1、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仓廪就是仓库,是物资中转站,即“传化物”的机构。脾为藏,主运化,与此功能不符。

2、十二藏中,其他十藏,都分别封了官,甚至心与心包都不例外,却唯独把脾胃合在一起,与文例不符。

《千金方》里脾为“谏议之官”,但其他各官都与《内经》不同,真相究竟是什么样子?请各位大家探讨。

就上述问题,探讨如下。

3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21:27:40 | 只看该作者
《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首问“愿闻十二脏之相使”,岐伯末答“凡此十二官者”,将十二脏亦名十二官。通篇之义,“官”本是“脏”之变文,即脏腑器官之官。而对于“官”之解释,历代《素问》注释有指官僚、官宦、官职之官称者,如森立之《素问考注》云:“心君,肾小君,肝武官,肺文官,脾货谷官,国家之官僚悉焉。”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这是以一个封建王朝的官职设置来比喻人体中十二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为何?乃源于中医的象思维理论,即类比取象而已。以古代封建社会的官职名称比喻脏腑的功能。十二脏之官职,是如何比喻的呢?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从上内容看出,六脏六腑十二个脏腑器官,实际只有十一个官称,因系将脾胃合在一起论述之。不知何故少了一个?所以宋臣林亿等《新校正》云:“详此乃十一官,脾胃二脏共一官故也。”

金栋按:六脏六腑一词,语出元·葛雍《伤寒直格》。

《伤寒直格·卷上·阴阳脏腑》云:“属性:肝与胆(厥阴)风木也,心与小肠(少阴)君火暑热也,包络及三焦(少阳)相火也,此为阳之脏腑;脾与胃(太阴)湿土也,肺与大肠(阳明)燥金也,肾与膀胱(太阳)寒水也,此为阴之脏腑。脾、心、肝、肺、肾兼包络(一名命门),为六脏;胃、小肠、胆、大肠、膀胱兼三焦,为六腑。”

从上面十一个官称来说,是否皆是真正之官职呢?君主不可以称“官”,相傅、将军、中正、臣使、州都等,在历代官职中可以找到确切答案。仓廪、作强,变通一点的话,勉强可以说是一个官职,而传道、受盛、决渎则非官职也。

4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21:29:46 | 只看该作者
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十二官称,成为中医理论正统权威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然若读读六朝、隋唐时期之医学典籍,则会发现“五脏六腑”尚有其他的官职称谓,同道又会怎么想,是否能接受非正统、非权威的说法?

先从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说起。

孙思邈(约581-682)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药学家。然而他不慕名利,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80余年医学经验,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较全面地总结了自上古至唐代的医疗经验和药物学知识,丰富了我国医学内容,在中国医学史上影响巨大。(摘引自《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

又,孙思邈(541-682),隋唐著名医药学家。自号孙真人。世人尊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孙思邈聪颖过人,勤奋诚笃,7岁就学,“日诵千余言”,被人们赞为“神童”。10多岁时崇尚医学典籍,博涉经史文献,20岁左右就能谈论庄老、佛典及百家学说,拥有丰富的文史哲方面的知识。《旧唐书》称其“善谈庄老及百家学说,兼好释典。”对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一生博学多闻,对中医学的研究尤为精深,专心行医,为乡邻亲友治病,每多良效,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不为利禄所惑,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医学事业。临证之余,著述立说,将自己的见解和临证经验,撰写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注:二书简称《千金方》,然多指《备急千金要方》)两书,虽名为方书,实乃各科兼备、理法具备的医学巨著。

《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主要包括医学总论、妇人、少儿婴孺、伤寒、解毒、养性、平脉、针灸等,计232门,共载方5300首,有纲有目,分门别类,内容博深,晖丽万有,具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论述。首先,对医德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同时,十分重视妇产科,以全书十分之一的篇幅论述妇人之胎、产、经、带诸病及围产期卫生和优生思想。在医理方面,博采群经,辑录了《内经》和扁鹊、仲景、华佗、王叔和、巢元方等各家论述,是研究魏、晋、隋、唐医药的重要文献;在方药方面,广泛裒集了前代医家的大量方剂,以及当时流传民间的许多有效方药,并参以己说,总结了用药经验,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医学类书。张印生、韩学杰《孙思邈医学全书·内容提要》

金栋按:以上所摘引孙思邈的卒年一样,生年各家有出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21:3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4-21 21:34 编辑

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如此乃得为大医。”  

从上看出,孙思邈熟读《素问》,《灵兰秘典论》(全元起本名《十二藏相使》)十二官职胸中了然。但在其著作《千金方·卷十一至卷二十》所载“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三焦脉论”中,皆有“论曰”二字,其所“论”者,既有《黄帝针经》(《灵枢·本神》)者,亦有《中藏经》者,还有其它医籍者,但未见《素问·灵兰秘典论》十二官之内容,因五脏六腑之官称并未沿袭抄录《灵兰秘典论》者。而在《千金方·卷二十九·针灸上·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则归纳云:“五藏官:后宫列女,帝王,上将军又为郎官,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谏议大夫。六腑官:水曹掾,监仓吏,将军决曹吏,监仓掾,内啬吏。”文中小字乃高保衡、孙奇、林亿等《新校正》语。这说明孙思邈并不认同《素问》经典权威之说而采纳了当时流传之传抄本,而是另有所本(据《千金方·序列》及《自序》、《新校正》序、《新·旧唐书》等推测)。并且六腑官实际只有五腑官称,没有三焦。

《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脏官职之排列顺序是按《尚书·洪范》篇所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五行生数排列的,即肾者后宫列女,心者帝王,肝者上将军又为郎官,肺者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脾者谏议大夫。

五脏配五腑,具体官称之顺序是膀胱者水曹掾(苑yuan),小肠者监仓吏,胆者将军决曹吏,大肠者监仓掾,胃者内啬吏。

其后,同时代王焘《外台秘要方·卷第三十九·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旁通》云:“五脏官:尚书一云上将军,又为郎官、帝王、谏议大夫、上将军一云大尚书、后宫列女。以上五脏官位。六腑官:将军决曹吏、监仓吏、内涩吏疑涩、监仓椽、水曹椽。以上六腑官位。”文中小字乃孙兆等《新校正》语。完全沿袭抄录《千金方》的内容,只不过其排列顺序是按五行相生序肝、心、脾、肺、肾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而排列,与《千金方》排列顺序不同。

然隋·萧吉《五行大义·第十四论杂配·四者论配藏府》时却尊《素问》之官称,云:“《素问》云:‘肝者,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心者,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其不同于《素问》者,只载录了五脏之官称,将“脾胃”者,提炼为“脾”者,以应五行之说,亦或系传抄致讹漏掉了“胃”?其顺序亦作了调整,即适合于五行之相生序。不知孙思邈“博取群经,勤求古训”,是否见过《五行大义》?

《千金方》之五脏五腑官称,被后代医籍所载录。如明·朱橚(周定王)、滕硕、刘醇等《普济方》,虞抟《医学正传》等。

那么,《灵兰秘典论》之官与《千金方》之官,哪个官称更合适?为中医者,除了熟知权威经典之论,是否尚须知道其他之说?有学者说,《内经》有文化之美,实则中医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史、子、集无所不有。兹就中医十二官漫谈如下。

6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21:39:16 | 只看该作者
1、心脏:君主与帝王

《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可《千金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则云:“论曰: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即心者,“帝王”之称也。

孙思邈见过《素问》,可为什么在脏腑官职称谓中没有采纳《灵兰秘典论》的“君主之官”,而是沿袭抄录了“帝王”之称呢?或系孙思邈并不认同“君主”之说?

说孙思邈并不认同经典之说而采纳了当时流传之传抄本,而是另有所本,是否如此呢?请看其前代著作如《敦煌医学文献·明堂五脏论及张仲景五脏论》和三卷本《中藏经》等古典医籍的记载。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明堂五脏论》云:“心为帝王,监领四方。”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张仲景五脏论·甲本》云:“心为帝王。”
三卷本《中藏经·卷上·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云:“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
《千金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云:心主神“为帝王,监领四方”。

由以上看是否一脉相承?是否别有所本?否则孙思邈是不会记载“论曰”的。

据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学文献》系六朝末叶之产物,其抄录年代应在唐代初期七世纪。

而《中藏经》的成书年代,清·孙星衍说《中藏经》“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重校华氏中藏经序》)而湖南中医学院《中藏经》整理研究课题组,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对此书之真伪考证结论是:“其祖本可能为华佗所撰,至少可认为存有华佗遗作片断;其书经过后人整理、增附,且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今之传本所据者,大约成书于六朝之时,始传于世之际,即北宋末、南宋初,又再次有所增附,遂成是书。”(张年顺主编《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华氏中藏经·点校说明》

据孙思邈《自序》及《大医习业》推测,孙思邈虽未提及《中藏经》这本书籍,但肯定见过其内容用别本(另外之书名)流传。因为孙氏所处的时代,三卷本《中藏经》之名称尚未见史志所载录。

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考》:“按《隋志》所载华佗诸书,今俱亡佚,外间所传,惟有赵孟顺手写本《中藏经》上、中、下三卷。然此书隋、唐、宋《艺文志》均不著录,至郑樵《通志·艺文略》及陈振孙《书录题解》始载之。其卷端由应灵洞主探微真人少室山邓处中序一篇。处中自序为佗外孙,谓此书因梦得于石函,其言皆怪诞,不可究诘,序末题‘甲寅秋九月’,古人无以干支纪岁,伪迹显然。”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华氏中藏经》三卷,《平津馆丛书》本。汉·华佗撰,佗事迹见《后汉书》、《三国志》。是书著录于郑樵《通志·艺文略》、陈振孙《书录题解》、《宋史·艺文志》并作一卷《宋史·艺文志》作《黄氏中藏经》,黄乃华之讹。其注云应灵洞主探微真人撰者,乃邓处中之号,因处中作序,遂视以为撰书之人)

7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21:41:11 | 只看该作者
【心者,君主之官也】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云:“简按:《灵·邪客》篇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荀子·解蔽》篇云:‘心者,形之君也,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淮南子》云:‘夫心者,五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支,流行血气。’《五行大义》引本经,作‘主守之官’,云:‘心为主守之官,神明出者。火者,南方阳;光晖,人君之象。神为身之君,如君南向以治。《易》以离为火,居太阳之位,人君之象。人之运动,情性之作,莫不由心,故为主守之官,神明所出也。’《说文》:‘官,吏事君也。’《玉篇》:‘官,宦也。’”

由上比较可以看出,《灵兰秘典论》“君主之官”这一句话似取材于先秦(《荀子》)及西汉初(《淮南子》),或成编于曹魏以后从而跻身于经典之列,成为正统权威说法,一直流传至今。然历代医学典籍中尚有心为“帝王”之称也,虽未跻身于四大医学经典之行列,可列入了唐代以前中医十四部医学经典之中(《唐以前中医经典丛书·钱超尘序》云:“医学之经典,犹如学者之四书五经,地位尊崇,不可替代。在中医典籍中,能被尊为‘经典’者,除清季《温病条辨》外,皆在唐以前。《灵枢》、《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中藏经》、《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十四部经典之作,奠定了中国传统医药学基础,构建了中医学的框架,交相辉映,绵亘千古。这十四部重要著作,犹如布帛菽粟,不可须臾或离,在中医学传承中,具有极高的地位。”)是否亦甚为合理?这是因为二者基本等同,而小有区别。有功德而据天下者可称帝王,君主既可以是帝王,亦可以是诸侯、卿大夫。请看工具书的解释:

班固《白虎通·卷二·号》:“帝王者何?号也。号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号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记·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
互联网《百度百科》:“帝王:皇帝及各种君王的总称。《史记·孝武本纪》:‘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汉语大字典·巾部》:“帝:君主;皇帝。《尔雅·释诂上》:‘帝,君也。’《说文·上部》:‘帝,王天下之号也。’”
《辞源·巾部》:“帝:君主的称号,皇帝。如三皇五帝。《左传·僖》二五年:‘今之王,古之帝也。’”
沈起炜、徐光烈《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帝:战国以前专指天帝,战国时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商、周天子称王不称帝。公元前288年,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列国均以称王,欲寻一更尊于王之称号,乃借天神之名,用为人君之号。《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所载帝号,实系后人所加。秦始皇以皇帝为君主称号,帝遂为皇帝简称。”
《汉语大字典·口部》:“君: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阶级的通称。《仪礼·丧服》:‘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1.称帝王。……2.称诸侯。……3.称大夫。”

帝王者,一切政令之所出,高级指挥中心,犹如人体之心脏。因“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千金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与“神明出焉”虽名称不同,但比喻之意义相同。

8
 楼主| 发表于 2015-4-21 21:42:51 | 只看该作者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汇释

唐·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净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伯言心者,君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此语见《灵枢·邪客篇》,又《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师传篇》同。至虚至灵,具众理而应万事,神明从此出焉。”
明·吴昆《素问吴注》:“心为一身之主,五脏百骸皆听命于心,故为君主之官。心藏神,故曰神明出焉。”
明·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一》:“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藏府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明·李中梓《内经知要》:“心者一身之主,故为君主之官。其藏神,其位南,有离明之象,故曰神明出焉。”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位居南面,灵应万机,故为君主之官。清净虚灵而主藏神,故神明出焉。”
清·高士宗《素问直解》:“至贵者,莫如君。君者,人之主也。若以十二脏论之,则心者,君主之官也。虚灵万应,故神明出焉。首举心为君主,而郑重言之,所以示贵也。”
清·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按:心以神用,清静无为,内主一身,外役群动,无所为也,而实则无一非心之所为,故亦曰官焉。”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官能,任用。非指‘官位’。君主不可称‘官’。此借用国家机构中各种职能的分类,比喻各脏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神明出焉:神明,神明之神的灵慧致用。并非仅指精神及意识、思维活动。此处泛指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出,出现,表现。政出多门则殃,政出专门则昌。此处以拟人摄政的方法将生命活动的不同表现分类归属于某脏。……[语译]心犹君王,主持推动、灵慧致用的生命活动归属于心。”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君主之官:《灵枢·师传》‘五藏六府,心为之主。’人之思想意识,精神活动及藏府功能之彼此协调,和气血通畅,全赖于心的功能,故以君主之官譬其重要。‘官’作‘职守’解。神明:包括思想智慧,精神活动等。……[语译]在人体内,心的重要性就好比君主,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生出来的。

点评

先生考究功夫了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22 07:59
9
发表于 2015-4-22 07:59:59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4-21 21:42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汇释
唐·王冰注:“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净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

先生考究功夫了得。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22:28:20 | 只看该作者
2、肺脏:相傅与上将军、大尚书(丞相、宰相、相国)

《灵兰秘典论》云:“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千金方·卷十七·肺脏脉论第一》则云:“论曰:肺主魄。魄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藏也。”即肺主魄“为上将军”,使在上行;而《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又云肺者,“大尚书又为上将军”。显然当时肺既有上将军之称,又有大尚书之谓,此可说明其官职并不稳定,亦是变动的。而号为“上将军”者何等官职?大尚书又何等官职?与“相傅之官”是否相同或相似?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4:57 , Processed in 0.0996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