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归中医经典才能学好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6 20:3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6-5-6 12:36 编辑

【李玉新投稿】学好中医为什么必须要回归经典?
2016-04-18 李玉新 zk120



作者 | 李玉新

湖北省荆门市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内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1
中医经典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

2014年9月9日,习主席在北师大“教师节主题展”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习大大曾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想必这把“钥匙”首先需要姓“中”才行。而要姓“中”,必须要学习中医经典,依靠经典,因为中医经典是中医药的根本和灵魂。

中医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核心——道。故有人曰:中医亡,则中国文化亡,文化即亡,则中国名存实亡!因为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不仅仅因为种族、外貌、国籍等形而上的区别,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医恰恰是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医道同源,医能进入道的境界,是中国人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的贡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医不是停留在医术和器物的境界,它全面吸收了东方文化中道家、儒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精髓并予以融会贯通,方形成了医道,并由此影响了其它思想和文化,而医道之集大成者正是《黄帝内经》。

瑞士圣加伦图书馆的大门门楣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图书馆是人类灵魂的药店。那我能否说,中医经典就是这个人类灵魂药店的良药。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张其成教授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作为一个大学图书馆馆长,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现代很多书没有必要多读,但古代的经典一定要读。我认为只要读透五部经典,就可以掌握博大精深的国学精髓了。第一部《易经》,第二部《道德经》,第三部《黄帝内经》,并称为三大奇书,再加上《论语》和《坛经》,共五部经典,我把它称为国学五经。这五经当中《易经》代表易家,《道德经》代表道家,《黄帝内经》代表医家,《论语》代表儒家,《坛经》代表中国的佛家。”

《黄帝内经》不仅在形而上的高度与佛经、《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从形而下的角度对病因、病理和养生、治病做了具体、通透的论证,因此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中医典籍,居中医经典之首。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秦汉时代,它托名黄帝与岐伯的对话,直接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和谐,它不仅关注果,而且更关注因;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和疾病,而且全方位关注天地人的和谐,所以自古以来它就是人类关爱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东方智慧,也是人类疗治疾病与瘟疫的灵兰秘典,这部人类的思想圣典直接影响了东方儒释道医等传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集中阐述了人类社会天地人和谐、中正、平和的思想。而天地人的和谐发展正是目前整个人类面临的难题。


在中国文化里,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以“经”命名的,比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易经》《道德经》等,“经”在古代指丝线,丝线的原始意向是脐带。脐带是连接先天和后天的根本,所以它也是人之根本。经书都有恒古不变的特性。

之所以叫“内经”而不叫“外经”,是因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人健康长寿,它主张的不是求医问药,而是要往里求、内练,通过调整气血、经络、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因此《黄帝内经》讲的是健康之道,生活之道。《黄帝内经》是医书,但又不仅仅是医书。正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灭,全在于有医道本体的价值源头。而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唯道是从”的民族,一个以道的存在为生存哲学与性命之理的民族。

目前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国家已不能简单地用土地、海洋来划分疆界,因为文化早已通过网络、影视、教育、体育等现代渠道跨越了国土,所以当今国家主权最核心的资源其实是文化主权。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国家概念就是一个文化概念,其版图一直随其文化价值体系的整合而延伸,每次外族入侵中国的战争也很快演变为一次次文化的整合。中国之所以称之为中国一直是因为中国文化,如果中国文化的核心消亡,则中国虽有其名,其实已不复为中国。

从此意义上讲,中医亡,则中国亡。

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而身为一名中医,身为一个中国人,对于中医经典,必须学而行之。

2
学习中医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

国医大师周仲瑛说:“学习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而对经典领悟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

中医尊崇经典,西医崇尚创新;中医奉不易的经典为圭臬,西医尊最新的知识为指南。

“中医真正的生命力,存在于经典中!经典,不是你认为没什么就没什么。如果你认为经典没什么,恰恰证明了你在经典中没得到什么!”刘力红教授如此传神地解释中医为什么要回归经典。“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在于能历久弥新,它是那一个专业领域里的顶尖代表作,水准摆在那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超越。”像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这些音乐家的交响乐曲;像王羲之、颜真卿等这些书法家字帖,千百年过后,这些经典肯定竞相典藏,有人会因为年代久远、作品古老而嫌弃不屑一顾吗?

医道同源,而中医之道就在中医经典中。“经”是达到“道”的最捷径的方式,也是必经之路,故古人又言“经者,径也”。学习经典就是走进这个“道”的基础。古人言“经”,是因其用最简单、最朴素的语言,最简洁的方式直指人心,直指天地之道。正因为简单实用,养生养心,所以代代流传。

中医经典相比后世医家的书,其中所言医道最简单,最实用,所用之术也最有效。

作为中医,必须研习经典,并在临床和生活中实践之,才不会在学习后世医家的各家学说中迷失自己,才不会离经叛道,经典是中医的灵魂,也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3
中医经典是在现实社会里安身立命的根本

曲黎敏老师说:“中国的学问全是向内求的学问,比如佛学为内明,道学称内景内丹、医学为内经、儒学称内业、武学称内功。这些学问全都要求我们要有悟性。这跟出身、所学专业、职称等等没有关系,一个大字不识的人也有可能因根性和机缘而开悟,比如慧能。人人皆有佛性,若被无明熏染遮蔽,神也无能为力。”

因此,经典就是老师,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4

中医经典是中医遇见西医后的立足之本

人民日报社王君平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医药不能“去中国化”》,其中提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文化,滋养着中医药的发展。“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藏象经络”等中医基本理论,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医西化实质是“去中国化”,如同割掉中医药的“根”和“魂”。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中医药只是徒具其表的“黄皮白心”。如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被淡漠、被忽略,中医药就再难姓“中”了。



一个民族的语言,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想学好中医,重要环节是研读中医经典。让人不解的是,虽然同属语言工具课,医古文只有半个学年,而外语要学两个学年。由于外语考级考试和毕业证书挂钩,中医研究生的外语水平很高,但基本的《药性赋》、《汤头歌诀》却不会背诵,甚至连《本草纲目》的《序》都念不懂。中医经典是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内涵,是中医临床思维观点的源泉和源头。《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部中医经典完整读过一遍的人寥寥无几。原因在于,中医经典的缺失,传统文化的断代。这就不难理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年来致力推动“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用心良苦。

我曾在微博里发过一个病例:

单位一个二十多岁的护士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找我中医治疗,半月后偏高的血沉就降至正常,脚踝处肿痛也减轻了,三月左右我感觉无法进一步提高疗效,建议她另找高明,她却坚持要找我继续看,上周她又带了一病友,并且高兴地告诉我最近复查MRI提示较以前明显好转,更让她惊喜的是一项强直性脊柱炎阳性的指标转阴了。

其实我也不知道她说的那个强制性脊柱炎的指标是什么,因为我是肿瘤科的医生,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现代医学方面的论述不是很了解,但作为中医是不需要考虑这些指标开方的。患者很惊讶在于西医告诉她这个指标是不可能改变的,就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一样。我告诉她:变化是永恒的,不变是暂时的。

今天女孩打电话说那个病友以前血沉一直在40-50mm/h之间,吃了一月中药现在血沉是18mm/h,她们都说太神奇了。其实有什么神奇的,如果张仲景穿越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一点西医的知识都没有,什么化验单都不会看,但一样可以治疗我们所谓的疑难杂症。西医是知识,中医是智慧!用西医的思维看中医必定是神奇!

中西医如何结合?用任何一种医学理念去衡量另外一种都不合适,因为理论基础风马牛不相及,压根无法结合,只存在中为西用和西为中用的情况。在当今这个时代,单纯做中医要比单纯做西医难上加难。连中医院都无法靠中医生存发展,大多数是中医搭台,西医唱戏,中医小诊所的生存更是举步维艰,更别说大型综合医院的中医了,要么改行,要么靠西医生存,靠中医生活。个中滋味,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品味。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无法拒绝西医成为主流医学,我们无法避免西医对中医的冲击,有“危”也有“机”,但我们可以让西为中用,可以让科技为我们中医所用,而不是被仪器设备牵着中医的鼻子走,迷失了方向。而经典就是我们中医的定海神针。学好了经典,我们就不会迷失在中医的各家学说里,更不会迷失在科技的海洋里。

就像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广告一样,我们也无法拒绝西方医学理念对大众的影响,其中包括医生和病人,我们更没有办法阻止病人用西医的思维来求医问药,我们也没有办法阻止西医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日新月异、日渐强大,尤其在市场经济的当下。但作为中医,是随波逐流还是独善其身?是做铁杆中医还是伪中医?我们可以学习了解西医,让西为中用,而不是中为西用,关键的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把根留住,留住中医思维的根,才能做到西为中用,而中医思维的关键在于学习中医经典,这样根才扎得住,扎得稳。

既然西医擅长用治标,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西医的数据和指标来观察中医治疗的疗效。相当于在病人主观症状被观察的同时,还有客观数据可以为我们所用。比如治疗我父亲的糖尿病,根据监测血糖的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直到完全撤药。因为有血糖的数据,患者会根据血糖的高低判断中医的疗效。中医医治时,糖尿病的相关指标都可以作为疗效的评判标准,同时在防止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可能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胰岛素在治疗过程中是配合中医暂时控制血糖,待中医起效时便可以逐渐功成身退了,这未尝不是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我们可以学习西医的知识和技术,为中医提供疗效的参考指标以及必要时的干预处理,针对患者的价值观决定适宜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但我们在望闻问切、处方用药的时候必须用中医的思维,不受西医指标数据以及影像资料的影响,否则那就不是中医了,开出来的药也不再是中药了。中医存在的前提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我们不能因为对西医知识的掌握而忘记了中医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我们已经无法拒绝西医作为主流医学对大众思维的影响和医疗市场的占领,中医要强大,需要内求,需要自强,当然也需要政治制度的保障和扶持,包括保证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阳主阴从”,阴阳之间尚有主从之分,何况中西医结合之间呢?中西医结合不是中医加西医,更不是中药加西药。目前中西医结合大都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从。就像国内一位知名的中医专家说:“中医做配角没有什么不好嘛!”我个人认为做配角不可怕,怕的是丢了中医思维。倒过来讲,恰恰是因为没有打好中医经典的根基,不知道中医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失去了中医思维,才会说出上述的这番话。

曲黎敏说:“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那如何才能有正确的观念?如何才能在这个信息时代做出明智的选择?答案就在经典里。

中医是形而上,西医是形而下;中医是阳,西医是阴;道是阳,术是阴;经典是阳,知识是阴;真理是阳,科技是阴。只有学习经典,才会在中西医结合中做到“阳主阴从”,反之,必将在主流医学的洪流中失去自我,随波逐流。

曲黎敏说:“中国的经典都是智慧之书,而不是知识之书,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世世代代反反复复去阅读的书,这个民族虽然多灾多难,但,也福报匪浅。”

刘力红博士认为所谓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不行没有道,不做没有德。文若没有“化”的功用,那就不能称其为文化,也就成了一纸空文。而文之所以不生“化”,就在于读或写的人多,而真正做和行的人少。

中医经典是医道,是哲学,是文化。之所以经典被束之高阁,我想也是因为真正按经典去做的人少了,经典不能被我们更好地“化”,因此让我们觉得经典过时了。其实经典是生活化的东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是阴阳,一举一动是阴阳,阴阳之道并不神秘,只有把经典融入到生活中,融入到思想里,血液里,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化”。

我们常说“无价之宝”,《黄帝内经》就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无法用金钱去衡量。获取它不需要金钱,网上引擎搜索就可以轻松获得,但只有真正去接近它、领悟它,才能真正明白它的珍贵。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皇帝或者有钱人靠金钱和权力可以获得健康长寿,健康是无为而为,而非刻意为之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常说健康把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6-5-6 20:48:2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是形而上,西医是形而下;中医是阳,西医是阴;道是阳,术是阴;经典是阳,知识是阴;真理是阳,科技是阴。只有学习经典,才会在中西医结合中做到“阳主阴从”,反之,必将在主流医学的洪流中失去自我,随波逐流。”说得好,赞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2 15:48 , Processed in 0.05277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