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方中“角药”的配伍应用特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4 09:54: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方中“角药”的配伍应用特点

2016-04-03 岐黄民间传承

第 20 期

作者 / 闫军堂,刘晓倩,马小娜,梁永宣,刘敏,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钱秀华

I导读:角药是 3 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如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 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知识,谨遵经旨,将其分为同类相须、异类相使、阴阳配伍、气血配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开阖并施、散敛兼顾、润燥相随、攻补 同施、 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表里兼顾、气味配伍等 14 个方面,进行详实梳理,以期对深入挖掘经方配伍规律,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角药”是 3 种中药的有机组合,它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七情为配伍原则, 3 种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而成。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 在方剂中起主要作用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以达减毒增效之目的。它并非简单的药物堆积, 而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长期临床实践的积累和沉淀。

“角药”一词,虽未见诸中医典籍,但医生却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此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着长期的医疗实践, 如临床中常用的“三仙” 、 “三黄” 、 “三仁” 、 “三子” 、 “三草” 、 “三金” 、 “三 石”等诸药,对临证有重要指导价值。《道德经》云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从文字的六书可知,一人为一,二人为从,三人为众。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 佐五, 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从上可知, “三”成众、成体、生万物,在药物组合中, “三”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系统总结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该书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创立了六经辨证,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仲景对于角药的形成和应用有独到之处,不仅首创角药之雏形, 而且《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蕴含大量独立成方的角药,如《伤寒论》:大陷胸汤、小陷胸汤、小承气汤、十枣汤、四逆汤、茵陈蒿汤、调胃承气汤、通脉四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干姜人参半夏丸、大黄附子汤、 大建中汤、大黄甘遂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桂枝生姜枳实汤、甘麦大枣汤、三黄泻心汤、猪苓散、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生 姜羊肉汤等等, 不胜枚举。

经方还为以后角药的出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金匮要略》中肾气丸为例,后世从中衍生出六味地黄丸, 方中可见三补三泻两组角药。三补为地黄、山药、山萸肉,三泻为泽泻、茯苓、牡丹皮。地黄补肾、山药补脾、 山萸肉补肝。泽泻泻肾、茯苓泻脾、牡丹皮泻肝。由三补之药衍生出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和右归饮补肾之方。再由六味地黄丸衍生出知柏地黄汤、杞菊地黄汤、麦味 地黄汤、参芪地黄汤等。由此可见仲圣经方为日后角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拟对经方中“角药”的配伍 应用特点进行系统梳理, 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1
  同类相须


所谓同类相须, 是指具有相同性质的药物, 为同一目的 和作用而联合配伍, 犹如吹起“集结号”一样,以达到集团作用之目的。经方中如:三黄(大黄、黄连、黄芩) 角药,由 大黄、 黄连、黄芩组成的泻心汤,具有清热泻火止血之功。方中黄连长于清心火,黄芩泻上焦之火,大黄苦寒降泄,泻火解毒。三药合用,药少精专,直折其热,使火降则血亦自止。又如大黄、桃仁、蟄虫角药,具有破血逐瘀之功。其中 大黄荡逐瘀血, 桃仁活血化瘀,蛰虫逐瘀破结,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颇猛。再如甘遂、芫花、大戟角药,其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 峻烈,各有专攻,合而用之,其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之功甚著,经隧脏腑胸胁积水皆能攻逐。诸如此类,皆属本法。

2
异类相使


异类相使,是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或作用环节关联的药物配伍应用,其中以一类药物为主,另一类药为辅,通过辅药对主药的协同或互补作用而提高疗效,或产生新的作用。经方中如大黄、枳实、 厚朴角药,由大黄、枳实、厚朴组成的即为小承气汤,具有泄热通便,消滞除满之功。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虽然药物组成完全一样, 但用量及比例不同,故而功用主治大异。由大黄、枳实、厚朴角药化裁而成的方剂颇多,如加芒硝为大承气汤;增麻仁、芍药、杏仁为麻子仁丸;兼有表证合桂枝汤去芍药,则为厚朴七物汤。后世有攻补兼施 的黄龙汤和现代创制的复方大承气汤等。又如半夏、生姜、茯苓角药,方中半夏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 要药, 且和胃降逆而止呕;生姜辛热,温中祛寒,温肺化饮,既能温散肺中寒邪而利肺气之肃降,使水道通调而痰饮可化,又能温脾胃去湿浊而绝生痰之源。配以茯苓甘淡而平,利水化饮,宁心定悸。三药相伍, 虽不同类,但治疗目的一 致, 共奏降逆止呕,化饮利水之功。


3
阴阳配伍


由于阴阳互根,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 也”。滋阴同时应兼顾扶阳,温阳同时须兼顾滋阴。通过 3 味角药配伍,可以达到滋阴温阳,阴阳双补之功效。经方中如附子、茯苓、白芍角药(出自真武汤)。其中附子、茯苓温 阳利水, 白芍敛阴和阳,附子、茯苓温燥,配白芍敛阴,使附子温阳不致过燥,茯苓利水而不致伤阴,刚柔相济, 阴阳相伍,共奏其功。再如当归、川芎、白芍角药(出自当归芍药散、胶艾汤、温经汤等),其中当归、川芎活血行血主动属 阳,为活血调经之要药;白芍酸收养血主静属阴,长于养血敛阴,调经止痛。三药合用,阴阳相伍,开合相济,使其补血 而不滞血, 行血而不耗血,养血活血之功最良。


4
气血配伍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主温煦和运行,血主荣养和滋润,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病理情况下,气虚 则引起血虚, 气滞则引起血瘀,反之亦然。因此气血病变,补气药和养血药,行气药与活血药往往相须为用。盖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仲景在治疗气血病变时,常常补气药和补血药并用,行气药和活血药并用,清气分药和凉血分药并用。经方中如柴胡、白芍、枳实角药(出自四逆散)。其中柴胡疏肝理气,枳实行气散结,白芍养血柔肝。三药合用,气血并治,疏肝之中以敛肝,升散之中以敛阴。白芍之酸敛以制约柴胡之辛散,体阴用阳,刚柔相济,气分药与血分药相伍,故收佳效。又如人参、 当归、甘草角药(出自温经汤、薯蓣丸、续命汤等),其中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补气生津,益智安神。甘草味甘性平,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有阳,既能补脾胃之不足,益三焦之元气,又能调和诸药。当归辛苦甘温,质润性温,润则补血之虚,温则通血之滞。三药相配,相须为用,气得阴血之助而生,血得阳气之力而长,共使气壮血旺,阴平阳秘,机体得康。


5
寒热并用

寒热挟杂、虚实相兼是临床常见证侯,常需采用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法治疗,通过寒热药物的配伍应用,一寒 一热,寒热同施,达到兼顾治疗寒热病症的目的。经方中如大黄、附子、细辛角药,治疗由于素体阳气不足,运化无力,阴冷寒邪,凝滞肠胃,腹气不通所致的腹满疼痛拒按,大便 秘结不通之证。方中附子和细辛温经散寒止痛, 并制约大黄苦寒之性,以防伤阳;大黄泻下通便,攻下积滞。诸药合用,祛寒散结通便。寒热相伍,以热制寒,舍性取用,用其泻下之功。再如薏苡仁、附子、败酱草角药,方中薏苡仁、败酱草皆甘而微寒,重用清热解毒排脓为主;少用二分辛热之附子反佐于十分薏苡仁、五分之败酱草苦寒药中,振奋阳气,并“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 。三药合用,具有温阳利湿,活血消肿之功,以排脓消痈。


6
升降相因


升降是人体气机运行的形式。正常升降运行的形式被破坏,就会产生疾病。药物也有升降之性,所谓升降配伍,就是利用药物的这一作用纠偏,通过升浮药物与沉降药物的配伍, 以恢复人体正常的气机运行。经方中如防己、黄芪、白术角药(出自防己黄芪汤),其中黄芪具升发之性,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又善走肌表,是治疗表虚及 虚性水肿的要药。白术味甘性温, 长于健脾补中,燥湿止汗。防己能利水消肿,使水湿下行,味辛能散,功可祛风,以驱外袭之风邪。黄芪、白术以升为主,偏重扶正,防己以降为要,重在祛邪。三药参合,一升一降,一补一泻,升降调和,补泻兼顾,相得益彰,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共奏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效。

7
开阖并施


开阖升降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在病理情况下,应采用调和的治疗方法,通过药物配伍,一开一阖,相反相成,使其恢复正常。经方中如干姜、细辛、五味子角药, 其中干姜辛热,温肺化饮;细辛辛散温通,温肺气、散肺寒、化肺饮、平喘逆;五味子酸甘温,敛肺止咳,养阴生津,敛汗涩精。干姜与细辛相配,干姜温暖脾胃以化饮,细辛宣降肺气以化饮,合用温肺散寒、温阳化饮。干姜与五味子相配,一散一收,司开合之机;二药合用干姜辛散不致太过而耗气, 五味子酸敛不致壅塞而留痰。 五味子与细辛相合, 五味子酸收敛肺,细辛辛散开肺,二药合用,开无耗散肺气之弊,合无敛遏邪气之害。陈修园曾论干姜、细辛、五味子在小青龙汤中的作用: “干姜以司肺之开,五味以司肺之合,细辛以发动其开合 活动之机” 。陈修园又在《医学三字经》中概括为: “姜细味,一齐烹” ,对于本组角药的配伍妙处独具卓识。总之,干姜、 细辛、五味子三药合用,共奏温化寒痰,调畅气机之效。
8
散敛兼顾


散敛兼顾配伍,是取相反作用的药物结合起来,一方面收敛正气,一方面解散邪气,同时并进,取相反相成之意,以治正虚邪恋的病证的一种配伍形式。当患者素体亏虚或病程中正气已伤,复感外邪时,单纯使用辛散苦泄之品祛邪,则有耗散阳气与阴液之弊,邪去正愈伤,只宜散敛同用,方可中病之的,采用辛散苦泄之品与酸涩收敛之药并施,才能散不伤正,敛不碍邪,相反相成,达到解除病疾的目的。经方中如麻黄、桂枝、五味子角药,方中麻黄味辛性温,开宣 肺气, 发汗解表而止咳;桂枝辛温浮散,透达于肌腠之间,长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阴于肌表,长于温通心阳;五味子味 酸性温且润 , “专收肺气而滋肾水” ,且生津敛汗。三药伍用,一散一敛,开合相济,肺肾同治,开敛肺气而止咳喘,发汗解表而不致失津液。

9
润燥相随


“燥者润之” ,燥证需用润法,湿证宜用燥剂。燥剂易伤津,润剂易碍湿。故宜相伍为用,以纠偏制弊。本法即以 辛香苦燥药物与阴柔滋润药物相配伍, 通常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为痰湿内停和阴液损伤的复杂病情所设,利用药物间的监制作用,达到较平和的燥湿化痰或润燥滋阴作用。经方中如半夏、麦冬、人参角药(出自麦门冬汤) ,其中重用麦门冬,以其甘寒之性,滋养肺胃之阴,且清虚火。臣以半夏,意在降逆化痰, 其性虽燥,但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独取其善降肺胃虚逆之气,且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佐以人参补益中气,与麦门冬配伍,大有补气生津之功。三药合用,主从有序,润降相宜,既滋肺胃,又降逆气。


10
攻补同施


攻为祛邪,补为扶正。若病属正气已虚,邪气又盛,则应攻补兼施,通过祛除邪气药物与扶助正气药物的配合,以达到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之目的。经方中如附子、干姜、 甘草角药,其中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 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 助附子伸发阳气。 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炙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名“四逆” 。又如大黄、甘遂、阿胶角药,方中大黄攻瘀,甘遂逐水;因产后所得,故配阿胶养血扶正,使邪 去而不伤正。诸药合用,共奏破血逐水之功。


11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即动性(如发表、通阳、行气、行血)药物与静性(如收敛、止呕、补益)药物的配对,它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而不过,静而不凝,起到调畅气血营卫的作用,既可防走药伤正之弊,又可防守药留邪为患。经方中如桂枝、白芍、甘草角药,其中桂枝辛甘而温,解肌调卫,发散风寒;白芍苦酸而寒,敛阴和营;甘草调和诸药。桂枝配芍药,一 收一敛, 和营卫,调阴阳;桂枝配甘草辛甘助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三药相伍,一动一静,一散一收,一气一血,开合相济,调和营卫、畅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


12
  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主要是指秉性刚烈药物与秉性柔润药物的配对,这类药物起着刚柔相济、相互调节的作用。经方中如桃仁、大黄、蟄虫角药,方中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润, 为血分之品,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润肠滑肠;大黄苦寒,性刚燥,既善于泄热毒、破积滞, 治实热便秘,也能入血分,活血通经,破一切瘀血,治疗血热互结之蓄血。配以蟄虫峻烈之品,活血破瘀,三药配伍,刚柔相济,大黄、蟄虫得桃仁,专入血分,共奏破血积、下瘀血之功;桃仁得大黄、蟄虫,破积滑肠之力增强,对瘀热停积不行兼见大便秘结不通者,用后一通肠腑,使瘀热与大便并下,共收活血祛瘀,泻热通腑之功。

13
  表里兼顾  


表里为八纲辨证的主要内容之一,言其疾病的位置。若正不胜邪,邪气可从表入里,以致表里同病。由于疾病的 复杂性,常需表里同治,即通过药物配伍,既能治表,又能治 里,以达到表里兼顾的目的。经方中如麻黄、附子、甘草角药,方中麻黄辛微苦温,发汗解表;附子辛热,温阳散寒。麻黄解表,附子温里,按表里相对关系配伍,表里同治,两药峻烈,故用炙甘草以调和,共奏助阳解表之效。又如麻黄、附 子、 细辛角药,方用麻黄发汗以解太阳之表,附子扶阳以温少阴之里,细辛则既能解在表之寒,尤能散少阴之邪,与麻 黄、 附子相伍,可兼有表里两治之功。三药合用,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具有扶正祛邪、温阳解表的作用。


14
  气味配伍   


气味配伍是指以系统多维哲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药物 四气五味的配伍原则,以药物气味配伍制方来调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偏。药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 即辛散、甘缓、酸收、苦坚、咸软。如合而用之,七情相制,四气相和, 则变化无穷。《黄帝内经》云: “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 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阐述的即是气味配伍的制方原则和规律。经方中如半夏、干姜、黄芩角药, 辛开苦降以消痞除满。 《内经》云: “辛走气,辛以散之” ,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方中半夏醒脾燥湿,和胃降逆,调理气机;干姜既能温暖脾胃,温阳散寒,又能温肺化饮,止 咳散寒,二药合用,
辛温开结以散寒。 《内经》云 : “苦先入心, 以苦泄之。 ”苦能燥湿,寒能清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半夏、干姜与黄芩合用,辛开苦降,善于调理中焦脾胃气机,半夏、干姜性温,黄芩性寒,黄芩清热受半夏、干姜制约而不寒凉,半夏、干姜受黄芩制约而不温燥,三者相互为用, 寒热并用, 辛开苦降, 以治疗寒热错杂之心下痞证。 又如乌梅、 川椒、 黄连角药(出自乌梅丸) ,酸辛苦并用,温脏安蛔。柯 琴曰: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本组角药重用乌梅, 味酸安蛔,蛔静痛止;川椒味辛性温,以辛治蛔;黄连味苦性寒,以苦驱蛔。酸辛苦并用,共奏温中补虚,清热安蛔之效。


结语

总之,从以上 14 个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经方中蕴含着丰富的角药配伍知识,仲景在前贤医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相关药物有机的进行组合,形成了经方独特的药物配伍风格, 尤其由三味药物组合而成的角药,风格独特, 颇具巧思。角药是对药的扩展,但它绝不是药物数量的简单增加,而是有着更为复杂意蕴的药物配伍组合。角药的临床应用,可以减毒增效,扩大药物的临床使用范围,执简驭繁,开发新药,准确辨证,为运用中医药诊疗疑难疾病 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以达到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之目的。 角药组合而成的方剂大多配伍合理,疗效确切,被历代医家广泛使用,为我们今天学习、应用与研究,留下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资料,故我们应当深入发掘经方角药配伍知识,以期对提高临床疗效有所裨益。【岐黄民间传承(微信号:qhmjcc)编校发表】
2
发表于 2016-4-4 10:45: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先生!
3
 楼主| 发表于 2016-4-4 13:04:37 | 只看该作者
不客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17 , Processed in 0.1298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