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64|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按摩师鉴定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0-13 09:5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按摩师鉴定教材
目录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按摩须知
第二章 按摩的基础知识
第三章按摩的专业知识
第四章15种按摩手法的施术要领和作用
第五章常见软组织损伤检查与诊断
第六章按摩的基本用品和器具
第七章按摩的基本技能
第八章按摩的专业技能
第九章按摩概论
第十章解剖生理知识
第十一章祖国医学基础知识
第十二章30种按摩手法
第十三章按摩递质配方知识
第十四章四诊
第十五章按摩适应症
第十六章中级按摩师的全身按摩施术技巧
第十七章按摩推拿学
第十八章经络学说
第十九章腧穴学
第二十章国内外各种按摩术
第二十一章按摩室管理
第二十二章常见病症诊治
第二十三章50种按摩手法的运用
第二十四章按摩疗法与辅助疗法
第二十五章相关技能
第二十六章配制常用按摩递质
附录
盲人按摩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
第一部分初级按摩师习题
第二部分中级按摩师习题(上)
第二部分中级按摩师习题(下)
第三部分 高级按摩师习题(上)
第三部分 高级按摩师习题(中)
第三部分 高级按摩师习题(下)
面部美容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鉴定。经劳动部与有关行业部门协商,首批确定了50个工种实施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进行考核鉴定,并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予以确认,为企业合理使用劳动力以及劳动者自主择业提供了依据和凭证。同时,竞争上岗,以贡献定报酬的新型的劳动、分配制度,也必将成为千千万万劳动者努力提高职业技能的动力。
  实施职业技能鉴定,教材建设是重要的一环。为适应职业技能鉴定的迫切需要,推动职业培训教学改革,提高培训质量,统一鉴定水平,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劳动部教材办公室和中国劳动出版社组织有关方面专家、技术人员和职业培训教学管理人员编写了《职业技能鉴定教材》和《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两套书。
  根据《规范》的颁布情况,首批编写了饮食服务业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餐厅服务员、美容师、美发师、按摩师8个工种的《教材》和《指导》,共16种书。本书经劳动部职业技能开发司、国内贸易部行业管理司、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审定,推荐作为全国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前培训用书。
  《职业技能鉴定教材》以相应的《规范》为依据,坚持“考什么,编什么”的原则,内容严格限定在工种《规范》范围内,是对《规范》的细化,从而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材。在编写上,按照初、中、高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按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组织内容。在基本保证知识连贯性的基础上,着眼于技能操作,力求浓缩精炼,突出针对性、典型性、实用性。
  《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以习题和答案为主,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完善。每个等级分别编写了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和技能部分的习题。
  《教材》和《指导》均以《规范》的申报条件为编写起点,有助于准备参加考核鉴定的人员掌握考核鉴定的范围和内容,适用于各级鉴定机构组织升级考核复习和申请参加技能鉴定的人员自学使用,对于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师生、相关行业技术人员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批饮食服务业的16种《教材》和《指导》是由北京市劳动局具体承担组织编写工作,山东省劳动局承担审稿组织工作。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饮食服务总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由王国顺(北京市劳动局培训中心)、李树明、王庆丰、管銮瑞(北京市体委)、于志远(北京市饮食服务总公司)、刘金梅(北京市中医医院)编写,由王国顺主编,侯敬儒(八一体工大队)审稿。
  编写《教材》和《指导》有相当的难度,是一项探索性工作。由于时间仓促,缺乏经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切欢迎各使用单位和个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职业技能坚定教材》  
  《职业技能坚定指导》   编审委员会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按摩师》编写,是《职业技能鉴定教材——按摩师》的配套用书。
  根据《规范》要求和《教材》内容,本书按初、中、高三个等级,分别组织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知识练习题和技能操作习题,共1000余题。其中技能操作习题尤具特色。为检测培训水平,熟悉考核,每个等级编写了模拟试题两套,供参考。附有《标准》和《规范》,供考核鉴定使用。
  本书是考核鉴定前培训和自学的教材,也是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按摩专业师牛必备的复习资料,还可供从事按摩专业的有关人员参考。
第一章 按摩须知


2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09:53:25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按摩发展概况
  一、按摩术的起源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在与野兽博斗中或劳动中,必定有一些外伤,导致发生疼痛,原始人自然地用手去抚摸,逐步收到效果。人类本能地重复应用一些能够祛病的抚摸手法,经过时间的延续,这些手法得到发展和积累。约在几千年前,我国祖先为按摩术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我国的按摩术。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对按摩术有所记载。其中《素问•异法方宜记》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温,…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说明当时我国已有推拿按摩术,起源地在黄河流域,那时称按摩为按跷,由于操作简单,所以,很快在我国各个时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按摩术的形成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不发达,所以一些抚摸的手法,形成了早期医疗的雏形。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以及奴隶社会的形成,在当时医事管理方面,按摩术已成为一科。夏商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医事有所发展,出现了中药,此时,按摩术与中药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医疗方法。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众多学派医学思想,并对按摩治疗疾病有所记载。如《韩非子》、《老子》、《墨子》、《史记•扁鹊传》等对按摩术都有记述,并且形成了一些手法。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祖国医学逐步形成体系,推拿按摩也随医学发展而形成独立体系,出现了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经》,它和《黄帝内经》、《华佗别传》等著作记述了十几种按摩手法。
  三、按摩术的发展
  经过漫长的岁月,按摩术在我国逐步得到了发展。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强盛时期,按摩术也已发展到鼎盛阶段,按摩手法有了大的发展,并且推出小儿按摩的新方法,在医事制度中,按摩术有专门编制,如隋时太医署没有按摩博士2人;唐代继承了这种制度,《唐六典》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56人和按摩生115人:宋朝医学著作《圣济总录》有独立篇对按摩进行记载,这说明推拿按摩比以前有了新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按摩术的发展,保健按摩也取得了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省、市医院设立了按摩科,全国各地举办按摩培训班,并有按摩专门培训基地。目前整理出按摩手法上百种,不但治骨科病、各种内科病,也用于保健强身,在饭店。浴池等场所纷纷设立保健按摩。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按摩作为一门新兴行业,将会在我国得到发扬光大。
  第二节按摩师的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
  1、道德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标准,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以及人们的内心信念等力量而起作用的。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是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二、按摩师的职业道德
  按摩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按摩师在从事按摩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与按摩职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1、按摩师应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由于按摩是直接涉及人身健康的职业,掌握知识的深浅度,技艺高超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对客人的服务质量。不学无术、手法掌握不准确等不但不能为客人服务,还可能发生危险。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按摩师首先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2、按摩师应有优质的服务态度按摩行业属服务行业,应特别注重以好的服务态度对待客人。
  (1)对所有的顾客要友善、礼貌,要尊重他人,要热情、公平、诚恳。
  (2)言而有信,尽责尽职。
  (3)要有诚恳、高雅的谈吐,注意仪容仪表,保持良好的形象。  (4)最大程度地保持自身及按摩院工作环境的卫生,应使顾客感到舒适、安全。
  3、按摩师应遵纪守法保健按摩行业在整个服务行业中有它的特殊性,作为按摩师和按摩院管理人员一定要遵纪守法,尤其要坚决抵制色情按摩。在按摩过程中严肃认真,思想专一,不可漫不经心。另外,按摩师还应遵守纪律,积极配合同事、雇主或领导的工作。
  第三节服务程序
  按摩室服务程序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接待宾客的程序、方法和规范。服务程序灵活性较大,在具体执行中常常因人、因事而异。但按摩行业的服务特点与服务方式往往有很多共性,要根据这些服务共性及宾客的要求考虑具体服务中的程序,安排按摩的具体步骤。
  1、按摩师要做好按摩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个人卫生工作,穿好按摩服,不得带手表及首饰。在胸前配戴胸卡,胸卡上标明按摩师的姓名、号码。
  2、宾客入室后,做好迎宾工作,站在客人对面,首先表示欢迎光临,询问宾客的要求,然后,走在宾客前面,引导宾客到指定的按摩床前。
  3、按摩师指导受术者摆正体位,有礼貌地在受术者身上铺好按摩单。
  4、按摩师根据宾客的要求,对宾客进行按摩,用文明语言引导宾客加钟点。年纪大的宾客,要询问身体健康状况,根据诊断情况,适当地解除宾客的痛处。
  5、做好按摩后的服务,注意做好宾客的保暖,询问受术者是否需要休息一下。然后要把按摩单叠好,按摩枕放好。
  6、受术者反映按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摩师一定认真听取,耐心地解答宾客提出的问题。
  7、要求宾客现场结帐,一般不欠帐,按摩室结帐方式有现金结帐、支票结帐、信用卡结帐等。在饭店中,住店宾客可签单,离店时一次付清。现金结帐时,要注意当天不同货币兑换比率,做到准确无误;支票或信用卡结帐时,应仔细识别真伪与使用期限。
  8、宾客离开按摩室,要以文明的语言告别,欢迎宾客再次光临。
  9、按摩室营业完毕以后,地面、按摩床、营业台等要进行整理,饮料要清点,帐目要核对,并且要准备下次营业物品,总结每天营业情况。
  总之,按摩室服务程序包括按摩前准备、迎宾、按摩服务、按摩后服务四个环节,每个坏节都是相互联系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体工作。

  第四节按摩的禁忌症
  按摩广泛用于骨伤、内、外、儿、妇、五官科多种疾病;保健按摩术在减轻人们的疲劳方面,也有惊人的效果。但按摩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着不适合按摩或按摩有一定危险的情况,也就是禁忌症,在进行按摩施术前,一定先进行诊断,判断受术者是否患有禁忌症,如有禁忌症,则禁止施行按摩。
  1、有皮肤病及皮肤破损处,影响按摩施术者包括有:湿疹、癣。疱疹、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烧伤等。
  2、有感染性疾病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
  3、内外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者及
3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09:54:20 | 只看该作者
有各种恶性肿瘤者。
  4、有开放性损伤者,有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
  5、有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如恶性贫血、紫斑病、体内有金属固定物等按摩后易引起出血者。
  6、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作用者如久病、年老体弱的人,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均不宜作腹部按摩。
  7、极度疲劳、醉酒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以内的人也不宜作按摩。
  8.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者。
第二章 按摩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
  一、人体各部位名称
  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
  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
  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
  远侧--远离肢体根部的称为远侧;
  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挠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
  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体的切面
  (1)矢状面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 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3)额状面(冠状面) 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二、体表标志
  1、干部的体
  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肢部的体
  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全长。肱骨:肱骨内上踝、外上髁。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桡骨:桡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
  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髌骨: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第二节骨骼结构知识
  一、竹的构造
  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块,组成人体的支架。根据骨的形态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骨主要由骨质构成,外面包着骨膜,内部藏着骨髓。
  1、骨质骨质是骨的主要部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坚硬,位于骨的表面;骨松质位于骨的深部。
  2、骨膜骨膜是位于骨表面(关节面除外)紧贴骨密质的薄层结缔组织膜。它富有神经、血管和造血细胞,故骨膜对骨质的营养和骨折的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3、骨髓骨髓充满在骨松质的网眼中和骨髓腔内。胎儿、新生儿骨髓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变成黄骨髓,没有造血功能。长骨的骨松质内或扁骨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始终保持着造血功能。
  二、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1、颅骨由23块骨组成。颅骨以眶上缘至外耳门下缘的连线为界,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脑颅,下部为面颅。
  (1)脑颅骨由8块骨构成,围成的腔叫颅腔,脑位于腔中。脑颅骨分别是额骨1块,位于颅前,可分额鳞、眶部及鼻部;顶骨2块,位于额、枕骨之间;枕骨1块,位于颅后;蝶骨1块,位于颅底中部,居枕骨前,因形似蝴蝶而得名,该骨分蝶骨体、大翼、小翼和翼突;颞骨2块,左右各一,位于蝶骨、顶骨、枕骨之间,构成颅底和颅腔的侧壁,颞骨分为鳞部、乳突部、岩部、鼓部;筛骨1块,位于额骨的前下和颅底的前部,夹在两眼眼眶之间,分为筛板。垂直板及筛骨迷路。
  (2)面颅骨由15块骨构成,形成了眶腔、鼻腔、口腔等面部轮廓。面颅骨分别是犁骨1块,位于两鼻腔之间,为构成鼻中隔下部、后部的扁平薄骨板;下颌骨1块,其关节与脑颅的颞骨相连,它是颅骨中除舌骨以外唯一能够活动的骨,是面颅中最大的骨;舌骨1块,位于颈前,在下颌骨和甲状软骨之间,通过韧带和颞骨茎突相连,分为舌骨体、大角、小角;上颌骨2块,分为上颌体、额突、颧突、腭突、牙槽突,构成了口腔上壁、眶下壁、鼻腔的外侧壁;鼻骨2块,位于左右上颌骨、额突之间,为鼻腔上壁的一部分;泪骨2块,薄而脆,似指甲大小,前接上颌骨额突,后连筛骨迷路的眶面,位于两眶内侧壁的前部;颧骨2块,在额骨与上颌骨之间,位于眶的外下方,颞突与颞骨颧突连结而成颧弓,是面颊的骨性突起;下鼻甲2块,附在上颌体的鼻面,为卷曲的薄骨板;腭骨2块,位于上颌骨腰突的蝶骨翼突之间,构成鼻腔的外侧壁的一部分和硬腭的后一部分。
  2、躯干骨躯干骨是由24,椎骨、1 骶骨、1 尾骨构成的。
  (1)椎骨根据不同的部位而分为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骶骨)和尾椎(尾骨)。
  1、椎骨的构造椎骨有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椎体在前,椎弓在后,二者围成椎孔。各椎孔相连成的管腔叫椎管,内藏有脊髓。椎弓有7个突起:后面的叫棘突,两侧的两个突叫横突,上和下的两对突起叫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
  2、椎骨的特征
  ①第三至第六颈椎的横突上有横突孔。棘突有分叉。
  第七颈椎的棘突较长,颈后部可以摸到。
  第一颈椎上没有椎体和棘突。该椎又叫寰椎。
  第二颈椎体上有一个齿突,又叫枢椎。
  ②胸椎棘突细长,尖向后下,椎体两侧和横突有关节面。
  ③腰椎椎体最大,棘突呈板状。
  ④骶椎(骶骨)成年人骶椎愈合为一块骶骨,似三角形。前面光滑而凹陷,后面粗糙隆凸,骶骨外侧缘上面有形似耳朵的耳状面。
  ⑤尾椎(尾骨)成年人尾椎愈合为一块三角形的实性尾骨。
  (2)胸骨由胸骨柄、胸骨体、剑突三部分组成。胸骨柄上缘有一浅而宽的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骨切迹(锁切迹),胸骨和胸骨体两侧各有7个切迹。
  (3)肋骨共有12对。肋分前后端和体三部分。后端包括肋头、肋颈和肋结节等。肋的前端借助软骨和胸骨相连,后端与相应的胸椎构成关节。
  3、四肢骨由上肢骨和下肢骨构成。
  (1)上肢骨由肩带骨和游离上肢骨组成。
  1)肩带骨由锁骨和肩胛骨组成。
  ①锁骨位于颈根皮下,全长均可触及。水平位,内端粗大,与胸骨柄相关节;外端扁平,与肩胛骨相关节。
  ②肩胛骨肩胛骨前面凹陷,叫肩胛下窝,后面隆起,叫肩胛冈,并分成冈上窝与冈下窝。肩胛冈外端的增高与膨大部分叫肩峰,锁骨与其相连。外侧角有一浅凹叫关节盂,与肱骨头构成关节。关节盂的内侧上有一指状突起叫喙突。
  ①肱骨是典型的长骨。肱骨上端的膨大叫肱骨头。肱骨头前方粗糙的突起叫小结节;外方的突起叫大结节。肱骨体外侧粗糙的隆起叫三角肌粗隆。肱骨远端后面的窝叫鹰嘴窝;前面内侧窝叫冠突窝,外侧的窝叫桡窝。冠突窝下方的突起叫肱骨滑车,桡窝下方圆形的突起叫肱骨小头,两者均有关节面。在肱骨远侧端的内侧的突起叫内上髁;外侧的突起叫外上髁。
  ②尺骨位于前臂内侧。上端前有冠突(喙突),后有鹰嘴。两者之间的深凹叫滑车切迹(或叫半月切迹)。冠突的外侧,有一凹陷的关节面,叫桡切迹。冠突的下方有一粗糙面,叫尺骨粗隆。尺骨干上有一个锐利的外侧缘叫骨间缘。尺骨远端呈圆盘状,叫尺骨头。内侧小突起叫尺骨茎突。
  ③桡骨位于前臂的外侧。上端呈圆盘状,叫桡骨头。头的周围有环状关节面,头的上面有凹陷关节面,叫桡骨头关节凹。头的内侧下方有桡骨粗隆。桡骨体有一个锐利缘叫骨间缘。下端肥大,外侧有一向下的突起叫桡骨茎突;内侧有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
  ④手骨手骨由8块腕骨、5块掌骨、 14块指骨组成。
  腕骨为小而不规则的短骨。其名称多标志各自的形状。分上下两排排列。上排从外向内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下排从外向内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掌骨每一块掌骨没有特殊的名称,由拇指向小指方向分别冠以第一、二、三、四、五掌骨。掌骨近侧为底,中间为体,远侧为头。第一掌骨底呈鞍形为鞍状关节面;其余的是平面关节面。
  (2)下肢骨由下肢带骨和游离下肢骨组成。
  1)下肢带骨主要由髓骨组成。每侧髋骨均由位于上方的髂骨,后方的一块坐骨,前下方的耻骨组成。
  ①髂骨位于髋骨上外。骨的上部宽而扁薄,叫髂骨翼。翼上缘变厚,叫髂嵴。髂嵴前方突起部叫骼前上棘,下方突起部叫髂前下棘。髂骨内面的凹陷叫髂窝,髂窝后部的两个粗糙面分别称耳状面和髂粗隆。髂骨内面稍显弯曲的部分叫弓状线。
  ②耻骨是髋骨的前下部分。有上支、下支和体三部分。上支接近弯曲处上缘的突起部分叫耻骨结节。上下支弯曲处内面较粗糙部分为耻骨联合面。它与对侧的耻骨联合面连接起来,构成耻骨联合。
  ③坐骨是髋骨的后下部。分坐骨体、坐骨支两部分。其相接的外面,有一粗糙结节叫坐骨结节。
  ④髋臼由髂、耻、坐三骨的骨体构成,深陷呈环状的窝。
  ⑤闭孔由坐骨与耻骨围成的卵圆形大孔。
  ⑶骨盆由前外侧的两块髋骨和后方的骶尾骨构成。
  2)游离下肢骨
  ①股骨是人体骨胳中最大的长骨。分为上下端和中间的骨体。上端似球形叫股骨头,头下方较细的部分叫股骨颈。骨体上方较大隆起叫大转子,在大转子后下方的小突起叫小转子。股骨后面在骨的长轴上有一条股骨粗线。股骨下端膨大,其后面的两个隆起,分别叫内、外侧髁。髁间的凹陷叫髁间窝。两髁上各有一隆起,分别叫内、外上髁。     
  ②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在皮下 可以触及。
  胫骨是小腿内侧的粗大长骨。其上端膨大,由内、外侧髁组成。两髁的上面是光滑、稍凹的关节面,两关节面之间有一小突起叫髁间隆起。胫骨上端前面有一大的突起叫胫骨粗隆。胫骨下端的下面有一胫骨下关节面,其外侧有一三角形凹陷面叫腓切迹。胫骨下端内侧有一突起叫内踝。
  ④腓骨位于胫骨的外侧。上端膨大叫腓骨头。下端较长,超过股骨部分叫外踝。
  ⑤足骨分跗骨跖骨趾骨。
  跗骨共7块。分别是距骨、跟骨、足舟骨、骰骨和楔骨。跗骨位于足的后半部。
  跖骨共5块,近端与跗骨相关节,远端与趾骨相关节。
  趾骨共14块。拇趾有两节趾骨,其余均有3节趾骨。
  第三节 关节结构知识
  一、关节结构
  关节结构包括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两部分。
  1、基本构造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1)关节面多有一凸一凹两个关节面,由光滑的关节软骨构成。
  (2)关节囊附着于关节面周缘及附近骨上,密封关节腔。分为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厚而坚韧,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内层为滑膜层,薄而柔润,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的滑膜层形成滑膜皱壁,起到补充关节空隙和分泌润滑液的作用;有的向外膨出成为滑液囊。
  (3)关节腔由关节囊和关节面所围成的腔隙叫关节腔。腔内有滑液。腔内压力为负压,对稳定关节起着重要作用。
  2、辅助结构有关节盘(或称关节内软骨垫)、关节盂缘、滑膜皱襞和关节韧带等。
  (1)关节盘由纤维软骨构成,常似圆盘状或半月状。中间薄周边厚,位于两关节之间,周缘与关节囊愈合,具有减轻冲撞和震动的作用。
  (2)关节盂缘是附着在关节窝周围的纤维软骨环。有增大关节面、加深关节窝,使关节更加稳固的作用,肩、髋关节均有之。
  (3)滑膜皱襞,起着补充关节空隙和分泌润滑液的作用。
  (4)关节韧带分布在关节周围或关节内。具有连结两关节骨,限制关节运动的作用。
  二、各部位关节结构
  1、下颌关节下颌关节是由颞骨的下颌窝与下颌骨下颌头构成,关节内有关节盘。下颌关节为联合关节,必须同时活动,完成张口、闭口、前伸、后缩及向侧方运动等。由于下颌关节囊的前壁较松,缺乏韧带加强,在过大张口时,下颌头滑到下颌窝前部而不甚稳定,故
4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09:55:20 | 只看该作者
骨粗隆的骶髂骨间韧带。骶髂关节有轻微活动,妇女比男子活动稍大。
  9、髋关节,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髋臼很深,它与髋臼盂缘和横韧带一起将股骨头包起来。关节囊很坚韧,不但包绕关节,还包绕股骨颈。关节囊前为骼股韧带,限制髓关节过伸;前下方为耻骨囊韧带,限制大腿外展;后面为坐骨囊韧带,限制大腿的内收。
  10、膝关节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一个关节。由股骨下端的关节面、胫骨上端的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构成。
  滑膜腔被两条交叉韧带分割。前、后两条交叉韧带有防止胫骨前、后移动的作用。膝关节有月牙状的关节盘叫半月板,其内侧大,外侧小,该板有润滑、缓冲和保护关节面的作用。膝关节囊坚韧,前、后有肌肉、肌腱、韧带保护。关节囊的前壁有髌骨和髌韧带;两侧有胫、腓侧副韧带;后方有斜韧带加强。
  11、踝关节踝关节由胫骨下端及内踝、腓骨外踝与距骨构成。关节囊有韧带加强。内侧韧带(三角韧带)从内侧将内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连接起来;外侧有距腓前、后韧带和跟腓韧带连结腓骨、距骨和跟骨。
  第四节肌肉结构知识
  肌组织的肌细胞呈细丝状,称为肌纤维,其特征是能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使肌纤维缩短,产生收缩,以保证机体的各种运动。肌肉组织按其形态与功能,可分为平滑肌、骨骼肌与心肌。
  结构特征:肌细胞呈长圆柱形或梭形,一般称为肌纤维,肌细胞之间排列紧密,细胞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
  当肌肉损伤时,可引起出血及神经损伤。
  肌组织的分类如下:
  骨骼肌(分布在骨骼上)
  肌组织心肌(分布在心脏)
  平滑肌(分布在内脏和血管壁上)
  肌肉在人体内的分布极其广泛,全身肌肉约有500余块,其重量约占体重40%,而四肢肌肉约占肌肉总重量的80%。肌组织的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收缩时肌肉缩短,横断面增大,松弛时则相反。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持续兴奋使肌肉经常保持持续性的轻微收缩状态,这种状态叫肌紧张,肌紧张可使身体维持一定的姿势。实际上,人在静止时,肌肉仍然处于稍微收缩的状态中。
  一、肌肉的构造
  每块肌肉都是由许多肌纤维集合起来组成一个肌束,再由许多小的肌束合并成一个大的肌束,最后由若干个大的肌束合并成整块肌肉。整块肌肉的外围都由结缔组织薄膜包裹着,称肌外衣,它向肌肉两端的延续部分称为肌健。肌肉借肌腥附着于骨膜、筋膜和关节囊的表面。肌键没有收缩能力,但有很大的抵抗力。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1、筋膜筋膜有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浅筋膜(皮下筋膜)位于皮肤的深面,是含脂肪成分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通常所说的筋膜(或固有筋膜)位于浅筋膜的深层。深筋膜在四肢最发达,包被在每块肌肉的周围,并深入各群肌肉之间,形成肌间隔,最后连于骨膜上。
  筋膜的作用是分隔肌群中的肌肉,使深层肌肉在工作时具有同等的工作条件。在病理情况下,筋膜能够限制炎症的扩散。
  2、腱鞘腱鞘是由两层结缔组织构成的长管。套在肌腱上,两层膜之间有滑液,运动时可减少肌健和骨之间的摩擦。
  三、肌肉分类
  1、按形状分类以肌肉的外形轮廓可分为长肌、短肌、轮匝肌和阔肌。
  2、按肌头数目分类有二头肌、三头肌、四头肌等。每个头各有一个起点,由两个头合成一个肌腹,为二头肌,其余依此类推。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1、伸展性与弹性肌肉受外力时长度增加,这种特性叫伸展性。当外力解除后,肌肉恢复原来的长度,称为肌肉的弹性。
  2、黏滞性肌肉收缩时。肌纤维之间摩擦产生阻力,是由于肌肉的黏滞性引起的。气候寒冷时,肌肉的黏滞性增大、所以在各项运动前要做准备活动,使体温升高,以减小肌肉的黏滞性。
  五、使上肢各关节运动的肌群
  1、斜方肌位于背部和项部的皮下,一侧呈三角形,两侧相合呈斜方形,肌纤维分上、中、下三部分。
  (1)起点枕外粗隆项韧带,第七颈椎棘突,全部胸椎棘突。
  (2)止点肩胛冈,肩峰,锁骨外3分之1处。
  (3)机能近固定:上行纤维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后缩,横行纤维使肩胛骨后缩;下行纤维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远固定:一侧收缩,使头和颈向同侧屈和回旋;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直。
  2、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呈菱形。
  (1)起点下位两个颈椎和上位四个胸椎的棘突。
  (2)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3)机能近:使肩胛骨下回旋,上提和后缩。远∶两侧同时收缩,使脊椎伸直。
  3、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深层,细而长。
  (1)起点上位四个颈椎横突。
  (2)止点肩胛骨的内侧缘(内侧角至肩胛冈之间)。
  (3)机能近:使肩胛骨上提。远:一侧收缩使颈和头向同侧倾斜和回旋;两侧同时收缩,使颈伸直。
  4、前锯肌位于胸廓的外侧,上部为胸大肌和胸小肌所遮盖,是块扁肌。
  (1)起点以8~9个肌齿起于上位8~9个肋骨的外侧面。
  (2)止点肩胛骨的内侧缘和下角的前面。
  (3)功能近,使肩胛骨前伸,上回旋。
  5、胸小肌位于胸廓上部的前外侧,胸大肌深面。
  (1)起点起于第3~5肋的前面。
  (2)止点肩胛骨的喙突。
  (3)功能近:使肩胛骨前伸和下回旋。远:上提肋,辅助吸气。
  6、三角肌呈三角形,遮盖肩关节。
  (1)起点锁骨外端、肩胛骨肩峰、肩胛骨。
  (2)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3)功能前部:使上臂屈和旋内。中部:使上臂外展。后部:使上臂伸和旋外。三部同时收缩使上臂外展。
  7、胸大肌广阔而厚,覆盖胸廓前面的大部分。
  (1)起点锁骨内侧半,1~6肋软骨和胸骨前面腹直肌鞘前臂。
  (2)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3)功能近:使上臂屈,内收和内旋。远:拉躯干向臂侧。提肋,辅助吸气。
  8、喙肱肌细长,在肱二头肌内侧及深面。
  (1)起点肩胛骨喙突。
  (2)止点肱骨内侧中部(与三角肌止点相对)。
  (3)功能使上臂屈和内收。
  9、肱二头肌有长短二头,位于上臂前面,呈梭形。
  (1)起点长头: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肩胛骨喙突。
  (2)止点桡骨粗隆,前臂筋膜。
  (3)功能近:使上臂屈,前臂屈和旋外。远:使前臂向上臂靠拢。
  10、背阔肌背阔肌是全身中最宽大的肌肉,分布在背的下半部及胸侧部,部分被斜方肌所遮盖。
  (1)起点第七胸椎至骶骨所有椎骨的棘突,髂嵴后3分之1处,第十至第十二肋。
  (2)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3)功能近:使上臂伸,旋内与内收。远:拉躯干向臂侧,使肋上提,辅助吸气。
  11、大圆肌紧贴背阔肌的上方。
  (1)起点肩胛骨下角的背面。
  (2)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3)功能使上臂伸,旋内与内收。
  12、小圆肌在冈下肌的下方。
  (1)起点肩胛骨外侧缘。
  (2)止点肱骨大结节。
  (3)功能使上臂伸,内收与旋外。
  13、冈下肌在小圆肌上方,肩胛骨的背面。
  (l)起点冈下窝。
  (2)止点肱骨大结节。
  (3)功能使上臂伸,内收与旋外。
  14、冈上肌呈圆椎形,位于肩胛骨的冈上窝内,为斜方肌所遮盖。          
  (1)起点冈上窝。
  (2)止点肱骨大结节。
  (3) 功能使上臂外展。
  15、肩胛下肌位于肩胛下窝内。
  (1)起点肩胛下窝。
  (2)止点脑骨小结节。
  (3)功能使上臂伸,内收与旋内。
  16、肱桡肌呈长扁形,位于前臂的最外侧。
  (1)起点肱骨外侧髁的上方。
  (2)止点桡骨茎突的基部。
  (3)功能使前臂屈,并使前臂保持在中间位。
  17、旋前圆肌位于前臂的上3分之1部的前面。
  (1)起点肱骨内上髁尺骨冠突。
  (2)止点桡骨中3分之1的外侧面。
  (3)功能使前臂旋内并屈。
  18、肱三头肌位于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和内侧三个头。
  (1)长头:肩胛骨盂下粗隆。外侧头:肱骨体后面上部。内侧头:肱骨体内侧下方,三个头在肱骨中点合成一个坚韧的腱到止点。
  (2)止点尺骨鹰嘴。
  (3)功能使前臂和上臂伸。
  19、使手屈的肌群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除了指屈屈肌以外,起点都在肱骨内上髁,多数止于掌骨或指骨。
  20、使手伸的肌群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总伸肌、尺侧腕伸肌、拇短伸肌、食指固有伸肌。
  (1)起点多起自肱骨外上髁或桡、尺骨的背面。
  (2)止点多止于掌骨的背侧。
  六、使下肢各关节运动的肌群
  1、髂腰肌,髂腰肌由腰大肌与髂肌构成。腰大肌强大,位于腰椎体侧方;髂肌宽阔,占全髂窝。
  (1)起点自第十二胸椎体到第四腰椎体侧面、横突和髂窝全部表面。
  (2)止点股骨小转子。
  (3)功能近:大腿屈,旋外。远:于站立姿势中两侧同时作用时,使脊柱屈骨盆前倾。
  2、股直肌位于大腿前表面,是骨四头肌中的一块。
  (1)起点髂前下棘。
  (2)止点胫骨粗隆。
  (3)功能近:大腿屈,小腿伸。远:保持人体站立姿势。
  3、缝匠肌是大腿前细长的肌肉。
  (1)起点髂前上棘。
  (2)止点胫骨粗隆内侧。
  3)功能近:使大腿屈、旋外,小腿屈、旋内。
  4、阔筋膜张肌扁平呈长方形,位于髋关节外前方,夹在两层筋膜之间。
  (1)起点髋前上棘。
  (2)止点在大腿上中3分之1交界处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3)功能近:使大腿骨阔筋膜紧张,起辅助支撑作用,使大腿屈、旋内。
  5、臀大肌这块肌肉很发达,直接位于皮下。
  (1)起点髂骨翼外面,骶骨、尾骨后面。
  (2)止点臀肌粗隆。
  (3)功能近:使大腿在脸关节处伸、旋外。上半部使大腿外展,下半部使大腿内收。远:保持站立姿势,使骨盆后倾。
  6、股二头肌位于大腿后面外侧。有长、短二头。
  (l)起点长头:坐骨结节。短头:股骨嵴外唇的下半。
  (2)止点腓骨小头。
  (3)功能近: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使小腿在膝关节处屈和旋外。远: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小腿伸直和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7、半膜肌位于大腿后内侧的长肌。
  (1)起点坐骨结节。
  (2)止点胫骨粗隆内侧。
  8、半腱肌位于半膜肌的浅层。
  (1)起点坐骨结节。
  (2)止点胫骨粗隆内侧。
  (3)功能近:使大腿在髋关节处伸,小腿在膝关节屈和旋外。远: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小腿伸直与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9、大收肌在短收肌及长收肌的深层。
  (1)起点坐骨结节,坐骨下支,耻骨下支。
  (2)止点股骨嵴内唇的全长,股骨内上髁。
  (3)功能近:使大腿内收、旋外和伸。远:使骨盆后倾。
  10、臀中肌臀大肌的深面。
  (l)起点髂骨翼外面。
  (2)止点股骨大转子。
  11、臀小肌臀大肌的深面。
  (1)起点髂骨翼外面。
  (2)止点股骨大转子。
  (3)功能近:使大腿外展,前部使大腿屈和旋内,后部使大腿伸和旋外。
  12、梨状肌位于小骨盆侧臂,呈三角形。
  (1)起点第二至第五骶椎前侧面。
  (2)止点股骨大转子尖端。
  (3)功能近:使大腿外展和旋外。
  13、使大腿内收的肌群--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耻骨肌、股薄肌起点股多在耻骨上支,耻骨下支,多止于股骨嵴的中下部。
  14、使小腿伸的肌群--股四头肌位于大腿的前表面,多起于髂前上棘,股骨嵴外唇内唇及体部。止于胫骨粗隆。使大腿屈,小腿伸。
  15、使足跖屈的肌群--小腿三头肌、腔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多起自股骨内侧踝与外侧踝及胫骨的后面。功能是使小腿屈和足屈。
  16、使足跖伸的肌群--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等多起自胫骨的上部及外侧面。功能是使足伸。
  七、使脊柱屈的肌群
  1、胸锁乳突肌在颈的前侧方突出的强有力肌肉。
  (1)起点胸骨柄及锁骨的胸骨端。
  (2)止点额骨乳突。
  (3)功能头部固定(远固定),上提胸廓,辅助吸气。锁骨与胸骨固定(近固定),一侧收缩时,头向同侧倾斜,并向对侧回旋。两侧同时收缩时,头前伸。
  2、腹直肌位于腹白线两侧,扁长形,有三、四条腱划。腱划是细的白色肌腱,横列在腹直肌上,把腹直肌分为四五段。
  (1)起点第五至第七肋软骨前面和剑突。
  (2)止点耻骨上缘。
  (3)功能压缩腹腔。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保持较水平位置。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屈;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拉肋下降,辅助呼气。
  3、腹外斜肌位于腹壁最浅层。
  (1)起点第五至第十二肋的外面。
  (2)止点腹白线,髂嵴。
  (3)功能压缩腹腔。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处于较水平位置。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向对侧回旋。
  4、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层。
  (1)起点腰背筋膜、髂嵴、腹股沟韧带外侧3分之1处,第十至第十二肋,腹白线。
  (2)功能压缩腹腔。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保持较水平位置。下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屈,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亦向同侧回旋。
  八、头肌
  1、表情肌有颅顶的枕肌与额肌、眼周围的轮匝肌、口周围的口轮匝肌、鼻周围的鼻肌以及在耳廓周围的耳肌等。
  2、咀嚼肌咀嚼是依靠下颌骨的活动,所以咀嚼肌都附着于下颌骨上,主要有咬肌和颞肌等。
  第五节按摩对人体的一般保健作用
  各种按摩手法均是通过其手法的不断变化刺激人体外部器官,通过穴位、经络或神经系统的传导,直接或间接地刺激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神经、血管,产生周部或全身性的反应:(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机能逐渐趋于正常,增加人体抵抗大,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增强健康的目的。
  1、按摩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按摩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供氧,加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2、按摩对呼吸系统的作,引通过对穴位,经络、神经等的刺激及传导作用,影响肺的功能。如按摩肺俞,膈俞及相关穴,能够调整胸隔、肺的状态,从而产生镇咳、平喘、化痰作用,可加深呼吸,增加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恢复肺的弹性。同时使呼吸肌发达,增加肺活量,使肺保持良好状态。
  3、按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按摩的刺激,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弹力、收缩力增加,从而加速胃肠蠕动;同时通过交感神经的作用,使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兴奋,促进胃肠消化液的分泌。
  4、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按摩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使白细胞的数量增加,并能增强白细胞的噬菌能力。
  5、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局部按摩可使周围神经产生兴奋,加速传导反射作用,从而改变内脏的活动,如刺激第五胸椎处,可使贲门括约肌扩张。
  6、对血液系统的作用能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还可降低胆固醇、血脂。
  7、对运动系统的作用按摩可使肌肉纤维被动活动,使被牵拉的肌肉放松,消除疲劳,由于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使肌肉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促进了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泄,提高了肌肉的运动能力。
  8、对其它方面的作用
  (1)对表皮的作用按摩首先与皮肤接触,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温度增高,使腺体分泌增加,故皮肤润泽而有弹性,可施于美容按摩,因此有减少皮下脂肪堆积的功效,可为减肥手段之一。
  (2)对疼痛的作用按摩使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强,改变钾离子浓度,使疼痛症状缓解或消失。
  (3)对淋巴循环的作用改善淋巴循环,加速水肿及渗出物等病变产物的吸收.有利于肿胀、挛缩的消除。
第三章按摩的专业知识
  传统医学中按摩学以医疗为宗旨,以病人为对象,保健按摩是医疗按摩学的一部分,它以保健为目的,对象以正常人为主,主要是通过按摩施术解除人的疲劳,放松肌肉,疏通经络,以达到强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保健按摩基本手法与医学按摩是相同的,理论也是相同的,都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为了能更好地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有必要在学习基本手法的同时,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如阴阳、脏腑、经络、穴位、四诊、辨证等知识。这无疑有助于指导按摩施术,为深入学习、提高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节脏腑经脉初步知识
  脏腑与经脉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脏腑包括五脏与六腑。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之外还有一个叫心包络的,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它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它的病理变化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但当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时称六脏。
  五脏六腑是人体最主要器官,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的生理活动是以精、气、血、津液这四种物质基础的。这些物质在内脏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同时又不断得到滋生与补充,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各有不同,但也有其共同之处。五脏的主要功能是贮藏精气;而六腑则提主持消化、吸收和排泄。所以,心、肝、脾、肺、肾被称为脏,脏含有“藏”的意思;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被称为腑,腑含有“府舍”的意思,即有出有入。
  五脏六腑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的经络系统加以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按中医的阴阳学说的理论来归类,五脏归属阴,六腑归属阳。
  脏腑与经络相连属的规律是:
  五脏属阴,它连属的经脉叫阴经;六腑属阳,与它连属的经脉叫阳经、经脉循行到手的叫手经,循行到足的叫足经。
  十二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并配上阴阳属性的叫法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归纳起来有循行到手的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循行到足的也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二经脉,也叫手足十二经。
  另外经络系统中还有八条经脉,称为奇经八脉。这八条经脉,分阴阳,但不与内脏连属,它分别叫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以上八条奇经,只有任脉与督脉上有穴位,任脉行于人体的前正中线上;督脉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任脉属阴经,督脉属阳经,这两条有穴位的任、督脉与前面提到的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脉。这十四条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在针灸、按摩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第二节十四经络的起止穴位
  十四经各有循行的路线,每经又有若干穴位,这些穴位统称经穴,经穴总共有361个。
  各经的起止穴如下:
  手太阴肺经,左右各11穴位,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
  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个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手厥阴心包经,左右各9个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中冲穴。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各20个穴位,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各23个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丝竹空穴。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各19个穴位,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
  足太阴脾经,左右各21个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大包穴。
  足少阴肾经,左右各27个穴位,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
  足厥阴肝经,左右各14个穴位,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门穴。
  足阳明胃经,左右各45个穴位,起于承泣穴,止于厉兑穴。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各67个穴位,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阴穴。
  足少阳胆经,左右各44个穴位,起于瞳子,止于足窍阴穴。
  任脉经,为单穴,一穴一名,共24个穴位,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
  督脉经,为单穴,一穴一名,共28个穴位,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
  第三节30个常用穴位的名称、体位
  一、头面部常用穴位
  百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
  (效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
  (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
  太阳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
  (效能)疏风止痛,清热明目。
  (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
  阳白
  (位置)前额、目直视瞳孔正中直上,眉上1寸。
  (效能〕祛风,明目。
  (主治)面瘫,头痛,眼睛疾患等。
  攒竹
  (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
  (效能)止痛,明目。
  (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
  睛明
  (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
  (效能)疏风清热,通络明目。
  (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
  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与乳突平齐。
  (效能)疏风解热,止痛明目。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
  二、胸腹部常用穴位
  膻中
  (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效能)调气降逆,宽胸利隔。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
  中脘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效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
  (主治)胃痛,胃溃疡,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
  天枢
  (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
  (效能)疏调脏腑,理气消滞。
  (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便秘等。
  气海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
  (效能)调气机,补虚强身。
  (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关元
  (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效能)补肾固本,调气回阳。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三、腰背部常用穴位
  大椎
  (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正中处。
  (效能)解表通阳,清热宁神。
  (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背部疼痛。
  肩井
  (位置)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2分之1处。
  (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
  风门
  (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宣肺,疏风,调气。
  (主治)感冒,呼吸道疾病,肩背部疼痛。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调肺理气,退热。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背痛等症。
  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效能)宁心安神,理血调气。
  (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速,精神分裂症,背痛等症。
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3 09:57:4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章四诊
  四诊是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观察和了解病情的变化。运用从外测内、见证断病、以常衡变的方法,将检查所见,进行分析归纳,以此作为辨证、立法、按摩的依据。这是中医辨证论治中最主要的一环。因此,在进行四诊时,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抓住重点和要领。
  第一节望诊
  望诊就是通过视觉,去观察病人的精神、色泽、形态和舌苔的变化的一种方法。        
  人体的内外是紧密联系的。体内发生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使精神、色泽、形态和舌苔等产生异常变化。故望诊的重点主要是望神、色、形态、舌苔四个方面。望诊时分两步进行,即一般观察和局部观察。
  一、一般观突
  1、望神即望精神、神志。望神首先是望眼神。一般说,目光神采奕奕,面色润泽,精神爽朗,是精神充沛的表现。叫"得神"。如果目无光彩、面色晦暗、精神呆滞,则是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叫"失神"。
  精神情绪病理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下:
  神志恍惚、视物不清、精神疲怠,是阴血、精气不足的见证;神昏诣语(高烧)是邪热内闭的见证;情绪沉郁,若有所思,是情志不随的见证;循衣摸床,双手撮空,两目呆视是神气将亡的先兆。
  2、望色包括颜色和光泽两个方面。
  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
  泽指五色的润泽与晦暗而言。
  色泽是脏腑、气血盛衰和病理变化的一种表现。从生理上看,人的肤色虽不同,但都以润泽为宜。最忌枯涩晦暗。一般说,五色主病,色青主肝病,色红主心病,色黄主脾胃病,色黑多为肾病,色白多为肺病。而其在润泽方面也表现为枯涩晦暗。
  如果病人面色没有显著变化,是病在表或为新病的一种表现。反之,色泽晦暗枯涩,则是病在里或久病气血已伤的见证。但久病危重的人,面色突然呈现鲜艳浮红,则是精气将竭之先兆,这叫做“回光反照”。
  3、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动态。看病人的身体强弱、发育、营养状况正常与否,可以了解患者抵抗病邪能力之大小,推知病情的进退。在病的过程中,病人可表现各种不同的动态,掌握了这种规律,可以推测病理发展与转归。
  形体肥瘦。一般胖人多阳气偏虚,多湿。瘦人多阴血偏虚,多火。这是因为胖人形厚,气血周流缓慢,容易湿蓄生痰、痰壅气塞,一旦有诱因引动,多发生中风偏瘫等证。而瘦人形薄,阴血偏亏,多生虚热,故多发生阴虚火动之证。骤然消瘦,多为气血虚衰的表现,如消耗性疾病即出现消瘦,体重明显下降。
  肌肤甲错。皮肤枯燥如鱼鳞交错,多是因为患慢性疾病,津血久耗或内有干血瘀滞经脉,以致肌肤营养不良的见证。皮肤憔悴,毛发枯折是为肺气欲绝的表现。
  天柱骨倒。颈项不立、头倾,多见于重病晚期。
  角弓反张。颈项和背脊反张象弯弓,多为邪热过重,生风作痉,如小儿急热惊风,可见此证。
  口眼歪斜。多属中风,但此证有由外风引发,与内风引发之中风昏仆,后遗半身不遂两种类型,前者只见口眼歪斜,后者伴发偏瘫。
  偏枯痿废。偏枯就是半身不遂,也就是瘫痪。痿废是四肢软弱无力,甚至不能握物或活动,也叫做痿症。痿症发病原因,有湿热壅盛、筋脉受阻、津液亏虚、筋脉失养和外伤等几个类型。
  肢体浮肿。阴血不足和水湿内停都可发生浮肿。
  二、局部观察
  1、头部形态及面色
  形态:囟凸是督火上炎,脑髓有病。囟凹是先天不足,气血亏虚。囟门不合是肾气不足,脑髓空虚。
  摇头多为风邪所致,是年老体弱久病的见证,多属正气虚。
  面色:面色苍白主虚寒、气血亏或亡津液,如肺气虚、贫血、大出血休克等;面有白点多为虫疾;面黄为湿热;面红赤多为热象;午后颧红为阴虚火旺;面青为风、为寒、为痛;面青抽搐多为小儿惊风;青而暗多为寒阻急痛,如心绞痛发作等。
  2、望头发发为血之余,肾的外华在发。发黑而润泽是精血充足的表现。老年人精血渐衰,故发渐白而脱落。
  3、望目五脏精气皆上于目,故眼睛灵活、神采奕奕是精神充沛的表现。如果目无光彩则是精气不足的表现。
  4、望鼻鼻为肺之窍,鼻翼扇动为呼吸困难,多属肺热盛或肺气欲绝的危候。鼻色青黑多为阴寒内结、疼痛甚重的现象。
  5、 望口唇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唇淡白多属虚寒,唇紫暗提示血循环不好,是缺氧的表现。
  6、望齿龈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又阳明经脉循行入齿。所以牙齿红肿灼痛,多属阳明胃肠实热所致。
  7、望咽喉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其红肿疼痛或溃烂,多为肺胃热盛。但久痛不愈者,则属虚火上炎。
  8、望舌舌为心之苗(窍),但五脏皆与舌有关。一般说来,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骨,舌边属肝胆,舌根属肾。舌诊是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舌质与舌苔两个方面。
  观察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重点是看舌质的变化;观察病邪的深浅和寒热燥湿的变化,以及消化功能的病变,重点是看舌苔的变化。但舌质与舌苔不是截然分开的,所以应当结合着看。健康人的舌质,一般是略红而润,不胖不瘦,活动自如。舌苔薄白。不腻不厚,不滑不燥。
  9、望手足看指甲,重点看颜色,紫暗为血循环障碍,提示缺氧。
  手足是否自如,形态有无异常。双手紧握者为实邪内闭,双手撒开者多属阳气外脱。
  10、望皮肤主要看斑、疹以及皮肤颜色与光泽等的变化,这对诊断皮肤病具有重要意义。如皮肤干燥、脱屑、发红,是牛皮癣的特征。
  11、望指纹这是用在小儿的一种诊病方法。主要是看小儿食指内侧的静脉的颜色与形态,这是因为三岁以下小儿脉博不稳,望指纹能弥补切脉的不足。
  第二节闻诊
  闻诊是医生凭听觉来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包括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声等以及凭嗅觉来辨别病人口腔或排泄物的气味,用以辨别疾病的寒热与虚实。
  一、闻声言
  1、语言病人语言低微断续无力、不愿多说话者,多属虚证、寒证。
  若语言声高而重浊有力或烦躁多言的,多属实症与热症。
  病人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音粗壮的叫做“谵语”,为实热证。若神志不清、喃喃呓语、声音短细的叫做“郑声”,为虚证。而声音突然嘶哑,则多因外感风寒夹有内热,是肺气不宣所致,叫做“暴喑”,属实证。声音渐渐嘶哑,多由精气内伤、肺燥津枯所致,叫做“久喑”,属虚证。
  2、呼吸呼吸短促而弱,吸气后感到舒服,多属虚证。呼吸气粗,呼气后感到舒服,多为实证。呼多吸少。喘息急促,喉中痰多,为哮喘实证。喘息气短,呼吸不续,声低属虚证,多因肺肾气虚所致。若病人气息不利,唯有长出一口气为快,这叫"善太息",多属气郁不舒之证。
  3、咳嗽干咳,咳声无力,多属肺燥津伤,或是虚唠症。咳声重浊,咳即痰出,多属风寒犯肺,痰湿内蓄。咳声壮亮,痰难咳出,多为肺有实热。咳声顿发,伴有呛咳,多属小儿急性病"百日咳"。
  4、 呃逆呃声暴作频频,声强有力,多属肝胃气火上逆,是实证、热证。但也有暴感于寒、胃气不降、寒气上冲而作呕逆的。
  呃声低怯,半时方腑一声,断续不接,多属胃弱不和。若病重日久,忽见呃声,多属胃气败绝之恶候。
  二、嗅气味
  包括嗅身体的气味和口腔的气味,以及排泄物气味等内容。
  第三节问诊
  问诊是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证施治时,必须通过问诊,询问病人病史,发病的经过和自觉症状,然后再结合其他三诊方法,才能确切地掌握病因、病理的情况。从而为辨证提供有力依据。有了正确的辨证才能做到正确的立法、正确的治疗,所以通过问诊了解病情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问诊的内容,包括一般性询问,如年龄、职业,籍贯、婚姻、家庭病史,以及工作生活环境和性格、生活习惯、嗜好等。重点问诊内容如下:发病的时间及经过、主要症状和治疗过程、效果如何等,这是辨证论治的关键部分。
  古代医生在中医病因、病理学的基础上,总结出问诊的重点内容有十项,即十问。为了便于记忆,编成了歌诀背诵,即“十问歌诀”,以防遗漏,可见对病情叙述之重视。现代中医依然学习应用,现介绍如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问经、带、产,小儿当问麻疹斑。
  第四节切诊
  切诊是医生用手直接检查患者脉象和体表各部的一种诊断方法。包括切脉和触诊两个部分。
  一、切脉
  1、切脉的意义中医对切脉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最初的遍诊法(即切头、手、足各部的动脉)逐步发展到循"寸口脉"(即手腕部桡动脉,为肺经经脉经过之处)就可以了解疾病的表现、寒热、虚实等病情变化。血脉运行,在内营养脏腑,在外濡润筋骨、肌肉及各个组织器官。当机体发生病变时,脉往往受到影响,甚至在疾病的证候还未明显出现以前,脉已经有了变化。
  为什么循“寸口脉”就能够诊断出各个脏腑的病变呢?这是因为脉虽由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振动,所以有“肺朝百脉”之说,肺既能“朝百脉”,那么各组织器官有病,也就会通过“百脉”而反应到肺经的动脉上来,这就是古代医家对切脉的认识。
  2、切脉的部位以及所主脏腑寸口脉的部位分寸、关、尺三部,以桡骨茎突定位为关位,由关至掌部的鱼际穴为一寸,故关前为寸,由关至肘部的尺泽穴为一尺,故关后叫尺。但寸关尺三部脉的切脉长度,只是一寸九分(以成年人为准),即由关至寸是九分,由关至尺是一寸。
  左右两侧脉的名称以及所主脏腑如下:
  左手 寸 关 尺
  主脏 心 肝 肾
  主腑 小肠胆 膀胱
  右手 寸 关 尺
  主脏 肺 脾 命门(肾)
  主腑 大肠胃
  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这是根据三焦部位而划分的,其中六腑也是按脏腑表里关系归属的。
  切脉时应与脉搏的强弱、形态、至数、浮取、中取、沉取以及主病等综合考虑,再结合其他三诊才能确切地辨证。
  3、切脉的方法先让病人将手臂伸出,手掌向上放平,用脉枕垫高1寸许。医生先用中
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10:38:2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按摩八法
  保健按摩能调整人体机能,消除疲劳,减轻因组织破损而带来的疼痛,改善血液循环。要使按摩效果好,必须手法力度适当,并与刺激穴位准确结合起来。祖国传统医学有温、补、通、泻、汗、和、散、清八种基本治法。
  一、温法
  温法使用摩擦、滚揉、一指禅、挤压等手法,用缓慢而柔和的节律性动作,是适应于虚寒证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每个穴位的按摩,时间要长,使受术者有温热感,使之产生热能,渗透组织深部,温经散寒,具有扶助正气,温补肾阳,散寒止痛等作用,故有“寒者温之”,“损者温之”的说法)如按、摩、揉气海、关元,摩擦肾门、命门等。
  二、补法
  朴气血津液不足,脏腑机能衰弱。使用轻柔的动作,如使用一指禅推、滚、揉,摩等手法,在腹部使用顺时针方向治法,在施术部位时间要长,重点在中脘、气海、关元等穴,按法、擦法在背部膀胱经进行。对功能衰弱、体质虚弱者)以达到“补虚法邪”的目的。
  三、通法
  消除病邪窒滞的治法。要刚柔兼施,轻重适宜。常用推、拿、搓法于四肢,拿通肩井。具有通经络,行气血之功能。
  四、泻法
  攻逐结滞的治法。一般用于下焦实证引起的下腹胀满,食积火盛,二便不通等症,手法由慢逐渐加快,手法刺激稍强,以挤压类与摩擦类较多。如食积便秘,可用一指禅摩神阙、天枢两穴,再揉长强,达泻实目的。
  五、汗法
  开泻腠理、祛除表邪的治法。用按摩手法,使受术者发汗,病邪从表而解。适用于风寒或风热之邪,对于风寒外感,应用先轻后重的拿法强刺激,对于风热外感,应用轻拿法,柔和轻快,多用挤压类和摆动类手法中的拿法,或用一指掸按法。如推、拿风池、风府能疏风散邪,按。揉大推,能发散热邪。
  六、和法
  调和气血、调整阴阳的一种主要方法,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凡邪在半表半里者宜用之。手法应平稳而柔和,以振动类和摩擦类居多。主要通过和气血,和脾胃,疏肝理气三个方面,达到气血调和,表里疏通,阴阳平衡的目的,和气血方法在四肢及背部滚,一指禅推按、揉、搓或轻拿法在肩井部位,和脾胃用一指禅在章门、上脘、中脘等穴位上,进行推、摩、揉。
  七、散法
  用按摩手法疏散积滞的方法。有“结者散之”,“摩而散之”的说法,用轻快柔和的手法,如一指禅推、摩、搓等手法在施术部位操作,以达到消瘀散结目的。如气郁胀满,用一指禅推、摩有形积聚,无论有形或无形积滞,皆可达到散结的目的。
  八、清 法
  采用手法清热除烦的方法。一般以摩擦类手法为主,适用于清热,气分实热者重推督脉,气血虚热者轻擦腰部,血分实热者重推督脉,表实热者重推膀胱经,表虚热者轻推膀胱经,在进行小儿按摩时用者居多。
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10:39:3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常见50个穴位的作用
  经穴是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上的穴位总称,又称十四经穴或十四经腧穴,在腧穴学中是主体,多指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十四经脉循行线上的针灸、按摩刺激点。十四经穴的数目是单穴52 个,双穴309个,共361个,另外还有48个经外穴。
  全身每个经穴都具有三个方面的主治功能,即局部治疗功能邻近治疗功能,远端和全身治疗功能。
  一四经穴中有一些常用的保健穴位,它们不仅具有医疗作用还具备保健作用。例如,合谷除可以治疗头痛、手腕肿痛、全身发热外,还可以疏筋活血;百会可治头痛、头晕,还可以增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防止头发脱落等。
  现将全身常用的50个保健穴位的作用、位置、适应症分别介绍如下。
  1、中府
  位置:位于前胸外上方,乎第一肋间隙,距胸正中线6寸。
  作用:咳嗽气喘,胸中烦闷,肩背痛,腹胀呃逆。
  手法:点、按、揉、摩。
  2、尺泽
  位置: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作用:咽喉肿痛,胸部胀满,肘臂挛痛。
  手法:推、按、揉。
  3、手三里
  位置:位于前臂背面挠侧,曲池下2寸。
  作用:手臂麻疼,屈伸不利,腹胀。
  手法:按、揉、拨。
  4、迎香
  位置: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0.5寸,鼻唇沟中。
  作用:鼻塞,鼻炎,口眼歪斜。
  手法:掐、点、揉。
  5、下关
  位置: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
  作用:口感齿痛,耳聋,牙关开合不利。
  手法:拨、点。
  6、头维
  位置:在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
  作用:头痛目眩,眼痛,视物不清。
  手法:揉、点。
  7、辟关
  位置:在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平臀横纹。
  作用:腰痛膝冷,腹痛。
  手法:点、压、揉、摩、拨。
  8、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犊鼻穴下3寸。
  作用:腹胀呕吐,胃痛,消化不良。
  手法:揉、点、拨。
  9、三阴交
  位置:在内踝窝点上3寸。
  作用: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失眠,神经性皮炎。
  手法:点、掐、揉、擦。
  10、神门
  位置:在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横纹尺侧端。
  作用:心悸失眠,骨蒸盗汗。
  手法:点、揉。
  11、睛明
  位置: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作用:目赤肿痛,近视色盲。
  手法:按、揉、推、捏。
  12、攒竹
  位置: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目视不明,眼睑动。
  手法:点、按、揉、推、捏。
  13、大抒
  位置:在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发烧咳嗽,背项强痛,头痛鼻塞。
  手法:按、揉、点。
  14、肺俞
  位置: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咳嗽气喘,胸满,盗汗,
  手法:按、揉、弹拨、推。
  15、心俞
  位置:在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心悸健忘,惊悸心烦,心痛。
  手法:按、点、揉、推。
  16、督俞
  位置:在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腹满胀痛,肠鸣逆气。
  手法:揉、按、点、弹拨、推。
  17、隔俞
  位置: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胃脘胀痛,呃逆呕吐。
  手法:按、揉、压、推。
  18、肝俞
  位置:在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胁痛满闷,目疾,唾血疼痛,多梦失眠。
  手法:揉、点、按、推。
  19、胆俞
  位置: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口苦,饮食不下,咽痛咽干。
  手法:按、拨、点、推。
  20、脾俞
  位置:在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胃脘胀痛,呕吐。
  手法:点、按、揉、推。
  21、肾俞
  位置: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月经不调,腰膝冷痛,咳喘气少,耳鸣目花。
  手法:揉、按、推、搓。
  22、承扶
  位置: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线。
  作用:腰、股、臀、骶部疼痛,大便难.
  手法:点、揉、按。
  23、殷门
  位置:在大腿后面承扶与委中连线上,承扶下6寸。
  作用:腰脊强痛,大腿疼痛。
  手法:点、按、揉。
  24、委中
  位置:在横纹中点。
  作用:中风昏迷,筋挛急,下肢痿痹。
  手法:按、揉、推、拿。
  25、秩边
  位置:在臀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作用: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手法:按、点、推。
  26、承山
  位置:在小腿后面正中。
  作用:便秘,腰背疼痛,疝气,痔疾。
  手法:点、按、压、揉、叩击。
  27、昆仑
  位置:在足部外踝的后方。
  作用:脚跟痛,腰痛。
  手法:揉、点、按、拨弹。
  28、涌泉
  位置: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作用:头晕眼花,咽喉痛,转筋,足心热。
  手法:推、按、揉、擦。
  29、四满
  位置:脐下2寸,腹中线旁开约0.5寸。
  作用:月经不调,阳痿,腰脊痛。
  手法:点、拿。
  30、大陵
  位置: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
  作用:腕关节疼痛,胃痛。
  手法:按、揉、弹拨。
  31、劳宫
  位置:在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掌心横纹中。
  作用:中风昏迷,口臭,心痛。
  手法:按、揉、拿。
  32、外关
  位置:尺骨与挠骨之间,腕背横纹上2寸。
  作用:五官疾病,手臂屈伸不利,手颤。
  手法:按、揉。
  33、颅息
  位置:沿耳轮连线上、中3分之1的交点。
  作用:头痛耳疾。
  手法:点、揉。
  34、风池
  位置:在枕骨之下,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作用:头痛眩晕,颈项强痛,感冒中风。
  手法:拿、按、揉。
  35、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作用:肩背疼痛,手臂不举,诸虚百损。
  手法:拿、按、揉、滚。
  36、环跳
  位置: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3分之1与内3分之2交点处。
  作用:腰腿疼痛,瘫痪,半身不遂,闪腰。
  手法;点、按。
  37、长强
  位置:在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作用:便秘,腰背疼痛,便血,癫狂。
  手法:点、揉。
  38、腰俞
  位置:在骶部后正中线上,骶管裂孔处。
  作用: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腹泻。
  手法:点、揉、擦。
  39、命门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凹陷中。
  作用:腰痛虚损,五劳七伤,头晕耳鸣。
  手法:点、揉、擦。
  40、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作用:肩背疼痛,角弓反张,呕吐,中暑。
  手法:点、揉、摩、搓。
  41、百会
  位置: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交点处。
  作用:头痛,眩晕。健忘,耳鸣鼻塞。
  手法:点、揉、切。
  42、中极
  位置:在脐下4寸,腹正中线上。
  作用:月经不调,阳痿早泄,水肿。
  手法:点、揉、颤。
  43、关元
  位置:在脐中下3寸。
  作用:虚劳冷惫,少腹疼痛,消渴,阳痿。
  手法:点、揉、颤。
  44、气海
  位置:在脐中下1.5寸。
  作用:绕脐腹痛,水谷不化,大便不通。
  手法:点、揉、颤。
  45、神阙
  位置:在脐中央。
  作用:中风虚脱。四肢厥冷,小便不禁。
  手法:揉、摩、擦。
  46、华盖        
  位置: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
  作用:咳嗽气喘,胸胁痛,咽肿。
  手法:点、揉、推。
  47、天突
  位置:在胸骨上窝中央。
  作用:咳嗽哮喘,梅核气,咽喉肿痛。
  手法:点、揉、推。
  48、印堂
  位置:在两眉头连线之中点。
  作用:头晕头痛,三叉神经痛。
  手法:点、揉、推。
  49、鱼腰
  位置:眉毛中点直对瞳孔处。
  作用:目赤肿痛,眼睑下垂,口眼斜。
  手法:点、揉。
  50、太阳
  位置:在颞部,眉梢与目外肌之中点,外开1寸凹陷处。
  作用,偏头痛,目赤,牙痛。
  手法:点、按、揉。
  第四节按摩的作用原理
  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肌表,以调整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达到身体保健的方法。其作用原理与各种手法有密切关系,但总的说来,都是依据祖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经络贯通于人体的表面、上下、脏腑,是气血运行的途径,也是津液输布的网络。经络壅阻,人体气血不畅,阴阳失调,就会产生疲劳与病变。按摩手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经过历代按摩师的反复研究,去伪存真,使各种手法精益求精,并形成独立的体系。祖国医学典籍认为:按摩术能调节阴阳平衡,疏通气血经络,而且还能够活血化瘀、强身壮骨、调整脏腑、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大量科学研究、实验证明,各种按摩手法是由各种动作所产生的力在机体引起的一系列效应,人体接受按摩以后,局部组织内微循环系统畅通,血流丰富,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肌肉内部代谢物的排除,毛细血管血液充盈情况好转,血球积聚现象消失等变化。有利于局部组织新陈代谢,消除肌肉疲劳,提高肌肉工作能力。保健按摩术易学易懂,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易于推广,不需要复杂设备,也不是高难的专业技术,易被人们接受。保健按摩能对人体产生很大的效应,主要基于以下操作原理。
  1、调整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经络系统的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通达表里,贯穿上下,相互络属于脏腑。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正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将人体的各部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协调而稳定的有机整体。具有使气血通达全身,儒养组织器官之功能。人体就是依赖它运行气血,发挥着营内工外的作用。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发生障碍,气血失调,百病皆生。按摩术作用于体表,能引起局部经络反应,主要能调整经气,并通过经络影响到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能使百脉疏通、五脏安和。历代文献对此有所论述,如因邪客足阳明胃经而引起胃脘胀、腹泄等症,可通过按摩手法作用在足阳明胃经上穴位而消除胀满、缓解腹泄。
  2、调整阴阳人体为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祖国医学以阴阳观念解释人体内部变化。当病邪已作用于人体时,阴阳平衡遭到破坏,造成阴阳失调。所以,调整阴阳是祖国医学一条基本原则,如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营卫不和、气血失和都属于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因此,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调和营卫,调理气血等属于调整阴阳的范围。
  3、调整脏腑功能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按摩通过不同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刺激体表一定部位,对内脏功能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如点按脾俞、胃俞能缓解胃肠痉挛,止腹痛,又如按揉足三里既能使分泌过多的胃液减少,也可使分泌不足的胃液增多,还如按揉内关穴使高血压的动脉压下降,也可使处于休克状态的动脉压上升。由此证明,按摩手法刺激体表,体表末梢感受器官传入神经系统,然后传导内脏器官,使内脏活动发生改变。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快速、较重的手法与短暂的刺激可使中枢神经兴奋,按此规律,按摩会使内脏器官得到调节。
  4、促进气血运行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活动的基础,人体全身的一切组织都需要气血供养和调节才能发挥它的功能。气血周流全身,促进人体发育和生理活动,人体若发生不适症,都与气血有关,若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将发生异常。按摩对气血的作用是益气养血、行气活血。按摩是通过健脾养胃,增强脾胃受纳、运化、升清的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同时疏通经络来加强肝的功能,又增加了气的生血、行血、摄血功能,从而使人体益气养血。在按摩中,常用按摩腹部来促进胃的升降功能,同时按摩可推动气的运行,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5、调整筋骨关节属筋骨范畴,筋骨损伤必然累及气血,致脉络受损,血瘀气滞,影响肢体活动,也就是"不通则痛"。按摩通过舒筋通络,理筋整复,活血化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按摩可以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并且将紧张或痉挛的肌肉充分拉长,从而牵拉肌束,使之放松,气血通畅,使肌肉队紧张状态中放松下来。通过理筋整复,可以使经络关节通顺,肌肉痉挛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有助于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6、调和人体五行,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在祖国传统医学里,常用五行学说的五行特性分析人体组织器官间的关系。按摩也可按五行学说归类,如摩与揉等手法,在人体表为环行或轻微用九归属金;推与揉手法,在人体血脉为直行用力,或者散闪用力归火;拿与捏等手法,在人体肌肉部分向上或相对用力归属土;拨与弹等手法,在人体筋腱部分做深透用力归属木;点与按等手法,在人体骨胳做直下强力归属水。通过把按摩手法归类,帮助人体正气战胜邪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按摩通过虚补实泻,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如刺激经络,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使机体处于最佳的状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10:42:0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章按摩适应症
  按摩的适应症十分广泛,包括骨伤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中的多种疾病。它不但适用于慢性疾病,对一些疾病的急性期也有较好疗效。现常用按摩疗法治疗的疾病有:
  1、骨伤科疾病如落枕、颈椎病、肩周炎、网球时、各关节及全身各部位的各种软组织损伤、关节脱位等。
  2、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动过速。中风后遗症、面瘫、神衰、上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急慢性胃肠炎、便秘、遗尿、阳萎等等。
  3、外科疾病如肠粘连。慢性阑尾炎、前列腺炎及增生、乳腺炎、乳腺增生等。
  4、妇科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盆腔炎等。
  5、儿科疾病包括小儿感冒、消化不良、疳积。惊风、百日咳、肌性斜颈、小儿麻痹后遗症、呕吐、腹痛、便秘、夜啼、脱肛、佝偻病等症。
  6、五官科疾病如鼻炎、咽炎、近视、斜视、耳鸣、耳聋、牙痛、美尼尔氏综合症。
  第一节15种适应症
  1、颈部酸胀本症多无明显外伤史,常由于睡眠姿势不好或伏案工作过久及感受风邪所致。经常在起床后或过度劳累之余,感到颈部酸胀疼痛,严重者可见转侧不灵活,甚至反射到肩背。颈部肌肉有明显压痛及粗硬感,肌张力增高。本症轻者可数日自愈,重者拖延数周或更长,影响工作及学习。
  2、肩部酸沉本症多因感受风、寒、湿邪与慢性疲劳性损伤导致脉络失和、气血凝滞,局部一般无明显压痛,仅有肩部肌肉紧张、僵硬、酸胀、沉重、无力,肩部功能正常。
  3、疲劳性腰痛本症主要指腰骶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慢性疲劳性损伤。在慢性腰痛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主要表现为腰骶部一侧或两侧酸痛或胀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根据劳损的不同部位,可有广泛的压痛。酸痛多在劳累后加剧,休息后减轻,并与气候变化有关。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但活动时有牵制不适感。在急性发作时,各种症状明显加重,并有肌痉挛、脊柱侧弯、下肢牵挈等症状。兼受风湿者,患处喜热怕冷,局部皮肤粗糙,感觉迟钝。
  4、腓肠肌酸痛腓肠肌为小腿后侧强有力的肌肉,起始于股骨二踝的后侧,止于跟骨的后部。本症为慢性疲劳性损伤,俗称"腿肚子转筋",多由运动量过大导致腓肠肌疲劳,其局部肌肉痉挛、酸痛,无明显肿胀,无论被动牵拉或主动性收缩,小腿后部肌肉均疼痛,严重时患者多以足尖着地走路,不敢全足负重。
  5、足跟痛足跟疼痛,局部不红不肿,不能多走、多立。中医认为属肝肾阴血不足,现代医学认为多由慢性劳损所致。本症虽系小病,却很痛若,足跟部在承重后疼痛难忍,活动后可稍缓解,坐卧或休息时无症状。触摸足跟部有明显的压痛点,X光片检查,可见跟骨骨刺的形成或增厚的骨膜。
  6、下肢酸沉无力是指下肢筋脉弛缓、沉重,软弱无力,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导致下肢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本症一般无疼痛、麻木等症状,常因过度疲劳、伤津耗气、肝肾阴虚、不能营养筋脉所致。
  7、股四头肌酸痛股四头肌由股直肌、股间肌、股内肌和股外肌组成,具有伸小腿的作用。股直肌还有屈大腿的作用。由于腿部运动量过大,股四头肌过度疲劳,使局部氧供应不足,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肌肉发生障碍;另外由于股四头肌过度疲劳,导致肌纤维细小的损伤,二者均可使股四头肌出现酸痛。其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酸痛,半蹲位及上下楼时,疼痛更加明显,压痛广泛,活动后疼痛可减轻或消失,休息后仍可出现疼痛。 
  8、目胀额紧目为五官之一,上连额部,中医认为足厥阴肝经"连于目,上出额",目胀额紧为肝血不足,厥阴化风上扰。本症多为眼睛视物较久、过度疲劳所致,临床常伴失眠、烦躁、两目干涩、额部胀痛等症状。
  9、胸闷即胸部堵塞、呼吸欠畅、自觉胸部满闷。本症多为情志不舒、痰浊湿邪、阻滞气机。胸闷常伴有心悸。气短、情绪不宁,劳累后加重。
  10、上肢酸痛本症多由感受风寒或上肢运动量过大,肌肉关节过度疲劳所致。主要表现为上肢肌肉、关节酸胀疼痛,压痛广泛,局部肌张力紧张,休息可缓解。但没有上肢功能障碍。
  11、头胀痛本症多因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波动及用脑过度,不能得到有效的休息所引起。中医认为是肝火上逆。头胀痛常伴头筋突起、口苦。口干、烦躁易怒或耳鸣、耳聋等。
  12、鼻塞不通本症常为感冒的前驱症状,多发生于气候久变、寒热不调或生活起居不慎、过度疲劳之时,致使正气虚弱、肺卫不固、风邪乘虚而入、肺失宣降、壅塞气道、鼻窍不利、鼻内肌膜肿胀淡红、鼻塞不通。本症常兼有声音重浊、张口呼吸、嗅觉欠佳,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反复发生,时轻时重,并有头痛等症状,形成慢性鼻塞不通。
  13、消化不良又叫婴儿腹泻,是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本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如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可影响小儿的营养及生长发育。重症患儿还可产生脱水、酸中毒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本症除以腹泻为主外,还兼有呕吐、腹痛、肠鸣、大便酸臭等。其病因多为下内伤饮食、感受外邪及脾胃虚弱。
  14、烦恼意乱,本症多因思虑忧郁、劳倦过度所致。其表现为心中烦躁、懊恼、情绪不宁、失眠、多梦、头晕、头胀、体倦神疲、健忘、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15、头重背强,二者虽为两个症状,但均为久病或过度疲劳、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头重即部沉重、胀痛、忽忽悠悠、有空洞感。背强为背部肌肉紧张、痉挛、疼痛、有压痛,牵连后项部,劳累后加重。
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10:42:5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10种常见病的治疗
  
  一、胸胁迸伤
  1、概述胸胁迸伤是在一种不正确的姿势下扛、抬、搬、举重物,或呼吸不协调时扭转躯干,伤及胸部的关节、软组织而引起胸部呼吸受限制的损伤。俗称岔气。
  (1) 临床症状
  1)有明显的搬、抬重物外伤史,伤后即感胸闷不适、气短、气急,胸胁部隐隐作痛,攻串不定,疼痛范围广泛而无定位。
  2)深呼吸及咳嗽时疼痛加重,保护性地减小呼吸幅度。
  3)如果是肋椎关节半脱位,可在关节处触到压痛点。如果胸壁围有肌肉撕裂或痉挛,相应胁间有肿胀、压痛、变窄。如附有肌伤,则局部有肿胀、压痛。
  (2)鉴别诊断本病诊断并不难,根据病因及本病特征,就能做出正确诊断。一般应注意与肋软骨炎相区别。
  2、治疗及手法
  (1)本病多以行气活血法治疗。
  (2)采用点、按、摩、揉、击、拍打、擦及顿提法。术者先用拇指点按章门、期门、大包、膻中、日月等穴,并沿膀胱经,由上向下进行推法,由轻徐徐加重,后用掌根推擦背部以解除肌肉痉挛,最后点按内关穴2~3分钟。
  (3)复位手法包括顿提法、掌击法、摇肩法。
  掌击法:取坐位,患者在左,术者以右前臂插于患侧腋下,向上提拉,使移位的关节和痉挛的肌肉理顺。随后嘱患者深吸气,术者以左掌根部由下向上叩击患处一次,再令其深呼吸,则疼痛可消失。此法可重复1~2次。
  摇肩法: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扶肩,一手握腕,进行旋转划圈揉摇动,吸气时上举臂,绕后落下时呼气。摇转10余次。
  如果滑膜嵌顿后引起损伤性病理改变者,患者经1次治疗后大多数仍然有残余症状,因此,须经1~2次重复治疗后才可痊愈。
  二、腰腿疼痛
  1、概述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可分为脊柱性和非脊柱性两类。前者有单纯性腰椎骶化、脊柱软组织及骨关节损伤、椎间盘病变及脊柱滑脱、骶髂关节炎、脊柱肿瘤、结核、骨髓炎等等。后者如前列腺、肾、女性生殖器官及胰腺疾患,腹膜后肿瘤,脊髓,神经根、干,脊膜的炎症和肿瘤,腰腿动脉供血不全等。
  2、治疗及手法理气活血,疏经止痛。其手法为:
  1)双手滚腰背沿两侧膀胱经,往返进行滚法5~7遍。
  2)点按肾俞、腰眼、阿是穴、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位。
  3)揉按腰部2~3分钟。急性腰疼者在反应点进行拨法分筋,理筋,静压和点按法,腰椎变形用牵引按压法矫正治疗。腰间盘突出者,用旋转法或牵引,晃法及扳法。腰肌痉挛者,用屈膝屈髋压按法。骶髂关节损伤,局部应用点拨按法。髋关节障碍者用摇髋法。
  三、颈肩痛
  1、概述颈肩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多由颈部骨关节、韧带、肌肉、筋膜病变、胸腔上口狭窄及肩关节软组织疾患,引起颈、肩、臂部疼痛,多见于颈椎病、颈软组织损伤、颈肋、前斜角肌综合症,肩部软组织损伤等。中医学认为,经久劳损、营卫不合、气血阻滞,另有外邪入侵,风寒湿相悖,痰阻经络,易引起本病。症状以颈部疼痛,并向枕、肩、臂部放射,颈部僵硬,颈肌痉挛,运动受限,颈后,肩胛骨内上角、肩胛内缘、肩胛区可有多处压痛,可触及颈结成索条状物,局部指拨有捻发感,外展时疼痛加重。
  2、治疗及手法
  (1)宜舒筋正复,活血通络。
  (2)手法为揉捏颈肌法,往返4~5遍,按揉颈部、上背部及肩胛内上角,指揉肩胛,掌推肩胛。头颈提摇法,按颈侧扳头法,依次点按脑户、风他、天鼎、缺盆、肩外俞、肩井、极泉、曲池。合谷和阿是穴及临近穴位,在颈部、上背部、肩胛内侧做滚法,反复数次,根据引起肩颈疼痛的病由,加用治疗手法。
  四、失眠
  1、概述失眠是以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为主要特征,轻者表现为入睡困难,稍睡即醒,醒后不能再睡。重者终宵不得安眠,并伴有头晕、脑胀、健忘、心悸等症状,还可伴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按中医辨证分析,主要表现为:
  (1)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肢倦体疲,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苔淡薄,脉细弱。
  (2)阴虚火旺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散。
  (3)肝郁化火不寐,性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弱而散。
  (4)痰热内扰不寐,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苔腻而黄。
  (5)心胆气虚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脉弦细。
  (6)胃气不和胸闷嗳气,腹中不舒,失眠,口臭嗳腐,大便不爽,苔腻,脉弦滑。
  2、治疗及手法受术者仰卧位,闭目,术者以指腹点揉印堂,神庭穴各2分钟,太阳穴1分钟,神门、内关穴各2分钟,均用补法。
  (1)肝郁化火点京门、期门,点揉太冲穴,用泻法,掐大敦穴,使出血少许。
  (2)痰热内扰点按丰隆穴、内庭穴。掐厉兑穴,使出血少许,用泻法。
  (3)阴虚火旺,若揉气海穴、关元穴。点揉太溪、三阴交,用补法。
  (4)心脾两虚点揉心俞、膈俞、脾俞,点揉血海、足三里,用泻法。
  (5)心胆气虚点百会,用泻法。点揉心俞、膈俞穴,用补法。点按丘墟,用泻法。
  (6)胃气不和以振颤手法点中脘、梁门、大横穴。点揉脾俞、胃俞穴,均用泻法。
  五、腹胀       
  1、概述正常人胃肠道存有气体100到150毫升,如胃肠内存有过量气体而感觉腹部胀满时,称为腹胀。主要症状:上腹及全腹胀满感时,嗳气,肠鸣,排气多,腹痛,餐后加重。
  2、治疗及手法治疗原则:行气导滞,理气和胃。  
  受术者仰卧位,术者站其侧,以一手中指端指揉膻中、璇玑穴各1分钟。以两手拇指沿肋间隙进行胸部分推法2分钟。然后中、食指自上向下直推胸骨柄50次。再以小鱼际于胸骨柄往返直擦,以温热为度。推按中脘、气海穴1分钟,三指摩神阙穴2分钟,顺时针掌摩全腹3~5分钟,拇指按揉内关、足三里、上巨墟、内庭等穴各1分钟。受术者俯卧位,术者手握拳于脊柱两侧膀胱经从上向下拳推八穴止,反复操作3~5分钟。最后以大鱼际擦脾俞、胃俞及八穴,以透热为度。受术者坐位,术者以双手自下而上地搓两胁肋部3~5分钟而结束治疗。
  六、感冒
  1、概述感冒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是由风邪侵袭人体所致。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风寒或发烧、全身不适等为临床表现。在全身症状或发烧消退时,呼吸道症状较显著。有的患者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治疗及手法
  (1)受术者坐位,术者以拇指腹点揉印堂穴1分钟,双侧太阳穴1分钟,双侧风池穴2分钟,均用较重的泻法,以微汗为宜,再点揉风池、大椎、风门穴各1分钟,均用泻法。
  (2)随证加减
  1)鼻塞流涕者,加点揉两侧迎香、鼻通穴,至鼻塞缓解。
  2)咽喉肿疼者,掐少商穴,掐鱼际穴,点天突。
  3)咳嗽痰多者,加点按肺俞、膻中、太渊、丰隆穴各1分钟,均用泻法。
  4)风寒证,加点肩井、合谷穴各2分钟,用泻法。
  5)风热证,加点曲池、太渊、中府、涌泉穴各1分钟,用泻法。
  6)暑湿证,加点中府、足三里各2分钟,用泻法。
  7)气虚证,加点三阴交、太溪穴各2分钟,用补法。
  8)全身酸疼者,揉拿腰背及四肢。
  七、肥胖症
  1、概述肥胖症是指机体内脂肪过多堆积,超过正常标准20%以上者。中医认为本症与膳食结构不合理、缺少劳作、脾虚湿盛、痰湿流溢肌体有关。形成体态臃肿,腹部前凸,疲倦乏力,动则气喘、多汗、腰痛、便秘等症。治以健脾化痰,理气宽胸,活血通络为主。
  2、治疗及手法
  (1)受术者俯卧位,术者以拇指腹依次点揉脾俞、肝俞、大肠俞、肾俞、小肠俞、膀胱俞、八穴,每穴点按各半分钟,用平补平泻法,手法用力宜稍重,使力透达深部。
  (2)局部减肥手法
  1)颈部以拇指腹点揉大椎穴1分钟,用泻法,力度以气串感沿督脉到达尾闾效果最好。点按风池与百会,点按新设穴,点揉到皮肤红润为宜。
  2)胸部仰卧位,术者以三指点按库房、屋翳、膺窗穴,用泻法,以局部微胀疼为宜;依次以拇指点按天池、乳中、乳根穴,每穴半分钟;平补平泻法;点按时要迎随呼吸,呼气时点按。
  3)腹部仰卧位,术者双手拇指腹点按期门、章门、京门、梁门穴各半分钟,用泻法,要迎随呼吸;点按中脘、气海、天枢穴,用震颤法,施较强刺激1分钟;点按两侧三阴交穴各1分钟,用补法。
  4)上肢坐位,术者依次点按少冲、内关、劳宫、大陵、少海、神门、灵道、青灵、极泉、天泉等穴,每穴半分钟,用平补平泻法。
  5)臀部侧卧位,以肘尖点按居、环跳穴,每穴点按半分钟,用泻法,强刺激,酸、胀感传到下肢,效果最好。
  6)大腿部俯卧位,术者以拇指点按环跳、风市、阳陵泉、伏兔、气冲、髀关穴各半分钟,用泻法。
  7)膝关节仰卧位,双手拇指点按膝眼各半分钟,用泻法。点按阳关、犊鼻、血海、曲泉、梁丘穴各半分钟,平补平泻法。
  8)小腿部拇指依次点按跗阳、承山、承筋、阳陵泉、委中、委阳穴各半分钟,用泻法。
  9)踝部拇指依次点按金门、申脉、什参、昆仑、丘墟、商丘穴各半分钟,乎补平泻法。
  3、腹部点按穴位时可配合全腹掌摩法,以掌置腹部作顺时针和逆时针摩动各72次,腰背部于点穴后可沿膀胱经进行滚法5~7次。推足太阳膀胱经,自上向下5~7遍,最后以拍打法拍打背部、腰部及大小腿部约3分钟。平时要注意节制饮食,抑制摄入热量过多,晚餐宜少食。加强体育锻炼,消耗脂肪。
  八、头痛
  1、概述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它由多种疾病导致,必须全面分析,才能掌握它的规律,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治疗。头为清阳之会,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气之血,皆聚会于此,因此不论外感诸邪或内伤诸不足,皆能引起气血不利、清阳不舒、脉络失和,导致头痛。
  2、治疗及手法
  (1)外感
  1)风寒头痛型主要表现为恶寒头胀,头痛连及后脑,项背板滞,吹风遇寒则病剧,骨节酸楚,鼻塞流涕,兼有咳嗽,舌淡苔薄,脉浮紧。通过点按印堂、太阳、合谷穴各1分钟,用泻法;点揉外关1分钟,用补法;捏拿肩井使微微出汗,分推前额;推前臂三阳经,背部分推法,揉按大椎、阳关法可达到疏风散寒的目的。
  2)风热头痛型主要表现为头痛如裂、恶风发烧、口渴、咽痛、小便短赤、面赤红、鼻唇生疮、舌红苔薄、脉弦数。用点揉风池2分钟,大椎穴1分钟,点按合谷1分钟,点揉太渊、涌泉穴各1分钟,均用泻法,揉太阳、风池法等等可疏风散热。
  (2)内伤
  1)肾虚头痛表现为头脑疼痛、眩晕耳鸣、腰膝无力、遗精带下、失眠多梦、舌红、脉细数。点揉阿是穴。泻法;点揉肾俞、命门3~5分钟,以透热为度;振颤法点气海、关元穴各2分钟,用补法;额前分推,按下关法,按百会法,枕后斜推法,背部挤推;揉命门;肾阴不足加摩腰横摩法,肾阳不足加点肋补气法,叠掌按腰法等等可取得治疗效果。
  2)痰厥头痛表现为头痛昏蒙、胸膈支满、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以振颤法点中脘2分钟,点丰隆2分钟,点按内庭穴1分钟,掐厉兑穴均用泻法;四分前额法,推正顶法,按上、下关法,掐地仓法,上腹摩按法,拿肩井法可治疗燥痰化湿。
  3)气血不足表现为头痛目眩,朝重夕轻,过劳则疼痛加剧,精神倦怠,气短无力,面色唇甲无华,畏寒肢冷,饮食无味,舌淡脉细。点揉中院穴2分钟,用泻法;以振颤法点气海、关元穴各2分钟;点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2分钟,用补法;面部手掐法、头对按法、按百会法、枕后分推法、点按背肋法、背部挤推法等等可取得治疗效果。
  4)肝阳头痛型表现为额部及头顶部疼痛、烦躁易怒、胸闷肋痛、面红目赤、口苦欠安、舌红脉弦。点揉阿是穴;点按阳陵泉2分钟,用泻法;点按太溪穴1分钟,用补法;点按太冲穴1分钟;掐大敦穴,用泻法等等可取得治疗效果。
  5)血瘀头痛型表现是头痛、头胀,如裂如刺,痛有定处,心烦易怒,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点揉膈俞2分钟,血海1分钟,用泻法,点按膻中穴1分钟,用补法、拨按委中穴2分钟,用泻法等等可取得治疗效果。
  九、发焕(高烧)
  1、概述高烧指体温达39度以上,甚至更高,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临床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前者为病原微生物或病毒引起炎症所致,后者多见于风湿症、中暑高烧症等。中医认为高热是邪正相争的全身性反应,主要见于外感症,亦见于内伤杂症。前者按营卫气血,可分为四类;后者可分为阴虚、气虚、血虚、血瘀、肝郁等五型。
  2、治疗及手法按摩治疗高烧,需先鉴别是否为按摩禁忌症,后禁忌症引起的发烧不可施以按摩,另外,发烧后尽量先送医院治疗,确诊后可施以按摩配合治疗。治疗手法为:取大椎、曲池、尺泽、太冲、涌泉、委中等穴位。手法可用切法、点法、掐法、捏法、揉法、按法、推法、擦法。先切点大椎穴,揉按曲池,掐太冲,捏拿尺泽,掐委中,擦涌泉。手法宜重,以能耐受为度,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连治3日如热仍不退,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十、休克
  1、概述休克是急性的循环功能不全,使全身组织缺氧而产生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皮肤潮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表情淡漠、神志模糊,甚至昏迷等。从原因分析,有心源性休克、中毒性休克、低血溶量性休克、过敏性及神经性休克。中医认为:本病多为热毒壅盛,邪气内陷,正气受损,脏腑衰弱,以及心肾两虚或气滞血瘀等原因所致。
  2、治疗及手法对于休克的愚者有条件的应立即送医院治疗,急救,并施以按摩急救,手法为:宜醒脑开窍,升阳救逆,调节阴阳。术者掐点人中,涌泉,施以喜鹊搭桥法(以拇、食两指指甲掐于手或足指甲根部两侧的方法称喜鹊搭桥法),点按关元。四肢发凉者,揉按手三阴,点按内关、合谷。烦躁不安者加用提拿足三阴经,点按太冲、足三里。待紧急处置后根据不同原因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处理,休克的按摩治疗在于回阳救逆。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10:45:17 | 只看该作者
休克急救,我在临床上休克急救的是酒精与感染引起的,立竿见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06:06 , Processed in 0.0866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