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药当融纳高新技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4 12:3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6-3-24 04:37 编辑

人们对高新技术常常有惯性抵抗,这一点要克服
高新技术的属性与特征。高新技术首先是多学科智慧和技术集成的结晶,它不断地向高、大、远或精、深、微发展,高、大、远比如我们的航天科技,精、深、微比如我们的分子技术。引领科学进步与突破,比如说质谱分析技术,现在的化学质谱分析仪不仅能分离小分子化合物,还能分离大分子物质,20年前,很多的质谱分析仪是分析小分子,现代蛋白组学的发展是由于质谱分析仪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所以,它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人们对最新型高新技术常常有惯性的抵抗,这一点我们要克服,因为我们在平时的工作里好像一讲到特别高新的地方就特别畏惧,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一旦你很好地去研究了,懂得了最新的前沿技术,你会觉得其实没有那么难。所以,我们应用高新技术应当强调由研究向服务类转变。


西医学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就是应用高新技术,诊断高新技术的,比如MRI、PET、疾病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治疗的高新技术,比如诊断新技术,微创手术、靶向给药、介入疗法、伽马刀;预防的高新技术,比如基因疫苗、特意性疫苗;专业和学术交流的高新技术,比如视像会诊;研究手段不断“高技术化”,比如放射免疫测定法,PCR扩增酶标法。X光也不是西医的一种发现,它是物理学家发现的,西医把它拿来用了,所以中医也应如此。


5

现代多学科高新技术如何融入中医药

那么,现代多学科高新技术如何融入中医药?首先要有开放和客观的态度,开放和客观的态度要有“三不”,一不惯性抵抗,二不全部照搬,三不求全责备。


为什么我先要从态度讲起呢,比如蛋白子组学技术,参加国内的一些评选时,大家觉得蛋白质组学还没有搞出什么东西出来,实际上蛋白子组学技术非常有力量,非常强大,关键是你能不能很好地掌握它、吃透它。除了态度好之外,我们还要大胆应用,不断实践,不断完善,比如脉诊仪、舌诊仪、经络测定仪等比较少使用。


很多医学觉得把脉的临床经验比设备有效,我访问过不少韩国的一些医院,中国古代对人的体制有25种分法,韩国在学习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四象医学”,把人分为四种人,太阳人、太阴人、少阴人、少阳人,分类法比较简单,普通老百姓都能分得出来。它不单是按照传统的分法,而且还研究出了四象医学检测仪,把它用于临床的检验,是不是它这个四象医学检测仪就能远远比得上临床的医学,倒不一定,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不用这些临床技术,所以,我们也要大力推动现代技术的临床使用。


在养生保健健康领域,如果有比较好的仪器出来,能够推广使用的话就要推广应用。我们强调“三个注重”,即注重采用高新技术进行中药质量控制、新药创制与生产;注重采用高新技术阐明中医药治疗的价值与基理;注重集成多学科的高新技术,研发能够解析中医药复杂科学问题的创新技术与方法。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医药要做的有很多很多。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与中医药发展密切相关,因为数字化是现代科学的象征,这正是中医药的弱项,但又是中医药现代化所必需的。中医药数字化需要以多学科高新技术为支撑,并将产生“大数据”,故需引入“大数据”的科学分析方法。一讲到“大数据”大家并不陌生,现在国家领导人、科学家都在讲“大数据”,实际上在中医药这种复杂体系下采用高新技术来研究,所产生的数据就更大。《科学》、《自然》这些世界上顶尖的科学杂志对中医药特别关注,所以现在也是中医药走上国际科学舞台一个很好的时机。数字化、智能化、个体化中医药诊疗系统的建立,将使传统中医药产生历史性变革。


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的产生,是近2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进展。组学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糖/肽组学分析技术等,它正在使生物学和医药学学科产生革命性变化。组学技术的特点在于:能够高通量地表达疾病病理和药物作用的多靶位及其网络调节基理,故特别适合阐明中医整体性辨证论治和复方治疗的科学原理。此外,以组学数据表达中医临床“证候”和疗效评价的内在机理,为建立新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法和标准所借鉴。比如中医讲的脾虚、肝郁等,是中医望闻问切得出的临床经验,如果临床经验和客观检查能结合的话,这将是临床诊疗一个很大的变革,或者说也是一个进步。以组学技术研究中药药治病的内在机理,既可阐明中药作用的分子机理和靶点,也可带来现代医药学的新发现。


我家里以前也有亲戚学西医,学西医的不信中医,他就不相信西医治不好的中医就能治好,我当时听了之后也半信半疑,但是当时我的老师和邓老(注:国医大师邓铁涛)说:同学们,你们要是真正热爱中医,真正去钻研中医,只有等到临床时,发现一个病人西医治不好时,你们有本事能把他治好,那个时候你才能真正体会中医药的精彩。同学们,我可以跟大家说,到今天我有这个体会。我2000年到香港工作,到现在是14年,14年从未离开临床,我每个星期一下午都要看门诊,由于今天要讲座,所以我把它调到明天下午了,由于我的公务而影响病人不能接受治疗我非常内疚,所以一定要补回来。我看的病是风湿病免疫疾病,这一类病都是特难治的,在香港、澳门看中医基本上是没有医药保险的,都是要病人自掏腰包的,国内是中西医并重的。在香港、澳门,中医药检查不能用西药,用西药是犯法的,一旦有那么多病人来看,你就会去琢磨怎么用原汁原味的纯中医去帮到我们的病人。这实际上是一张最难答的答卷。


我现在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西药治疗的方法不好基本上都来找我?中医慢慢帮他治,有效在哪里?就是由于它的“三多”特性,我就是用中医“三多”的特性来进行治疗。


我跟我的同事在201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率先提出基于中药“三多”特征研发网络调节创新药物的新策略。我举个例子,广东有一个电站,广州市有一个变电站,深圳市有一个变电站,实际上讲到网络,它不仅有线还有点,它不仅有点还有关键的点,网络药物的研究和靶点靶向药物的研究进行了一个良好的综合,怎么既注意它的靶又注意它的网?精彩就在这里。


6

循证医学药物临床试验原则

下面讲一下循证医学药物临床试验原则。如何开展具有高度代表性和可比性的临床试验?随机化:常用中央计算机随机抽样方法,以性别、一定年龄段、疾病的特定状态、吸烟与否等等,设立“分层随机化”。二是严格设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三是除治疗组药物不同外,安慰剂和阳性药对照组与治疗组的其他处理办法应予一致;四是采用相同的方法观察及分析各组的研究结果。潜在的不具可比性的严重问题是病者的体质及基因背景等个体化因素不同被忽视了。我们的课题组首次提出了个体化随机对照药物临床试验新模式,基于系统生物学和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提出了建立基于中医循证医学特点的个体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新模式,即药物临床试验要基于病者的个体基因组和药物基因组等特征进行“个性群体”进行试验分组,评价药效。针对同一种疾病,不同个体、不同群体去个性化用药,这才是精彩,这种精彩跟我们中医药有一点类同,只是中医药的说法不同、诊断方法的手段不同而已。


7

我们的试验例子

下面我再花一点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试验例子。我们是在中医药实验室里唯一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讲到这里,要感谢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这实际上是给了一个国家的平台让你去发展建设,我们的高新技术在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第一个例子,中医药的基因条码技术。现在中药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还有就是不知道是好还是坏,即所谓的真假、优劣。


中药基因条码技术就是以生物活性为导向的中药基因条码技术,重点研究贵重中药材的分子鉴定技术,注重以该药材的药效和生物活性为导向,使基因条码技术不仅能鉴定药材的真伪,同样能评价其优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如果从现在一般界定真伪基因的条码技术拓展为以生物活性为导向的中药基因条码技术的话,一旦推广应用,对中药材的品质保障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生物活性中药基因条码技术的应用,将开启中药材科学鉴定的新时代,而且又省时、方便、快捷、准确,不仅能鉴定药材的真伪,还能鉴定其优劣,先前的中药条码技术未能与药材的生物活性(即药效)相关联,故基于生物活性基因条码的技术难度大,意义也更大。


我们曾把人参种子送上太空,拍了一张回来时在北京接收的照片。这倒不是说为了宣传什么,而是在中医药有很多领域需要去想,需要敢去做,你主动去想了,推动去做了,机会就多了。我们现在正在做人参的整个基因,比如搭载的和没搭载的基因有什么不同,还有就是发现人参的优势基因,如果一旦发现人参的优势基因,我们就可以去育种。我们在长白山也进行试验,看能不能培育出人参的新品种。只要去努力对接,中医药很多新技术就会有了。 这是中药活性成分快速分离与鉴定技术,它是LC-MS-SPE-NMR联用仪,灵敏度极高,是迄今国际上最高效率的化合物分离和结构鉴定联用技术设备。


这个仪器是600兆的,我当时问专家600兆够不够,其实做中药这个够了。这个机器分离起来效率很高,我们现在有一系列新的化合物的发现,也是利用这个高新技术的平台。液相色谱-质谱-核磁共振谱联用仪的高科技价值有很多,比如:它可以对中药活性成分特别是含量极低活性成分,进行高效率分离和结构鉴定,分析药物作用的靶分子,特别是脂类成分,需样本量极少,速度快,效率高,也可用于临床病人样本及动物和细胞样本分析,包括单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测定。


最近,我们课题组又首次发现了调节T细胞活化及炎症免疫的关键性蛋白酶IKK-beta药物结合新靶位Cys-46,已获澳大利亚创新专利授权。这一发现将为研发验证性疾病和癌症个体化治疗的新靶标药物提供技术平台。此外,课题组也采用高新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建立了附子类药材毒性生物碱快速测定方法和限量标准。我举这个例子是说明仪器设备的重要,没有高新的仪器设备,你就拿不出科学数据来。


还有一个高新技术平台——电子计算机分子嵌合模拟药物设计,它提供中药小分子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药物靶标(如功能性蛋白、酶、生物标志物等)相互作用信息,为采用生物有机化学技术进行药物筛选提供依据,能将生物活性和计算化学技术相对接,用于创新药物研究。当然,现代高新技术还需要对接。


高新技术在用于中医药科学研究里,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概念的问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可以用得着,可以拿到数据、成果的。


再比如高新技术平台——单细胞分选和纯化技术,BD FACSAria III流失细胞分选仪,是迄今分离速度最快、可富集单一细胞的细胞分选设备,能够为研究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细胞群及其分子靶标提供高效手段,为重要分子药理及分子靶向创新中药研究提供强大工具。它一秒钟可以分离7万个单细胞,非常好用。


高新技术平台:活细胞及分子显微成像可视化技术。DetaIVision多功能活细胞显微成像系统,能以实时影像方式观察正常或病变细胞或蛋白质的生理变化,如观察细胞迁移路径,监察细胞分裂与病变过程,也可在线记录药物效应细胞在药物作用下亚细胞及蛋白分子等移位变化。大家知道人参是补气的,我们就用中药人参皂苷对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激活与能量增强作用,可采用分子显微成像记录下来,表明人参具有“补气”作用。


这个技术是不是现在最好的可视化技术?不一定,但是这个机器很好,现在比较实用。一旦把这样的物理学技术再应用到医学甚至是中医学领域,作用是非常好的。


高新技术平台: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是创新药物研究的强大工具之一,采用最具优越性能的LC-Q/TOF MS和Autoflex Speed MALDI-TOF/TOF MS,及二维电泳系统,能高精确度地快速分析新的蛋白生物标志物及筛选新靶标药物。蛋白质组学技术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技术,非常适合研究中医,可以把中医药的网络作用特征表达出来。蛋白质组学技术问题就在于很多人知道它是蛋白组学技术的一个概念,没有真正在技术方法、技术条件里去吃深吃透,作为一个研究机构,要使用这个技术,必须要对专人进行非常严格的训练,把方法建立好之后再去做。应该说,蛋白质组学技术是系统生物技术近20年来最大的进展。


我相信,在未来的医学,很多教科书里面的东西都会改写,就是由于以前器官跟器官、组织跟组织、细胞跟细胞、分子跟分子,以前更多强调的是它单一的功能和特征,实际上器官跟器官、组织跟组织、细胞跟细胞、分子跟分子存在着交互相关,它跟中医里很多宏观的脏腑相关理论不谋而合。


高数技术平台:糖/肽组学技术。身体内有三大类物质,第一大类物质是蛋白质,这个研究得比较多;第二大类物质是糖,研究得比较少;第三大类物质是脂,这个研究得也不多。实际上这三类物质缺一不可。近些年在医药学界更多注重糖/肽组学技术,我们可以利用糖/肽组学技术平台去研究中医证候的“网络病理”和中药多成分的“网络调节”机理,这方面现在尚属空白,潜力巨大。糖方面的结构比较复杂,分子大,但是我们现在初步发现有一些疾病在糖蛋白的量没有变化,但是在质上有很大的变化,利用这个技术平台,有可能发现疾病诊断的一些新的生物标准和方法,这些方法用到中医药又能够最好地表达网络病理特点。


高新技术平台:脂组学技术。脂类是机体三大生物活性成分之一,故是研究疾病生物标志物,这也是非常值得开发的一个领域。高新技术平台:中药纳米制剂技术,可以建立适合中药成份构成和用药特点的新型纳米载药系统。


8

高新技术研发抗关节炎创新中药

下面跟大家讲一下应用高新技术研发抗关节炎创新中药的一些情况。


我举两个具体在药物研究方面的例证。第一个是应用高新技术及研究抗关节炎的创新药物,因为我自己是搞风湿免疫的,同时我们也研究关节炎。比如说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全世界大约有3000万病人,中国大约有450万,如果从感冒来讲,这个发病率并不高,但是这一类疾病是病情缠绵,难以治愈,需要长期治疗,使家庭和社会负担沉重,并且致残率达到20%、30%,所以社会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而在中医药实际上老早就有记载,至少在《黄帝内经》里就有记载。在欧洲,我发现有一张油画很漂亮,把画里面的女主人的手指放大,这就是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是欧洲17世纪的一张油画。当然这不是最早的,欧洲的一个记录是大概在14世纪左右有记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它说主要是从南美传过去的,这种文献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而是作为一种信息分享。从中医药来讲,在2000年前的《黄帝内经》里面就有记载,它虽然不是讲类风湿性关节炎,它是痹症里面包括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所以中医药的确是非常丰富。


在我当学生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是叫做上台阶模式,也就是“金字塔”模式,诊断出来了,一种药不行,就加多一种药,再不行就再多两种药,再不行就去试一下中药。在香港时我也经常遇到,吃了那么多西药效果不好,医生就说“你试下中医吧”,这句话是我最不想听到的,为什么是在最后不行时才来试一下中医呢?


现在西医改变了,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旦诊断清楚以后,要多种药物早期联合用药,控制病情。控制完了之后,慢慢缓解了就减量,减到最后由一个药去维持,因为它是慢性病,在这种情况下中药当然要早期介入。这种模式的转变,使风湿性关节炎的致残率至少减少了10%以上。从这一点可以说明现在的医学的很多观念是开明的,原来治疗得不够好,现在找到更好的了就转,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这种模式之下中医药就要更好地早期用药治疗,因为我们是多成分的复合治疗,所以对这种复杂性疾病、系统性疾病的效果更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讲,如果是讲到细胞,它由多种免疫细胞、效益细胞群产生多种的炎症的病理,我们药物的干预应该是多靶点网络的干预。


在我先前的工作中研究了几十年的青藤碱,在中药一个化学成分里面去研究它的青藤碱,我们跟湖南正清制药集团合作,研发出来了正清风痛宁的产品,现在在湖南正清制药集团所生产的正清风痛宁,有片剂、注射剂、缓释剂,全国30个省市都有销售。这也是在中药里面的第一个缓释剂,这些都是有证据的,因为这是2001年拿到的专利授权,也建立了一些国家标准。正清风痛宁口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跟西药最经典的药物—甲氨蝶呤,它们的疗效是相当的,但是副作用明显不一样。甲氨蝶呤的副作用主要是引起胃肠道的副作用,正清风痛宁的副作用主要是组织胺释放的副作用。到今天为止,我们现在还有好几个课题组在研究青藤碱,研究它在什么人的身上才会发生过敏反应。因为组织胺释放产生皮肤痒,发生率大概是15%到20%左右。为什么多数不发生,少数发生?这里面一定有道理,这就是有药物的基因组群、个体差异在。


一旦能够研究出来,找到发生过敏反应的群体,今后在用这个药之前就搞一个药盒,这个药盒可以对他进行检测,其实也就是预防。现在的西药有很多药也是一样,为什么做临床的RCT都没有进入到真正个体化的治疗,未来的医学可能是在用药之前每个人手上知道自己的体质背景,也知道用这个药我的体质背景会产生什么作用和伤害,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医学不是比现在的群体治疗更精彩吗?我们现在还在研究正清风痛宁,这个药物已经用了那么多年,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在做,包括一些动物的实验、细胞的实验,这个项目其中作为一个内容之一,也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9

高新技术研发抗关节炎创新中药

最后再跟大家讲一个药物发现的例子。我们最近发现了一个药物结合的新靶,已经获得了澳大利亚的创新发明专利。发现IKK-beta蛋白激酶的药物结合新靶位,它是在CYS-46,我希望这个靶今后可以成为创建新靶标药物研发技术平台。它不仅为中药的研究建立一个更新的平台,也为西药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


其实这也来自于中药。IKK-beta是在IKBKB这个信号传导通路里面一个非常关键的激酶,这个激酶一旦激活整个IKBKB的信号传导通路,引起一系列的免疫炎症反应,甚至是癌症都相关产生,所以寻找IKK-beta抑制剂是世界上最关键的一个前沿领域。在抗关节炎的领域里已经有几个药正在临床上做临床研究,这些正在做临床实验的药,IKK-beta抑制剂是基于先前在激酶上已经发现的5个靶可以接上去,我们发现的是第5个靶。开始我的研究生在做实验时用了一个DNY(一种中药),他发现它明显有抗炎作用,用药之后明显地能够使关节炎下降,在体外发现它能显著抑制IKK-beta的活性。做到这里以后我就非常有兴趣了,这个药物是怎么有作用的呢,怎么能接上去呢?因为学生一定要想,教授一定要想,我说是不是结合在现有的位置上呢,又怎么证明现有的位置怎么接,必须要有资历,我们自己的实验室没有这个质粒,后来我们在文献上发现美国一个教授的实验室有这个质粒,我有写信给他,他就送了四种质粒给我们,我就给研究生去做。这个研究生非常小心在做,如果靶号5结合在4个靶中的任何一个上,他就交差了。可是,结果做出来的结果不是。做出来的结果是这4个质粒全部处理了之后照样还是有效的,也就是说照样可以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后来研究生很小心地问我“怎么搞的呢,我这个实验做出来还是有效的,我把那个实验都做完了”,我后来问他“你觉得这个实验做得很准确吗?”他说很准确,他做得很仔细,我说“你能够拍胸膛吗?”他说他能够拍胸膛。我说如果你一定能够拍胸膛的话,那就恭喜你了。结果他说你有什么要恭喜我的?我说这后面有一个新的东西,这个东西是要结合在第5个上面。他问我怎么搞,我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搞。我为什么要花一点点时间跟同学们分享这个故事,就是想告诉同学们,你只要自己很确信自己,取得了很偶然的科学发现,要相信自己,抓住机遇,不可放弃,“机遇只垂青在那些时刻有准备着头脑的那些人”。


后来我跟其他的老师去商量怎么把这个东西搞出来,怎么接在第5个新靶上。我们就合成一个探针,然后就结合在小分子DNY的分子上,大家知道从小分子上接一个探针的技术非常难,我的同事成功合上了这个探针。我们利用这个探针去找它的新靶位,找到是46位。我们把它一段一段克隆出来,最后在这个位置上探针发生了变化。我们非常高兴,觉得这是真正发现了一个新东西。但是不值得满足,我们也不能够完全再确认,因为老鼠身上没确认。现在大家都讲转基因动物,很时髦,大家都从美国买转基因动物,我们自己做了一个动物,但是我们这个动物不是转基因的,严格来讲只是一个氨基酸的变异,这个动物都做了两年半。我们最近已经成功拿这个药物在这个新的动物身上去做实验的时候,发现这个药物的作用明显地减弱。它的结论就是说这个药物真正结合上去了,结合上去了有什么意义?原来是4个,现在是第5个,肯定有人在想这个问题。因为是个体化医学,同样的一群人,比如我们在座的几百个人,我们在某一些分子上有很多变异的位置是不同的,所以这些有效的抗炎药物对这4个人有同一个靶位结合是有效的,对另外4个人有另外一个靶位是有效的,可能还剩下一群人这些靶位都不行,他需要一个新的位置,这叫做个体化治疗。未来的药物都是按照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基因的靶位、不同的变异,然后去研发出来适合某一些病人的群体,而不是所有的群体的药物,到了那一天,医学就更精彩了。我刚才讲的例子是证明我们在研究中医药里面发现的新东西,这个新东西最后是贡献到了医学,而不单是中医。不管这个东西是不是中药,但是它是源于中药,我也可以说它源于传统,可能它最后研究出来的药说不定高于传统。源于中医药,所以它的贡献是挺大的。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不是说每个人都是按照这个去走,一旦走了之后,发现了这个机遇,你是不会放弃它的。这个工作我们也是做了好多年。


10

高新技术研发抗关节炎创新中药

最后一个是应用高新技术去研究有毒的药材的安全用药。有毒的中药材,比如说附子,我们首先鉴定了在附子里面有乌头碱。乌头碱里面含有三种,即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以及它三种乌头碱的水解产物。前面的三种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是有毒的,我们不太需要,而后面水解的三种是对镇痛抗炎有作用的,所以我们建立了6种乌头碱同步检测的新方法。我们也同时采用这个方法去检测了在附子里面各种乌头碱的不同含量,我们发现在药材里,或者是以药材去生产的成药里面,它们的乌头碱的含量相差非常大,这就导致我们的用药可能是不安全的,特别是在中成药里。现在有很多含有乌头类的药品的中成药,如果乌头碱的含量不稳定,就有可能产生安全性的风险,所以必须采用现代的方法很好地去进行控制。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就提出了应该将三种乌头碱和生物碱的总量进行含量测定,同时我们提出应将三种乌头碱类生物碱的总量进行限量规定,三种加起来应该低于0.02%。原来《中国药典》指乌头碱的含量低于0.02%,我们现在提出来是三种乌头碱的总量必须低于0.02%。对附子中的6种乌头碱类生物碱研究报告发表5年后,《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附子的品质要求进行了提高。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什么呢,第一,如果没有现代的高新技术和方法去进行检测的话,我们就没办法把3种乌头碱和6种乌头碱同步检测;第二,同步检测之后做出来的数据,如果能够纳入到国家的标准和药典,就真正服务到了行业、病人、医院,这刚好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非常期望的。


我记得2013年年初在人民大会堂去领国家科学技术奖时,有记者采访我,问我是不是特别高兴,我说当然很高兴,但是我最高兴的不是拿了这个奖,我最高兴的是我们建立的方法能够为社会所用,我们研究出来的药能够帮到病人,为社会所认同。作为一个医生,能够有产品直接帮助到病人,这才是最高兴的。自己的研究能力是有限的,但是科学的努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努力了,尽管做出来的科学贡献是渺小的,但是也无愧于自己的努力,为中医药科学事业,也为我们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大家一起努力!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1 01:40 , Processed in 0.05172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