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纲要》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20:2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纲要》的几点思考(王昆文)
      一、说到中医药发展战略,就一定要分析当前国内中医药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西主中从”、“西强中弱”、中医“西化”及中医没有话语权,等。而从《中医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全文看,没有见到“中医西化”四个字,而这却是中医当前最突出也反映最大的一个问题。《中医药法》三十余年不能出台,恐怕也与此有关。
      现在不仅是“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应该说是一般的中医师、中药师都缺乏,尤其是在农村更为突出。既然说“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那么这个“基层”是指谁?是中医院吗?我认为不是,应该是广布于街道与乡村的个体中医诊所与民间中医,他们才是真正的基层。
      二、中医发展模式(或行医体制)可否改变?
      一方面,中医自古以来就具有个体化行医的特色和优势,这是与其“简、便、验、廉”的特征相一致的。而另一方面,中医被集中在医院里管理和行医,就失去了或减弱了个人奋斗创业的动力,受到体制和法规的限制,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有所减弱。故中医院不适宜由政府来办,应当走民间发展的道路,走大力发展个体中医诊所的道路,像国外那样。国外的中医发展模式和态势,已经凸显了我们国内目前这种行医模式的落后。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说:“一定要让医生对个人行为负责,因此要放开医生自由执业。医生这个职业,由于严重信息不对称的职业本性,最好的执业安排是自由执业制度,惟如此,方可形成有效的医生声誉机制和优胜劣汰制度,干好干坏的声誉完全归于医生自身,成功的收益和失败的风险完全由医生自担。∠∠∠∠猠便是实行公费医疗的英国,医生也是独立执业的,是政府购买我的服务。”如果说今天西医要独立执业会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话(如需要各项仪器设备检查及集体的配合等),那中医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三、《纲要》对中医个体化诊疗的特色与优势重视得不够
      在“基本形势”部分,《纲要》只谈了全国有多少中医类医院,未谈及中医诊所和民间中医。在“发展目标”部分,只谈到每千人口公立医院床位数、中医执业医师数,也未谈诊所及民间中医。在“重点任务”部分,覆盖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也仅说“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即既非像基层卫生机构是作为“基础”,也非像中医科室作为“骨干”,更非像中医院作为“主体”。总之一句话,没有重视“个医”,没有充分考虑中医有一个个体化诊疗的传统特色与优势。因此《纲要》没有提到现行的中医医疗体制是否适当及需要改革的问题。
      四  关于中西医结合。
      虽然中医学术界有不少人质疑和呼吁,认为中西医结合尚没有成熟的理论作指导,目前还缺乏成功的、被普遍认可的经验,不宜普遍地在临床上提倡和推广,更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施行,但可以让少部分有志于此的人去研究。
    《纲要》在多处提出和强调“促进中西医结合”——分别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中皆提到——,并用了“推进”、“加强”、“强化”、“提升”和“建设”等词。这是否会给中医独立自主发展带来困惑与干扰呢?
      祝世讷先生说:“起源于中国的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的各学科的成就,已经全部融合了,只有中医是个例外,即使由政府决策和推动也不能促其融合。”(2015年5月14日中国中医药报)
      综上所述,《纲要》的发布,说明了国家是比以往更加重视发展中医药,并从政府层面作出了规划,提出了不少改进工作的措施,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也比较能振奋人心。尤其是在“重点任务”之第5条,“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就是整个《纲要》的亮点,比如中医诊所将实行备案制及鼓励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等,都很受欢迎及称赞。
2
发表于 2016-3-3 06:2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3-3 06:28 编辑

祝世讷先生说:“起源于中国的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的各学科的成就,已经全部融合了,只有中医是个例外,即使由政府决策和推动也不能促其融合。”(2015年5月14日中国中医药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西医之所以没有融合,不是因为别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中医队伍中缺乏兼通中西医理论的跨学科人才。
      据本人的研究结论,对于目前的现状定位是:中医界没有将中医理论的精华融会贯通,西医界没有把西医理论的精华融会贯通。在这种条件下,要想将中西医理论之间融会贯通,就成为梦想。这个梦想已有百年了,至今仍未实现。
      学术界虽有极少人发表过有见解的文章,但也局限于某一局部认识,而且也很肤浅,未触及核心本质。对揭示中医理论的本质这项工作,目前的中医人并不关心,处于短视状态。虽有个别人指出方向,也往往被忽视。
3
发表于 2016-3-3 06:3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3-3 06:43 编辑

          王昆文先生对于中医事业,可谓满腔热忱,值得尊重。
       但不足之处是不懂现代医学,所以,不可能有发展的眼光。只能躺在祖宗怀里睡大觉。
       不要说创新,单说这继承。看看那些公开发表的文章,和论坛上的文章,就连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也没弄清,争得睑红脖子粗。没弄清概念,怎么能够很好地继承呢?也只能是传承一些治病经验而已。对于理论的传承,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再过一百年,还是不懂中医理论的精髓。
       要是真想继承的话,就应当梳理中医理论内涵。目前,除了本人出版过一本《现代科学破解元气阴阳千古之谜》一书外,还没见过这方面的研究。试想,一个矛盾重重的理论,你这样说,我那样说,怎么继承?到底听谁的?我这么说,可能有的人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那么,我只说一个事实:看看论坛中的所有文章,再看看大家的跟贴发言,是个什么水平?就证实了我的说法。
      

     总之,说一万句空话,不如做一件实事。

4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15:49:03 | 只看该作者
                                           对昨文的补充
                                                王昆文
    (说明:昨文是指“对《纲要》的几点思考”一文,特补充如下)
五、对于中医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医复兴的希望在民间
    中医生长的环境,就是它的水土,就是文化氛围,就是有关政策法规。宽松的环境,远比国家在经济上的投入重要得多。古人云:“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放宽中医诊所的准入,实行备案制,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民间有一股强大的推动中医发展的力量。试看中医书友会的30万读者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员是中医学的爱好者和自学者,他们对中医学的热爱与学习积极性令人感动。在这样一个民办的中医学术交流平台上(手机微信),每天都讨论的多么热烈。而一些地方上的中医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却少见有这样的境况。
     现在中医在国内已成了弱势学科(与西医相比较),有些萎缩,诊治能力下降。有人说这是传承人不行,我看未必,可能是文化氛围不够,以及体制的问题。
     如果中医依然被一些人歧视,被人误解,或想重新加以改造;如果中医依然缺少话语权;如果青少年从小都不接触、不了解中医药知识;如果不改变目前中医院是中医行医主体的医疗体制,我看,要想“在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中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就必然要大大地受限,或者说大打折扣。相反的,当许多人对中医都能有一个正确的、清楚的认识而不是误解的时候,当大多数中国人都自觉地选择中医、相信中医、学习中医和运用中医的时候,中医复兴的春天就真的来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04:23 , Processed in 0.0858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