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血虚与西医的贫血没有一毛钱关系
为了能弄清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消除中医从业者的疑惑,有学者在全球中医药论坛提出很多话题进行讨论。其中一个话题,血虚证与贫血的关系,为什么只有肝血虚、心血虚,而没有脾肺肾血虚?旨在明确中医的“血”,其概念的内涵是什么。讨论的结果,西医的血液成分低,如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等,都属于中医的气虚范畴;血钙低,属于中医的肝风范畴;血容量低,属于中医的气津范畴。所谓的心血虚,原本应该是中医的肺气虚,属于宗气和气范畴。不难得出结论,中医的血虚与西医的贫血没有一毛钱关系。
造成这种概念混乱的原因,一是把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两个不可通约的概念,直接对等起来了,血虚就是血液亏少,其它的同名概念亦是如此;二是把病理因素与生理结构功能失调混为一谈了。
血钙低是致病因素(不管是原始因素,还是次生因素),引起神经兴奋性升高,产生肌肉痉挛,在中医这儿就主要是肝血出了问题,名曰肝风内动。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其基本原理就在这里。引起心律失常,即中医的心悸,引起支气管等痉挛,即中医的哮喘,在中医这儿就主要是肺气出了问题。宗气就是自主心律和自主呼吸,《素问·平人气象论》:“其动应衣脉,宗气也……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灵枢·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而中医教材的所谓心血虚,主要症状是心悸、短气,正是肺气虚的表现。肺藏宗气,宗气有问题正是肺有问题。若说心血虚涉及的疾病是虚劳,虚劳范围可就大了,五藏皆可虚劳。按其所言症状,应该属于西医的基础代谢率低,亦属于气虚范畴。至于低血钙其它的原发病或病理变化,都可在中医这儿找到相应的藏府和风热湿燥寒的病机,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论述了。
不要想当然地见到“血”字儿,就往血液上靠,要看看古中医原本是如何定义“血”的内涵的。《素问·五藏生成》:“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里的生成,与“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义相同,是指理论的构建。创造一个理论解释世界的人为上,学了这个理论并有所发展的次之。创造经典力学的牛顿为上,此后的经典力学家们都为次之。辨析以上论述,显然是《黄帝内经》把西医的动物神经中的递质定义为了中医的“血”。因为,人为定义了“肝藏血”,所以,只能有肝血虚,即中医教材所说的麻木不仁,而不能有其它四藏的血虚。心,只能是脉虚,体现在神上;脾,只能是营虚,体现在传化上;肺,只能是气虚,体现在节律(率)上;肾只能是精虚,体现在作强上。为什么有肝气、心气、脾气、肾气一说?那是因为这个气在此表示的是五藏的效率,所以可以用气做词尾。这个词尾可用可不用,比如肝虚是指效率低,肝气虚也是指效率低。
现代中医整体服务能力之所以下降,原因就是概念不清,说白了就是不知道治的是啥。有临床经验的中医,不会用补血药当归,或补血剂四物汤治疗血液亏少。没有临床经验的人,会不会按着血虚就是血液亏少的所谓理论,来选用补血药当归,补血剂四物汤呢?
在没有借用中医名词翻译西医概念之前,黑箱法构建的中医理论概念是清晰的,什么是气、什么是血、什么是肺、什么是肝、什么是心,选什么方,用什么药,都很明确而且系统。此后中西医概念就混淆了,西医没有问题,倒是把中医弄蒙圈了。现代中医大家们一再呼吁,不要中医西化。除了避免中医院校培养三流西医外,其目的还应该是,在没有弄清中医概念内涵之前,不要用同名西医概念对等解释中医概念。尤其是不要中西医概念混搭,杜撰一些新中医概念和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