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24|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科学性论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5 12:3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科学性论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常存库教授

摘要: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现象及其规律,而这一自然现象及其规律又是客观同一的,所以科学才是世界通约通用的。也正由于此,世界上可以有不同的文学、艺术、伦理、政治、哲学、宗教等等,就是不能有不同的科学。然而,中医确实带有鲜明的特殊性,至今也难以为世界所共同理解。那么中医是不是科学?又应怎样认识、理解和对待中医的科学性呢?

中医在西医未传人中国以前的几千年里,一直承担着中国人的全部卫生保健任务。应该承认,中医为中国人的卫生保健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伟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一百年来对中医是否科学却存在着至今仍理不清的诸多问题。简单否定中医的科学性显然不符合实际,也不是科学态度。但是,在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医科学性方面,却存在着许多需要辨析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如何发展中医事业的认识基础和思想指向。
1 科学认识追求的目标是主体性还是客观性
中医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无数的实效,而有效则必定有理在其中。然而这科学性之理的客观存在是一回事,有没有被揭示出来则是另一回事。在中医科学性论辩中,有很多思想观点似乎走进了相反的怪圈里。以下的观点就可以反映这种情况。
如说:因为世界的复杂性,人类的科学学说就可能而且应该产生众多的流派和风格。
又说:科学的具体形态,包括科学认识的结果和科学研究方法,归根到底以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所建立的耦合关系来决定。
还说:认识对象究竟呈现给人什么性质和特征,与认识主体所应用的概念体系、参照系和认识手段有密切关系,由此也就规定了认识主体选取何种形态。
进一步说:那种认为同一客体只能产生一种形态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虽然中医理论是以人文形式和方法建构的,但是这样的理论也是科学的客观认识。
如上观点如果作为追溯科学认识历史形态的原因是基本正确的,然而持如上观点的人似乎不是说明历史,而是在论证现实的中医理论形态,且表现出似乎应该永远如此的永恒性倾向。为说明论证中医的科学性,却一味地为中医理论的主体性及其合理性申言述义,而对理论认识的客观性则忽略一边,这能论得通吗?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2:37:09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科学认识?科学认识是一种什么认识?科学认识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是关系到科学实质的问题。科学认识的历史和无数的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符合客观的自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是科学认识,而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甚至歪曲客观规律的认识就不能算是科学认识。科学的发展正是不断追求认识客观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那些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被排除和被纠正,由此才使科学理论不断精确化和准确化,对自然规律的揭示才能不断深入和拓展。当然,这一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且永远也不会终结,然而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则是科学永恒的目标。科学不等于真理,二者在概念上不同,但是只有科学才能通向真理,而真理只能包含在科学认识之中,任何时候的科学理论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体。真理并不在科学认识之外,而只在科学认识之中,舍弃了科学还能获得真理吗?科学对象是客观同一的,而这客观同一对象的真理也就是一元的。因为真理是一元的,所以追求真理的科学认识就不应该是多元的。否则,真理和科学都将失去准则,也就无法区分科学与迷信、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了。
确实,科学认识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互动过程,科学认识活动中总要渗透主体因素,客观对象的无限性,也决定了科学认识永远不能穷尽对象,因此也就不会有绝对符合客观实际的绝对真理。但是这并不是科学认识主体性合理性的理由,而只是其必然性的理由。因为对象的同一,为了追求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不同的认识必将趋于同一,科学认识的主体性必将不断减弱和消除,而其客观性则必将不断纯粹化。中医学的主体性鲜明而突出,这不是优点和优势,而恰恰是掩盖扭曲其认识客观性的因素,要推进中医的科学认识,应该做的恰恰应该是不断消除遮蔽其科学性之上的主体性,使其客观性成分以纯粹的形式表现出来。相反的,如强化其主体性,那只能使中医的科学性认识被遮掩得越来越厚,被陷得越来越深。热爱中医是应该的,然而热爱只是情感的表达,如果这种情感超出了情感的范围,干涉认知的客观性,则是不可取的态度。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2:37:31 | 只看该作者
2 中医科学性内涵是特殊的理论形式还是普遍的经验内容
坚持强调中医主体性的学者,也总强调中医理论特殊性的价值,这方面观点虽然表达晦涩,但是意思还是可以看得清的。
如说:中医理论是用哲学的概念和理论演绎出医学的结论,历经千年却弥现其强大生命力。中国人与西方人对科学一词的概念确实不同。
又说:中国有自己的文化,当然也有中国自己的科学,如阴阳五行在中国古代享有崇高地位,其权威价值远在今日科学之上,所以阴阳五行是中国的科学。
还说:科学是按一定思维模式产生的一套理论。中医药学术本质是自然和社会科学交融,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不考虑中医人文文化特点,就会丧失中医的主体性。
如上观点旨在表达一个思想:中医理论形式特殊,而这种特殊性不但科学,而且先进,中医的科学性似乎正好表现在这种特殊的理论形式方面。如果没有或改变了这种特殊的理论形式,不仅丧失了中医的科学性,甚至中医也不存在了。这种特殊的理论形式就是中国的科学。事实是这样的吗?这种观点能一贯到底地说通问题吗?
应该认识到,中医包含有极为丰富的科学内容,对诸多疾病的特殊效果中甚至蕴藏着极为重大的科学发现的契机。然而,中医学的科学性是表现在它的特殊理论形式上吗?
事实可能恰恰相反。美国科学哲学家亨普耳曾写过一本《自然科学的哲学》的小书,在这部小书里,他提出了有关科学认识的判定标准问题。他认为一种理论认识是不是科学有两条判定标准:一是普遍性,二是原则上可检验性。普遍性要求一种理论认识必须在任何时间、地点,对任何人都普遍成立,不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可检验性则要求理论认识所蕴含指示的对象或内容必须得到经验事实的证明。如果理论不能普遍成立,理论所蕴含指示的对象不存在,或其存在得不到证明,这种理论就不能是科学理论,这种认识也不是科学认识。按照这一科学性判定标准,便不难发现中医体系之中,哪些是科学性成分,哪些不是科学性成分。笔者早年曾发表过有关中医科学性与民族性关系的论作,论及这方面问题,在此作进一步分析。
中医学是以特殊的民族文化形式反映客观的实践经验和生老病死规律的,这里,特殊的理论形式既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可检验性。因为中医用以描述生理、病理、病因的理论概念难以为世界其他文化所共同理解,也就是缺少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通约性。举凡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元气、营气、卫气、六淫等等,都难以让世界其他文化所理解,这纯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理论概念。因这样的理论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所反映的对象缺少准确的契合对应,所以就是在语言文字的翻译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困难,以至于外国人通过外语所理解的中医,与中国人理解的差距甚大。常常是用外语只能描述中医理论所指示的现象,却难以准确揭示中医概念的内涵。这些都足以说明中医特殊的理论形式缺少科学所必备的普遍性特点。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2:37:59 | 只看该作者
科学的可检验性特点是指理论概念所指示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必须能以某种方式在事实上证明其存在。如果理论概念所指示的对象不存在,或难以用经验事实加以证明,那么这一理论概念就缺少可检验性,也就是说这样的理论概念就不属于科学的理论概念。中医的理论概念就十分鲜明而突出地表现了这种不可检验性。比如,我们根据患者的临证表现,可以用气虚、气滞等加以描述。气虚或气滞这一概念已蕴含了气的存在,只不过是气在量上少了或运行受阻。用这样的名词概念描述患者临床表现尚可,然而要在事实上证明气的存在或存在状态失常则是不可能的。这说明中医理论概念确实缺少可检验性。
这样缺少普遍性和可检验性的理论概念不属于科学的理论概念,因此也无法依据事实上的新发现给以更新,所以中医历史上的各家学说才可以长期并存,不存在水平高低和互相更替的问题,新说无力取代旧说,只是增加了一个说而已。
与理论形式相反,中医的经验内容则既具备普遍性,也具备可检验性。比如中医的证候,作为疾病表现的概括,是普遍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人之中的,中国人存在的证候表现,外国人也照样存在。中国人有气滞血瘀的证候表现,外国人也一定有。这种疾病表现的证候描述就是普遍存在的,不因国家、民族的差异而改变。因为证候表现是客观事实,所以它也是可以用事实加以证明检验的。
再如针灸、方药的治疗作用,也是普遍的和可检验的。治疗中国人有效的针灸疗法和方药功效,对外国人也同样有效。正因这种疗效的客观普遍性,中医才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才可以为世界各地所接受。有效则必有根据和道理,而这种根据和道理也总能以某种方式揭示出来。然而这种客观存在于疗效背后的依据和道理则肯定不会是中医固有的那种理论,但却一定是真实的和科学的道理。
由以上分析便不难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不是表现在其特殊的理论形式中,而是存在于其经验内容内。这种特殊的理论形式只耦合了普遍的经验内容,并没有达到对经验内容本质的揭示。科学的发展中医不应把精力纠缠于其理论的破解上,而应集中于经验的揭示与提高方面,这才是可以获得实际结果的努力。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2:38:30 | 只看该作者
3中医科学性的证明是疗效还是事实
简单地不加分析地就断言中医是科学还是不科学,这过于轻率和随意,也难以令人信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医包含了丰富的科学内容,值得大力发掘和提高,从中必能做出重大的发明发现。然而附着其科学内容之上的理论形式,则不属于科学范畴,想通过中医理论的破译去获得科学发现几乎是不可能的。这里我们要辩析的只是中医科学性的证明靠什么,是疗效还是事实?
为了说明中医的科学性,很多人士常说的几句话是这样的:一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了它的客观疗效,言下之意是说实践中获得了效果,也就证明了理论的科学。二是有效就是硬道理,这是套用了XlSd,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话。这样理解科学性成立吗?其实这是不能成立的。
实践检验真理这句论断是不错的,但是实践检验的是什么呢?显然这样说话的人是不太懂这一认识论内涵的。实践检验理论的真伪,是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通过实践证明理论指示的事实存在,并通过某种方法揭示这种存在,而不是证明按某种理论操作获得某效果。因为某种效果的获得可以通过某种未知因素的作用,它并未直接证明理论指示的事实存在。比如我们按中医理论诊断某病人脾肾阳虚,并以补脾肾阳气的方药治疗,而且也获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这能证明脾肾阳气的存在与减少吗?而不能直接证明脾肾阳气的存在,就不能证明这种理论的科学性。
至于说“有效就是硬道理”,如果不是讨论理论的科学性,在另外意义上是可以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治病,而治病的方法取得了预期效果也就达到了目的,这确是硬指标,但是与某种理论的科学性没有直接关系。
不能认为只要获得了预期效果,就证明了某种理论科学。原因在于不仅要证明是否有效,还要进一步证明疗效是如何获得的。因为只有证明了这L疗效是通过理论指示的事实环节取得的,才算证明了理论的真实与科学,而仅仅有效是无力起到这一作用的。
亨普耳在其《自然科学的哲学》中还说了一句话:不可检验的理论并不是毫无价值的。这说明因人类思维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认识不到的联系很多,所以尽管理论指示的事实未得到检验,但是按这一理论指示的方向操作有时也会获得预期效果。但是这只说明了这种理论有价值,并未证明这一理论有事实依据,因而有效并不能证明理论科学。
人类认识世界有两个伴随的认识方向:其一是事实认识方向,其二是价值认识方向。二者相关,但是不能混而为一。没有无价值的事实,因此事实认识是基础,只有揭示了事实与规律,才能获得其最大的价值。但是价值认识却可以也经常与事实认识分离,因此价值认识不能代替事实认识,获得了价值并不一定证明就是真理。
根据如上讨论可以明确一个基本道理,这就是虽然按中医理论指示的方向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可以获得理想疗效,但是这只是检验了这一理论(严格地说是某种治疗办法)的价值,只完成了价值检验,并没有实现事实检验,所以尽管千百次有效,也并未证明这一理论指示的事实是否存在,而没有证明理论指示的事实存在,也就没有达到对其科学性有效检验的目的。实践检验真理,主要不是通过功利效果实现的,而是通过是否揭示理论指示的事实实现的。这应该成为我们分析判断理论科学性与否必须遵循的认识路线和原则,也是必备的认识论修养。举例永远不是论证,只要没有揭示实例与思想观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多少例证都不说明问题。
如果不是这样分析判断问题,就会导致庸俗真理观,就会得出有用就是真理和有效就是真理的错误结论。
中医包含了丰富的科学内容,但是要证明中医的科学性,却不是简单直观的方式所能达到的,这里非理性的感情投人是无用的,需要的是冷静的态度和深刻的理性。
6
发表于 2016-1-5 14:11:44 | 只看该作者
先生对一个理论是否科学有两个标准,一个普遍适用法则,一个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这是亨普尔科学标准。即使按照亨普尔的科学标准,中医是否仅仅是存在科学道理而不是科学呢?中医按照自己的理论不但能治疗中国人的病,也可以治疗外国人的病,这点先生承认,问题的关键是在检验上,我们是检验他的效果呢还是检验他的治疗过程呢?再者,过程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标准呢?
     普遍适用法则,本身是否科学?先生作为空气动力学家,空气动力学无疑是科学,但能不能用化学的检验方法去检验呢?在物质运动过程中,运动物体是不是与空气发生了化合或者分解反应?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我们就说他不符合科学,这样可以吗?

点评

我不是研究空气动力学的,是搞一般力学的。我也知道中医理论的有效性,还略知它的科学性,只是这个科学性是自己思考的(我认为至少比钱学森的观点更完善),但需验证。来本坛参加讨论正是此目的。没学过中医,对中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5 14:24
我不是研究空气动力学的,是搞一般力学的。其实我也知道中医理论的有效性,而且知道它的科学性,只是这个科学性是自己提出的,需验证。因此参加本坛参加。没有学过中医,对中医的了解是看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开...  发表于 2016-1-5 14:20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4:24:51 | 只看该作者
红莎草 发表于 2016-1-5 14:11
先生对一个理论是否科学有两个标准,一个普遍适用法则,一个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这是亨普尔科学标准。即使 ...

我不是研究空气动力学的,是搞一般力学的。我也知道中医理论的有效性,还略知它的科学性,只是这个科学性是自己思考的(我认为至少比钱学森的观点更完善),但需验证。来本坛参加讨论正是此目的。没学过中医,对中医的了解也是看刘力红的“思考中医”开始的,后来看了不少文献。  
8
发表于 2016-1-5 15:41: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1-5 15:52 编辑
黄中正 发表于 2016-1-5 12:37
科学的可检验性特点是指理论概念所指示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必须能以某种方式在事实上证明其存在。 ...

由以上分析便不难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不是表现在其特殊的理论形式中,而是存在于其经验内容内。这种特殊的理论形式只耦合了普遍的经验内容,并没有达到对经验内容本质的揭示。科学的发展中医不应把精力纠缠于其理论的破解上,而应集中于经验的揭示与提高方面,这才是可以获得实际结果的努力。
————————————————————————————————————————
         1、黄先生转的这篇文章,写的不错。对科学概念理解不透的人肯定读不懂。
      2、文中对于科学的认识是正确的,但具体用到中医理论与临床疗效关系时却陷入有些糊涂,得出的是错误的结论,很可惜。这一句“科学的发展中医不应把精力纠缠于其理论的破解上”是绝对错误的。由这一句证明,作者目前还没有看透中医理论的实质及科学价值,没有认识到中医理论是象理论,但象理论之中也有科学真理性。我曾在2010年《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长文指出,从科学水平上看,中医理论只是科学发展初期阶段的自然哲学式的医学理论,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未达现代科学水平,不能完全以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它。要从古代科学水平上来讲其科学价值。
      3、中医理论中并不是没有科学价值,而是该作者没研究透中医理论科学价值在哪里。
      4、中医理论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理论,猜想与事实混为一体,非智者和深入者难以区分出来。中医学术界认识水平低是不争的事实,但也不是一团漆黑,光明已在眼前。
      

      5、如果中医理论毫无科学价值可言,中医治病就成了纯经验医学,而无理性可言。实际上,中医确实是经验医学为主,但中医理论中也确实揭示了一部分真理。我们挖掘,就是挖掘这一部分真理与经验的关系。
      6、中医理论又是一个巨大的网络,各概念之间交织在一起,从现象上看是各自独立的,但从内涵上看又是统一体,试问,有谁看清了这个统一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否定中医理论的科学价值是不可取的,当然,神化中医理论更是不可取的。      


点评

需要多学科交叉努力,而不是分行内行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5 23:15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23:15:32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1-5 15:41
由以上分析便不难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不是表现在其特殊的理论形式中,而是存在于其经验内容内。这种特殊 ...

需要多学科交叉努力,而不是分行内行外。

点评

说的是。  发表于 2016-1-6 10:48
10
发表于 2016-1-6 10:42:53 | 只看该作者
黄中正 发表于 2016-1-5 06:24
我不是研究空气动力学的,是搞一般力学的。我也知道中医理论的有效性,还略知它的科学性,只是这个科学性 ...

先生仔细琢磨一下科学一词的公认定义,就知道中医是不是科学。科学不是标尺,没有任何两种科学可以互换概念,可以互相度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只能研究物理学,他的定理只能适用于物理学,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科学都是这样。所以所谓的通用的科学标准是不存在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0:17 , Processed in 0.07278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