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945|回复: 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和新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31 07:1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2-2 07:33 编辑

                      怎样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和新中医

       一、对于中西医结合的正确解读
       “中西医结合”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然而,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其含义是什么?对此真正了解者却少之又少。有一篇文章竟然列出了十种对于中西医结合的不同理解,很显然,这些理解并不是中西医结合的本意,而是人们不清楚中西医结合原义情况下的随意曲解。
      那么,“中西医结合”是怎么来的?什么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呢?有必要进行溯本求源。
      原来,“中西医结合”这个词来源于1956年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使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这个指示做为当时医学的大政方针,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建立在井冈山革命时期长期缺医少药条件下应用中医药治病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建立在清末“中西医汇通派”张锡纯、恽铁憔等人的研究成果之上,以及当时名振北京的四大名中医提倡中西医结合的先进医学思想,等等。
      毛泽东主席早在年轻时期对于中西医就有独特的过人见解,他在1913年的《讲堂录》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知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从这段精辟的高度概括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个伟人战略家对于中西医的深刻认识和真知灼见。在后来的井冈山革命时期,缺医少药,只好采用中医药的方法解决红军的伤病问题,正是在这个时期内,毛泽东主席真正认识到了中医药的疗效,认识到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于是在建国后,大力提倡“团结中西医”。1956年,进一步指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这便是“中西医结合”的由来。


      1956年,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谈话时指出:“应该学外国近代的东西,学了以后来研究中国的东西。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要发展中国的新医学。”并说:“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套用外国的东西。”他还说,历史上中医的一个很大特点是从不拒绝接受外来的好东西,比如中药胖大海,实际上是进口货,但中医拿过来了,现在谁能说它不是中药呢?中医得到发展,是由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许多重大疾病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下得到了解决,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典”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大大降低了死亡率,等等。类似的重大疾病,也只有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唯一方式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是提高中国医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当然,我国提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做为医学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而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驾马车并行。我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解决疾病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做为医生,各自发挥自己长处即可,并没有要求让每个西医人、中医人都去搞中西医结合,而是提倡有研究能力的人去搞这项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当清楚的是,中西医结合人员的人数与西医、中医相比,始终是人数最少的队伍。
      了解了这些情况,就可知道,一些批评中西医结合的文章作者实际上并不懂中西医结合,胡乱放炮而已,不必当真。
      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据笔者观察,中医人治病效果好坏,主要决定于辨证是否准确,以及下药是否合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疗效还是很满意的。所以,一个中医人治病效果的好坏,只与自己的水平有关,而与别人搞不搞中西医结合毫无关系,更与什么“中医西化东化”无关。中医始终都是靠四诊辨证施治,只存在会不会这个方法的问题,而与西化东化毫无关系。那种将中医治病效果不好所导致的中医市场份额下降,怨到中西医结合头上,是一种毫无理智的推托责任的小儿做法。正应了那句话:“喝凉水肚子疼埋怨灶王爷”。

      做为只知中医方法、不懂中西医结合的人来说,只管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算不错了,没有理由、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反对你不懂的“中西医结合”,因为中西医结合对你来说,那是高不可攀的高峰。

      二、什么是“新中医”
      “新中医”的概念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倡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提出的。新中医的特点是,与传统中医相比,主要提倡“辨证辨病相结合”。在这个背景下,1969年10月,广东中医学院创办了“新中医杂志”,1972年经卫生部批准,正式向全国公开发行,当时为双月刊,1981年改为月刊,并正式向国外公开发行。
       “新中医”概念的提出,拓展了传统中医治病的思路和视野,使原来只靠“望闻问切”四诊的视角,延伸到西医疾病的理化检查层面,使中医人对于疾病有了一个全新的清晰认识,可避免少犯许多本不该犯的低级错误,特别是对于那些无证可辨的疾病来说,提供了治疗思路。据笔者临床实践,“辨证辨病相结合”可大大提高中医治病的疗效,这是最重要的。当然,这对于一个不懂西医学常识的中医人来说,是无法做到的。
      简单说,“新中医”就是“辨证辨病相结合”的中医治疗模式。新中医模式并没有放弃传统中医的四诊辨证施治,而是增加了西医辨病的内容,由原来的一把刷子变成了两把刷子,在治病技术上提高了。毫无疑问,这无论是对于中医人而言,还是对于患者而言,都应该是福音,而不是错误。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个模式都是中医人今后唯一正确的发展模式。
      做为中医人,你可以不去学西医,把自己限制在单一传统中医诊治的模式里,但是,你千万别忘了,传统中医《伤寒论》中的那些死症在今天的西医那里,都不再是死症。你更应当懂得,在当今时代,许多疾病仅靠辨证是辨不出来的。例如,一个高血压患者锁骨下动脉堵塞可以出现无脉和弱脉,而使脉诊失去意义;一个隐性冠心病患者可以没有心绞痛症状;一个肺癌早期病人也可以毫无肺部症状,等等。对于这些疾病来说,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四诊就可能造成误诊和辨证失误,你总不能把患者的生命当儿戏吧?
      最后,还要强调一遍,新中医并不是完全放弃四诊,而是增加西医理化检查和辨病内涵。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5-1-31 09:04:1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结合首先必须解决好阴阳五行的问题。
3
发表于 2015-1-31 09:05:14 | 只看该作者
王教授当版主了?祝贺你哈。
4
发表于 2015-1-31 11:04: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KAIDI 于 2015-1-31 11:07 编辑

怎样正确理解中西医结合和新中医?

中医学说到底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医学这门自然科学。而古老的文化中医学里,是没有一丁点现代科学知识的。文化层面解释中医学与科学知识解释医学,这是二个不同层面的学问。文化可以是模糊的与演绎性的,但科学知识是绝对的并明确的!
   中医学的所有文化知识,是被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的中医文化人所掌握。没有现代科学知识,如何现代化中医学。
   科学化中医学的前提,就是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掌握。才能科学化中医学的一切!就像不能用易经八卦,解释飞机火箭一样,也不能用火箭的原理解释易经八卦一样!
   而用现代的物理学与化学与解剖学的成就,用人体现存的内外热调节系统的科学观与发现,才能使中医学的阴阳五行文化性学说,具体科学化!这就是无疑的新医学出现!也是中西医学融合出现或结合出现!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13:53:05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5-1-31 09:05
王教授当版主了?祝贺你哈。

      我也是刚看到,原来是高级会员。
      估计是个人专栏的版主。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13:56:36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5-1-31 09:04
中西医结合首先必须解决好阴阳五行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有局部小范围的具体结合,也有整个理论体系的结合,后者则需要解决阴阳五行问题。而我国60多年来的中西医结合,都是某个疾病具体结合上的中西方法结合,不涉及阴阳五行。
7
发表于 2015-1-31 15:0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KAIDI 于 2015-1-31 15:05 编辑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1-31 13:56
中西医结合,有局部小范围的具体结合,也有整个理论体系的结合,后者则需要解决阴阳五行问题。而我国60多 ...


恭贺王老师作版主!
  要使中医学走进现代化,就必须用人体存在的内外热调节系统作阴阳五行作科学替代,并用现代的物理热学原理,解释热药冷药的具体机理。这就是科学化中医学!
  文化中医的笼统与演绎性,不如科学化中医学精准与明确。
  当然转换过程需要系统的科学知识,没有系统的科学知识的文化中医人会困难重重的!
  科学化中医学出现,就会自然叫停西医学反自然静脉过度输液和过度反自然手术的错误治疗!

8
发表于 2015-1-31 17:37:21 | 只看该作者
         
                  一般认为自明朝万历年间西方科学及医学相继传入中国,才有了中、西医之分,中、西医经过了汇通、结合、融合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经过将近400多年的历程,中西医融合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中西医融合是必然发生、发展、完善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一)中西医汇通   
           大约在明朝万历(1573—1619)年间,当时有意大利人利玛窦著《西国记法》传入国中,其中一部分是叙述神经学的,可称为西方医学传入我国第一部有关医学的书。天启元年(1621年)日尔曼人邓玉函来到我国澳门,作了第一次解剖术,继又译著成《人身说概》二卷,天启二年(1622年)意大利人罗雅谷来华,经澳门遍历绛州、开封、北京,译著《人身图说》。还有其他许多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涉及到医学。这一时期凡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药物学等,都逐渐渗入我国,开始中、西医汇通时代。王宏翰认为西人所谓水、风、火、土四元素说,与中国五行学说相似,便拿来与中医的太极阴阳之说加以汇通,还以胎生学阐发命门学说。王学权则认为《人身说概》、《人身图说》等著作中介绍的解剖学知识,可补中医学之不足,但也有不足之处,要“信其可信,阙其可疑”。在这一时期,张景岳的著作《类经》中所列“藏象专篇”有没有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同时代稍晚时期的汪昂及金正希认同“脑主记忆说”无疑来源于西方医学,此后藏象学说不断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解放后,上世纪60年代在中医界曾经讨论过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什么?老一代中医都知道《伤寒论》是中医的必修课,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但是,当时大多数学者的意见认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编写全国统一中医学教材时,确立了藏象学说为中医学的内核,藏象学说占据了中医学的统治地位,显然这受到了西医解剖学的影响。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 ,传教士的到来,西医书籍的翻译、建立西医学校、医院、吸收留学生,迅猛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医学。面临这一严峻局面,中医界中出现了分化,一些人认为中医学已尽善尽美,毋须向别人学习;另一些人认为中医学一无是处,要全盘接受西医学的内容。中西汇通学派则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 ,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为中医所用。但中西汇通派在具体认识和方法上也很不一致。
唐容川是中西医汇通派较早的代表,他认为中西医原理是相通的,中西汇通主要是用西医印证中医,从而证明中医并非不科学。即使西医的生理解剖学有自己的特点,但也超不出《内经》范围。因此虽然唐氏也说:“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中西汇通。朱沛文认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专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中医的弊病是玄虚,西医的弊病是僵固。在具体方法上他主张中西汇通要通其可通,存其互异。恽铁樵认为西医重视生理、解剖、细菌、病理、病灶的研究,中医则重形能、气化及四时五行等自然界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中医可以吸收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但结合的基点是以中医为主。他还认为中医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囿于《内经》,必须超过古人,不以《内经》为止境,才能超过古人,吸收西医之长,继续发展。张锡纯以中西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其特点是中西药物并用。他认为西医用药在局部,其重在治标,中医用药求其因,重在治本,二者结合,必获良效。他的探索,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
             中西医汇通派,是在近代中医学和中医界因西医传入而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产生的一个中医学术流派。他们为了振兴中医事业和维护执业中医的社会地位,主要与“废止中医派”展开了激烈的论争。汇通学派的队伍中,几乎都是谙练国术的中医名家,而缺乏精于西医的新型学者,更没有兼通中西的饱学之士。汇通派医家所接受并真正掌握的西医知识远远不是西医学的全貌,尽管当时的西医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他们著作中有关西医的记述,大多支离破碎,舛错百出。十分明显,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西医之说不可能和师传庭训的中医妙术占有同样的比重,在他们的心目中,西医远没有取得与中医分庭抗礼的平等地位。
         (二)中西医结合(待续)
9
发表于 2015-1-31 18:14:37 | 只看该作者
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
10
发表于 2015-1-31 19:00:24 | 只看该作者
若是“辨证辨病相结合” , 那无疑是正确的,也就是中西医融合观。可在具体实践中,临床家中西医手段相结合,以至于少用甚至不用中医手段;理论家狗尾续貂把中西医概念直接嫁接,中不中西不西,成了骡子医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1:24 , Processed in 0.08546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