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00|回复: 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韩启德直击科学救中医要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8 12:4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启德:以现代科学标准衡量中医会严重阻碍其发展

      如果一定要以现代科学的标准去衡量中医,那会严重阻碍中医的发展。我们要有这样的自信,就是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体系是不同的,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中医药要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针对某些疾病上,中医比西医治疗效果更好。

    中医的发展需要有中医文化的积淀,中医药大学要培养具有中医文化、中医思维方式的医学人才。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的大量积累,包括家庭数据、心理数据、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可以在新的层面上证明中医的有效性,不需要做任何解释,因为人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调研时说

    本报记者  柴 玉整理

点评

说得好!  发表于 2014-8-8 12:49
2
发表于 2014-8-8 13:02:06 | 只看该作者
现代科学胜人者力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违背了自然规律。需运用零态理论对其方法论判处无期徒刑,才能避免有人借助现代科学给中医穿小鞋
3
发表于 2014-8-8 15:0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8-8 15:10 编辑

      原卫生部长、现主管卫生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竺院长多次提出,要突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而科协主席却提出相反的观点,对于科学的认识也实属一知半解。
      
            转贴:努力突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
                             原卫生部长  陈竺
  

     从多年医学研究的经历中,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构成了我国医学体系的一个特色和优势,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在继承和发展的同时也会遇到一些我们至今仍无法理解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也许我可以借此机会谈一些个人观点。
  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大教育家孔子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他问这两个孩子在争什么,其中一个小孩说道:“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我们近,中午时离我们远。因为日出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嘛。”另一个小孩反对,说:“太阳刚升起来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因为我感觉太阳刚升起来时凉飕飕的,到了中午就烤得人热烘烘的。”孔子一时答不出来。其实这两个小孩子看似简单的争论,一个是用小手去丈量,也就是依据于分析测定,另一个来自于直觉和感受,二者代表了我们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当这两种方法得出相反结果时,我们博学多才的孔老夫子也无言以对了。从这个争论说开去,我们东方文化中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人们一开始就想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而西方主要是沿着另一条路——“实证+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的。搞清这两种认知方法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医。在这两种文化背景和认知方法下的医生看病就大不相同了,譬如一个患胃病的病人在西医面前会得到较为准确的诊断,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通过胃镜和生化检查可以更精确到什么病变部位、什么程度以及致病源(如幽门螺旋杆菌)。而中医看的是该病人处于什么样一个证型,是饮食问题还是七情不调、是操劳过度还是季节变换所致,在这种证型下该病人还伴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一并调理,从而最终恢复他的整体平衡?因此,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糊的整体。这两张图多少有些类似于我们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古典的西洋静物油画。前者勾勒出一个轮廓,模糊而写意,后者描绘出许多细节,精确而写实。

  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这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这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在我们强调预防疾病,促进人类健康的今天,我们要特别强调对中医的尊重,要了解它,学习它,如果不知道中医的内涵是什么,它的优点是什么,精华是什么,当然也包括它需要改进和改善的部分是什么,就草率对它下结论,这不应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应该有的态度。

  在我从事医学研究的过程中,我常常想:医学用于治病救人,就是解决人身上所发生的问题。那么医学的研究就应该首先从人开始,从人——这个复杂的生物系统本身开始研究,在捕捉和了解其整体特性和规律的前提下再着手进入微观领域。也就是说应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策略。先有一个整体,尽管开始时很模糊,但我们可以在明确人体的系统运行功能和状态的基础上逐步向局部直至最小单元进行科学的还原分析,最终使之自上而下地逐层清晰化。沿着这个思维往下想,传统中药大都采用含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化合物的多味药材组成的方剂进行治疗,这样的复杂药物体系给现代药理评价带来极大的挑战,也是中医药被认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主要原因。如果我们就将这许多组分的方剂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单一组分的治疗药物,先研究其在人体内的整体生物效应,明确疗效后再去看局部,或许就简单得多或者更有方向了。

  另外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是,现代医学在专业化还原的策略下分工越来越细,致使整个医疗系统和疾病治疗的实施过程逐渐趋于“破碎化”。我本人是研究白血病的,我知道在一些血液学中心,诊治白血病的医生就不必甚至不会看贫血、出血、血栓形成的相关疾病,研究血小板的就不一定关注凝血因子等相关因素了。但是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复杂性疾病都受到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同一种疾病的不同亚型以及不同疾病之间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在破碎化的诊疗体系下会被丢失,我们会失去不少用简单方法进行治疗或早期干预的机会。所以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中医首先看的是“人”,一个缺乏明确物质基础而相对“模糊”的整体,然后通过疾病相关临床表型特征再寻根溯源,逐层推断其病因病机。但是中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似乎一直停留在经验和哲学思辨的层面,没能“自上而下”地走下去,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中医理论无法用现代语言予以描述,中医与西方医学无法互通互融的格局。所以中医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有人说,中医现代化就是要让中医讲现代的话,我觉得这个说法很贴切。

  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是多元的,中国画中还有具体而微的工笔画,西洋画中也出现了印象派和抽象派等等。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用现代生物学的手段,用中医的这种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这种汇聚使中西医的内涵不断丰富和进步。我们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和奋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14-8-8 15:22: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8-8 21:19 编辑

      中医的衰退,说到底是衰退到疗效高低不均的问题上,如果每个中医人的疗效真的都高,那么,绝不会被西医抢走饭碗。而现在的情况是,中医原来百分之百的患者,被西医竞争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这就反证了中医的疗效有问题。许多人都在文章中,说现在的中国真正会看病的中医只有500人,这是为什么?实际上,我国中医药从业者总数达到40万人。为什么只有500高手呢?
    问题的关键就是中医理论自身有很大的缺陷,他大大地限制了中医的发展。一个病经过十个中医看,会开出十个方,这是中医人普遍承认的现实。试想,一种病开出十种方,不正是中医疗效低下的原因吗?
    一个病会什么会开出十个中医方?原因是,很多人参不透病机,盲人摸象,弄的方不合医理,所以疗效就上不去。我经常遇到患者诉苦,说在西医那里没看好,在某中医处吃了一个月也不见明显疗效,这是对中医疗效最真实的写照。

     有人把中医疗效低推到“中医西化”上,是毫无根据的。难道中医人都是傻子,学中医的不用中医方法?
     事实恰恰相反,如果把西医理论真正弄明白,有机地结合到中医治疗上,只能会提高疗效,不会降低疗效,除非那些学不懂中医的人才不会用中医方法治病。以我本人为例,我是学西医专业的,大学时只学一年中医,考试打99分。毕业后研究中医30多年,我的认识是,西医理论可以帮助中医辨证开拓思路。有很多老中医治疗很久不能治愈的病,到我手中很快治愈,这种事实胜过雄辨。
    如果看不出中医自身的问题,找不出差距,谈中医的发展无异于空想空谈,隔靴挠痒。只能殆误中医发展的大好时机。

点评

王老师:您真的相信中医的高手能有500人之多???那是吹出来的!能经得起考验的高手,有5个就不错了。  发表于 2014-8-13 13:46
5
发表于 2014-8-8 15:42: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8-8 15:45 编辑

      科协主席话说得容易,中医的饭碗都被西医竞争百分之九十以上了,维持现状,连90%也保不住,不信就试试看。西医学一旦发现中医这个地方的优势,立刻会全盘吸收。中医的前景将更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14-8-8 16:09:36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8-8 15:22
中医的衰退,说到底是衰退到疗效高低不均的问题上,如果每个中医人的疗效真的都高,那么,绝不会被西 ...

中医的确有优势,但我们中医人更应该看到中医的劣势。
中西医互补是大势所趋!
搞中西医相互独立,甚至是相互排斥,是不明智的。

点评

突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是原卫生部长、现全国人大主管卫生文教的陈竺院士高瞻远瞩的提法,在今年中国中医药报上刚发过文章。政协副主席韩主席的提法,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日子,没有看出中医的弊病在哪,与陈竺院士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8 16:42
7
发表于 2014-8-8 16:33:13 | 只看该作者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的大量积累,包括家庭数据、心理数据、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可以在新的层面上证明中医的有效性,...

OK,OK,这不是现代科学标准,这是现代工程标准,小高和刘主任似乎对用现代工程标准比较受用,有什么具体想法?搞个阴阳五行工程?
8
发表于 2014-8-8 16:42:40 | 只看该作者
梁常兵 发表于 2014-8-8 16:09
中医的确有优势,但我们中医人更应该看到中医的劣势。
中西医互补是大势所趋!
搞中西医相互独立,甚至 ...


       突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是原卫生部长、现全国人大主管卫生文教的陈竺院士高瞻远瞩的提法,在今年中国中医药报上刚发过文章。政协副主席韩主席的提法,好像是稀里糊涂地混日子,没有看出中医的弊病在哪,与陈竺院士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9
发表于 2014-8-8 18:14:1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学是浅层真理。
      无疗效,就不是真理。
      哪个人知道西医是浅层真理还是深层真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8-8 18:52: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4-8-8 13:47 编辑

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吸收科学元素丰富和充实自己,而不能用科学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中医!中西医融会是自然融合,而不是強行融合!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西医,外第三支力量,更不能用中西医结会的眼光看待中医!错误地将中西医结合看作中医发展方向!

点评

中西医结合是过渡医学,最终要创出一个新中医。现在把它抛到第三方,传统中医难道就永远靠着周易阴阳?  发表于 2014-8-13 13:53
支持!  发表于 2014-8-8 23:22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21 23:36 , Processed in 0.11089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