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灵枢经——杨鹏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30 17:34: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灵枢经——杨鹏举
校注:杨鹏举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文献” 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这与古代有所不同了。古代“文” 指典籍,“献” 指贤人,包括了书本记录和耆旧言论两个方面。文献,是文化的载体。《论语·八脩》中孔老夫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我能征之矣。” 看来,文献缺乏,从前的事情就会变得不甚了了,即使聪敏博学如夫子,也不能例外的。
  研究古代文化,当然要依靠文献。而语言文字是代代相传却又代代变迁的。我们现在阅读古代书籍,尤其是距离遥远的汉代以前书籍,理解就很困难了,就需要校注。“书不校不可读”,校注应该是文献研究最基础的工作吧。
  校注是很繁琐很艰难的事情。简单的说,“校” 指校勘,指对同一书籍用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核对,以考订其文字的异同和正误真伪;“注” 指注释,是解释语言文字的含义。校和注紧密联系,校勘为了注释,注释以校勘为前提,也能验证校勘的得失。
  我学院教师杨鹏举先生于古医籍研究寝馈有年。1999年,他校注的《神农本草经》出版,拜读之余,有气色一新之感。近日,他又把刚刚杀青的《灵枢经》校注稿拿来,嘱我提提意见。
  书稿洋洋大观,新见频频。例如,《经筋》篇“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与坐等” 句,历来的注释疑义重重。书稿考稽了“坎” 之确指,相关疑问便涣然冰释。
  再如“飧泄” 一词,《素问》《灵枢》中屡屡可见,但历代诸家语焉不详。书稿做了深入、详尽的考注:飧,《太素·卷二十七·邪传》作“ ”。飧(sūn):本义是晚饭。古人早饭和晚饭不同,晚饭是用水泡早晨吃的剩饭。《广韵·魂韵》:“飧,《说文》:‘餔也。’”《国语·晋语二》:“不飧而寝。”《孟子·滕文公上》:“饔飧而治。”赵歧注:“朝曰饔,夕曰飧。”《六书故·工事四》:“飧,夕食也。古者夕则馂朝膳之余。”《玉篇》:“飧,水和饭也。” 飧,同“飱”、“ ”。《古今韵会举要》:“飧,《说文》:‘餔也。’ 谓晡时食也。本从夕言,言人旦则食饭,夕则食飧,飧为饭别名,当作飧,今文作飱。《字林》云:‘水浇饭也。’” ,同“餐” 《说文》:“餐,或从水。”《史记·梁孝王世家》:“太后闻之,立起坐 ,气平复。” 餐,又读作sùn,《集韵》苏昆切,平魂心。通“飧”。《玉篇》:“餐,饮浇饭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晋文公出亡,箕郑挈壶餐而从。”《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六引作“飧”。飧泄,即泄下的粪便像水浇饭,水是水,饭是饭,食物没有消化,即完谷不化的泄泻。
  工夫不负有心人,鹏举先生等诸位的校注可以说是给《灵枢经》研究增添了新砖新瓦吧。
  新书面世,絮叨几句,算是我的祝贺。
董尚朴  
2007年1月8日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前言

  《灵枢经》,简称《灵枢》(以下简称《灵》),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防病治病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经》大约成书汉代以前,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其所涵盖的内容颇为广博,主要包括人的生理、病理、诊断及相应的治疗方法等内容。此外,从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以及音乐等不同角度阐述了自然、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说明古人已充分认识了“天人合一” 的重要性。
  《灵枢经》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计有十二卷八十一篇,其体例基本是以问对形式,全面而系统地论述针具的形状,取穴的方法,针刺的原理,针刺的手法,针刺和四时的关系,针刺的适应证,针刺的禁忌,经络的循行,营卫气血的形成与循行,以及疾病形成的原因和相应的治疗药物、方剂、针、砭、坎、祝由等内容。
  《内经》的作者是谁?成书于什么年代?众说不一,晋代皇甫谧、唐代王冰皆认为是黄帝本人所作。皇甫谧、王冰二人的说法是错误的,理由很简单:1.《史记·五帝本纪》未见黄帝作《黄帝内经》记载。2.以目前出土文献所见,未见黄帝时期的文字,从黄帝到商代约900年,对殷墟记载商代的甲骨文,东汉许慎就没有看到过,看见的只是大篆,小篆,若为黄帝本人所作《内经》,至少能由甲骨文反映出来,由此确定《黄帝内经》是托名之作,但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崇古之风。有的学者认为,《黄帝内经》始于春秋,终至东汉,非一时而成;而有的学者认为,成书是在西汉末年至东汉之间。此二种说法均难以令人置信,因为《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 的记载,因此,《黄帝内经》应成书于此前,或至少成书于同一时期。所以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有“勤求古训……撰用《素问》、《九卷》” 了。那么作者是谁呢?我认为是始于黄帝时期的圣人,经过历代实践而不断丰富其内容,并口耳相传,由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的圣人整理而成。
  《灵枢经》之名首见于王冰所注《素问》自序中,其又称《黄帝针经》、《九卷》、《针经》、《九灵》、《九墟》。丹波元简所著《灵枢识》云: “考(林) 亿等《素问》、《甲乙》等注所引本《九墟》文今并见本经中,乃知《九墟》者,乃此经之别本……曰《灵枢》、曰《九灵》、曰《九墟》,出黄冠所称,而《九卷》、《针经》乃为旧题也。”
  在宋代林亿等校勘《素问》时,《灵枢经》已残缺不全,其指出:“按今《素问》注中引《针经》者,多《灵枢》之文,但以《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也。” 其后30多年,即公元1093年“元佑八年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宋史·哲宗本纪》)。江少虞《皇朝类苑》记载:“哲宗时……高丽献到书内有《黄帝针经》九卷……今此来献,篇帙俱存”,据此,在元佑八年国家有了一个完整的本子了。
  目前,所通行的《灵枢经》是史崧1155年献出的“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 的本子。其“家藏旧本”的《灵枢经》是否将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九卷而更名称,已无从考证。
  由于《灵枢经》成书年代久远,除了衍脱错简外,再加上其文简义深,使后人很难读懂,于是古人为之校勘、注解,通过校勘以纠正错误而便于理解,通过注释而义彰明。所以,自汉以降,便有注释、校勘者,首推隋代杨上善作《太素》为《灵》、《素》注解,宋代林亿校勘残卷,宋代史崧校勘并注《灵》,明代马莳、清代张志聪为《灵》、《素》作注比较系统全面者,张景岳在《类经》中不仅有文字注释,甚难者且附图加以说明,日本人丹波元简《灵枢识》综众家之说,择善而从。《灵枢经》版本,或侧重校勘者,或校注并存者,或校注译并举者,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版本,说明是对错注、错校者进行纠正。按理说,没有什么工作可做了,然而,据作者目前所看到不同的版本,不尽如人意,注释的内容很多是望文生义,穿凿附会,貌合神离,或对千古之谜避而不谈,影响了对内容的正确解释,其结果是风马牛不相及,因而导致翻译的内容上下文两张皮,如《脉度》篇:“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不得尽期而死也。” 其中“常,阅,和,痈,荣,期”,这几个词是影响正确理解此段内容的关键词,其中对“阅” 基本避而不谈或理解成经历,对“痈”,理解成疮痈,对“期”,理解成日期, “荣” 理解成“营”,对“常” 理解成经常,其实, “常” 通“尚”, “阅”,通“穴。”窟穴。此引申为“窍。”《说文解字注》:“阅,古阅为穴。” 和:《说文》:“利…… 《易》曰:‘利者,义之和也’”。王念孙疏证:“《说文》引《干·文言》‘利者,义之和也’。荀爽注云:“阴阳相和,名得其宜,然后利。……《后汉书·章帝纪》‘利作和’。是利与和同义。”“痈”,通“雍”、“壅”。此指阻塞;瘀滞。《素问·大奇论》:“肺之雍,喘……。” 林亿等新校正:“详肺雍、肝雍、肾雍。《甲乙经》俱作痈。” 《汉书·沟志》:“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雍塞之文。” 颜师古注:“雍,读曰壅。”《汉书·五行志下之上》:“犍为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 江水。”颜师古注:“ 读曰‘壅’。” 壅,堵塞;阻挡,引申为瘀滞,荣,通“营”。此处为“循环;流动。” 《说文通训定声》:“荣,假借为营。”《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十三》:“不掩欲以营君。” 吴则虞集释引王引之云:“营,读为荣。”本书《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期,此指年。《汉书·王尊传》:“三期之间。” 颜师古注:“期,年也。”
  还有《经筋》篇: “脚跳坚,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这段文字中,其“脚跳坚” 说的是小腿瘸而僵硬,脚,小腿。《说文》: “脚,胫也。” 跳,跛脚,瘸。《说文·足部》:“蹶,僵也,从足,厥声。一曰跳也。亦读曰橛。蹶、? 或从阙”。《荀子·非相》:“禹跳汤偏。”杨 注引《尸子》曰“……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庄子·盗跖》:“禹偏枯。” 成玄英疏:“治水勤劳,风栉雨淋,致偏枯之疾,半身不遂也。” 孙诒让闲诂:“阙,即厥字。” 据此,阙,即厥,蹶的通假字。跳,蹶也,即腿瘸。脚跳坚,即小腿瘸而僵硬。对“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有人解释成用桑钩钩其口角,把“坎” 解释成“地坑” 或“在墙上挖个坑”,把“高下以坐等” 译成“坑的高低以患者坐位时,能烤到颊部为宜。” 其实“以桑钩钩之,” 前钩,名用如动词,钩,用来探取、连接、悬挂器物的用具;或做成圆圈状,用来套住器物。《集韵·侯韵》:“钩,悬物者。”《古乐府·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战国策·赵策三》:“无钩……之便。” 鲍彪注:“钩,剑头环。” 桑钩,即把桑枝弯曲做成钩。之,指代坎。以桑钩钩之,把桑枝弯曲做成圆圈,套住坎的上部,然后用钩子悬挂起坎来。或把桑枝弯曲成钩,钩起罇来。“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生,点燃。方言“生火”,即点火。灰,此指炭。《字汇》:“火过为灰。”《抱朴子·内篇·释滞》:“不灰之木,不热之火。” 本书《寿夭则柔第六》有“生桑炭” 之语,其义自现。坎:盛酒器。形如壶而小。《尔雅·释器》:“小罍谓之坎。” 罍,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器或陶制成。《篇海类编·器用类·缶部》:“罍,酒樽也。”《玉篇》:“罇,与樽同。”《正字通》:“罇,‘《说文》:酒器。’ 字本作尊,后加缶,加木,加瓦,加土,随俗所见也。” 《尔雅·释器》:“彝……罍,器也。”郭璞注: “皆盛酒尊。” 邢 疏: “罍者,尊之大者也。”尊,《说文》:“尊,酒器也。” 历代形制不一。郝懿行义疏:“坎为酒罇,言小于罍,则受实不及一斛。” 王筠句读:“凡器皿字,惟缶壶有盖,皆盛酒者也。” 坐等,坐,古代人以跪为止息方式。等,衡量。《三国志·蜀志·谯周传》:今若入吴,固当臣服……等为小称臣,熟与为大。坐等,即在跪下后来衡量。试问,“用桑钩钩其口角,以调整其歪斜,” 岂不怕把病人的嘴钩豁了吗?或者不怕把病人的嘴钩破流血吗?钩住嘴了何以“且饮美酒,啖美炙肉,” “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若翻译成“另用桑木炭火放在地坑中,坑的高低以患者坐位时,能烤至颊部为宜,” 坑,再高也高不过坐姿之人,何以烤到颊部?地坑之火不是不能烤到颊部,回答是肯定能,但是前提是“熊熊大火” 才能烤到颊部,当“熊熊大火” 烤到颊部的时候,躯干能否承受?因此,坎,不是坑,既然在地上挖坑不符合医理,那么,坎,是否为“龛”?当然龛也就是在墙上挖窟窿了,这样就和坐姿接近了,但是不要忘记先以“以桑钩钩之”,随后是“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如果成了“龛” 的话,那次序是先“高下以坐等,”而后“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 最后是“以桑钩钩之”,但是必须有两次“高下以坐等,” 否则不能治疗了,再说了,“坑”也好,“龛” 也罢,都是烘烤病人的颊部,这样处理不怕把病人的脸烤焦吗?如果用罍或罇之类的给病人热敷,烘烤起来很舒服的,也不会影响病人“且饮美酒,啖美炙肉。”
  由此可见,“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的正确翻译应为“用桑枝弯曲做成圆圈,然后套住坎,再用钩子悬挂起坎来,随即点着桑木炭火放在坎中,坎悬挂的高低,在跪下后来衡量。” 这样就文通理顺了,如果《脉度》此段文字有六个解释错误,《经筋》整句整句的错误,可想而知,其文意势必支离破碎,如此何以继承?何以培养学生?何以提高诊断、治疗疾病水平?何以让中医走向世界?有感于此,让我忧心忡忡,这就是我要校勘译《灵》、《素》的原因。加上本书被批准为“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2004年度资助科研项目”,因此加快了完成此书校、注、译的进度。
  底本的选择和体例。选择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赵府居敬堂刊本为底本。其体例为原文、校注、语译,按语四个部分,校勘方面以对校为主,用底本与元至元己卯胡氏古林书堂刊本(简称胡本);明成化十年甲午熊氏种德堂刊本(简称熊本);明绣谷书林周曰校重刊本(简称周本);明万历二十九年医统正脉丛书本(简称统本);明金陵尚义斋刊本(简称金陵本);明刻本(存卷六至十二)(简称明本);上诲涵芬楼影印明道藏本(简称藏本);日本旧抄本(简称日抄本);日本田中清左卫门刻本,简称日刻本;日本抄本(日本抄本为中医科学院藏本);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日本宽永五年刊本,简称马本;张志聪《灵枢集注》康熙壬子刻本,简称张本;黄以周《内经针刺》光绪甲申校刻本,简称黄校本;钱熙祚守山阁刊本;刘衡如一九六四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校勘本;河北医学院《灵枢经校释》一九九二年本,简称北医本。同时也运用本校和理校。校勘的原则是一般不予改动底本,注释的原则,对一词多意而近者,则并录。对一词多意而远者,也并录,但指出选择意项。必须说明,对祝由之类的注释,不能看做迷信,其类似西医的暗示疗法。语译的原则是直译,防止意译的随意性。按语要求对直译还不能译出原意、或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者加以说明。
  本书写成后,承蒙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董尚朴先生审阅并作序,同时请王午戌教授、陈圣安教授予以审定,在此表示谢忱。
  由于时间所限,加之笔者才浅学疏,书中注释难免有不妥之处,甚至错误,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便再版时改正。由于本书新解之处较多,难免同道有不同看法,希望引起争鸣,以求真理,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杨鹏举   
2007年1月6日  



  昔[一]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二]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耳①。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②,皇甫谧次而为《甲乙》③,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南阳活人书》④称:咳逆者,哕也。谨按⑤《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举而并之⑥,则理可断矣。又如《难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⑦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经》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三]。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井荥输经合者,本输也⑧;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⑨天壤之异。但恨⑩《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梃刃
。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髫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今崧专访请名医,更乞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
时宋绍兴乙亥仲夏望日。锦官
史崧题
  【校勘】
  [一]昔日刻本无。
  [二]乃日刻本作“即”。
  [三]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语出《灵枢·
九针十二原》。
  【注释】
  ① 世所奉行唯《素问》耳:奉,信奉;遵循;尊崇。《左传·哀公六年》:“吾子奉义而行之也。”《左传·隐公元年》:“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洪亮吉诂:“奉皆有尊崇之义。” 行,往昔。王念孙曰:“《论衡》一书,言‘行事’者甚多,皆谓往事也。” 世所奉行唯《素问》耳,即社会上所尊崇以往的书只有《素问》啊。
  ② 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得,获得;晓悟;了解。《说文》:“行有所得也。”《玉篇》:“得,获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 其,代词。代指《素问》。述,阐述前人成说;著述。《论语·述而》:“述而不作。” 皇侃疏:“疏者,传于旧章也。”《广韵·术韵》:“述,著述也。” 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即秦越人了解《素问》很少的内容就著述了《难经》。
  ③ 皇甫谧次而为《甲乙》:次:按顺序叙事,居于前项之后的称次。《说文》:“次,不前不精也。”徐锴系传:“不前,是次于上也,不精,是其次也。”皇甫谧次而为《甲乙》,即而后皇甫谧就写了《甲乙经》。
  ④ 《南阳活人书》:北宋·朱肱著。
  ⑤ 谨按:谨,恭敬。《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遇客甚谨。” 谨按,恭敬的遵照。
  ⑥ 举而并之:并,并排;一起;同时。此引申为对照。举而并之,拿起来就对照着看这两段话。
  ⑦ 标:格调。
  ⑧ 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井荥输经合者,本输也:作者自序引的内容是原文大概意思,主要是想说明流注的包含有哪
些内容,非看做佚文也,若为佚文作者岂能不校勘乎?因此“井荥输经合者,本输也,” 告诉我们井荥输经合是本输篇的内容,并非原文。其大意是:“神
气,就是正气,神气它所流动有出有入,就是流注,井荥输经合的穴位,是在《本输》篇。
  ⑨ 不啻:不但;不只。《书·多士》:“而不啻不有尔土。” 孔传:“不但不得还本土而已。”
  ⑩ 恨:遗憾。
  ① 梃刃:梃,棍棒《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广雅·释器》“梃,杖也。” 刃,刀剑等金属类武器。《急就篇·言物》:“矛铤镶盾刃刀
钩。”颜师古注:“刃总言诸兵刃也。” 梃刃,即杖、刀代金属之类的武器。  ②  髫:《说文》:“髫,小儿垂结也。” 据此古代儿童时期,把垂下头发
打成结子,即相当于今人梳小辫。
  ③  斯道:道,思想体系。《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④ 涉:阅读;广博。《后汉书·仲长统传》:“少好学,博涉书记。”《北史·崔鉴传》:“学涉,好文词。”
  ⑤ 勒:编纂;刊刻。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序》:“虽时有纰缪,实勒成一家。” 张守节正义:“虽有小纰缪,实编勒成一家之书矣。”
  ⑥ 庶:希冀。《玉篇》:“庶,幸也,冀也。”
  ⑦ 具状:具,详尽,一五一十地。《史记·高祖本纪》:“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 状,陈述。《古今韵会举要·漾韵》:“状,陈也。”
  ⑧ 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具,准备。秘书省国子监:古代官事机构。《宋史》卷一百六十四·职官四:“秘书省,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天文历之之
事。”《续通志》卷一百三一·职官略二:“国子监,宋三学之外复设小学教谕,又置书库官,掌印经史群书。”
  ⑨ 锦官:“锦官,地名。《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七:“张仪,张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更于彝里桥南立锦官,今城南名锦官城。”


目录


卷之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卷之二
根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卷之三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卷之四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卷之五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卷之六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之七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藏第四十七
卷之八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卷之九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之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卷之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卷之十二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灵枢经他校注书目


2
发表于 2014-6-30 18:05:13 | 只看该作者
顶~

点评

谢谢先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6-30 19:36
3
发表于 2014-6-30 19:36:2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先生
4
发表于 2014-6-30 22:13:06 | 只看该作者
研究内经而有建树者,古人如杨上善、马莳、张景岳等,近人如任应秋、王洪图等,杨先生之作亦当不朽矣!

点评

谢谢先生,我已经在这个板块发了《素问》名词术语解释征求意见,征求诸位先生意见。  发表于 2014-6-30 23:20
5
发表于 2014-8-7 08:16:1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14 , Processed in 0.1275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