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428|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3 05:5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4-6-30 08:33 编辑

转贴  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刘理想
尊古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原则之一,渗透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今不如昔”、“孙不如祖”的传统思想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
作 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中医学,自然无时无刻不受着这种尊古思想的影响。凡学医之人,必熟诵《内经》、《伤寒论》、《脉经》等经典著作。人们凡要论述自己的观 点,必须在经典中寻找理论依据,借用经文来阐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著作几乎均以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的注释和发挥为主 要形式,凡遇解释不通或与己见有悖之处,宁可提出古书有错简或字句有衍脱之误,也不敢自立新说。清代医学家陈修园曾说:“儒者不能舍圣贤之书而求道,医者 岂能外仲景之书以治疗。”在尊古思想影响下,中医界形成了一种学医必寻宗,言理必论经,以经典的注释为研究医学、表达学术思想的治学方式,“习医之人,必 以研读医经为首务”。
随着古老的中医学以它特有沉重步伐迈入二十一世纪,中医的尊古传统也以“新”的面孔出现在当代社会。本文结合当前中医学发展的具体情况,探讨尊占主义在现代中医发展的新表现及其影响,并就尊古与创新对中医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一简单论述。
l、“新瓶装旧酒”——中医学著作与经典立论搞科研
一 本书的著者,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然而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学古书中,“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以经解经的学术研究几近成风。在经典的定义上,著书是为立说 之故,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出的学说分量。但新近的中医学著作多是在《内经》、《伤寒论》等古医籍已有思路和学说之上,变换经线和纬线的位置,将前人的纵 向总结改成横向概括,虽然在体例和编排上略显差异,实质上仍是古人观点和理论的摘录和再版,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在中医院校图书馆内,中医经典著作以及翻 来覆去研究这些经典的著作几乎充斥每一个角落,而记载创新思想的书籍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令人仿佛置身于数百年前的古代社会,只不过是字体的横排与竖排、简 体与繁体的区别而已。
中医科研设计其科研课题是否有充足的理论依据也主要依赖于古代先哲们的言语,凡是《内经》所言最有力量,《伤寒论》、 《金匮要略》等论颇具权威,同时不少课题也均选其中的命题。如对关于“四时五脏阴阳”问题,该命题见于《素问》,在论述人体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之后,曰 “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在《内经》里反复论述的四时阴阳或阴阳四时,对关于“时”与“脏”对应的问题很不统一,有许多矛盾之处。该命题本是 一个悖论,并无研究价值,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深入研究,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其结果可想而知。[1]
2、“古已有之”——中医优越性的教育
当代的中医院校教育深受尊古传统的影响,在开设四大经典课(《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时,今人往往不自觉地将古代医学内容与现代医学作对比,试图从古医籍的记载中找出更多与现代医学相类似的东西,并以此来证明中医学的先进。
医 学实践证明,中医学确实有着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并且其中一些内容为现代医学所借鉴应用。然而我们的老师在传授中医经典时,多将中医理论绝对化,较少提到不 足与局限性,以为当今一切古已有之,所有的新发现、尖端科学,都可以从《内经》等经典中找到答案,一切医学理论问题,都可以用“正如内经所云”就能够解决 了。如《素问》中有“心主身之血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记载,我们便说中医的这些认识要比英国哈韦氏发现的血液循环要造一千多年;当德国著名细菌 学家贝林成功研制了破伤风和白喉抗毒血清并提出“抗毒素绵羊”理论的时候,我们更“自豪”地说现代免疫学是受中医“以毒攻毒”医理指导和启发下才建立起来 的[2]。然而这些除了满足我们阿Q式的虚荣心之外,一点也不能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中医依然未改变处于医疗市场末席的尴尬处境。
那 些没有任何临床经验、刚从高中阶段过来不久的年轻中医大学生们在对医学发展认识模糊,尚判断不明时,中医医籍经典“古已有之”优越性的教育,无形中会增加 他们对祖先的“崇拜”感,在对祖国医学的自豪感下不知不觉中便培养了他们的尊古思想,无形中又诞生了一批批思维古典化的“新”中医。中医古籍读得越多,越 感觉古人睿智,古人聪明!《内经》仿佛是一个乾坤袋,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今天怎么就产生不出这样一部煌煌巨著呢?今人不如古人,今天的中医远不如古代医 学发展的那样辉煌,这些意识在不知不觉已经在我们这些可爱的中医大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了。
人的思维本来就有这样一种惰性,即把已有的学说当成不可侵犯的真理标准,这种惰性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何况我们年轻的中医大学生自入校以来就接受古 人如何高明古人理论如何高深的教育,更将年轻人的思维囿于传统经验的藩篱。发明家凯特琳说过:“阅读传统教科书会使人墨守成规,而摆脱陈旧的规则和解决这 一问题本身一样费劲。”[3]
3、“效如桴鼓”——盲目美化当代名老中医
中医学这种尊古传统由美化古人进而延伸到美化当代的 医学前辈。一个人由普通的医生到名医,其间既有医治显效的时候,也不乏误诊失治的例子,要经过多年的反复锻炼,才可能治病显效颇多。即使这样,客观地说, 一个名医在行医生涯中,其治疑难杂病十有五六显效就已经不错了,而大多是疗效平平或心里安慰而已。但是对名老中医的经验继承整理时,总是说其治疗“效如桴 鼓”、“立竿见影”、疗效“如影声相随”,而对其不足及误诊误治病案鲜有谈及。实际上科学上失败的教训有时比成功的经验更能对人有所启示,更能有益于科学 的发展。因为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整理的多是其弟子或子孙,在“为尊者讳”以及一定程度上也是为吹嘘自己的心理状态下,其对老中医经验验方的整理必然带有很 强的功利色彩,很难得出客观的评价,对中医学的发展并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大多只不过是标榜自家门面的文化装饰。
其实一些老中医的自创 药方,其疗效如何连老中医本人也不敢完全肯定,只是在临床上经过多年的摸索应用,稍有心得体会而已,我们却将之视为验方加以推广。当“验方”不得其效时, 丝毫不怀疑“验方”本身的正确性,而总是强调应用“验方”没有得到老中医的思维精华,方法不得当,这其实是“名老中医的药方岂会有错”的心理在作祟,同时 也是中医尊古传统在当代表现的一种异化形式。
衡量一个中医院、一所中医院校的实力,往往要将是否有名老中医作为必要的考虑因素,如没有名老中医坐镇,无疑是一种遗憾,说起话来使人底气不足。其实作为一门服务大众的医学科学,如非要靠几个名老中医来支撑门面,其发展前景也就岌岌可危了。
结语:创新是中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门学科对过去继承的再好,内容继承得再完备,终归是旧的东西在延续。对中医经典背诵得烂熟于心,对古圣哲理论解释得如何丰富,我们也只不过是知识的储存器 罢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仅仅继承知识还不一定就能使人变得聪明,已有渊博的知识如果不和一定的创新方法结合发 展,其只是一种僵化的表现形式。
如果没有西医的竞争,中医学仍在一统独尊,保持着其固有的一种渐进性缓慢发展稳态,也可能最终过渡成为一门 新的医学,但那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即使我们如何夸大中医的优越性,如何赞美古人的才智,但它终究是古代的一辆马车。马在今天用现代营养学喂养的如 何膘肥体壮,车子用现代材料修理的如何豪华坚固,其跑起来终归不如摩托火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那样迅速。因为中医传统思维模式主要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是 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存在着抑制、排斥思维形式化素质演进的倾向。
历史也曾给中医学提供过许多发展的契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葛洪《肘后 方》就有用关于治疗狂犬咬伤“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的记载;四五百年前,中医就认识到人痘接种能预防天花,这些相对于当时的新发现,因其异于中 医传统理论就笼统地用“以毒攻毒”来概括,最终只能停留在经验阶段,而错过了建立免疫学说的可能。
中医学术界也已意识到尊古主义对学术发展 的消极影响,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于那些不符合其理论原则的新观点或传统中医无法解释的问题,却往往又不予认同。或强迫自己放弃新的理论形式,或无条件 服从,或干脆置之不理,即所谓“保护性淘汰”,惟恐损及中医经典理论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创造性思维无形中受到了限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医理论对临床新成就 及科研成果的吸收从而不能全面转化,中医理论当然也就不具备一般进化和开放式特殊进化的条件了。[4]我们在力避其弊端时,却又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尊古主 义的怪圈。
令天面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西医学,如果中医仍以原有的思想思维为基准,在动则经云,仲景如何说的自慰情结下抱守残缺, 只是强调继承,而创新精神不足,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令人堪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它也应是中医发展的灵魂,是以人为 本、中医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中医学要摆脱当前几乎裹足不前的发展状态,创新是其必由之路。除此之外,别无它径。
恩格斯曾说:“如果社会产生一种需要,将会比办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技术推向前进。”这里我们不妨换个说法:如果创新成为中医的一种需要,将会比办十所中医药大学更能把中医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陈利国,屈援:影响中医学发展的几个问题,医学与哲学,200l,22(12):46—47. [2]陈士奎:贝林与中西医结合研究,医学与哲学,1993,14(9):52. [3]苏振芳:创新社会学,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132. [4]陈茹琴,单文龙:试论中医的进化与发展,医学与哲学,1993,14(2):15.
本文为第十届福建省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论文演讲赛演讲稿,收录于本次比赛论文集。

2
发表于 2008-12-3 07:11:5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如果事实证明古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验方针原则是切实有效的,今人当以生命来珍惜,仅仅尊重已经很不够了。
    难道小白鼠都发言了的转基因大豆比不上传统大豆香,为什么偏要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漂亮而穿的很薄再准备感冒挂水呢?
    好好继承是当务之急,全人类在这方面都已经受到报复不轻了。
   
3
发表于 2008-12-3 08:40: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经典的思想(物质观、世界观、生命观、方法论)和经典所举的例证是有区别的。经典的思想是永恒的,随时代的前进而有新的体现。经典的例证的历史的,历史的前进一步必须举出新的例证,这才是经典的生机活力,否则它将步是经典。

     将经典的例证凝固化,并用以否定新的例证是僵化,否定经典的思想将使中医变成另类。

点评

支持!  发表于 2014-6-30 16:52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2-3 08:47:0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西医学与中医的经典没有抵触,是中医经典所包容的。

     用中医经典的思想来接纳西医是中医发展的动力。

    中医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均来源于中医人没有认识到中医经典的科学内涵——与时具进的发展和包容,和经典思想的永恒。
   
5
发表于 2008-12-3 09:18:0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有些东西从古到今永远不会过时,如木制家具,陶瓷餐具,棉衣被等等.用天然药物治疗疾病当然永远是最合理的,最先进的.
西医理论总是在走先以为正确,后来又发现是错误的糊里糊涂之路.而经典的中医理论永远是真理,正确的西医理论必然符合中医理论,否则,就是错误的.
中医药学,不是文化,是科学,是最先进的医学技术.
我在阅读朱东晨著的<西医学习中医思维与实践>一书时,常常感到震撼,作者是一位西医,在学习了中医后,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对症下药,用中药治愈了西医根本无法治疗的三例老年晚期胰腺癌,其中一例是壶腹癌转移胰腺癌,还治愈了胆管癌,肝癌,直肠癌,银屑病,梅尼埃综合征等等许多疑难重症,里面也谈到一例胃癌患者,经服用中药后,明显好转,但又经西医化疗后,病情严重恶化,最终不治.中医药才是真正的治病救人法宝啊!中医药才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医学啊!中医药治病的效果令人震撼,令人惊叹!而我们许多从中医院校毕业的中医人士工作后放弃中医专业,不好好专心致志研究中医药,却改行从事西医工作.或挂着中医师职称,却以西医理论和西药治病,怎么不让人叹息和忧虑?(书中所举病例都是在1997到2002之间,许多有住院号或病例号,许多都是经手术或西医久治不愈的危重病人.本书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书价10元)
请大家阅读<中医临床家--马光亚>第273--277页.台湾著名中医马光亚先生用中医中药治愈艾滋病三期实例一则.本书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6
发表于 2008-12-3 10:01:0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古人的思维成果给今人以示范、借鉴和导航,而医生面对的是病人,病人要 的是疗效。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7
发表于 2008-12-3 11:35:5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自古及今,学书之人,十有八九,而达真要者,未闻一二。是故后世迷徒,恣其臆说,不唯紊乱仙经,抑亦惑误后学矣。
所谓“发展”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然没有继承,或者继承什么都不知道,则发展出来的会是个什么东东?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井底之蛙怎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呢?世人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夜郎自大,自不量力,诚可笑也!不要再不懂装懂了,不要再不知自己姓什么了,不要再胡言乱语,不知北了。
“在《内经》里反复论述的四时阴阳或阴阳四时,对关于“时”与“脏”对应的问题很不统一,有许多矛盾之处。该命题本是 一个悖论”,痴人诳语,大言不惭,歪理邪说,奸佞伪文。自己不懂,傻言古人“矛盾”,简直是蚂蚁绊象,不知大小,飞蛾扑火,岂知死活。天下所不宜闻、所不宜言、所不宜用,正不宜闻此伪文。邪巧大猾所生,正由此。
妖语者,妖怪也。妖怪者,妖语也。降妖伏魔孙大圣,金棒一挥定乾坤。笑看世界多妖怪,不打天下难太平。
上下五千年,圣贤多又多。而今经典被歪解,似这谁之过?
8
发表于 2008-12-3 15:55: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经典的思想是永恒的,随时代的前进而有新的体现。经典的例证的历史的,历史的前进一步必须举出新的例证,这才是经典的生机活力,否则它将步是经典。
    将经典的例证凝固化,并用以否定新的例证是僵化,否定经典的思想将使中医变成另类。”
深刻!
9
发表于 2008-12-3 17:05:3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真理是不分古今的!
我们遵从古医经,恰是这些医经是经过无以数计的古人经过千万年积累的实践经验和理论。
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是继承它让它更好地发挥医疗作用。
10
发表于 2008-12-3 17:58:0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试论尊古主义在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新表现

崇 古 尊《经》是 与 非
重庆  刘世峰
中医学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儒学宗师孔圣人倡导做学问、处世都要“不偏不倚”,恪守中庸之道。面对中医“西化”严重局势,中医界掀起“读经典,做临床”热潮,无疑正确。但同时又出现了崇古尊《经》现象,令人堪忧。有感于斯,故笔者不揣浅陋,就崇古尊《经》是非得失,撰文讨论,翼于发展中医有所裨益。
医圣张仲景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近两千年,至今仍然有效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学经典,做临床”基本上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在继承中创新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所必须遵循。仲景对中医学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作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冯世纶在“杨绍伊研究经方成绩斐然”一文中认为:《伊尹汤液》出自殷商,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据此论广,故原文一字无遗存在《伤寒论》中。六经提纲是仲景的集成。证实了仲景加入半表半里理念。(《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9月3日)。笔者认为仲景最大贡献是:总结了汉以前中医诊疗成果,并使它得以保存流传下来。其次是完善了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因此仲景《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久不衰。山西中医大师李可(刘力红的老师),广西中医药学院刘力红教授对仲景推崇备至,认为只要将仲景方书学精了读透了一切医学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李可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序中说:“古中医学派,必将逐步攻克世界十大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三衰,肿瘤等奇难重危急症。”,“彭子遗书的另一功绩是找到了古中医学传承断层的脉络。他认为晋唐之后中医学派蜂起,大多背离了《内经》主旨,医圣张仲景正统。后世儿科、温病学派、时病派均标本倒置,不识人体本气自病之理,误标作本,妄杀许多人命。沿袭数百年,贻害非浅。”,刘力红教授更是倡导中医要修炼“内证实验”,认为只要中医功夫到家了,自然能洞悉疾病症结所在。如果真像刘教授所说,学习中医通过修炼可以获得“内证实验”效果,扁鹊也不用饮上池之水了,也没有必要实现中医现代化了。
笔者认为仲景的确堪称中医圣人,他创立和完善的中医辨证论论思想体系以及众多方药,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必须研习的教材,尤其是在医学界滥用检查抗生素的今天,(笔者在临床上发现抗生素有类似中医清热解毒药作用,错用、过用,均容易出现脾胃受损等虚寒症象)。运用仲景辨证论治诊疗思想和方药的确不失为明智之举,并且能够收到事功半倍效果。我们医务工作者首先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仲景固然是圣人,但他只是总结了他自己和同时代及前代的医学成果,虽然他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不但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必将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同时仲景的医学思想必然又带有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像刘力红教授所说那样“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思考中医》)。因此,我们学习《经典》时要保持清醒头脑,要站在客观中正立场上,辩证地看问题,而不是“完全信受奉行”。比如仲景对中风一病的认识,他认为是由“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所致,中风病“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在认识上存在内外混同情况。直到金代刘元素才以内风立论,认为中风是由“五志过极”,“心火爆甚”引起,明张景岳又倡导“非风”之论,使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摆脱金代以前内外混同局面而更加深入完善。又如对疟疾、“肺痈”病的认识和治疗等,都无不暴露出其缺陷和时代局限。尤其是仲景用“热药”治疗伤寒杂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金朝,河间刘元素,才针对滥用温热药治病时弊,深入研究《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病机十九条等,结合临床实践,参合己见著《河间六书》,创“六气皆从火化”理论,以“寒凉”药物为主治疗疾病,开寒凉派之先河,并对后世温病学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受仲景学说的深刻影响,金元时期仍盛行用温热方药治病。“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丹溪翁传)。朱丹溪昼夜研习,后来悟出:“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尽合。”于是出游,后拜罗知悌为师,受刘元素、张子和、李东垣学说影响,在医疗实践中,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相火易动”。治病多用滋阴泻火法,成为养阴学派创始人。金元四大家的产生,即是在继承中创新的典范。他们研习《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四大经典著作,理论联系实际,不囿于经典,革故鼎新,创立新说,提高了中医疗效,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而不是将仲景之书奉为教条,认为医圣张仲景“完美无缺”,除《伤寒论》之外,就没有可读之书。
我县有位老中医,自奉为“经方派”临床治病,习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认为温病都是《伤寒论》发展起来的 ,没有学习的价值,对银翘散、桑菊饮一概不用,固执如此。疗效不好就认为是当今药材多为栽种,质量差,于是就加大剂量。他是老前辈,我们晚辈不便品评。只是个人认为:中医治病大多数情况不在药量的大、小,关键是看辩证是否准确,常言道:四两可以拨千斤。更何况人体自身具有较强调节功能,大多数情况下,用药只是为了调节病人失调的功能,帮助恢复而已,只要辨证准确,小剂量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疗效。我在健康报《中医专刊》2007年1月8日“学习中医没有捷径”一文中,针对中医界部分医生提倡用大剂量治病取效作法,曾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中医老前辈固守“经方”治病无可非议,对中医大师李可、刘力红教授就不同了,他们在中医界较有名气,他们的话语(观点)有较大影响和导向作用。笔者曾拜读刘教授的《思考中医》,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是现代崇古尊《经》的中医博士。现代学中医究竟需不需要崇古《尊》经?这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读了由李可大师作序出版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更进一步坚定了我撰写此文的信心和决心。希望广大中医从业人员通过对崇古尊《经》是与非讨论,通过对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的贡献和时代局限的反思,以及中医发展史的简要回顾,或许可以提高鉴别能力,不囿一家之言和不至于被误导。在研习中医过程中做到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
余向来崇尚中医经典,并且身体力行,认为研习中医经典是学好中医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却从来不视中医经典为 “金科玉律”。可以说略有中医发展史常识的人都明白 ,至晋朝王叔和而下,至金元近千年间,仲景著作及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医界占主导地位,古人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程度远非今人可比 ,他们研究仲景不可谓不执着,可是除了注释仲景方书外并无重大突破,及至“金元四大家”才打破《伤寒论》一统天下局面,使中医治病效果得以提高,将中医学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最后笔者认为:仲景作为一代医圣,他的功绩和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千载之后也可能无人企及。但圣人也是人,也要受时代的局限,也有越不过的坎。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和求是的精神,客观评价仲景的学术贡献,正确认识崇古尊《经》得失。

点评

中医学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儒学宗师孔圣人倡导做学问、处世都要“不偏不倚”,恪守中庸之道。面对中医“西化”严重局势,中医界掀起“读经典,做临床”热潮,无疑正确。但同时又出现了崇古尊《经》现象,令人堪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9-16 19:4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9 18:11 , Processed in 0.0560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