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10 04:54: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逸平
一.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是祖国医学的理论核心.
    经脉与脏腑间复杂联系组成了中医针灸理论体系。传统中医针灸学十分重视经脉-脏腑相关。《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其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成。"经隧即经脉,强调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重要。《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支节",这既概括了十二经脉总的特点,又说明了十二经脉的重要功能是沟通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因此,有学者称之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躯体内脏相关的学说"。《灵枢·经脉》中更是详细论述了十二经分别属、络相应脏腑,以及其它脏腑及五官之间的联系。这既强调经络与脏腑间密切的相关性,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基础。                                 同时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也广泛地指导临床实践。《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痛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说明心脏疾病可反映于心经所过部位,这不仅用于解释临床病理现象,而且依据"观其外而知其内"的方法而诊断疾病,尤其是现代已据此形成了经络诊断学,推动了临床的发展。故窦汉卿在《标幽赋》中强调"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在治疗上也依据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刺激相关经脉,达到治疗内脏疾病的目的。
归纳起来,经脉-脏腑相关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经脉与相关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有密切联系。二是脏腑病理变化在经穴上有反应,可通过这种反应,"司外揣内"而推断出内脏疾病。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表明五脏疾病可在相关原穴上出现反应。三是经脉上的理化刺激能对相应脏腑功能有调节作用,这是针灸治疗的核心机制。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在经络理论研究中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把人体上下内外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而这种对人体的整体认识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和优势之所在,而经脉-脏腑相关则是其中的内核。与西方医学比较,它们主要是在解剖,生理等实验医学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局部、系统的解剖、生理认识较为清楚,对于躯体内脏相关的研究,除牵涉痛机制外就很少涉及,而这正是祖国医学特色之一。要继续发扬祖国医学在整体认识上的水平,就必须对其优势进行深入地发掘和研究。经络理论研究可以成为其中突破口,而经脉-脏腑相关研究是其核心。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胡翔龙[1]曾认为经络研究是沟通中西医间的桥梁,是中医发展的希望点和突破口,同时指出"十二经脉及其运行气血、通阴阳功能和与脏腑特定属络关系是探讨经络实时必须抓住的关键",主张深入探讨经脉-脏腑相关及其联系途径。
其二,经脉-脏腑相关是沟通经络基础和临床的纽带,它比单纯的经络现象和经络实质研究更趋于临床实际,而且经脉-脏腑相关机制的揭示也会直接将经络现象等研究成果实用化。但既往许多研究对此重视不够,正如季钟朴[2]曾指出的那样,许多经络研究者注意力似乎集中在循经感传线上,急于弄清线的本质,围绕线去寻找新的物质基础。但如果把线与经络脏腑联系调节功能活动分开,孤立地考察其物质基础,结果将越来越偏离经络的本质。近年来,有些学者已意识到这一点,开始逐渐把工作重点向经脉-脏腑相关方向倾斜,王雪苔[3]在《针灸现状与未来》一文中也指出:"针灸作用机理与临床衔结不紧密的问题,已开始引起少数研究者的注意",同时认为"未来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与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日益靠近"。汪桐[4]也认为"经穴与脏腑相关被认为是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研究经穴与脏腑相关的事实和规律,及其联系本质无疑是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均表明,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经脉-脏腑相关理应成为经络理论研究的重点和核心。
而且经脉-脏腑相关还可大大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躯体内脏反射(somato-visceral reflex,SVR)理论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躯体内脏相关学说,深入开展这方面研究对发展生物医学与经络理论均有重要意义。甚至一些对经络研究持不同意见的学者[5]也认为"这方面研究(指经脉-脏腑相关)不仅把中医针灸放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并且对现代生物医学也有启迪",还认为"这是应支持的一部分工作"。近年来,针刺已成为神经生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经脉-脏腑相关机制的研究会大大促进神经生理等学科的发展。如吕国蔚[6]在研究体表与内脏感觉关系中发现了两种双投神经元即脊颈束-背索突触后(SCT-DCPS)神经元和脊孤束-背索突触后(SST-DCPS)神经元,被国外学者称之为有重大突破意义的发现。
可以说,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无论在推动针灸的发展,乃至中西医结合及相关学科发展上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经络研究一直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如"七五"、"八五"、"九五"国家攀登计划、九七三计划等。我们认为在经络的研究中应以经脉脏腑相关作为其中的核心和重点突破口进行系统研究,推进经络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 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的重点课题 
人体是通过经脉脏腑与体表五官及其它脏腑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大系统。而经脉-脏腑相关的研究也不仅仅着眼于体表经脉与内脏的联系,而还应包括经脉与脏腑及五官、脏腑间等联系。我们认为可包括四大方面。
     一.以"经"统率的"纵向"研究:主要依据《灵枢·经脉》观察每一条经脉与相应脏腑、五官的联系,既往已有学者对一穴或一经与某一脏联系的观察,证实经脉与相关脏腑间存在相对特异性。但心经经脉与相应脏腑、五官的联系的研究尚未见报导。我们[7][8]应用垂体后叶素造成了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实验模型,通过对心经经脉和肺经经脉的腕、肘、腋三段的研究,论证了整条心经经脉均与相应脏腑、五官的心、肺、小肠、目系(脑)、舌等存在着联系的相对特异性,而与同神经节段的肺经经脉存在着相对特异性。而且P物质(SP)神经肽(NPY)、血管活性肠肽(VIP)等肽能神经元可能是其形态和物质的基础。进一步还应进行其它经脉的一经多脏的观察和机制研究。
(二)以"脏"统率的横向研究:即以某一脏腑与十二经脉相关的研究。这种一脏多经研究既往报导很少,近来日益受到重视。如段俊国[9]等人用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十二经与眼的关系时,发现十二经脉与眼均在不同程度上发生联系,并不局限于《灵枢·经脉》的范围。董征[10]在研究不同经脉对肾上腺素致心率变化的影响时发现多条经脉,如心包经、心经、三焦经、肾经、脾经均有显著作用,也与《灵枢·经脉》不完全符合。也有人[11]研究不同时辰针刺十二经腧穴对左心功能的影响,也得出一脏多经的结论。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心经和肺经对心脏功能都有调整作用,但心经作用要明显强于肺经。但有些研结果之间尚存在一定矛盾之处,我们认为要从两方面予以加强,一是进行多指标的检测,使结论更全面可靠。如对心脏调节作用不应仅从对心率一方面观察。我们在用垂体叶素致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时,同步记录了ECG、BP、LVP、LVDP/DT、(并应用Smup-PC生物信号处理系统中Cardio程序,记录分析了LVEDP、Peak,Peak time,DP/DTmax等19个参数),二是不仅要定性把握,还应从定量方面精确分析,明确脏腑与不同经脉间的具体相关度,以精确地把握经脉-脏腑相关的实质。.
(三)经脉脏腑表里相关的研究。《灵枢·经脉》确定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构成阴与阳、脏与腑之间表里相合关系,历代十分重视表里经的运用。在脏腑相关中,"脾与胃","肾与膀胱","肝与胆"表里相关与现代器官系统的生理解剖相接近,而"肺与大肠"、"心与小肠" 经脉脏腑表里相关,现代医学难以解释。我们重点开展了"心与小肠"、"肺与大肠"经脉脏腑表里相关的实验研究,如半结扎家兔小肠、直肠,引起心肺脏器功能损害,应用静注FeCl3溶液造成肺心损害模型,引起回、盲、结肠电异常,在这种脏腑表里造模基础上,进而研究相应表里经脉对相同脏腑的异常功能的调整作用,但其中机制尚不清楚。但我们相信,经脉脏腑表里理论是中医经络理论研究特色和主要部分,是祖国医学的优势。系统研究可对针灸、中医药治疗脏腑疾病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对现代医学器官系统生理学,乃至现代医学都是重要发展,也有利于创立反映祖国医学特色的人体机能调节系统。   
  四.膀胱经背俞穴与相应脏腑联系途径的研究: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膀胱经上,可见膀胱经在十二经脉中的特殊地位。我们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膀胱经是十二经脉的核心,背俞穴是联系十二经脉的枢纽"。现代生理学认为背部是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分布与体表及脏腑的主要通道和枢纽。我们在七十年代通过尸体解剖发现膀胱经内侧线(背俞)与交感干和交脊联系点体表投影关系十分密切,但对背俞穴与相应脏腑联系途径及相对特异性的实验研究却甚少,对膀胱经与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和形态联系研究更少,我们认为深入研究膀胱经背俞与相应脏腑联系和相对特异性联系途径,及与交感神经系统的关系可能是经脉脏腑相关研究的核心和重要突破口,其中机制的揭示,可为经络与神经系统相关提供实验基础,对提高针灸治疗脏腑疾病疗效也有重要意义。
我们确定以上述四个方面作为经脉-脏腑相关研究重点,是基于经脉-脏腑相关是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不论是以"经"统率的"纵向"研究,还是以"脏"统率的"横向"研究,以及经脉脏腑表里相关,及与膀胱经联系等,这都是研究经脉是如何实现躯体脏腑间,脏腑与脏腑之间,以及躯体与躯体之间的联系途径。我们认为这种联系途径的机制是经络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它可能是躯体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弥漫性神经内分泌系统(DNES)和体液系统在躯体、内脏、五官间的网络联系。这种联系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精确支配下达到协调和统一。
当然,我们同时也应注意到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是来源于古人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但不可否认,由于受到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臆测和推衍成分。如从《帛书》十一脉到《内经》十二脉,难道后者更符合临床吗?这些均有必要进行证明或证伪。  
三。建议与展望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无疑是经络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实验设计欠严密,实验技术偏于落后等,从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而且大多研究仍处于零散状态。我们认为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应多学科、多研究所,协作分工,取长补短,使研究更具系统化、序贯化。有理由相信:经脉脏腑相关的机制的揭示会极大推动中医针灸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甚至会带来一场医学革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9 21:51 , Processed in 0.04928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