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69|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个月学懂中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3 08:09: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个月学懂中医

姬  领  会

中医,分为三大块,一块是基础知识,一块是诊断,一块是治疗。三个月学好中医的规划就是一个月学习一块。
前言
第一个月,学习中医基础知识
   
阴阳不难懂
认识阴阳
阴阳的本义
阴阳的关系特点
阴阳的延伸含义
阴和阳的特性
阴阳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人的阴阳划分
病邪的阴阳划分
药物的阴阳划分
阴阳病症诊治
五行很简单
五行的本源
五行的含义
五行字义的延伸
五行之间的关系概述
相生
相克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
五行在中医上的应用
五脏的自然归属
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病变的治疗
脏腑理论很实用

肾的职能
脾的职能
肺的职能
肝的职能
心的职能

气是脏发挥功能的物质
经络不神秘
定性而很少定量的中医学
经络是古人虚拟出来的
经脉的起源很简单
经脉的发展很有必要
为了符合阴阳的特点而发展了经脉
更多穴位的发现,使得经脉线发生了变化
经脉的命名有说道
运用经络知识防治疾病很简便
第二个月,清楚中医的诊断
诊什么?
形体






功能
运动功能
神志活动
饮食物的进入利用和代谢
饮食物的进入
饮食物的下降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
浊物的外排
营养物质的利用
空气的进入利用和外排
空气的进入
气的分类
气的特性
清气的输送
清气的利用
浊气的外排
如何诊?

全身望诊
局部望诊

听声音
嗅气味

围绕主诉来问
边辨边问
尽量详细的问
急重病人,扼要询问

脉诊
按诊
断什么?
病因
病位
病性
病态
表象
病势
如何断?
直接诊断法的运用
寻根诊断法的运用
中医辨证也辨病
第三个月,掌握中医的基本治法
中医治疗的原则
正常平衡原则
治病求本原则
扶正抑邪原则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原则
简廉原则
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
准确诊断是前提
治疗必须到位
患者配合
针刺疗法
什么是针刺疗法
针具
练针
针刺前的消毒
持针方法
针刺角度
针刺的深度
针刺后的手法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针刺治疗部位的选择
艾灸疗法
什么是艾灸疗法
艾灸的功能
灸法的种类
艾灸时的注意事项
艾灸治外伤效果好
火罐疗法
什么是火罐疗法
拔罐的种类
拔罐的方法
拔罐时的注意事项
火罐疗法的禁忌症
常见病症的拔罐部位
捏脊疗法
什么是捏脊疗法
捏脊的方法
捏脊时的注意事项
肚子疼痛不要急,后背一提就没事
刮痧疗法
什么是刮痧
刮痧的工具
持板方式和刮拭方法
刮拭顺序和方向
刮拭后的反应
刮痧的补泻
刮痧的作用
刮痧的注意事项
刮痧的禁忌
刺血疗法
什么是刺血疗法
刺血疗法的作用
刺血疗法的适应症
刺血时的禁忌
刺血时的注意事项
刺血疗法如何做
从血色辨病情
从出血动态辨病情
刺血治疗后的反应
异常反应的处理
刺血之秘
推拿疗法
什么是推拿
推拿的作用
推拿的手法
推拿的补泻
推拿的适应症
推拿的注意事项
推拿的禁忌证
异常情况的处理
药物疗法
中药功效的来源
中药的治病原理
中药的应用原则
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剂型
中药的配伍
中药的应用注意和禁忌
八纲用药法
五脏用药法
症状用药法
传统用药法
中药剂量的把握
附  中医薪火有传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08:20:37 | 只看该作者
阴阳不难懂
中医给人最初的印象就是玄,很神秘,非常不好理解,尤其是基础概念阴阳,一些人更是云里雾里的搞不清楚。
有次看到某个论坛里搞了一个阴阳擂台赛,吸引了各路中医豪杰纷纷表述自己的观点:学院派,大谈其哲学意义;民间派,谈《内经》、论《周易》。呵呵,虽然热闹之极,可是,论坛还是很快就关闭了这个“擂台”,我想,原因之一大概就是怕给一些不良分子一个口实:更多中医人,不懂阴阳。
我记得以前农村找对象的时候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要到对方的村子里打听一下其父母的为人情况和要处这个对象的成长经历等,了解这些情况之后,再结合对象现在的性格,就能知道对象的人品如何了。
同样,要了解阴阳,我们就必须知道阴阳的本义及延伸含义。
认识阴阳
一、 阴阳的本义
阴,古时候写作“陰”,阳,古时候写作“陽”。
陰,是“阝”加“侌(yin)”组成的;陽,是“阝”加“昜(yang)”组成的。
“侌”的意思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的意思为“发散气体”;“阝”是“阜”字作左边偏旁时楷书的写法,而“阜”字的本义为土山。
由此可以知道:阴的最初含义为“土山旁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阳的最初含义为“土山旁的雾气正在发散”。这也许就是《黄帝内经》中谈到的“阴成形,阳化气”。
如果把阴阳两个字合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其表明的最初含义是“雾气聚散”的这一变化过程。
透过现象看本质:雾气团聚是“有”的变化过程,雾气发散则是“无”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因为“团聚”才“有”了雾气,因为“发散”才使雾气消失至“无”。故而,阴阳两个字合在一起的本质含义就是“有无”的变化规律。
古代先哲们通过长久的观察发现,世间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无”的变化过程,所以,《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就谈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聚散”这种“有无”的变化是自然界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普遍法则,是认识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发展和衰退、消亡的根本变化。由于中医认为是“心主神明”,所以“神明之府”的意思就是说这些都需要用心才可领会得到的。
关于对阴阳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其他的篇章里谈的也是相当的多:
如《灵枢经•营卫生会第十八》中谈到“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看看自然界任何事物和现象,哪一个不是“无、有、无、有”的连续转化?而“无、有、无、有”的连续转化,就是阴阳的连贯,就和无缝的环一样。
在《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谈到“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的阴阳,也是“有无”的自然变化规律,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黄帝)问天师岐伯说:听说古时候的人其年龄都能够超过百岁,动作却不显得老;可现在的人,年龄刚刚过了五十便动作衰退了,这是因为时代变迁的缘故还是由于今天的人们违背了自然规律而造成的?岐伯说: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按照自然的有无变化规律而加以保养,合乎正确的养生标准,饮食节制,作息常规,不妄事操劳,因而能够使形体和精神协调统一,活到应该活到的寿数,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看看我们现在的人,按照自然有无变化规律来保养身体的有几个?虽然有些人是身不由己地要违背这个规律来生活,比如夜班工作,但是,更多的人是明知有害,却偏要行之。
如何按照有无的变化规律来养护身体?
首先,根据太阳的变化规律来养护身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我们人类一直遵循的规律,故而,白天工作,晚上休息,这是养护身体第一要。
其次,根据人类食物的四季变化规律来养护身体。天人合一,我们平时要多吃时令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平时更应该多吃本地菜。
二、阴阳的关系特点
对于雾气而言,阴是“团聚”,阳是“发散”,“团聚”是“有”的过程,“发散”是“无”的过程。很早以前,《老子》就对“有”和“无”的辩证关系说的很详细、很到位,这里,我简单地从阴阳的本义及有无的变化过程来谈谈阴阳的关系。
1、阴和阳是相互对立制约的。
什么是对立?
对立就是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中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斗争和/或互相抵触。
阴是“正在团聚的雾气”,阳是“雾气的发散”。 对于“雾气”而言,由于“团聚”和“发散”这两种现象本身就存在着相互排斥、互相抵触的关系,故而,阴和阳具有相互对立的关系。
制约,是限制约束之义。阴和阳在相互对立的同时又相互制约,阴制约着阳,阳制约着阴。
为什么要相互制约呢?
这是因为要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态,就必须相互制约。拿雾气来说,要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态,就必须使雾气的团聚和雾气的发散达到一个相对的稳定平衡。一旦团聚的雾气增多,即“阴”盛的时候,为了要保持先前的相对稳定态,这时就要用“阳”来制约,即加速雾气的发散;一旦团聚的雾气减少,即“阴”虚的时候,为了要保持先前的相对稳定态,这时,也需要用“阳”来制约,即减少雾气的发散。同理,一旦雾气的发散增多,即“阳”盛的时候,为了要保持先前的相对稳定态,这时也需用“阴”来制约,使团聚的雾气增加;一旦雾气的发散减少,即“阳”虚的时候,为了要保持先前的相对稳定态,这时也需用“阴”来制约,减少雾气的团聚。
现在,我们再从有无的变化过程来谈谈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首先,有和无是对立的,这点,我们都知道;其次,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有”为增加,“无”为减少,增加能抑制和抵消减少,减少同样也能抑制和抵消增加,即增加能限制约束减少,而减少也能限制约束增加,这就是阴阳的制约。
比如长时间地下暴雨,水库的水位急剧上升,对于水库里的水来说,这是增加,是“有”的变化过程,为阴;水位上升过高,就要开闸排水,这是减少,是“无”的变化过程,为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阳是制约阴的。
公园里的小湖,一般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加水一次,这是因为湖水的蒸发而导致水量减少的缘故。蒸发,是“无”的过程,为阳;注水,是“有”的过程,为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要让小湖的水位保持相对的稳定,我们就要用阴来制约阳。
生活当中,人们更多时候都是在不自觉地应用着“阴阳的制约”来行事:
吃饭是补充人体能量的过程,相当于“阴”,干活是消耗人体能量的过程,相当于“阳”。吃饭之后,我们就要干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工作”;干活之后,我们就要吃饭。为了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我们的人生就在吃饭、干活、再吃饭、再干活中度过的。这就是以阳制阴或者以阴制阳。
夏天,天气炎热,室外工作的人在不停地出汗,为了防止虚脱,人们每隔一小会儿就要喝水。这里的出汗,就相当于“雾气的发散”,为阳;喝水,就相当于“雾气的团聚”,为阴。为了防止人体因出汗过多而出现虚脱,我们就需以“阴”制“阳”。
生活当中,吃一顿或者几顿饭之后,就会去厕所排泄。对人体而言,吃饭,是“有”的过程,为“阴”;排泄,是“无”的过程,为“阳”。如果只吃不排,结果,我就不多说了吧。这就是以“阳”制“阴”。
赚钱、花钱;花盆里的水分由于蒸发的原因变少了,我们来浇水;钢笔里的墨水用完了,我们给里面重新加墨水;家里的粮食快用完了,我们赶快再买粮食;地里的庄稼收割之后,我们重新再种;手指甲长长了,我们进行修剪。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以阴制阳或者以阳制阴的实例。
一旦对立的阴阳其制约关系减弱了甚或没有了,那么,有可能就会“摊上大事了”。比如出汗太多,而没有及时地补充水分,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虚脱而亡的情况;只饮食而不能排泄,则会出现“活人让尿憋死”的情况。
生活当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老鼠磨牙。由于老鼠的牙齿生长较快,一旦没有把过长的部分给磨掉,想想看,过长的牙齿还能正常地咬吃东西吗?肯定不能,上下牙齿咬合不到一块儿,怎么进行咀嚼?这也是以阳制阴的实际应用。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根,是来源之义;用,就是利用。
阴阳的互根,其中一个意思就是说阴是阳的来源。我们想想看,没有阴,即没有“团聚的雾气”,何来阳,即“雾气的发散”?所以,阴是阳的来源。
阴阳的互根,另一个意思就是说阳也是阴的来源。古人通过观察看到:太阳出来了,雾气化为水湿,晚上,水湿又凝聚成雾气;如果没有白天散掉的水湿,也就没有晚上凝聚的雾气。想想看,如果把雾气化成的水湿取走,不久之后,局部还能再形成雾气吗?肯定不能,为什么?因为这个局部的空气和土地干燥,不可能出现雾气。
由于雾气的发散为“阳”,凝聚的雾气为“阴”,故而,通过上面的推理可知,阳也是阴的来源。
记得以前有段时间,相当多的人在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过程是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结果却是不了了之,为什么?就是因为蛋生鸡,鸡生蛋,没有蛋,何来鸡?没有鸡,蛋又是怎么来的?这里,我们不参与讨论,不过,关于鸡和蛋的关系,就象阴和阳的互根互用关系:蛋是鸡的来源,鸡又是蛋的来源。
现在,我们再从有无的变化关系来谈谈阴阳的互根互用问题:
阴阳是“有无”的变化过程,早在《老子》时代就已经提出来“有无相生”,即“无”是“有”的来源;“有”又是“无”的来源。
我们常说的“无中生有”,就是“无”产生了“有”,“无”是“有”的根。看看世间万物,机器的生产、房子的落成、人的出生等等,哪一个不是从“无”到“有”的?
有一个笑话,讲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成了。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把本来不存在的“无”变成双方都想要的“有”,这就是“无中生有”。
而“有”产生“无”的现象更是常见:炒股之人,前几天还是百万富翁,可大跌之后,瞬间就所剩无几;白天还在房子里睡觉,晚上就下起了暴雨,形成泥石流之后,瞬间房子被冲毁;刚才碗里还有饭,饥饿的你狼吞虎咽之后,饭没了;昨天还在和你聊天谈话的一个人,晚上突然出了车祸,来不及抢救就身亡了,两天之后火化埋葬,等等。这些都是“有”产生了“无”的例子。
明代医家张景岳谈到:“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提出阴阳病症的治法是“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张氏基于阴阳互根理论,创制了许多著名方剂。例如左归丸以滋阴补肾为主,方中有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龟胶、牛膝以滋阴养精,又有鹿胶、菟丝子以补阳,是“阳中求阴,阴得阳而泉源不绝”之意;右归丸温补肾阳为主,方中有肉桂、附片、菟丝子、杜仲、鹿胶以温补肾阳,又有熟地、山萸肉、枸杞、当归以滋阴,即“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义。其他如左、右归饮,温散与补益营血兼用的大温中饮,附子人参与熟地当归同用的六味回阳饮,以及归、地与二陈同用的金水六君煎等著名方剂,都是阴阳互济观点的体现。
3、阴阳的长消。
长消,就是盛衰的意思,比如苏轼在《获鬼章二十韵》中就谈到:“帝道有强弱,天时或长消。”
从阴阳的本义来看:阴是“团聚的雾气”,而“团聚”是“盛”的过程;阳是“雾气的发散”,而“发散”,是“衰”的过程。故而,阴阳本身就存在有长消的关系。
从有无的变化过程来看:我们知道,一切物质都是以运动的形式而存在的,只要运动,就会产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只有增多和损耗两种情况。增多为“长”,是“有”的过程,为阴;损耗为“消”,是“无”的过程,为阳。所以,世间万物均是在阴阳的长消中存在的。
比如对人体而言,摄入的饮食,是身体受纳变强壮的过程,为“长”,犹如“雾气的团聚”,是阴;劳动,是身体消耗的过程,为“消”,犹如“雾气的发散”,是阳。人的一生,就是在这个阴阳的长消中度过的。
城市道路,应该是平整的,可是,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道路上总是会出现垃圾和凹凸不平之处,这时,我们的环卫工人清扫垃圾和平整凹凸的路面,这就是随时在调整着相对于路面的“平衡”,使“长”者“消”,“消”者“长”。
4、阴阳的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成阳,阳也可以转化成阴。
首先,我们从阴阳的本义来看:阴,即“团聚的雾气”在太阳出来后,就慢慢的发散,而“雾气的发散”就是阳,这就是阴向阳的转化;在雾气发散的过程中,太阳落下去了,寒湿之气再次团聚,又出现了雾气,这就是阳向阴的转化。
这里,我多说一点,阴向阳的转化,即团聚的雾气在太阳出来后开始发散,我们能直观的看到,而发散的雾气再次团聚,也许有人还是不好理解,我更深的解释一下:
我们买来的新衣服,穿一段时间后变脏了,然后,我们用水来洗,不管你加多少洗衣粉,最后的洗涤结果是污渍变淡,甚至肉眼根本就看不出来,但是,不可能完全消失(这里不谈脏东西在洗的过程中经过化学变化而形成其他的物质)。不管是晾晒还是继续穿用,衣服又会慢慢地变脏。同样的道理,早上,太阳出来后,团聚的雾气开始发散,不管速度有多快,晚上,太阳下山后,总有一些雾气还是在继续发散。虽然,这个雾气也许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由于太阳下山了,寒湿之气又可以再次团聚了,当团聚之力超过了发散之力,于是,我们又感觉到了雾气的存在。这就是雾气“发散”向“团聚”的转化。
从有无的变化过程来谈阴阳转化的问题,可以看看前面阴阳互根互用中的有关内容。不过,这里需多说一点的就是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如果不能满足所需的条件,阴阳就不可能转化。
生活当中,好多人都在喊叫着自己太胖了,需要减肥,但是,对于如何正确减肥,却知道的很少。
人们常说“胖人先胖肚”,我们的肚子,以阴阳来分话,属于阴中之阴,为什么这么说?前属阴,后属阳,肚子在人体的前面,故而,属阴;上属阳,下属阴,肚子在人体的下面,故而,也属阴,综合一下,肚子就属于阴中之阴。由于肥胖就如“雾气的团聚”一样,根据“同气相求”原则,这些堆积的脂肪首先就侵犯人体属阴的部位,由于肚子是阴中之阴,阴成形,故而,“胖人先胖肚”。看看腿和臂的脂肪堆积部位,是不是都是在“阴侧”?极少数人是阴侧的脂肪堆积过多,而向“阳侧”发展,以致于阳侧也有较多的脂肪。其实,减肥很简单,只要把“阴”转化成“阳”,即把堆积的脂肪“发散利用”,即“阳化气”后就可以了。
由于阴阳的转化需要条件,故而,当我们满足一定条件的时候,就可以进行正确的快速有效地减肥了。
三、阴阳的延伸含义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我们中国人更多的是把文字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由于写字相当困难,故而,就经常用一个字来表示多种意思,于是,就出现了一字多义现象。
阴阳两个字,虽然它们合在一起的含义是“有无”变化的自然现象,但是,我们睁眼看的一瞬间,却是事物或现象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时间点,是一个画面,这时,阴阳从合二为一的规律概念就延伸出一分为二的象意含义。
每一个字义的延伸都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应象”, 应,是相应、相合的意思;象,是自然界事物或现象的外在表象或征象。
翻开《黄帝内经》,里面有一篇内容叫《阴阳应象》的文章,我们就能知道根据阴阳的最初含义而“应象”推广延伸出其他的象意含义。
1、团聚的雾气是在日落之后的晚上发生的,雾气的发散是在太阳出来之后形成的,所以,人们就把阳光的有无当做区分阴阳的一个指标。
如晚上为阴,白天为阳;背日为阴,向日为阳。我们国家位于北半球,其山脉更多的是东西走向,由于山的北面没有阳光,山的南面有阳光,故而,山之北属阴,山之南属阳。由于河流更多的是夹在两山之间,故而,水之南即山之北,属阴;水之北即山之南,属阳。古时候的人类是爬行的,由于胸腹部不能见太阳,所以,胸腹属阴;背部能见到太阳,所以,后背属阳。
2、有阳光则温热,无阳光则寒凉,故而,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有阳光则明亮,无阳光则晦暗,所以,明亮属阳,晦暗属阴。四季当中,春夏温热,秋冬凉寒,所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对水火而言,水为寒,火为热,所以水属阴,火属阳。对地理位置而言,东南方温热,西北方寒凉,所以,东南方属阳,西北方属阴。
3、雾气是从下由内而团聚的,从上向外而发散的,所以,下面的、内生的属阴;上面的、向外的属阳。
4、由于“雾气的形成”相对为静,“雾气的发散”相对为动,故而,“应象”之后,人们就把相对静的东西看作是属阴的,把相对动的东西看作是属阳的。比如对男女而言,女性相对安静,男性相对好动,故而,女属阴,男属阳。再比如对虚实而言,由于“虚”这个字的本义是大土山,为静态;“实”这个字的本义为货物充于屋下,为动态。故而,虚属阴,实属阳。
5、“团聚的雾气”是一个实体,“雾气的发散”是一种功能,应象之后,人们就说形体属阴,功能属阳。
总之,把阴阳二字分开之后,古代的思想家就将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都用阴或阳的属性来概括,凡是相对静止的、凉寒的、晦暗的、下面的、里面的都归属于阴;凡是运动的、温热的、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都归属于阳。
所以,我们现在谈到的阴和阳,更多的是延伸含义。
四、阴和阳的特性
1、阴和阳具有相对性。
阴与阳本义的“团聚”和“发散”,“有”和“无”的过程都是相互对立、相互对应的,阴和阳两个字义延伸之后的属性所归也是相互对立、相互对应的,一方是另一方的参照,谁也离不开谁,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如热是相对于寒而言的,寒也是相对于热而言的,没有寒的参照,我们就不能定性为热;同样,没有热的参照,我们也不能判断寒。
2、阴和阳具有无限可分性。
世间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都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由于所有的物质都是以运动的形式而存在的,有运动,就有“长消”,就有阴阳。通过这两点,我们可知阴和阳具有无限性。
阴阳延伸之后,归属很多,这些归属的东西又具有可分性,如用铅笔的上下而言,上半部为阳,下半部为阴;对上半部而言,又有上下之分,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对下半部而言,也有上下之分,在上者还是为阳,在下者还是为阴。不管我们取多少次,总有上下之分,按照上为阳,下为阴的原则,总有阴阳之分,这就是阴和阳的无限可分性。
故而,《黄帝内经》说道:“阴阳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
正是由于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所以,就有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中华第一图”——太极图的出现,在阴阳鱼之中,鱼眼所代表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现象。
比如,春夏属阳,秋冬属阴;白天属阳,晚上属阴。由于一年四季都是白天和晚上的交替,所以,春夏两季的晚上就是阳中之阴了;秋冬两季里的白天就是阴中之阳了。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上面铅笔的上下部位的无限阴阳之分更是明证。
不过,我们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阴还是阴这个字,阳还是阳这个字,但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中的“阴”却不是以前的“阴”,“阳”也已经不是以前的“阳”,要么,性发生改变,要么,量发生改变。
比如上面谈的“春夏两季的晚上就是阳中之阴了;秋冬两季里的白天就是阴中之阳了”中的“阳中之阴”,其中的“阳”表示“春夏”,“阴”表示“晚上”,而后面“阴中之阳”中的“阳”却表示“白天”,“阴”却表示“秋冬”。
再拿一支铅笔的阴阳来说,下半部为阴,上半部为阳。这时,如果能给阴和阳定量的话,此时的阴和阳各代表二分之一的铅笔。然后,不管是用上半部分还是下半部分来分阴阳,这个时候的阴和阳各代表的是四分之一的铅笔。越往下分,阴和阳所代表的量则越小。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对“阴阳”不好理解的道理了吧:
只知阴阳的现在含义,没有从阴阳的本源来了解;只知道阴还是写作阴,阳还是写作阳,但是此阴和阳与彼阴和阳的含义没有搞清楚,此阴和阳与彼阴和阳的程度也没有搞清楚;还有一点,就是阴和阳分开之后的含义与阴阳两个字合在一起的含义没有分清楚。
故而,当我们在谈论阴阳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谈的是阴阳两个字合在一起的含义还是两个字分开后的延伸含义;其次,所说的阴和阳是永久的阴阳属性含义还是某个时间段的阴阳属性含义、是整体的阴阳属性含义还是局部的阴阳属性含义。等等。

点评

你自己就不知道阴阳是什么?你还吹牛一个月学习阴阳,你学习的不值十年吧?  发表于 2014-3-9 10:07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08:22:03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知识不在于拥有多少,只在于能用上多少。我们掌握中医的理论就是为了中医的临床,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阴阳,下面,就来谈谈阴阳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一、人的阴阳划分
中医的对象是人,所以要谈阴阳的中医应用,首先就要谈人的阴阳划分。
从阴阳的本义来说,阴是“有”的变化过程,阳是“无”的变化过程,人的一生,受孕是“有”的变化过程开始,形体变强大;中年之后,是“无”的变化过程开始,形体变弱小,直至死亡。这个“有和无”的变化过程要符合规律。如果不符合规律,象“发育迟缓”、“未老先衰”等就是违背规律的,就是病态。
《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谈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这就是古人对形体的“有与无”的正常变化过程的真实描写。
《黄帝内经》中还谈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的形体与功能、上与下、内与外、表与里、前与后、脏与腑、气与血和津液之间,都有阴阳属性:
正常的人是由形体和功能两部分构成的,形体属阴,功能属阳。
上属阳,下属阴,当人在站立的时候,腰腹以上属阳,腰腹以下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前面的胸腹属阴,后面的背部属阳。
五脏是“藏精气而不泻”,犹如“雾气的团聚”,故而五脏属阴;六腑是“传化物而不藏”,犹如“雾气的发散”,故而六腑属阳。
由于血和津液都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运行的,所以,气为动属阳,血和津液为静属阴。
二、病邪的阴阳划分
中医的目的是防治疾病,故而,要谈阴阳的中医应用,就必须要了解病邪的阴阳划分。
人体生病,有外邪侵袭所致者,有内生之邪所为者。以内外来分阴阳的话,外邪属阳,内生之邪属阴。
让人生病的“外邪”,包括六淫、磕碰外伤、虫兽咬伤、饮食所伤、精神刺激所伤等。其中,六淫,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病邪,又有阴阳之分:由于风善动,暑和火温热,故而,风、暑、火属阳;由于寒则冷,湿则静,故而,寒、湿属阴;燥,虽有阴燥和阳燥之分,不过,更多时候,燥则火热而伤阴血,故而,人们就把燥邪归属于阳。
内生之邪,我们通常是指寒邪或者热邪,有时候也指实邪,即气滞、血瘀、痰湿水饮、积滞(食积、结石、虫积、肠滞)等。
三、药物的阴阳划分
1、根据药材在植物中的部位来分阴阳
植物类药物,药用部位位于植物上部者属阳,如花、叶、果实、种子等药材;药用部位位于植物下部者属阴,如根及根茎类药材。
药用部位为花、叶子、果实、树皮等植物外面者,属阳;药物用部位为茎干等植物里面者,属阴。
2、根据药物的质地来分阴阳
质地轻者上浮,属阳,质地重者沉降,属阴。
3、根据药性来分阴阳
药性,有寒、凉、温、热四种,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4、根据药味来分阴阳
味,指的是气味和味道。由于气味善于发散,犹如“雾气的发散”一样,故而,气味属阳;由于味道藏含于物体之中,犹如“雾气的团聚”,故而,味道属阴。
味有厚薄之分,对气味而言,厚是强的意思,薄是弱的意思,气味强,容易走窜;气味弱的不容易走窜,比如气味强的,老远就能闻到,气味弱的,走进之后也许都闻不到。相对而言,气味强者属动,气味弱者属静,所以,厚者为阳,薄者为阴。
对于味道而言,厚是重的意思,薄是轻的意思。由于味道藏含于物体之中,犹如“雾气的团聚”,味道重的“团聚”较强,味道轻的“团聚”较弱。相对而言,味道重的属静,味道轻的属动,所以,厚者为阴,薄者为阳,故而,《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谈到“气为阳,气厚为阳中之阳,气薄为阳中之阴,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为阴,味厚为阴中之阴,味薄为阴中之阳,薄则疏通,厚则滋润”。
味道,一般分为辛、甘、淡、酸、苦、咸等几种,《黄帝内经》中谈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所以,味道之中又分阴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四、如何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治疗人体之病
前面我们谈了,阴阳具有长消的关系特点,故而,人的一生,就是阴阳长消过程的一生,适当的阴消阳长或者阴长阳消,只要在人体的适应范围内,人体就不会感到有什么不舒服,但是,一旦超过了人体的适应程度,就会出现病证。比如一个人平常的饭量是一天吃半斤米饭,由于某种原因,这个人今天吃了四两半或者五两半的米饭,由于在自己的适应范围内,故而,这个人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舒服,但是,当给这个人吃了一斤或者一两米饭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出现不舒服的情况,要么肚子撑胀,要么饥饿难受,这就是超过了人的适应程度之后出现的结果。
根据同气相求原则,为达病位,我们常用属阳的药物来达属阳的病症部位,常用属阴的药物来达属阴的病症部位:前面我们谈了,人体的病证,可分为外邪侵袭所致和内生病邪所为这两种,外邪侵袭所致者属阳,内生病邪所为者属阴;外来之寒邪,为阳中之阴,外来之热邪,为阳中之阳;内生之寒邪,为阴中之阴,内生之热邪,为阴中之阳。临床上,我们在治疗外邪侵袭所致的病症时,首先选用属阳之品以达病位,比如选用植物的花、叶、果实及树皮类药材,质地轻浮类药材,气味大而味道较小的药材,辛、甘、淡味类药材等等;在治疗内生病邪所为的病症时,也是首先选用属阴之品来达病位,比如选用植物的根茎类、茎干类药材,质地沉重类药材,气味小而味道重的药材,酸、苦、咸味类药材等等。
其次,根据阴阳的制约关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疗属阴的寒性病症时,我们就要用属阳的温热性的药物来制约之,治疗属阳的热性病症时,我们就要用属阴的凉寒性的药物来制约之。比如治疗外来风、火、暑、燥之邪所致的病症,因其为阳中之阳,故而,我们在选用能达病位的属阳的药物同时还需选用能制约阳邪(风、火、暑、燥)的属阴的寒凉性药物;治疗外来寒、湿之邪导致的病症,因其为阳中之阴,故而,我们在选用能达病位的属阳的药物同时还需选用能制约阴邪的属阳的温热性药物来治疗。举例来说,我们在治疗风寒感冒的时候,常选用质地轻浮的药物如桂枝、羌活、荆芥、防风、紫苏等,由于这些药物药性温热,能制约属阴的寒邪,故而,一药两用而用以治病;治疗风热感冒的时候,选用属阳的质地轻浮的金银花、连翘、薄荷、菊花、芦根、桑叶和药材部位部位植物上部的牛蒡子等药物(金银花、连翘、菊花、桑叶等药物其药材也都位于植物的上部,也属阳)以达病位,由于它们的药性寒凉属阴能制约属阳的热邪,故而,也是一药两用,直接拿来“处方”就成。
生活当中,同一件事,好多人都能做好,比如煮鸡蛋,很多人都会做;一个人,有很多能力,比如会打扫卫生、会做饭、会讲故事、会唱歌、会修理电脑等等。同样,中医里的一个病症,好多中药都能治疗,比如治疗呃逆病症,既可以用生姜等味辛的药物来发散胃中之气,也可以用代赭石等质地沉重的药物来沉降胃中之气。中药,因其有不同的阴阳属性,故而就可以治疗不同的属阴属阳病症。
举几个例子:决明子,药材是果实,药用部位位于植物的上部,故而,就能治疗人体属阳部位的病症,如治疗头晕、眼花等,但因其质地沉重而属阴,故而,也完全可以治疗人体属阴的下部病症,如消肠滞以通便;升麻、葛根、柴胡等根类药材,其药用部位位于植物的下部,故而,可以治疗人体属阴的下部病症,但因其质地较轻而属阳,故而,它们也可以治疗人体上部病症,如治疗脖子、口腔、头面部的疾病等。比如葛根,它既能治疗腹泻脱肛的下部病症,也可治疗颈部僵硬的上部病症,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1、由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故而,在用药的时候要注意阴中之“阳”或者阳中之“阴”出现的副作用,比如我们在用决明子来治疗头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因沉降而出现的通便作用,如果接受治疗的患者本来就有大便溏薄的情况,一天要上好几次厕所,这时候,就需放弃决明子而改用它药,或者,非要用时,须小量且炮制后用;“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这里的“轻”,一是指质地轻,二是指药量轻。小量和大量相比较,小量属阳,大量属阴,故而,小量的药物更容易上达于头面;经酒等属阳之物炮制之后,也容易使决明子到达头面部。2、如何把握中药的直达病所问题。比如葛根,既能治疗人体下部病症,也能治疗人体上部病症,临床上我们如何用葛根来达部位?上面已经谈过了小量和大量的阴阳属性问题,故而,我们在治疗上部病症时候,要小量应用,治疗下部病症时候,需大量应用。如果有人患病之后既有脖子僵硬不适,又有大便溏薄,大量应用吧,葛根都跑到下面去治疗大便溏薄而不治疗上面的脖子僵硬了,小量应用吧,葛根都跑到上面来治疗脖子僵硬而不治疗下面的大便溏薄了,这又该怎么办?呵呵,前面谈了,能治疗同一病症的药物很多,配伍就是,比如用小量的葛根来治疗脖子僵硬不适,配伍茯苓、山药等质地沉重的属阴药来达人体下部以治疗大便溏薄不就成了。或者,先用小剂量的药物治好脖子问题,再用大剂量的药物治好大便问题。当然,先用大剂量的药物治疗大便问题,再用小剂量的药物治疗脖子问题也完全可以。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由于中医认识疾病的时候,还有一个“病态”,如何用阴阳之理来指导临床用药以治疗虚证和实证?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了,对虚实而言,由于“虚”的本义是大土山,为静态;“实”的本义为货物充于屋下,为动态。故而,虚属阴,实属阳。人体病态,只有两种,一种是虚证,一种是实证。所谓虚证,就是人体所需的物质供应不足之证,所谓实证,就是“动”力不足,使人体所需的物质停滞凝聚而产生的病症和需外排但外排不畅致使浊物停留体内而产生的病症。治疗时,“同声相应”,我们以阴治阴,以阳治阳,也就是说用属阴的药物来治疗虚证,用属阳的药物来治疗实证。
比如,我们用属阴的气味小的药物来补虚,如用黄芪来补气、白芍来补血等;我们用属阳的气味大的药物来增强“动”力以泻实,如用木香来理气、用川芎来活血等。
用属阴的酸苦咸味类药物来补虚,如酸味的白芍、苦味的百合、咸味的附子等;用属阳的辛甘淡味类药物来泻实,如用白芥子来消痰、薏苡仁除湿、代赭石降肠浊等。
生活当中,当我们给湖水中放入质地沉重的东西(如石头)时,不但这个东西能沉入水底,且还能引起向下的水流;当我们给湖水中放入质地轻浮的东西(如木头)时,不但这个东西能上浮于水面,而且,还能引起向上的水流。同样道理,讲究升降浮沉的中药,质地轻的有升浮之性,也有升浮之力,质地重的有沉降之性,也有沉降之力。更多时候,中医人也借用这个升浮或者沉降之“动”力来消除实邪以治疗实证。比如用质地轻浮的麻黄来散阴疽,用质地沉重的代赭石来通便,等等。
五、阴阳病症诊治
阴阳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阴阳,就是指属性的阴阳,比如表证、实证、热证属于阳证,里证、虚证、寒证属于阴证。这里的阳证和阴证,就是根据外属阳内属阴、实属阳虚属阴、热属阳寒属阴而来的。
前属阴,后属阳。有人出现的病症,向前弯腰没有什么不舒服的,但向后背的时候,却出现疼痛等不适,这就属于阳病;如果向后背没有什么不舒服,但向前弯腰的时候,却出现疼痛等不适,这就属于阴病。比如我以前治疗过的一个患者,喝多白酒之后,猛然昏不知人,摔倒在地,经过抢救之后,没有其他什么事,可就是不能向后背,否则,腰就特别疼。但是,当向前弯腰的时候,腰却没有什么不适。这个腰疼就属于阳病。
下属阴,上属阳。有人出现的病态,只是头部异常出汗;有人出现的病态,只是脚的异常出汗。单纯头部出汗的,为阳病;单纯脚部出汗的,为阴病。有人出现的病态,只是脸肿;有人出现的病态,只是腿肿。单纯脸肿的,为阳病,单纯腿肿的,为阴病。
晚上属阴,白天属阳。有的疾病,白天平安无事,晚上发作;有的疾病,晚上平安无事,白天发作。晚上发作的,为阴病;白天发作的,为阳病。当然,晚上病情加重的,也属于阴病;白天病情加重的,也属于阳病。比如有些病人患有的咳嗽,白天没事,晚上出现,这就属于阴病;有些病人患有的咳嗽,晚上没事,白天出现,这就属于阳病。
平躺属阴,站立属阳。有人患有的疾病,站立时没事,平躺时则会出现身体不适;有人患有的疾病,平躺没事,站立时却会出现不适。平躺时出现身体不适的,属阴病;站立时出现身体不适的,属阳病。当然,平躺时病情加重的,也属于阴病;站立时病情加重的,也属于阳病。比如有些头晕患者,站立时头不晕,但平躺的时候,则出现很严重的头晕情况,这就属于阴病;有些头晕患者,平躺时不晕,但站立时则头晕的很厉害,这就属于阳病。
1992年,上大二的我遇见一个病人,三十多岁。平躺时没有任何不适,站立时也没有任何不适,但是,当坐或蹲时,则腰疼的厉害,当时在西安也做过好多治疗,结果都不理想。有病乱投医,知道我是陕西中医学院的,故而,想让我找学院的老师给她治疗,当时的我和其他老师也不熟,而班主任又很忙,于是,就自己找资料。想到平躺属阴、站立属阳,就推理出坐或者蹲时则为半阴半阳,而肝胆属半阴半阳之脏,于是,翻开朱进忠老先生编写的从肝论治的《难病奇治》一书,见到一个病案和这个人病情较为相符,于是,抄原方给这个病人,没想到,两个礼拜后,病人寄来感谢信,说是腰疼已经痊愈,可以正常上班了(她上班是坐着工作)。
休息属阴,活动属阳。有人患有的疾病,活动时没事,但休息时则出现不适;有人患有的疾病,休息时没事,但活动时却出现不适。休息时出现不适的,为阴病;活动时出现身体不适的,为阳病。比如有些人患有的腿疼,活动时没事,但休息时却疼的厉害,这就属于阴病;有些人患有的腿疼,休息时没事,但活动的时候,却疼的很厉害,这就属于阳病。
寒凉属阴,温热属阳。患病之后,有人感觉到凉,有人感觉到热。感觉到凉的属阴病,感觉到热的属阳病。比如有人经常出现的手脚发凉,这就属于阴病;有人经常感觉到手脚发热,这就属于阳病。
阴天属阴,晴天属阳。临床上经常能见到一些病症,变天加重,也就是说遇到阴天时病情更厉害,这就属于阴病。比如很多气管炎患者、心脏病患者、骨质增生病患者的病情就是这样的。
冬天属阴,夏天属阳。有的疾病,夏天轻,冬天重;有的疾病,冬天轻,夏天重。冬天加重的属阴病,夏天加重的属阳病。比如同样是牛皮癣,冬天重,夏天轻,就属于阴病;夏天重,冬天轻,就属于阳病。有些疾病,是变换季节时出现或者加重,比如好多人患有的荨麻疹,则属于半阴半阳病症,从肝论治,效果很好。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病人的色泽、声息、脉象上来辨阴病还是阳病:
以色泽来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色泽鲜明的属阳,如脸红目赤之人就是阳病;色泽晦暗的属阴,如脸色青紫之人就是阴病。
以声息来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声音高亢者属阳,声音低微者属阴;呼吸微弱者属阴,呼吸气粗者属阳。
以脉象来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脉跳动快者属阳,脉跳动慢者属阴;脉洪大者属阳,脉细小者属阴。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我们辨别病症的阴阳属性有什么意义?
呵呵,不管是对现在的治疗还是对疾病的预后,都有很大的意义,因为相对来说,属阴的病症不好治疗,属阳的病症治疗起来相对简单容易。
用我们的肉眼来看,“团聚的雾气”形成的比较慢,而“雾气的发散”则相对较快,故而,比较之下,阴病的治疗时间要比阳病的治疗时间长。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就是阴病要比阳病难治。这一点,长期进行中医临床工作的人都有很深的体会。
形体病症比功能病症相对难治。形体病症,相当于西医上说的器质性病变。比如过来两个心慌的病人,其中一人是因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心慌,另一人是因刚才一百米赛跑导致的心慌。想想看,哪一个好治疗?不用我说,地球人都知道是第二个,也许,不用做任何治疗,让这个病人安静一会儿,心慌就会消失。
下部病症比上部病症相对难治。这里所说的“病症”,是病因病机相同而出现的表象。比如同样的水肿,眼脸肿胀要比腿脚肿胀相对的好治一些。
体内病症比体表病症相对难治。这里所说的“病症”,也是病因病机相同而出现的表象。比如同样的寒邪致病,外寒导致的病症,我们发散即可,而内寒导致的病症,则需较长时间的温里才能治好。
脏的病症相对于腑的病症来说较为难治。腑是“传化物而不藏”,只需要消食导滞就能治好,而五脏病变之后,则需较长时间的调治。注意,这里腑的病症指的是“传化物而不藏”的积滞证,并不是胃溃疡、肠癌等本身的破损癌变证。
血和津液的病症比气的病症相对难治。血瘀和痰湿停滞要比气滞难治,血虚和津液不足要比气虚难治。
当我们知道了阴阳病变的治疗难易程度之后,治疗就会胸有成竹,判断预后则是心中有数。和病人交流时就能准确地告知其疗程的长短,以便病人对治疗有个心理准备。
当然,病总是要治疗的,不管是阴病还是阳病,不管是难治还是易治。
上面谈述的是阴阳归属之病,即广义的阴阳病证,下面我说一下狭义的阴阳病证。
狭义的阴阳,就是指物质的阴阳,即“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源自《中医诊断学自学指导》,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在明白狭义的阴阳之前,我们先要知道阴阳盛衰与寒热表象之间的关系。
热胀冷缩,自然之理,而胀大的过程犹如“雾气发散”的过程,收缩的过程犹如“雾气团聚”的过程,所以,从阴阳角度来说,阳多的时候,即“雾气发散”太过的时候,就说明有热存在;阴多的时候,即“雾气团聚”太过的时候,就说明有寒存在,故而《黄帝内经》中就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正常人体之中,阴阳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一样,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多了,阳自然就会减少;如果阳多了,阴自然也会减少,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谈到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相反,当阳虚的时候,阴则增多,阴胜则寒,故而,阳虚就会出现寒象;当阴虚的时候,阳则增多,阳胜则热,故而,阴虚就会出现热象。
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不管是阳胜产生的热还是阴虚产生的热、阴胜产生的寒还是阳虚产生的寒,都是人体感知的热和寒;二是临床上我们一定要清楚寒热的产生是以胜为主产生的还是以虚为主产生的,这点,我们可以根据脉来辨别,脉有力者就是“胜”,脉无力者就是“虚”。
现在,我们就可以用推理的办法来知道人体物质的阴和阳指的是什么了。
首先,我们可以排除这里的阴和阳不是本义上的阴和阳,不是雾气的团聚和发散,因为这些和人体的构成物质不沾边。
下来,我们进行推理:
既然已经排除了阴和阳本义,那么,就只有延伸含义了。前面我们在“人的阴阳划分”中谈过,阴和阳在人体之中表述的是形体与功能,、下与上、前与后、里与表、脏与腑、血津液与气。
那么,阴阳究竟表述的是有关人体的所有的延伸含义还是其中的一部分?
既然“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虚会出现寒象,阴虚会出现热象,那么,人体之中属阳的功能、上、外、后、腑、气哪一种虚能出现寒象?人体之中属阴的形体、下、里、前、脏、血和津液哪一种虚能出现热象?
用排除法判断:气虚会出现寒象;血和津液不足会出现热象。所以,阳虚,有的人会说阳气不足;阴虚,有的人会说阴血不足或是阴液不足。
由此可以得知:阳虚体质,实际上指的是气虚加有寒象之人,阴虚体质,实际上指的是血虚和/或津液不足加有热象之人。
继续推理:由于“气有余便是火”,故而,阳胜,指的就是气滞且有火热之象的病症;阴胜,则是指血瘀或者痰湿水饮停滞且有寒象之症。这里的火热之象,就是人体出现发烧发热火辣辣的感觉;寒象,就是人体出现寒冷凉嗖嗖的感觉。
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阴虚、阳虚,什么是阴胜、阳胜,接下来,我们就要对这些病症进行治疗。
生活当中,我们要把一块土地整平,则需把低凹的地方给填起来,把高凸的地方给铲掉。中医之理就是生活之理,“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就是中医的一个治疗原则。
阴虚者滋阴,阳虚者补阳。
虽然中医里有滋阴药也有补阳药,不过,前面我们谈了阴虚证是血和/或津液不足且出现了热象的病症,阳虚证是气虚且有寒象的病症,故而,治疗阴虚证时,除了应用补阴药之外,我们也可以用药性寒凉的补血药或者补充津液的药物来治疗;治疗阳虚证的时候,除了应用补阳药之外,我们也可以用药性温热的补气药来治疗。
当然,在直接补阴阳的同时,我们还可根据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转化的特点,做到“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就是说在用补阳药治疗阳虚证的同时,少佐一点补阴药,则阳更得补;在用补阴药治疗阴虚证的时候少佐一点补阳药,则阴更得充。
前一段时间有个失眠的病人来找我,说在别人那里喝了一段时间的汤药,里面的酸枣仁用到50克才稍微能睡着,但不用酸枣仁的时候就又不行了。看舌、诊脉,知道是阴虚之后,我说“你的病很简单,简单到一味药就可以治好,不过,中药更多时候讲究的是配伍,我给你开两味药,你拿回家,晚上熬好,临睡前一次性把它喝了,今晚也许就能睡个好觉”。处方为:生地180克,肉桂(后煎)10克。第二天病人告知,昨晚睡的很香,很是舒服。
这里,生地就是滋阴泻火之药,大剂量以增强味之厚,使得滋阴更甚,效果更好;肉桂为补阳药,少佐之后,则“阴更得生”。
阴胜者泻阴,阳胜者泻阳。
前面我们谈了阴胜是指血瘀或者痰湿水饮停滞且有寒象之症,阳胜是指气滞且有火热之象的病症。故而,治疗阴胜证时需用药性温热的活血化瘀、逐痰除湿利水消饮的药物,治疗阳胜证时则需用药性寒凉的理气降气散气之药。
由于阴胜则寒,阳胜则热,根据阴阳的长消和对立制约的关系特点,我们也可以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来治疗:即针对“阳盛则热”的病症,应用寒凉性的药物来治疗,针对“阴盛则寒”的病症,应用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
这个道理很简单,谁都懂,可在生活当中,包括一些大夫在内的更多人很有可能出错,这里,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冬季的感冒,这是一个常见病,根据时令来说,更多的是风寒感冒,根据“寒者热之”的原则,我们要用温热性之药来治疗,可是,有人却偏偏在风寒感冒之后服用“大青叶”之类的寒性药物,结果是一个很普通的感冒,一个礼拜,两个礼拜,甚至一个月都不见好。由于我是民间中医,知道好多病是久治不愈后才找中医看的,这种在其他地方或者自行服用“大青叶”治疗自己的风寒感冒未愈而找我要求喝汤药的人很多。所以,我常给病人说,你们的病更多的是用错药所致的。试想,风寒感冒之后,有谁敢吃冰糕?反正我是不敢。一块冰糕对风寒感冒之人都有很大的伤害,而“大青叶” 类的寒凉之品,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要远大于冰糕对人体的伤害。本来就感冒不适,又用药物再次伤害,病还能好吗?
这里,我劝更多的病人,不要随便用药,如果非要自行用药,则一定要牢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
由于人体的病症是复杂的,更多时候不是单纯的“虚”或者“胜”,故而,在临床上还需注意,偏胜病症中有无偏衰的情况出现,或是偏衰病症中有无偏胜的情况出现。如果有,就要同时应用补泻之法。当然,要有所偏重,比如虚兼胜的,则以补虚为主,泻胜为辅;胜兼虚的,则以泻胜为主,补虚为辅。
在中医诊断学中还提到两个病症,一个是亡阴证,一个是亡阳证,虽然现在在临床上很少见到这两个病症,但是,由于它们都是危重病症,故而,我还是要简单地说一下。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人体构成物质中的阴指的是血和津液,阳指的是气,故而,亡阴证就是体内津液大量耗伤,阴液严重亏损时出现的病症,其临床表现为:汗出如油热粘味咸,呼吸短促,身体怕热,手足温热,躁妄不安,口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干没有津液,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亡阳证就是体内阳气衰竭,终致暴脱之病症,其临床表现就是汗出如水,淋漓大泄,汗冷味淡,肌肤凉,手足冷,面色苍白,呼吸气微,口不渴或者喜热饮,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一般情况下,我们常用生脉散来治疗亡阴证,用参附汤(人参、制附子)来治疗亡阳证。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有关阴阳在经络中的具体运用,会在后面详细谈述的。
4
发表于 2014-3-3 21:18:52 | 只看该作者
姬领会 发表于 2014-3-3 00:22
阴阳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
知识不在于拥有多少,只在于能用上多少。我们掌握中医的理论就是为了中医的临床 ...

感谢分享,希望更多的人尽快步入中医之门。
5
发表于 2014-3-4 07:55:13 | 只看该作者
出版的时候老师通知一下,一定买来学习

点评

据说按计划 3月份差不多能出版那~~  发表于 2014-3-4 23:23
6
发表于 2014-3-5 07:24:12 | 只看该作者
杏林拾珍贝 发表于 2014-3-3 23:55
出版的时候老师通知一下,一定买来学习

阿壮是个好孩子。
7
发表于 2014-3-5 07:43:33 | 只看该作者
老师好,额不是阿壮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08:36:01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4-3-3 21:18
感谢分享,希望更多的人尽快步入中医之门。


谢谢刘老师!
9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08:38:03 | 只看该作者
杏林拾珍贝 发表于 2014-3-5 07:43
老师好,额不是阿壮

呵呵,你们都很好,希望早日有大成。最近时间很紧,病人较多,还需要尽快的写书稿,故而,回复的有点晚,歉。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6:51:07 | 只看该作者
经络不神秘
充满了奥秘的人体经络,在显微镜下也观察不到,然而却又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并且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脉》里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所以,经络,对人体来说很是重要,于是乎有人就说“不懂经络,动手便错”。于是,更多的人在研究经络,有用同位素来测者,有用现代生物物理学来证实者,有想“返观内视”者,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技。结果呢?到现在也没有一个说法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要了解经络,就要先了解经络的起源,就必须要用古人的简单思维来思考。
我们都知道,《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但是,《黄帝内经》里面为什么没有谈到经络的起源?
对于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的这部医学巨著而言,“忘了谈”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故而,《黄帝内经》中没有谈的原因只有两个:一是经络的起源太复杂而谈不清楚;二是经络的起源太简单而不值得谈。
想想看,《黄帝内经》中把相当复杂的天、地、人都谈的很是清楚,难道把经络的起源情况谈不清楚?所以,“忘了谈”这种原因是不存在的。
用排除法,我们可以知道:经络的起源太简单,以至于在《黄帝内经》中不值得谈述。
至于如何简单,别着急,请往下看。
定性而很少定量的中医学
天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活当中,人们经常是一分为二来给事物或现象进行定性,用冷热、深浅、多少、大小、长短、强弱、松紧等词来表述,不过,很少定量,比如:今天天很冷,冷到什么程度,不定量;今天太热了,热到什么程度,不定量;这衣服的颜色很深,深到什么程度,不定量;这衣服的颜色很浅,浅到什么程度,不定量;今天喝水很多,多到什么程度,不定量;今天很少喝水,少到什么程度,不定量;这个光线很强,强到什么程度,不定量;这个光线很弱,弱到什么程度,不定量;这个绳子绑的太紧了,紧到什么程度,不定量;这个绳子绑的很松,松到什么程度,不定量。等等。
来源于生活的中医,就是为生活当中的老百姓服务的,老百姓需要的,就是中医应该具备的。老百姓谈话时只定性而很少定量,那么中医也就紧随之,只定性而很少定量。比如给病人说“把这个药粉拿回家,一次吃一勺子”,他能明白,因为更多时候,成人用的勺子,其大小基本是固定的,但假如你给病人说“把这个药粉拿回家,一次吃5克”,呵呵,普通的老百姓可不知道5克是多少。
中医更多时候是只定性而不定量,如舌淡到什么程度,舌红到什么程度,我们没有具体的定量标准。诊脉也一样,说是脉滑,脉滑到什么程度,我们不能定量表述。
我们更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叫做“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为什么不传量?就是因为中医在更多时候是只定性而不定量。不过,也就是因为中医的不定量,使得后来的中医大夫更具有灵活性,比如根据主证的需要我们用黄芪来治疗:病人的体质不同,用量不同;病情不同,用量不同;地域不同,用量不同;季节不同,用量不同;兼症不同,用量不同。具体病情具体用药,效果更好。
如果要定量,生活当中的人们更多是采用三分法,经常用特别、比较、轻微等词来表述,比如表述衣服脏的程度,则会说“这件衣服特别脏”、“这件衣服比较脏”、“这件衣服轻微地有点脏”等。
中医之理,就是生活之理。更多时候中医也是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常用阴阳两个字来表述。对于需要定量的,也常用三分法,比如把阴分为太阴、厥阴和少阴,把阳分为太阳、少阳和阳明。

点评

胡比  发表于 2014-3-9 10: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0:30 , Processed in 0.07860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