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讨论][转帖]叶天士先生对乌梅丸的理解和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2-29 16:4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天士先生虽然是温病大家,但他对《伤寒论》的理解,对经方的运用都有其独到的地方。以下欲就学习《临证指南医案》后所感受到的叶先生对乌梅丸的特殊理解和其灵动的运用作一小结,由于笔者学识浅薄,还望得到同道们的指正。
  1首先通过两个医案认识叶先生对乌梅丸方剂的理解。
  第一案:选自《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
  徐氏 屡屡堕胎,下元气怯,而寒热久嗽,气塞填胸,涌吐涎沫,乃郁勃嗔怒。肝胆内寄之相火风木,内震不息,犯胃则呕逆吞酸,乘胸侵咽,必胀闷喉痹,渐渐昏迷欲厥,久延不已,为郁劳之疴。此治嗽清肺、重镇消痰,越医越凶。考《内经》肝病主治三法,无非治用治体。又曰:治肝不应,当取阳明。盖阳明胃土,独当肝木之侵侮,所以制其冲逆之威也,是病原治法大略。
  安胃丸,椒梅汤送。
  按:安胃丸其实是乌梅丸加入青皮、白芍、川楝子,本案解释了乌梅丸证气逆和“心中疼热”的由来(以方测证,乌梅丸适用于宋本326条厥阴病的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恕不赘述)——“肝胆内寄之相火风木,内震不息”。本案的相火风木,不是有余之邪,而是内郁之气,所以前医用了两套方法治疗都无法改善。清肺治嗽是见咳嗽、涌吐涎沫、胸闷、喉痹就治肺,不知《内经》所言“五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妙义,后来考虑呕逆吞酸是木火的攻冲,就用黛蛤散之类重镇治肝不效,这时就应考虑是否辨证和治疗上出了问题,“当取阳明”!
  第二案:选自《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
  芮 前议肝病入胃,上下格拒。考《内经》诸痛,皆主寒客。但经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热,故六气都从火化,河间特补病机一十九条亦然。思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以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此脏腑、经络、气血,须分晰辨明,投剂自可入谷。更询初病因惊,夫惊则气逆,初病肝气之逆,久则诸气均逆,而三焦皆受,不特胃当其冲矣。谨陈缓急先后进药方法。《厥阴篇》云:气上撞心,饥不能食,欲呕,口吐涎沫。夫木既犯胃,胃受克为虚。仲景谓制木必先安土,恐防久克难复,议用安胃一法。
  川连 川楝子 川椒 生白芍 乌梅 淡姜渣 归须 橘红
  原注:《内经》以攻病克制曰胜方,补虚益体,须气味相生曰生方。今胃被肝乘,法当补胃,但胃属腑阳,凡六腑以通为补,黄连味苦能降。戴元礼云:诸寒药皆凝涩,惟有黄连不凝涩。有姜、椒、归须气味之辛,得黄连、川楝之苦,仿《内经》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芍药酸寒,能泄土中木乘,又能和阴止痛;当归血中气药,辛温上升,用须力薄,其气不升。梅占先春,花发最早,得少阳生气,非酸敛之收药,得连、楝苦寒,《内经》所谓酸苦泄热也。以气与热俱无形无质,其通逐之法迥异,故辨及之。
  按:此案从后面的续诊(春分前七日)来看当是冬春之交所诊。是时,冬寒未尽,木气欠伸,土气还寒,这是本方的应用特征。基于这种特征,可以解释乌梅丸证的一系列证候。“下之利不止”、“久利”反映了土寒(严格说应是土气不足,水气反侮),由于土不足,除了其所胜之水反侮外,还招来其所不胜的木乘,而出现“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和呕吐等证,木乘土在此不是木的“用”的有余,反而是不足,木气郁结,伤阴化热而见“消渴”、“心中疼热”。立法就是要根据这种特征,温暖寒土,并顺应四时之气,助木气生(伸)发。叶先生此处解释乌梅的用义很特别,是取其“得少阳生气”,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何乌梅丸不用黄芩,因为后者正好可泄少阳之气。需要指出的是,乌梅除了舒展肝气外,还有养肝体之作用,生白芍亦然,故先生每每相配使用。
  2下面继续通过医案领悟叶先生对乌梅丸的运用。
  第三案:酸苦微辛法。选自《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
  朱氏 嗔怒动肝,气逆恶心,胸胁闪动,气下坠欲便,是中下二焦损伤不复,约束之司失职。拟进培土泄木法,亦暂用之计。
  乌梅 干姜 川连 川椒 人参 茯苓 川楝 生白芍
  按:此证较之乌梅丸证,下元更虚,约束失职,故减去细辛、桂枝、附子、当归之辛,以白芍酸敛易当归,并起养营血之功,茯苓淡渗健脾和中。所谓“暂用之计”即指疏泄肝气的药物在以后的治疗中也将改成填补中下焦。
  第四案:辛甘微酸法。选自《临证指南医案呕吐》
  唐氏 动气肝逆,痰性凝寒滞胃,卒然大痛呕涎,乃逆滞上攻也。治肝厥以通例。
  炒黑川椒 乌梅肉 生干姜 川桂枝木 人参 白芍
  按:此案与其说是乌梅丸证,倒不如说更象大建中汤证。此证由于中阳虚衰,阴寒内盛,非大补而虚证不去,非大温而阴寒不除。故当然地弃去苦寒的黄连、黄柏,而用辛辣甘热的川椒、干姜、桂枝、人参温建中焦阳气,由于肝木不甚亢,所以只少许配用乌梅和白芍舒肝。
  第五案:酸甘济阴法。选自《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
  苏五四 向来翻胃,原可撑持,秋季骤加惊忧,厥阳陡升莫制,遂废食不便,消渴不已,如心热,呕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阴胃汁,枯槁殆尽,难任燥药通关。胃属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酸甘两济其阴。
  乌梅肉 人参 鲜生地 阿胶 麦冬汁 生白芍
  按:就对肝脏的治疗而言,此案从前面的助肝“用”为主,一转而成补肝之体。其原因在于“肝阴胃汁,枯槁殆尽,难任燥药通关”,这是叶氏治肝的一个重要原则,肝阴胃汁未伤之时,放胆用刚剂助其“用”,肝阴胃汁受伤,则用柔剂而忌刚。此案虽然秋季木气被金所折,但由于其人素体肝胃阴虚,就只能用此方柔肝润胃了。本方去白芍加小川连,麦冬易麦冬汁,就成了一条酸苦泄热之方——连梅汤,先生取其治疗暑热深入劫阴,症见神迷心热烦躁,寒热麻痹消渴,右脉空大,左脉小芤。
  3小结
  叶先生对乌梅丸证的理解是中下焦虚寒,肝气郁逆犯胃,肝胆内寄的相火风木内扰而形成一系列寒热错杂、气机逆乱、肝阴气血不足的证候。先生每将这条方剂分成四套药物:辛味的附子、细辛、川椒、干姜、桂枝、当归;苦味的黄连、黄柏;酸味的乌梅;甘味的人参。治疗木乘土的思路每每由这四套药物展开,总的说来是以泄肝安胃为纲,药以苦辛为主,酸味为佐,有时从用药层次的不同,还有所发挥,如辛味又可考虑吴茱萸、元胡、半夏、陈皮等,苦味又可考虑枳实、川楝子、黄芩等,酸味的可考虑白芍等,胃虚必用人参,在肝阴胃汁受伤时又重用酸甘养阴,如配生地、麦冬等有时组方思维要作较大变动,如“约束失职”的不用辛药耗散,胃阳虚衰而没有热证的不用苦寒的连、柏,肝阴胃汁枯竭忌用刚药等等。总而言之,选药组方的灵变,在乎医者一心,以对证为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0:03 , Processed in 0.04952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