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熊继柏医案:阵发性胸满气促舌僵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0 16:1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某,男,19岁,门诊病例。

  2007年2月28日初诊:其母代诉,患者在国外留学,因患病严重,特休学回家治疗。不定时出现胸闷,气促3年。每次发作时,家人见其气促,口唇青紫,神志呆滞,家人叫他时总是呆而不语。约数分钟后,症状消失,亦如常人。近数月来,发作频繁,每数日发作1次,甚则日发数次。在国外某医院经详细检查,诊断为癫痫。

  两个月前,患者回国在某大医院再次检查,结论仍为癫痫。详询患者发病情况,答曰:每次突然发作,发则胸中满闷,呼吸急促,舌体僵直,不能说话。另询其神志清醒否?答曰:发作时神志清醒,并不昏迷,从未昏倒。询其发作之时,知道家人问话否?答曰:知道,但因舌僵直而不能回答,因胸闷气促以致身不能动,因此不能有任何动作表示。另询及口苦,口渴而不多饮,喉中多痰。每次发病少则数分钟,多则10余分钟。发作后尚有数分钟时间感觉头昏,胸部不适,呼吸气短。舌苔黄腻,脉滑。

  辨证:痰热夹瘀合阻胸满证。

  治法:清痰热、祛瘀阻、宽胸膈。

  主方:小陷胸汤合二味参苏饮。

  处方:党参10克,苏木10克,黄连5克,法半夏15克,炒瓜蒌15克,石菖蒲10克。10剂,水煎服。

  2007年3月10日二诊:家人诉服药期间仍发病2次,发作时仍然呆滞不能语,但气促减轻,口唇青紫亦见减轻。询患者,自觉胸部满闷亦有所减轻。舌苔仍黄腻,脉细而滑。可见方已对证,再拟前方加味。

  处方:党参10克,丹参15克,苏木10克,黄连4克,法半夏15克,炒瓜蒌15克,石菖蒲15克。10剂,水煎服。

  2007年3月20日三诊:近旬以来发病1次,但胸满、气促、舌僵等症均减轻,喉中痰亦减少,舌苔薄黄腻,脉滑。效不更方。

  处方:党参10克,丹参15克,苏木10克,黄连4克,法半夏15克,炒瓜蒌15克,浙贝母20克,石菖蒲15克。10剂,水煎服。

  2007年4月1日四诊:诉本旬未见发病,病情明显好转,舌脉如前。拟上方再进15剂。

  2007年4月15日五诊:自3月下旬以来,已近1月未见发病,喉中痰涎明显减少,口苦已止,舌苔转薄白,脉细滑。改拟涤痰汤加减,做成丸药,继续服用,并带往国外赴学,以期痊愈。

  处方:丹参100克,石菖蒲60克,炙远志50克,陈皮50克,法半夏50克,茯苓50克,胆南星30克,枳实40克,炒瓜蒌60克,浙贝母60克,甘草20克。合碾细粉,和蜜为丸,如黄豆大,早晚各吞服30丸。

  按:中医认为,痫证的发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昏倒时喉中往往发出叫声为主症特点。本案患者的发病虽为猝然发作,但发作时并无昏倒及抽搐,而是以胸满、气促、舌僵不语、神志呆滞为主要症状特点。然其发作时伴见口唇青紫,又见喉中多痰,舌苔黄腻,因之辨为痰瘀合阻之胸满证。

  《金匮要略》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无寒热,……为有瘀血。”针对痰热结聚胸膈,故取小陷胸汤主治;针对瘀阻胸肺,故取二味参苏饮主治。辨证施治,因证选方,因方遣药,是中医治病取效的关键。
2
发表于 2014-1-11 06:26:35 | 只看该作者
   诊断准确 痰热挟瘀,方用丹参,石菖蒲,苏木以解瘀滞是可以的,但此病用药近30天患者19岁,似乎治疗时间长了些。 对应于张仲景的方子,应该是瓜蒌薤白白酒汤,因为痰“热”,故薤白不可用,但其激荡之性的白酒的特征没有在方中体现出来, 故我认为应该在此方的基础上,琢加,冰片,薄荷冰,其效果会更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4 07:12 , Processed in 0.04961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