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95|回复: 8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论-----对哲医观点的支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3 17:5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五章 经络论

    经络,是《内经》构建的人体生理病理在空间上的联系机制。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调节人体各个部位阴阳的,使之维持在常规的平衡的状态。经络论,把人体分成几个空间区块,这些区块的差别在于它们的阴阳强度不同,即它们的阴阳比值不同。这些区块的命名采用了“三阴三阳”,《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经络论,分为“六经说”、“十一经说”、“十二经说”,其基础是“六经说”。

                    第一节 六经说

    六经说,主要见于《素问•阴阳离合论、热论》、《灵枢•根结》等篇章。

    六经所“行”的是先天之“气”,这里所说的“气”,就是对先天阴阳的调节,即无序化与秩序化的平衡状态;所说的“行”,就是说先天之气是运动着的。

    因为,先天之气的运动是不循环的,就像植物生长由下而上那样,所以,《内经》阐述六经时用植物作比喻,而阐述十一经与十二经时则不用。六经说只讲足三阴和足三阳,左右各十二条经脉,皆起于足而上行至头。六经皆为阴,三阴经就像植物的根,是“未出地者”,为“阴中之阴”;三阳经就像植物的芽,是“则(才)出地者”,为“阴中之阳”。

    运动在六经之中的先天之气,联系方式有三:一是表里关系,即“外者为阳,内者为阴”;二是开、阖、枢的关系,刘衡如据《灵枢经》传本《九墟》校“开”为“关”,当从之;三是阴阳各自的量化关系,即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阴为三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为一阴。《素问•阴阳离合论》阐述的六经之间三种关系的相互组合,可以用一个正方形的六面体来表示。正方体的相对的两个角定为上下两极,在上的三个面依一阳、二阳、三阳旋转,在下的三个面与一阳相对的面为一阴,与在上的三个面反旋为二阴、三阴。这样,凡是上下相对的两个面即为三阴三阳经的表里关系;在三个维度(互成90°)上的两个折面分别为三阴三阳经的的关、枢、阖关系。

    六经的阴阳表里关系并不依一二三相对为表里,而是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阳明为表、太阴为里,少阳为表、厥阴为里;六经的阴阳关、枢、阖关系,直接用于辨证,《灵枢•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六经的阴阳一二三关系,与“六经抗病机制”有关。此机制启动后,一曰一经,六曰一周,经数周而渐停。若受寒之人六经不虚,则在这个过程中,无任何症状表现而寒邪自去;若某一经虚,则在该曰发病而出现该经脉证。《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曰,巨阳受之……二曰阳明受之……三曰少阳受之……四曰太阴受之……五曰少阴受之……六曰厥阴受之”,是一种根据受寒至发病天数来辨证的方法,十分准确。因六经所行的是先天之气,故此机制与先天阴阳有关。若从现代医学考虑,它有可能是“潜伏期”,正是“经络实质研究”的课题之一。“潜伏期”之说,仅仅是一种猜测,但无论结论如何,都不影响中医理论的自洽性。

                    第二节 十一经说

    十一经说,主要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臂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阴阳系曰月》等篇章中亦有所反映。

    十一经说,是由六经说发展而来,其发展方式有两种,一是合于“天五地六”之数;一是合于“五脏六腑”之数。前者,仍然是六经说,手经被看作是六经的络脉,所谓“六经络手”,其行走方向与六经一样不分阴阳顺逆而皆从末端向心而行;后者,重在脏腑,应看作是十二经说的肇端。

                    第三节 十二经说

    十二经说,主要见于《灵枢•经脉》。该篇详细地阐述了十二经的循行路线及病症,是经络论中最完整最系统的论述,所以,常常被视为经络学说的全部内容,“经络实质”研究者也将其作为研究的标的。其实,它只是经络论中的一个部分,若用孤立、简单、直观的思维去认识它,把“经络”当成西医理论中的一个系统,就很自然了。

    十二经说是由十一经说发展而来的,其发展的方式是,手少阴心经中的一条支脉分出,称为手心主经,以后又把它称为手厥阴心包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因为经络的功能是调节各个部位阴阳的,而阴阳本身有一种对称性,分出这一经与足厥阴肝经上下对称,就更便于掌握它们的阴阳关系。那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呢?这不是任意而为的,客观上只能从手少阴心经分出这一支。六经用三阴三阳命名,就是因为它的阴阳强度不同,每条经脉虽然是在阴阳相同的一个区块内,但这种“相同”是相对的,是相对于其它区块而言的。在同一个区块中的不同部位,其阴阳强度还是有差异的。例如,同是太阳经,手太阳因其在上,上为阳,相对就比足太阳的“阳”要强一些。因为,手五经中只有手太阴与手少阴两个阴经,手少阴的“阴”要比手太阴的“阴”弱,而足厥阴在足三阴中其“阴”是最弱的,所以,就可以从手少阴中分出一支与足厥阴相对应。

    十二经与六经不同,是调节后天阴阳的,它起于中焦循环而行,伴行营卫,内行气血。这个“气血”概念须与形器论中的“宗气”、“血”的概念加以分辨,经络中的“气血”只是阴阳的代称,是流动的阴阳。因为,经络是调节阴阳的,而阴阳又无流动之义,故用可流动的“气血”代之。关于《灵枢•五音五味、九针论》《素问•血气形态》中三阴经与三阳经血气多少是“天之常数”即自然状态之意的论述,在针刺时,多气者出气,多血者出血;少血者恶出血,少气者恶出气,从《灵枢•骨度》“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可知气血多少之论,是为针刺而设,即刺某经时因其所经之处血管浮大易出血是正常的,刺某经时因其所经之处血管细小不易出血可强刺。这里所说的“气血”,既不是经络论亦非形器论中“气血”的概念,只是针刺时所出现的现象,不要因此气血多少的论述而使理论框架的概念模糊。

    至于“奇经八脉”,则是十二经的重要支络,贯穿于几条经脉之间,调节各经阴阳,有其“调水渠”的特殊重要性。

    十二经经络论还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别。十二经调控形器论中的经筋与皮部,经别只贯通表里二经,又称“六合”。经络是人体生理病理在空间上的联系机制,其生理作用与病理表现还是通过形器论中的形体、器官表现出来,如,十二经筋的“筋”还是形器论中的代表运动功能的筋,只是不同部位的筋分别受十二经的调控,经络本身的功能也只是一个“通”字,通与不通则生理与病理表现则不同。经络与藏象的联系则是厥阴为木、少阴与少阳为君相火、太阴为土、阳明为金、太阳为水。

    十二经与十一经、六经所行的路线是相同的,只是行走的方向不同,也就是说,同一经脉既调先天阴阳也调后天阴阳。

                 第四节 经络实质探讨

    针刺的临床疗效有目共睹,其经络现象也被现代科学所证实,说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虽然对“经络实质”进行了大规模研究,但是其各种假说尚难自恰,说服于人。

    通过对经络现象的观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经络具有随季节浮沉的特点,这对任何有形质的组织器官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它不可能具有现代解剖学意义;二是,手三阴经与足三阳经各自具有先后天两种相反的走向,因此,经络也不可能是某种流动的物质,也就是说在现有的西医理论框架中找到它是不可能的;三是,经络具有幻肢痛的现象,因此,被截断的肢体也不会再具有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说在现代物理学中找到“场”类存在也是不可能的。

    笔者提出一个假说:经络应该是一种“影子”,是大脑中某个“事件”通过神经为媒介,投放到全身的一种“影子”。这个事件,并非大脑中的某种组织结构或某种功能,而是个体进化(发育)过程在大脑中的“存档记录”。也就是说,经络论中的六经(十一经)应当是个体进化(发育)的路线图,保存在大脑中,需要时就调用。因此,笔者倾向于把《内经》固有理论与信息学、脑科学及组织胚胎学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不是专门从事经络专项研究的,也没有财力从事这项研究。提出这个假说,只是一种猜测,但愿不会给研究者以误导。

                      小     结
    经络论,是从空间的角度观察人体,经络,是人体阴阳属性不同的各个空间区块,用三阴三阳命其名。

    经络的作用是调节各部位之间的阴阳状态,而阴阳概念又不含流通之意,所以以“气血”代之,“气血”就是在经络中流动的阴阳,经络论中除经络、气血外无其它概念,其功能也只是一个“通”字。经络论分六经说与十二经说(十一经说是过渡阶段),二者走向不同,作用也不同,六经调先天之气,十二经调后天之气。至于“奇经八脉”则是经络之间的“调水渠”。

    经络实质研究长期未果,其原因就在于未明经络学说的本意,不顾“学说”径取“经络”,研究目标模糊。若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经络很可能是大脑中无形态的信息影像结构,就像windows 一样。探讨经络实质似乎应当从组织胚胎学、脑科学与信息学入手。

    经络的“六经抗病机制”是确实存在的,此机制调节六经所行的先天之气,即先天阴阳。

    若用现代医学解释,它就像“潜伏期”。如何理解经络的空间机制与“潜伏期”的时间机制,这就要充分认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现代科学认为时间是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或称时间是空间的一种运动方式。这样就不难理解,经络的空间是做时间运动的。
2
发表于 2013-12-13 20:4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3-12-13 16:43 编辑

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及其循环路线的错误      


先看前人对经络的认知:

1、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 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 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足大趾< 足厥阴肝经> 肺中<手太阴肺经

2、十二经分布规律: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
       “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内经.灵枢·经脉》
       1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2  、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
       3  、胃足阳明之脉、、、下膈,属胃,络脾;、、、
       4  、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
       5  、心手少阴之脉、、、下膈,络小肠、、、
       6  、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
       7  、膀胱足太阳之脉、、、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8  、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
       9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10、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11、胆足少阳之脉、、、贯膈,络肝,属胆,
       12、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


再说我的论据:
一、十二经是由五行学说再加变通而套生出来的。
    因五脏配五腑之和等于10,无法与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总数的12相对应,故将“孤之腑”“三焦”拉上凑数。     但还欠少了一个脏,即又牵强地将 “心之包膜”算做一个脏来填空缺。



二、十二经循行路线、乃至相互顺接的内容,是通过临床所见、、猜测、艺术加工等形式,人为地编制而成。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证实:
        1
、脾脏具体所指至今都不明了,其经络起止,就无从谈起。
        2
、如果说心包络能算一经的话,那么,肾包络呢?肝包络呢?而胸腔则更不应该遗漏。
        3
、胆囊不过是替肝脏贮存胆汁的一个囊而已,其自然不能与心、肺、肝等脏器“同起同坐”。
        4
、三焦具体所指是模糊的,却能绘出个“经”来,的确是牵强。
        5、大脑如此重要器官,竟然没进入“五行学说”所规定的“经”的范围。
        6、胆囊、膀胱、一个肾等脏器切除后能生存,就说明十二经循环圈是不符合实际的。
    7、伤残后,少一条胳膊少一条腿的人,也能生存,也同样证明十二经循环圈不存在。


       综上所述,经络是存在的,是目前已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的集合。针刺的作用,恰恰就在于用各种针刺手法,通过上述诸系统对人体进行多向调节,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但由五行学说等演绎出来的,并经过人为编制而成的“十二经及其循行路线”,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


       毫无疑问,在科学不发达时期,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淋巴等系统没发现之前,无法弄明白与其对应的生理、病理现象,但能用唯物辩证法做出了客观地认识,将中医理论从“神学”、“玄学”中脱离了出来,使中医学沿着科学的道路向前迈进,单就这一方面的成就而言,在历史上经络学说所起的作用无疑是伟大的。
       因此,坦率地说,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决不是苛求古人,之所以一定要改正其错误,只是为了有利于今后的中医学的“”的发展。如果先人们在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

点评

仁海啊,能否解答: 一、经络学说,能够发现穴位(当然不是所有的穴位都属于经络学说),有关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理论怎么没有发现穴位呢? 二、针刺疗法,能够调节神经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14 23:05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23:05:47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13 20:41
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及其循环路线的错误      

先看前人对经络的认知:

仁海啊,能否解答:

一、经络学说,能够发现穴位(当然不是所有的穴位都属于经络学说),有关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理论怎么没有发现穴位呢?

二、针刺疗法,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有关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集合的怎么指导的针刺疗法?
4
发表于 2013-12-15 20:50:29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4 15:05
仁海啊,能否解答:

一、经络学说,能够发现穴位(当然不是所有的穴位都属于经络学说),有关神经系统 ...

仁海从来就没有认真研究过中医经络学说,只是凭主观臆断推论否定经络,这是当今浮躁心态的缩影。
5
发表于 2013-12-15 21:05:23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5 16:50
仁海从来就没有认真研究过中医经络学说,只是凭主观臆断推论否定经络,这是当今浮躁心态的缩影。

有什么证据呢?
6
发表于 2013-12-15 21:07:10 | 只看该作者
太白侠 发表于 2013-12-14 19:05
仁海啊,能否解答:

一、经络学说,能够发现穴位(当然不是所有的穴位都属于经络学说),有关神经系统 ...

请稍等一下,咱们会专门讨论。

点评

仁海啊,这个“稍”是多长时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2-24 11:11
7
发表于 2013-12-15 22:00:17 | 只看该作者

你看人家哲医,为了研究经络读了多少书啊,你通读过《内经》吗?
8
发表于 2013-12-15 22:16:44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5 18:00
你看人家哲医,为了研究经络读了多少书啊,你通读过《内经》吗?

我没见过内经。哪象您满腹经纶、饱读诗书,完全有资格做人云亦云的复读机哟。
——如此读书,还不如不读。
9
发表于 2013-12-16 06:47:48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3-12-15 14:16
我没见过内经。哪象您满腹经纶、饱读诗书,完全有资格做人云亦云的复读机哟。
——如此读书,还不如不读 ...

《内经》都没有读过,就更不要说《甲乙经》了。不要因为看过几本西医书,就以西医为标准,轻易否定中医的五行、经络学说。要向哲医学习,多读书,深入研究中医。
10
发表于 2013-12-16 08:48:11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12-15 22:47
《内经》都没有读过,就更不要说《甲乙经》了。不要因为看过几本西医书,就以西医为标准,轻易否定中医的 ...

铁兄读过内经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4 12:55 , Processed in 0.0597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