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3-12-13 16:43 编辑
由五行学说演绎出来的十二经及其循环路线的错误
先看前人对经络的认知:
1、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 鼻翼旁<足阳明胃经>足大趾端< 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足大趾< 足厥阴肝经> 肺中<手太阴肺经
2、十二经分布规律: 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上肢是指屈侧)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上肢是指伸侧)的称阳经,属腑。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第二: “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
《内经.灵枢·经脉》 1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2 、大肠手阳明之脉、、、下入缺盆,络肺、、、 3 、胃足阳明之脉、、、下膈,属胃,络脾;、、、 4 、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 5 、心手少阴之脉、、、下膈,络小肠、、、 6 、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 7 、膀胱足太阳之脉、、、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8 、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 9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10、三焦手少阳之脉、、、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11、胆足少阳之脉、、、贯膈,络肝,属胆, 12、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
再说我的论据: 一、十二经是由五行学说再加变通而套生出来的。 因五脏配五腑之和等于10,无法与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总数的12相对应,故将“孤之腑”“三焦”拉上凑数。 但还欠少了一个脏,即又牵强地将 “心之包膜”算做一个脏来填空缺。
二、十二经循行路线、乃至相互顺接的内容,是通过临床所见、、猜测、艺术加工等形式,人为地编制而成。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证实:
1、脾脏具体所指至今都不明了,其经络起止,就无从谈起。
2、如果说心包络能算一经的话,那么,肾包络呢?肝包络呢?而胸腔则更不应该遗漏。
3、胆囊不过是替肝脏贮存胆汁的一个囊而已,其自然不能与心、肺、肝等脏器“同起同坐”。
4、三焦具体所指是模糊的,却能绘出个“经”来,的确是牵强。 5、大脑如此重要器官,竟然没进入“五行学说”所规定的“经”的范围。 6、胆囊、膀胱、一个肾等脏器切除后能生存,就说明十二经循环圈是不符合实际的。 7、伤残后,少一条胳膊、少一条腿的人,也能生存,也同样证明十二经循环圈不存在。
综上所述,经络是存在的,是目前已知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肌肉组织等等功能的集合。针刺的作用,恰恰就在于用各种针刺手法,通过上述诸系统对人体进行多向调节,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但由五行学说等演绎出来的,并经过人为编制而成的“十二经及其循行路线”,事实证明是不存在的。
毫无疑问,在科学不发达时期,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淋巴等系统没发现之前,无法弄明白与其对应的生理、病理现象,但能用唯物辩证法做出了客观地认识,将中医理论从“神学”、“玄学”中脱离了出来,使中医学沿着科学的道路向前迈进,单就这一方面的成就而言,在历史上经络学说所起的作用无疑是伟大的。 因此,坦率地说,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决不是苛求古人,之所以一定要改正其错误,只是为了有利于今后的中医学的“质”的发展。如果先人们在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