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连载——43——哲医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2 21:2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2-12 13:27 编辑

【4】中医学的古文献资料表明,经络系统最初的框架是十二经的“根结”。在“根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丰富、逐渐完善,形成了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复杂体系。在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逐渐形成复杂体系的过程中,古代医家根据“阴阳”和“三阴三阳”的哲学原理,对“经络”的演绎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不断充实和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容,充分发挥了经络的作用。比如,除二十八经、十二经、六经、表里、“开合枢”等多种形式的演绎之外,针灸学领域开创的子午流注、灵龟八法、以及腧穴的井、荥、输、经、原、合等,都与“经络”的演绎密切相关。但是,近代以来,由于逐渐埋没了经络学说的真面目,经络学说没再充实演绎方面的内容。实际上,按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根据“阴阳”和“三阴三阳”的哲学原理,“经络”的应用是很灵活的,可以不断充实和丰富,可以修改或调整,也可以演绎。古代医家就是这样做的。比如,腧穴的井、荥、输、经、原、合,都是在四肢远端呈向心性分布,代表气血由浅入深的流注次序。但是,这种流注次序,与“经”和“经”之间互相交接的次序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有的完全相反。所以,很明显,这又是一种演绎的形式。再如,《难经》说:“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其中,所谓“脉有三部”,是寸、关、尺“三关”,古称“三部”。所谓“部有四经”,意思是说,左右两侧的寸关尺三部都对应着四经。即:左寸部对应着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右寸部对应着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合起来则为四经。左关部对应着足厥阴经和足少阳经,右关部对应着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合起来也是四经。同理,尺部也对应着四经。显然,十二经和寸关尺三部的这种对应关系,与十二经在四肢的具体分布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按阴阳五行的哲学原理演绎出来的对应关系。十二经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以及“五行子母更相生养”的原理,为演绎十二经与寸关尺三部的对应关系奠定了基础。历史已经证明,古代医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开创的诊脉方法,确有诊断意义,可以满足临床,故沿用至今,成了临床各科通用的诊脉方法。这说明,充分利用“经络”的演绎作用,可以开拓“经络”的应用范围。
       三,经络的联系作用
       【1】“经络”的概括作用和演绎作用,主要是“阴阳”和“三阴三阳”的哲学原理决定的。“经络”的联系作用,是“经”和“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阴阳和三阴三阳”原属古代哲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是古代医家按“阴阳和三阴三阳”的哲学原理创建的。如《灵枢•经别篇》明确指出:“六律建阴阳诸经”。所谓六律,即“三阴三阳”的形式。因此,必须弄清“经”与“阴阳”和“三阴三阳”的关系,才能充分理解“经络”的联系作用是“经”和“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时,是以“三阴三阳”为“经”,即把“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命名为“六经”,再以手足相配,为手六经和足六经,合起来则为十二经。“经”的分支是“络”。奇经八脉也是如此,是以“阴”和“阳”命名,补充十二经的缺陷和不足。比如,任脉总司阴经,分布在人的前正中线;督脉总司阳经,分布在人的后正中线。再如,阴跷、阳跷、阴维、阳维等,都是按“阴”和“阳”命名。因此,在经络学说的系统理论中,所谓“少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阳经、太阳经、阳明经、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以及十二经“别出”的正经”等,其实质都是“经”。“经”是直行的主线,故有联系作用。各“经”的支线都是“络”,或称分支,故也有联系作用。“阴阳”和“三阴三阳”与“经”的关系,是“阴阳”和“三阴三阳”为古代医家创建“经”提供了哲学的基本形式、系统方法和名称,明确了“经”的数量和各“经”的阴阳属性。各“经”的阴阳属性与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决定了各“经”的起止和主干的分布。经络系统的复杂体系,是以十二经的主干为基础,逐渐充实、逐渐丰富、逐渐完善而成的。在经络学说逐渐形成复杂体系的过程中,经与经之间、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脏腑与组织器官之间、腧穴与腧穴之间,都可以用“经”或“络”互相联系。因此,“经络”既有“阴阳”和“三阴三阳”的概括作用和演绎作用,也有“经”和“络”本身的联系作用。
       在古代,所谓“经”,都是按系统方法创建而成的。“经”是直行的主线,也可以说是纵行的直线,或称主干。与“经”相对应的是“纬”,“经”和“纬”纵横交错,合称“经纬”。经络系统的“络”相当于“纬”,“经”和“络”合称“经络”。此外,古代的“经”还有一些引申义。比如,古人云:经者,径也,入道之通途也;经者,经纬也,以种种理令万事经纬分明,有条不紊也;经者,常也,历万世而不变之真理也;经者,线也,贯串种种事理以成文者也;犹木匠之绳墨,立定规矩方圆,以楷定正邪也。这是“经”的基本内涵和“经”本身的主要作用。所以,“经”的实质是直行主线,有联系作用。“络”的实质是“经”的分支,或称支线,隶属于“经”,也有联系作用。
       “经”在古代的应用很广,都是各学科创建的。不仅医学领域创建“经”,其他领域也创建“经”。比如,“十二经水”是古代地理学领域创建的。子午为“经”卯酉为“纬”是古代天文学领域创建的。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近代天文学创建的。此外,古代木匠制定“规矩方圆”时的绳墨,也称之为“经”。古人织布时,也分“经线”和“纬线”。纵行而长的主线为经线,横行于主线之间的为纬线。这说明,不同学科或不同领域的“经”是按不同的方法或不同的形式创建的。比如,古代地理学领域的“十二经水”是以“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灵枢•经水篇》。古代天文学领域是以“子午为‘经’,卯酉为‘纬’,虚张为‘经’,房昴为‘纬’”,《灵枢•卫气行篇》。近代天文学领域是以“南北极的连线为‘经’,经线的垂直线为‘纬’。中医学领域的“经”比较复杂,是按“阴阳”和“三阴三阳”的哲学原理创建的,以六合和八方为基本形式。“经”的分支称“络”没称“纬”。因此,中医学领域的“经”和“络”,相当于天文学领域的“经”和“纬”。“经”和“纬”有联系作用,“经”和“络”也有联系作用。
       【2】“经络”的联系作用,是通过“经”和“络”的联系,把人的肌表、腧穴、头颈、胸腹、躯干、四肢、脏腑、五官九窍、血脉、气脉、、肌肉、筋、骨等,都互相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联结成整体,并与天体运行、河流分布、五运六气、一年四时、十二月、十二节、十二气、十二辰、方位、空间等建立对应关系。这是中医学在“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对人体和天地自然进行综合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阴阳五行和经络与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互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就是在“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对人体和天地自然进行综合研究。通过“经”和“络”的联系,才能把人的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按阴阳属性和生理病理特点分成系统,才能联结成统一的整体,才能与天地自然建立对应关系。因此,“经络”的联系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在脏腑学说中,脏与脏之间、脏与腑之间、腑与腑之间、脏腑与组织器官之间等,都是用“经”和“络”互相联系,并且,脏腑学说阐释人与天地相应、阐释人的气血运行规律、阐释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功能上的互相协调、在病理变化上的互相影响等,都离不开“经”和“络”的联系。
       【3】中医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脏腑学说的系统理论,当时,生产力和科技条件都很差,先进的医疗设备几乎没有,中医学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形成脏腑学说的系统理论,主要是根据医疗实践经验的系统归纳和总结,其次是整个观念、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的指导作用。因此,“经络”的联系作用,对脏腑学说形成系统理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按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根据“经”和“络”的实质,应该明确指出,“经络”与人体各部位、各脏腑组织器官和各腧穴的联系,不是单纯解剖学意义上的联系,而是解剖、腧穴、生理、病理、脏腑功能、病理变化、阴阳属性、相互关系、相互影响、以及气脉和血脉的分布规律、气血运行规律、医疗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人与天地自然的对应关系、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基本形式等各方面综合在一起的系统表现形式。其中,各“经”的主干,主要以阴阳属性、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大气脉的分布为基础。各“经”的复杂联系,是在“主干”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丰富、逐渐完善的。历史可以证明,经络系统最早的主干是各“经”的“根”和“结”,“根”和“结”是经络系统最初的基本框架,因此,经络系统与人体各部位、各腧穴和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是在“根”和“结”的基础上逐渐充实、逐渐丰富、逐渐完善而成的。比如,在针灸学的发展史上,腧穴是逐渐发现的,经络系统最早的框架与腧穴的联系很少,归经的腧穴是逐渐充实的,在逐渐充实的过程中,不仅对归经的腧穴作过修改和调整,也对经络的联系作过修改和调整。《灵枢》、《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针灸逢源》等针灸学文献的记载可以说明这一点。再如,《内经》和《内经》以前的文献记载可以证明,十二经与脏和腑的联系,是先完成了十个经与十个脏腑的联系,最后才完成了手少阳经与三焦的联系和手厥阴经与心包的联系。总之,古文献的记载和大量事实说明,“经络”与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不是单纯解剖意义上的联系,而是古代医家按照创建经络学说时的系统方法逐渐充实、逐渐丰富、逐渐完善而成的。
       【5】“经络”与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复杂联系,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期间形成的。此后,汉、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稍有调整。“各”经与腧穴的联系,曾多次修改和调整。比如,《内经》成书时明确了161个,从《内经》以后,历代都有补充,到清代《针灸逢源》问世时仍有补充,达到361个。在此期间,《十四经发挥》作的修改和调整最有影响,一直通用到现在。
       中医学的发展史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学逐渐进入鼎盛发展的历史时期,在此之前,历代医家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医药卫生知识,为古代医家创建经络学说奠定了基础。并且,经络学说在逐渐形成复杂体系的过程中,吸取了古代哲学、自然、地理、天文、历法、音律、数学等多学科的思想精华和先进经验,此后,又经过历代医家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这说明,“经络”与腧穴和人体各部位、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凝聚了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医疗实践经验和医学知识,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生命信息和宇宙信息。因此,“经络”的联系作用,比单纯的解剖学联系更有理论上的系统性,更有生理病理基础,更有临床指导意义。比如,肺和大肠在解剖学上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生理和病理上,确实有互相协调和互相影响的关系,因此,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与肺和大肠的联系,确实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再如,心和小肠在解剖学上也没直接联系,但在生理病理上,若所欲不遂,心情不疏畅,情绪郁结,确实影响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出现小便赤涩或小便灼痛的症状。并且,用清泄心火的治疗方法,确有显著疗效。因此,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与心和小肠的联系,也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并且,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与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复杂联系,都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础,这都说明,“经络”的联系作用对临床各科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四,经络的临床作用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在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指导下对人体和天地自然进行综合研究,因此,“阴阳五行”和“经络”,对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针灸、药物等各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经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括人体的肌表和脏腑组织器官
“经络”有广泛的概括作用和普遍的联系作用。用“经络”概括人的肌表和各脏腑组织器官,以及“经络”与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为“经络”对临床各科的指导作用奠定了基础。经络系统所概括的脏腑组织器官越多,联系越广,经络学说的内容越丰富,对临床各科的指导作用就越大。经络学说之所以对临床各科都有指导作用,就是因为经络系统概括了整个人体的各部位、各种结构和各脏腑组织器官。并且,在此基础上,“经络”与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具有普遍性的联系,这为“经络”在临床各科都有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经络”对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概括,不是一种简单的划分,而是按阴阳属性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特点,经过系统认识,按系统方法,确定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在归“经”的基础上,才能确定“经络”与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因此,“经络”对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概括,以及“经络”与人体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是在系统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而成的。比如,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都有概括作用,但人的肌表主要用十二经概括,而不是用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概括。用十二经概括人的肌表,十二经的每一“经”都概括着肌表的一定区域,手阳明经和足阳阳经概括的肌表合称“阳明皮部”,手太阴经和足太阴经概括的肌表合称“太阴皮部”,手太阳经和足太阳经概括的肌表合称“太阳皮部”,手少阴经和足少阴经概括的肌表合称“少阴皮部”。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概括的肌表合称“少阳皮部”,手厥阴经和足厥阴经概括的肌表合称“厥阴皮部”。十二经的“皮部”合起来,就是整个人体的肌表,统称“十二皮部”。并且,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都能概括腧穴,但元代以后对归经的腧穴作了修改和调整,不再是每一“经”都有归经的腧穴,而是归了十四经,称十四经穴,这是在系统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的。再如,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人的各部位和各脏腑组织器官,有的可以划分“阴阳”,有的在划分“阴阳”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划分“三阴三阳”,奇经八脉可以体现“阴”和“阳”的概括作用,十二经可以体现“阴阳”和“三阴三阳”的概括作用,十二经和奇经八脉合起来,可以概括整个人体的复杂体系,并与天地阴阳相对应。这都是在系统认识的基础上按系统方法逐渐完善的。
       用十二经和奇经八脉概括整个人体的复杂体系,每一“经”都概括了一定的部位和脏腑组织器官,等于将整个人体分成了若干系统,并与天地阴阳相对应,便于进行综合研究,便于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阐释和说明,便于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经络”对中医学的临床各科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148——152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0:18 , Processed in 0.0533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