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天寒——论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连载—7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16 21:0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1-16 13:10 编辑

(二)六腑咳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总称六腑。它们总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消化饮食物,输出营养和排泄糟粕,运化水津和疏通水道等有关饮食消化方面的活动。故《素问•五脏别论》篇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六腑以通为用,宜通不宜塞,若邪郁六腑,气机失畅,影响肺气的肃降,均可发为咳嗽。如胆热迫肺,或胆气不足,致使肺气不利,清肃失常,则为胆咳;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若邪郁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迫肺,肺气不降,则为胃咳;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职司传导,赖肺气肃降得以通达,若大肠实热,循经上逆,迫肺而咳,发为大肠咳;小肠胃盛胃中水谷,职司分化清浊,若分清泌浊功能障碍,水湿内停,上渍于肺,则为小肠咳;膀胱与肾相表里,水液赖肾阳之气化而得以调节,同时通过膀胱气化而排尿,从而对调节水液代谢发挥重要的作用,如膀胱气化不利则可间接影响肺气肃降,发为膀胱咳;三焦为气化津液,有疏通水道,运化水谷精微,调整全身气化的作用,若邪郁三焦,三焦气化失司,肺气肃降受阻,亦能引起咳嗽。如此等等,皆为六腑功能失调所致的咳嗽,统称六腑咳。
       六腑相通,脏腑相连,五脏相关,六腑受病,可影响五脏,五脏受病亦可影响六腑,所以临床脏腑兼病屡见不鲜,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移于大肠,可引起大肠实热症,同样,大肠有热,也能影响肺的主气功能,出现咳喘等肺热证。
       兹根据六腑咳的不同表现,分述于后:
       第一节胆咳
       胆附于肝,为六腑之一,但因其贮存胆汁而不容纳水谷,故又把它列入“奇恒之府”。
胆有贮藏与排泄胆汁的作用,故《灵枢•本输篇》说:“胆者,中精之府”。张景岳也说:“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精之府。”这里所说的“清净之液”,即是胆汁。盖胆汁虽藏于胆,实则来源于肝,故《脉经》说:“肝之余气,泄于肝,聚而成精”。贮藏于胆府之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若邪郁胆腑,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受阻,气机升降失调,影响肺气的肃降,即能引起咳嗽。
胆在精神意识方面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的决断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主诗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腑之间的互相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若胆气怯弱,疏泄失职,影响肺的主气功能,肺气逆而不顺,发为咳嗽。
       [病因病机]
       胆咳的发生,与六淫、七情相关。胆禀春木之气,其性刚直,故在病理上多表现为阳亢火旺之证,以实证、热证居多,其病因有:
       一、六淫侵袭。肝与胆相表里,同为相火之脏,故感邪后易化热入里。若六淫外侵,入里化热,热扰胆腑,胆火上逆迫肺,肺气失于宣散,即可引起胆热咳嗽之症。叶桂“少阳郁热,上逆于肺,证见两寸脉大,咳甚脘闷,头胀,喉痒……”即是对此类胆咳的祥细描述。
       二、七情内伤。胆性刚直,豪壮果断,与肝共司疏泄,肝胆两者的功能相互结合,相互为用,人的精神意识才有正常的表现。故张景岳:“胆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互济,勇敢乃成。”若卒受惊恐,胆气受伤,影响气机升降出入,可以引起咳嗽。如情志不遂,或忧思恼怒,致使肝胆疏泄失常,郁而化火迫肺,亦能引起咳嗽,正如李冠仙所说:“肝气上逆,必夹胆火而来,平其胆火,则肝气亦随之而平”。
肝与胆合,临床若肝咳不已,常传于胆,由于胆内藏胆汁,咳逆则胆汁外溢,所以《素问•咳论》篇说:“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分类证治]
       胆咳的发生,与肝胆疏泄功能失常关系密切,临床有虚实二证,但以实证居多。肝胆相表里,两者病变常相互影响,故胆咳的辨证和治疗,当与前面肝咳的证治联系起来。现就胆咳的辨证论治,分述如下:
       1、胆火迫肺,清肃失常
       临床表现:咳嗽气逆,痰多而黄,头目眩晕,口苦咽干,呕吐苦水,胸胁满痛,或寒热往来,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证候分析:肝与胆相表里,同为相火之脏,若邪扰胆腑,极易入里化热,胆热上逆冲肺,迫肺而气逆不顺,故咳嗽气逆;胆火灼津为痰,故痰多而黄;胆火上炎,清窍被扰,故头目眩晕;邪热熏蒸,胆热上腾,故口苦,呕吐苦水;足少阳胆经之脉布胸胁,邪热侵犯胆经,经气不舒,故胸胁满痛;少阳为半表半里,邪客于此,则寒热往来;胆实气郁,疏泄不利,故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胆火内盛之象。
       治疗大法:清胆泻火,肃肺止咳。
       常用药物:龙胆草、梔子、黄芩、青蒿、柴胡等
       常用方剂:蒿芩清胆汤(48)之类
       病案举例:邹××,女,42岁,教师。咳嗽胸痛,胁肋胀满十余日,经服清热泻肺、抗菌素等,罔效。近几日咳嗽加重,心烦易怒,夜卧不宁,咳甚则口吐苦水,头阵阵发热,厌油腻。察其舌质红,苔黄干,脉弦数。断为“胆咳”,证属胆火上炎,肺热炽盛。拟清肺泻胆为法,方用梔胆泻白散加味。处方:梔子12克,龙胆草10克,桑白皮15克,地骨皮12克,海浮石10克,瓜壳12克,郁金12克,甘草3克,芦根30克。服药2剂,咳嗽减轻,咳吐苦水停止。守方又进2剂而愈,后以麦门冬汤调理善后。
       按:胆腑内寄相火,感邪易于化火。本案系胆火上逆冲肺,肺气不宁所致,临床表现合符胆咳的诊断,故用梔胆泻白散清胆泻肺,使胆火去,肺热除,则咳嗽乃愈。(周济安医案)
       2、胆气不足,气机逆乱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易于咯出,胸闷不适,头晕目糊,耳鸣不聪,胆怯易惊,忧虑不决,或神倦失眠,善太息,舌苔薄滑或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胆主决断,有助肝疏泄之能。若七情内伤,或胆气素虚,以致胆气不足,情志郁结。气郁则痰生,痰气相搏,上逆犯肺,故咳嗽痰多,易于咯出;痰浊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不适;胆脉络头目,痰浊循经上扰,故头晕目糊,耳鸣不聪;胆为清静之府,痰浊内扰,故胆怯易惊,忧虑不决;胆虚气机失于条达,故善太息。舌苔薄滑,脉弦滑,均属胆气不足,痰浊内阻之象。
       治疗大法:益气温胆,化痰止咳。
       常用药物:党参、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等。
       常用方剂:温胆汤(47)之类
       病案举例:吴××,女,45岁,干部。肝旺胆虚,畏与人见,自述咳嗽痰多,时欲呕吐,胁肋满不适,惊悸失眠,健忘多疑,饮食不香,迄今两年之多,屡服中西药物,效果不显。某医院诊为“神经官能症”、“慢性支气管炎”。半月前因暴饮暴食,腹痛呕吐,经按“急性胃炎”处理后,疼痛停止,但呕吐、咳嗽加重,病人气短懒言、胆怯易惊,坐卧不宁。诊得舌苔白腻脉象细弦而滑,证属胆虚挟痰,上逆犯肺之“胆咳”证。治宜益气温胆,化痰止咳,方予温胆汤加味:半夏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甘草3克,党参24克,白术10克,桔梗10克。服药3剂,咳嗽减轻,痰浊减少,呕吐停止。察舌脉变化不大,继以上方加减,共进12剂,诸症悉除,两年痼疾,竟得痊愈。(李琴舫医案)
       按:本例脉证,合符《内经》“胆咳”诊断。胆咳之候,有虚有实,本案证候偏虚,故用温胆汤加参、术益气温胆而获效。(李琴舫医案)
       [文献摘录]
       《肝咳医话》:“《素问•咳论》:“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叶桂曰:“少阳郁热,上逆于肺,证见两寸脉大,咳甚脘闷,头胀,喉痒,应先解木火之郁”。均说明胆因附于肝,与肝相表里,同为相火之脏,性温而主升发之气,受邪后常易使气上逆冲肺而致咳。稽其邪之来路,正《咳论》所指:“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考其治法,李冠仙说:“肝气上逆,必夹胆火而来,平其胆火,则肝气亦随之而平”。胆秉木之余气,所以清胆不宜象清肝而用大剂苦寒和重镇之剂直折其火。必须配入适量的祛湿利胆之品,当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中的蒿芩清胆汤为主方,其它如矾郁金、夏枯草、金钱草、蒲公英、冬瓜子、车前子等均可辨证增入。
       另吴鹤皋《医方考》有柴前连梅饮一方(柴胡、前胡、黄连、乌梅、薤白、猪胆汁、童便、猪脊髓),主治“咳嗽,时盛时衰,粉红痰后变为青黄”。曹仁伯认为系“肝胆留邪”之症,治胆火上逆的咳嗽时,亦可使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12:14 , Processed in 0.12949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