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针灸甲乙经》及其序的作者不是皇甫谧(修改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25 10:16: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创]《针灸甲乙经》及其序的作者不是皇甫谧(修改稿)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自唐以来,医家及史家将《素问》《灵枢》视为《黄帝内经》,皆源于现存《针灸甲乙经》中的皇甫谧序。 《针灸甲乙经》的“皇甫谧自序”云:“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后。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论皆经理识本,非徒诊病而已。汉有华佗、张仲景。其它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亦不能尽记其本末。若知直祭酒刘季琰病发于畏恶,治之而瘥,云∶后九年季琰病应发,发当有感,仍本于畏恶,病动必死,终如其言。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胗,君何轻命也, 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可施用。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易》曰∶观其所聚,而天地之情事见矣。况物理乎?事类相从,聚之义也。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其本论其文有理,虽不切于近事,不甚删也。若必精要,后其闲暇,当撰核以为教经云尔。” 这篇序是不是皇甫谧所作我们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资料进行考证。   
一从历代典籍的著录来考证:从现存史籍来看,最早记载《针灸甲乙经》的是北齐魏收所著的《魏书》,《魏书•卷九十一•列传术艺第七十九•崔彧》云:“彧少尝诣青州,逢隐逸沙门,教以《素问》九卷及《甲乙》,遂善医术。”其后有唐初李百药著的《北齐书•卷四十九•补列传第四十一•方伎•马嗣明》云:“马嗣明,河内人。少明医术,博综经方,《甲乙》、《素问》、《明堂》、《本草》莫不咸诵。”这两则史料表明,在南北朝时期,《针灸甲乙经》与《素问》、《明堂》、《本草》齐名,同为习医者必读之书。至隋代萧吉《五行大义》,也有引录《甲乙经》的内容,如《五行大义•卷第三•第十四论杂配•论配藏府》“甲乙经云:黄帝问岐伯曰:人有五藏.藏有五变,肝为牡藏,其色青.其时春.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季夏,其日戊己;肺为牝藏,其色白,其时秋,其日庚辛;肾为牝藏,其色黑,其时冬,其日壬癸。”“甲乙云:魂属精.魄属神。”但这些文献均未提及《甲乙经》为何人所作。而史志中的《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子》对《甲乙经》的记载是:“《黄帝甲乙经》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隋书》是二十四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其史志部分始修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不论《隋书经籍志》还是《七录》对《黄帝甲乙经》这样一部有影响的医书均未注撰者姓名,说明在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之前,医家及史家均认为《黄帝甲乙经》与《素问》、《明堂》、《本草》一样,是一部佚名医家的著作。至杨玄操始有皇甫谧撰《甲乙经》之说,杨玄操《难经•序》云:“昔皇甫元晏总三部为甲乙之科,近世华阳陶贞白广肘后为百一之制,皆可以留情极虑,济育群生者矣!”有人认为杨玄操是隋人,但从杨玄操《难经•序》后置名判断,玄操当为唐人,因其序置名为“前歙州歙县县尉杨玄操序”。杨玄操《难经•序》有一段文字曾被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所引录,《史记正义》在开元24年撰毕,则可知杨玄操《难经•序》当写在此前。考歙州之名始于隋文帝(公元589年),至隋炀帝时(607)改歙州为新安郡。唐高祖时(612)复以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从歙州的沿革来看,县尉一职,在隋文帝时已改为县正,唐高祖时又改县正为县尉,故杨玄操任歙州歙县县尉应在唐代,而不是在隋代。又因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之前成书的《隋书•经籍志》所记“黄帝甲乙经十卷”条下未注明作者,至杨玄操时始有皇甫谧撰《甲乙经》之说,故杨玄操写《难经•序》应是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至唐玄宗开元24年之间。继杨玄操之后,杨上善着《黄帝内经太素》时亦认为《甲乙经》为皇甫谧撰,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也多处提到《甲乙经》,如《黄帝内经太素•卷十•冲脉》云:“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起手。” 杨上善注:“皇甫谧录《素问》云:冲脉起于气街,并阳明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杨注引文见《甲乙经•卷二•第二•奇经八脉》。杨上善亦是唐人而非隋人,唐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云“太子司议郎杨上善, 高宗时人, 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 据贾以仁在“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太素》考”一文考证,杨上善仅仅为《太素》撰注,而非编纂,撰注时间大致上可断在唐高宗干封元年(公元666年)二月至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十二月之间。杨奕望等在“《黄帝内经太素》成书年代考评”中考证杨上善为唐高宗至唐玄宗时人。较二杨稍晚的王焘亦认为《甲乙经》是皇甫谧编撰,如《外台秘要•卷三十九•明堂序》云:“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经,圣人之遗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晋朝高秀,洞明医术,撰次甲乙,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人,宜遵用之。”。五代时刘昫所编的《旧唐书•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经籍下》载:“《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 皇甫谧撰。”《旧唐书经籍志》是根据唐代毋煚所撰的《古今书录》编写的,而《古今书录》又是根据开元九年重修的《群书四部录》撰写的,故《旧唐书经籍志》所载书籍只反映了开元以前唐朝中秘所藏的书籍。也就是说将皇甫谧与《黄帝甲乙经》联系的时间是唐高宗显庆元年(656)至唐玄宗开元九年(722年)这段时间。假若《甲乙经》真为皇甫谧在所撰,为什么《晋书•皇甫谧传》所列举皇甫谧生前著作未有《甲乙经》。如《晋书•皇甫谧传》云:“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于世。”而《隋书经籍志》对皇甫谧的著作均注明皇甫谧撰,惟有《黄帝甲乙经》未注明皇甫谧撰,如《隋书•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经籍二•史》载:“《帝王世纪》十卷 皇甫谧撰。起三皇,尽汉、魏。《高士传》六卷,皇甫谧撰。《逸士传》一卷 皇甫谧撰。《玄晏春秋》三卷 皇甫谧撰。《列女传》六卷 皇甫谧撰。”《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子》载:“《鬼谷子》三卷 皇甫谧注” “梁有《朔气长历》二卷,皇甫谧撰” “《皇甫谧、曹翕论寒食散方》二卷,亡。”“《皇甫士安依诸方撰》一卷”。从《隋书•经籍三》所载“《黄帝甲乙经》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而未提皇甫谧撰可知,当时的《黄帝甲乙经》是没有“皇甫谧自序”的。若当时的《针灸甲乙经》有皇甫谧序,那么,《隋书•经籍志》肯定会注明《黄帝甲乙经》为皇甫谧撰。这就是说《针灸甲乙经》和“皇甫谧序”的作者都不是皇甫谧。
   二、从“皇甫谧序”的内容进行分析:
    第一,《针灸甲乙经》序文叙述之事与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的记载不符。如《针灸甲乙经》序云:“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而《太平御览•方术部二》第七百二十一卷所引皇甫谧《帝王世纪》则云:“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教制九针, 着《内外术经》十八卷。又曰: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黄龙祥在“《针灸甲乙经》文献研究”一文中将传世本《甲乙经》序文与皇甫谧着《帝王世纪》相关文字加以对照后,认为“《帝王世纪》记载与黄帝论医问道者乃雷公、岐伯,而没有伯高、少俞之臣;编撰的医经为《难经》、《内外术经》,而不是《素问》、《九卷》、《明堂》;又尝百草者为岐伯而不是神农,因而,这两部书不大可能均出自皇甫谧之手。”此外,序文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也与《帝王世纪》关于伊尹的记载不符,如《帝王世纪》云:“伊尹,力牧之后,生于空桑” “初,力牧之后曰伊挚,耕于有莘之野。汤闻,以币聘,有莘之君留而不进,汤乃求婚于有莘之君,有莘之君遂嫁女于汤,以挚为媵臣。至毫,乃负鼎抱俎见汤也。伊挚丰下锐上,色黑而短,偻身而下声,年七十而不遇。汤闻其贤,设朝礼而见之。挚乃说汤,致于王道”并未说伊尹通医并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帝王世纪》为皇甫谧撰已为史书所证,而唐以前的史书并未记载《甲乙经》的作者是皇甫谧。
第二,序文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这段文字提到的按《七略》,是一大疑点,《七略》是汉代刘歆撮取刘向《别录》指要编撰而成,《汉书艺文志》又是删《七略》之要而成,《别录》对所校的书都有详细的记录,《七略》则于每一书下都有解释,因此,《别录》、《七略》对《黄帝内经》是否包含《灵》《素》肯定有说明,凡是读过《别录》、《七略》的人都会明白《黄帝内经》是否包含有《素问》与《针经》。《别录》、《七略》在皇甫谧时代尚存于世,按理《甲乙经》序应该引录《七略》对《黄帝内经》的解释才具有说服力,因为引录《七略》的说明和解释来说明《黄帝内经》与《灵》《素》的关系比任何推测都具有权威性,但《针灸甲乙经》序中没有引用,反而是根据《艺文志》记录《黄帝内经》的卷数与《针经》加《素问》的卷数相同而推测《针经》和《素问》是《黄帝内经》,这只能说明《针灸甲乙经》序的作者未读过《别录》《七略》,而皇甫谧是博览群书的学者,他肯定读过《别录》《七略》,绝不会象《针灸甲乙经》序那样仅根据《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的卷数来推测。
第三,序中提到“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公元256-260年)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这段文字有以下几个疑点:
  1、“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云:“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氏,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庆年七十余,无子,使意尽去其故方,更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受之三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从这段文字看,淳于意从公乘阳庆那里得到的医书有:《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 《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等。仓公所读的这些书名有些也被《素问》所引录,在《素问》中,述及其要旨或引载部分原文。如:《素问•示从容论》:“请诵《脉经上下篇》”。此《脉经上下篇》即仓公所称之《脉书上下经》;《素问•玉版论要》: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素问•病能论》:“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拨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素问•逆调论》:“《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素问•痿论》有“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等语。如果仓公之学出入《素问》,那么,在仓公所读书中,必定列出《素问》或《黄帝内经》之名,但在仓公所读书目中既无《黄帝内经》,也无《素问》,这就说明《黄帝内经》、《素问》的成书晚于仓公。再从仓公的诊籍来看,所记述的医学内容, 如病因病机、藏府经络, 以至望色诊脉、刺灸治疗等,反映出的学术水平均较原始、质朴, 不若《素问》之成熟、完善,且仓公治病多用药物,而《素问》所论治法则以针刺为主。如果皇甫谧真的以《素问》、《九卷》、《明堂》三部撰集为《甲乙经》,那么他必定精通《素问》、《九卷》、《明堂》的内容,肯定也知道仓公治病多用药物,而《素问》所论治法以针为主,他是不会断言仓公之学皆出于《素问》的。
   2、“甘露(公元256-260年)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关于皇甫谧获风痹的时间,据熊明《皇甫谧考》云:“《晋书》本传皇甫谧说‘后得风痹疾’,其获疾之年,语焉不详,不过,传中所载其上疏拒晋武帝征聘之表(《艺文》卷二七、《御览》卷七四零 及严可均《全晋文》均题作《让征聘表》)却透露出些许信息:‘……而小人无良,至灾速祸,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则其获疾至作此表已十九年了。所以,此表作年甚为关键,那么,此表究竟作于何年呢?考《晋书》卷三《武帝纪》,确载下诏征皇甫谧的有一次,即咸宁二年(276)十二月,‘征处士安定皇甫谧为太子中庶子’,《晋书•皇甫谧传》亦有载:‘咸宁初,又诏曰:男子皇甫谧, 沉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这一次已是皇甫谧晚年。《武帝纪》又载晋武帝受禅之初下诏‘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事,此次是在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亦即泰始元年(此前不久,司马昭亦曾辟举),从表文来看,此表与《释劝论》当作于此诏令颁布之后不久。晋武帝此次征召规模巨大,天下之士莫不应征而往,唯皇甫谧独不行,故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皇甫谧于此时作《让征聘表》较为合理。上文所引,皇甫谧称自己服寒食散已有七年,据郝懿行《晋宋故事》‘寒食散’条,服用寒食散,是在何晏的倡导下逐渐流行起来的,何晏魏正始间为尚书,《世说•言语》第14条载其语:‘服用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何晏之后,服者日多,渐至流行。皇甫谧服用寒食散恐怕与此潮流有关,以咸熙二年计,则其服寒食散当在魏高贵乡公甘露(公元256-260年)年间,与寒食散之流行相合。那么,《让征聘表》作于泰始初较为可靠。由此可知,皇甫谧获疾之年在三十一岁左右。”(熊明.皇甫谧考[J].文献,2001,(4):58-73)
从熊明的考证可知,皇甫谧获疾之年在三十一岁左右即246年,当在曹魏正始8年,若皇甫谧作《让征聘表》前十九年获风痹疾,那么,在获疾十二年后,又服寒食药,则服寒食药的时间在258年,即曹魏甘露三年。皇甫谧服寒食药后,违错节度,辛苦荼毒,至上表时,已有七年。据皇甫谧《论寒食散方》载:“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众人喜于近利,未睹后患。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余亦豫焉。”何晏死于249年,则皇甫谧服寒食药的时间与其《让征聘表》所说时间相符,即在甘露年间。皇甫谧在方中描述了服寒食药违错节度后的各种痛苦表现后,又说:“吾尝如此,对食垂涕,援刀欲自刺,未及得施,赖家亲见迫夺,故事不行。退而自惟,乃强食冷、饮水,遂止。祸不成,若丝发矣。凡有寒食散药者,虽素聪明,发皆顽 ,告舍难喻也。以此死者,不可胜计。急饮三黄汤下之。当吾之困也,举家知亲,皆以见分别,赖亡兄士元披方,得三黄汤方,合使吾服,大下即瘥。自此常以救急也。”所以,序中所说“甘露(公元256-260年)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是与史实不符的,因为皇甫谧“病风”是在曹魏正始8年(246年),甘露(公元256-260年)中则是服寒食药违错节度后的病状,在如此痛苦的情况下,绝不可能“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为《针灸甲乙经》的。
3、序中说:“《素问》、《九卷》、《明堂孔穴》皆黄帝岐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关于这个问题,田树仁、王建中在“《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兼论灵枢素问成书于东汉”一文中认为“刘向等校书时,对每部书都作了编排目次的工作,否则无法向皇帝‘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今存《叙录》8 篇佚文确能证明他们是这样做的。然而,皇甫谧却说《素问 》、《针经》,‘又不排编次’(《甲乙经序》),在这一点上,经刘向等所校正过的《黄帝内经》无疑与此二书不同。今存《别录》8 篇佚文里,每篇都无例外地记述了刘向等校书时,对该书已作过‘除复重’工作,且甚严格.故经刘向等校定的书籍,很少会有重复现象。然而,皇甫谧却说《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是‘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甲乙经序》)。姑且不谈《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看来《素问》、《针经》 二书重复错互的现象也相当严重。经刘向、李柱国等校定,并作‘除复重’工作的《黄帝内经》决不是这个面目。”(田树仁,王建中.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兼论灵枢素问成书于东汉.中华医史杂志,1991,21(3):145-148)这段文字说明经过刘向、李柱国校后的《黄帝内经》,其内容是很少有重迭的,而《针灸甲乙经》序中却说《素问》、《针经》是《黄帝内经》,而且文多重复,错互非一,显然与事实不符,这再一次反映了《针灸甲乙经》序的作者未读过《别录》《七略》。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七略别录》二十卷刘向撰,《七略》七卷刘歆撰”,可知《别录》《七略》在唐初尚存于世。《旧唐书•经籍志》尚有记载,如《旧唐书•卷五十•志第二十六•经籍上》“《七略别录》二十卷 刘向撰。《七略》七卷 刘歆撰。”《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书籍乃开元九年(722年)以前之书,《别录》《七略》亡佚于开元九年以后。《旧唐书•经籍志》载:“禄山之乱,两部覆没,干元旧籍,亡散殆尽”。故《别录》《七略》很可能亡佚于“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人的著作已很少征引《别录》、《七略》的内容,多引录《汉书•艺文志》。例如王冰之序云:“《班固淑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因而,可认为《甲乙经》序应作于“安史之乱”后。钟肇鹏先生在“七略别录考”一文认为:《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书籍“都是神龙(公元705-706年)以前中秘所藏的书,这是实际贮藏《七略》《别录》最晚的著录。安史之乱以后,《七略》《别录》就已散佚。”(钟肇鹏著. 求是斋丛稿 上. 成都市:巴蜀书社, 2001第121页)由于书藏中秘,流传不广,故一般人已很难看到。王冰的生卒年为玄宗时人。王冰在序中对《黄帝内经》与《素问》和《灵枢》关系的描述与《甲乙经》序的描述一样,都是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的卷数来推测《素问》和《灵枢》即《黄帝内经》,但王序没有写《七略》,这就说明王冰时代已见不到《别录》《七略》,所以只能以《汉书•艺文志》为依据。《甲乙经》序虽写《七略》,但并未引录《七略》之语,显然是附会而已。
   三、从皇甫谧的自撰文章去分析:《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皇甫谧》说皇甫谧患风痹之后,写了一篇《释劝论》的文章,文中说“夫才不周用,众所斥也;寝疾弥年,朝所弃也。是以胥克之废, 丘明列焉;伯牛有疾,孔子斯叹。若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诉乎明王。求绝编于天录,亮我躬之辛苦,冀微诚之降霜,故俟罪而穷处。” 考皇甫谧的一生,长期患病,若他精通医术,为何有“徒恨生不逢乎若人,故乞命诉乎明王。”之叹而不用自己的医术治疗自身的疾病呢?史书上也未有皇甫谧医事活动的任何记载,可知皇甫谧并非临床医家。


《晋书•卷五十一•列传第二十一•皇甫谧》载“谧虽羸疾,而披阅不怠。初服寒食散,而性与之忤,每委顿不伦,尝悲恚,叩刃欲自杀,叔母谏之而止。”
据皇甫谧所撰《论寒食散方》可知,皇甫谧在《论寒食散方》提出的服散节度方法和救治措施,是因他本人服用寒食散发后痛苦万分,因而寻求当时的各种方法在自身上试验而形成的。皇甫谧《论寒食散方》有一段文字说∶“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众人喜于近利,未睹后患。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余亦豫焉。” “当吾之困也,举家知亲,皆以见分别,赖亡兄士元披方,得三黄汤方,合使吾服,大下即瘥。自此常以救急也。……凡此诸救,皆吾所亲更也。试之不借问于他人也。要当违人理,反常性。”“咸宁四年,平阳太守刘泰,亦沉斯病,使使问余救解之宜。……乃退而惟之,求诸《本草》,考以《素问》,寻故事之所更,参气物之相使,并列四方之本,注释其下,集而与之。匪曰我能也,盖三折臂者为医,非生而知之,试验亦其次也”这段文字有“求诸《本草》,考以《素问》”之语,如果《甲乙经》是皇甫谧“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成,他必定精通《素问》,何须再去考以《素问》。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考证,可以肯定《甲乙经》序不是皇甫谧所作,《甲乙经》也非皇甫谧所整理。既然《甲乙经》序不是皇甫谧所作,那么,此序的作者是谁呢?序又作于何时呢?我们在前面说过,皇甫谧与《黄帝甲乙经》发生联系的时间是唐高宗显庆元年(656)至唐玄宗开元九年(722年)这段时间,而最早说《甲乙经》为皇甫谧所作的是杨玄操。因此,作伪嫌疑最大的是杨玄操,因为杨玄操是当时的著名医家,《旧唐书•经籍志》载:“《黄帝明堂经》三卷杨玄孙撰注”,此杨玄孙当为杨玄操。且从杨玄操《难经•序》中可看出,最早说《黄帝内经》分为二帙的是杨玄操;最早说《难经》的作者为扁鹊,并说《难经》是解说《黄帝内经》之书的也是杨玄操;最早说《甲乙经》为皇甫谧所作的还是杨玄操,将这三点联系起来分析,《甲乙经》序的作伪者很可能是杨玄操。
通过已上考证,《甲乙经》序为唐人伪作,那么,《甲乙经》序所说的事都是臆测或虚构的,是不能作为医史研究的凭据的,所以,序中说的“《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也不足为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9-30 22:36 , Processed in 0.1522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