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407|回复: 1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2 22: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甲型H1N1流感的早期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中医称为太阳表证或者卫分证!西医称谓甲型H1N1流感!
    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西医称谓:胃肠型感冒,中医称为:葛根芩连证 !
     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进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西医称谓SIRS;中医称为:气分证!
     甚至继发严重肺炎。西医称为病毒性肺炎,不叫甲型H1N1流感!中医称为邪热壅肺证或者麻杏石甘汤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西医称谓MODS,不叫甲型H1N1流感!中医称为营血分证!
2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22:41:1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中西医融合观》下篇   各论

第一章
卫分、太阳表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中医认为:太阳和卫分,都是指的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西医认为:机体阻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功能,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因子包括:正常菌群、遗传因子、自然抗体、完整的皮肤粘膜的形态和结构、正常分泌物、吞噬作用、NK细胞、非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纤连蛋白、激素及营养等。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机体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其临床表现是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伤寒论》称为太阳表证,温病学说称为卫分证,传染病学称为前驱期,现代感染病学称为感冒征候群。
   这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是所有外感热病(感染病)首先出现的,如果不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就称为太阳病、卫分病、西医称为感冒,如果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则称为太阳经证、卫分证、前驱期。其病理学基础是感染的急性期反应,包括早期的应激反应。太阳经证、卫分证、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一个证态。许多感染病的轻型与前驱期的表现与感冒的临床表现相似,所以,许多感染病的前驱期、轻型很难与感冒相鉴别,即就是现代医学也很困难。
    急性期改变: 感染、创伤、炎症和某些肿瘤可诱发一系列宿主应答,伴有特征性的代谢改变主要表现为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异常,同时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也有改变。由于应答往往出现于感染或创伤的几小时或几天之后,故称为急性期改变。急性期改变包括肝脏合成许多在健康时见不到的蛋白质,其中以c-反应蛋白为标志,可作为疾病的指标。血浆中糖蛋白和球蛋白浓度的升高是血沉加快的原因。与此相反,肝脏合成蛋白质却减少。由于糖原异生作用和能量消耗的增加,肌肉蛋白分解,可导致消瘦。常见嗜睡、白细胞升高、血清锌和铁水平下降血清铜上升,这些改变大部分是由致热源性细胞因子所引起。由于发热和急性期改变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一般认为除心脑血管病和易发生痉厥患儿外,发热在40 ℃以下时一般不使用解热药。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大致相同,临床表现有急起发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5~7天),有自限性。其发病机理以流行性感冒为例,流行性感冒病毒颗粒吸入呼吸道后,吸附在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继而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复制,复制的子代病毒,以出芽方式从上皮细胞内排出。一个复制过程的周期为4~6小时,排出的病毒扩散感染至附近的细胞,并使大量呼吸道上皮细胞受染,变性、坏死和脱落,产生炎症反应,临床上可出现发热、肌肉痛、白细胞降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但不发生病毒血症。起病4~5日后,基底细胞层开始增生,形成未分化的上皮细胞,两周后纤毛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和修复。这就是《伤寒论》中六、七日愈、十二日愈的病理学基础。六、七日愈、十二日愈都是大约数字,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多以7、14为周期(如西医伤寒病的分期),《伤寒论》以6、12为周期,这是由于西方圣经中上帝创世记以7天为一个周期,《伤寒论》以六经为一个周期,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在感染病中最常见的疾病是感冒,几乎所有感染病的早期都可能出现感冒样表现,必须鉴别,因为治疗感冒的发汗剂(西医为解热镇痛剂)治疗其他感染病会引起严重后果,甚至死亡。太阳经证与温病卫分证的 鉴别其实质是感染病中可发汗证与不可发汗证的鉴别,这与现代医学中感冒与其他感染病的前驱期鉴别相一致。麻黄汤与阿司匹林类一样不能用于诊断不明确的发热疾病,特别是某些传染病的前驱期,如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猩红热等。再如发热,腹痛患者在诊断不明确时禁用泻下剂及止痛剂,中西医的原则是一致的。
    鉴于感冒,流感在不同季节,不同传入途径,不同亚型病毒感染会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而西医没有特效病因治疗,对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只采用对症治疗。中医则不同,根据季节及临床表现,按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分类分为春季:风温的卫分证、夏季暑湿及湿温的卫分证、秋季秋燥表证、冬季的风寒表证等,有一套完整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某些方剂对同一季节,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前驱期及其他感染病的早期及轻型也有效果。例如:冬春季节是流脑、麻疹、猩红热、肺部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及感染病的好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前驱期与感冒的临床表现一致,同属于风温卫分证,使用辛凉解表剂,如银翘散等。再如夏秋季节是消化道感染病的流行季节,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痢疾等,其前驱期的临床表现与胃肠型感冒类似,中医则认为夏秋季节是湿温病的流行季节,湿温初起以邪遏卫气为主要病变,方用藿香正气散、香需饮、霍扑夏苓汤、三仁汤等治疗,这些方剂也是治疗夏秋季节胃肠型感冒等消化道感染病早期的有效方剂。同样,秋燥邪在卫分时,相当于秋季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的早期,可用桑杏汤等治疗。严冬季节,青年体壮者,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经确诊为感冒或流感时,方可用麻黄汤治疗。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急性期重要反应之一,对中度发热病人一般不急于解热,除非发热过高或者有特殊情况者外,解热可与病因治疗同时进行。在病因未明时,特别是发热早期(发热前3日),西医一般使用对症治疗,此时中医有系统的治疗方法,不仅能迅速改善症状,而且副作用少,对于传染病的前驱期、其他感染病的早期诊断尚未明确时,也可应用,不会引起严重后果,对于轻症尚有治愈之效。
3
 楼主| 发表于 2009-6-12 22:48:2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一、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伤寒证,伤寒证,太阳表实证,伤寒表实证,表实证,麻黄证,麻黄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身肢疼痛。舌淡红,苔白薄润。脉浮紧。
   【证态概念】中医认为风寒表实证其病邪是风寒,其病机是风寒束表,卫遏营郁,肺气失于宣降。应当与风寒表虚证、温邪侵袭肺卫证、温病卫分证相鉴别。西医认为无论是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其临床表现大致一样,治疗方法一样,根据多年来诊治经验与理论分析,麻黄汤的适应症是:已经确诊为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身体强壮、高热无汗的年轻人。其禁忌症在《伤寒论》中已经论述。
   源于《伤寒论》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解说  本条所列的临床表现与重感冒完全一致,它与表虚证的鉴别要点是无汗、脉浮紧。
【诊断标准】
(1)典型临床表现
(2)符合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
(3)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
【鉴别诊断】
    (1)与温病卫分-传染病的前驱期及轻型相鉴别,与其它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温邪侵袭肺卫证)相鉴别。不仅对中医是困难,而且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也是很困难的问题。如果明确诊断有困难,可以按照温病卫分证辨证施治,不宜使用麻黄汤。一般的说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是由病毒引起的,白细胞会低于正常,病人不出汗,有明显的寒象如畏寒、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涎清稀、脉浮紧等。卫分-前驱期证态以感染的病原体不同,白细胞或高或低,一般表现为热象,如恶寒不明显或者短暂恶寒即发高热,咽痛、痰黄,口微渴,脉浮数。另外流行病学资料对鉴别诊断很重要,当时、当地有什么传染病流行,应当首先考虑正在流行的传染病。
     (2)与太阳表虚-感冒证态鉴别:太阳表虚-感冒证态临床表现一般比较轻,体温在38℃左右,出汗,脉浮缓;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临床表现比较重,体温在39℃以上,不出汗,脉浮紧。
    感冒具有自限性,病程一般为七天,病情的高峰期在发病后的第二、三天,在病情的高峰期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治疗,只要适应症及用药方法掌握正确,24小时内体温应当下降。在桂枝汤中有“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在24小时内可以连续服二到三剂。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第16条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汤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与现代医学也是相符的,对于感冒发热的病人不可能都作病原体检查,有些病原体检查需要一周或一周以上才能出结果,在传染病(流感除外)的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对发热的病人一般不用发汗方剂,根据各种传染病的前驱期,决定观察的时间。所以时间概念必须有,但是各种传染病、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不同的,具体到每个病人其前驱期又不同,因此时间概念又不是绝对的。在《伤寒论》中,在时日之后都要讲述当时的临床表现,以是否出现各器官系统的特异性征候(少阳证、阳明证、气分证),所以,发病时间与临床表现的紧密结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1)麻黄汤的适应症是确诊为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无汗、身体强壮的年轻患者。必须严格掌握。
(2)西医使用对症治疗及早期口服盐酸金刚烷胺(肾功能不全及65岁以上老年患者慎用)或金刚乙胺。高热及全身酸痛严重者,可用镇痛退热药物,但应防止出汗过多而致虚脱(与麻黄汤的禁忌症一致)。儿童禁用阿司匹林。
(3)荆防败毒散加减:本方可以加减适应症比较广泛,不象麻黄汤的适应症那么严格。
麻黄汤药理作用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
     药理研究
(1)解热:用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苗,鲜酵母,内毒素所致的动物发热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      
(2)动物实验证明麻黄汤具有增强唾液腺、泪腺、汗腺的分泌作用,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麻黄汤的发汗作用与方中麻黄、桂枝药对有关。
(3)祛痰、止咳、平喘作用:麻黄汤能够显著扩张支气管,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支气管收缩,能缓解支气管痉挛,其平喘的主药为麻黄(麻黄碱)。
(4)抗病毒、抑制细菌作用;体外抑菌试验证明本方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抗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
(5)抗炎、抗过敏作用,抗低体温,调节免疫功能等。
麻黄汤的副作用及禁忌症    麻黄汤具有较强的发汗作用,容易引起肌体失盐失水,这是麻黄汤的最大的副作用。《伤寒论》中有明确的描述:
    《伤寒论》中 83条~89条是麻黄汤发汗法的禁忌症。
    83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指口干综合征,不是指一般的慢性咽炎这类疾病,当然严重的慢性咽炎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峻发汗剂。在干旱季节和地区,具有 咽喉干燥的病人也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峻发汗剂。因为大量发汗后引起机体失盐失水,会加重 咽喉干燥,或者引起其它病变。
    84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淋家即久患淋证的病人,淋证泛指现代的泌尿道感染,包括泌尿道细小的结石等。这类病人要求经常饮水,目的是保持对泌尿道的冲洗作用,引流通畅,感染不易复发。大量发汗后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尿量减少,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复发,出现血尿。另外麻黄素对毛细血管具有先收缩后扩张的作用,以及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已经慢性充血的泌尿道粘膜,也会起到促使其出血的作用。
   85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家:指久患疮疡的病人。痉:筋脉拘急、项背强直、肌肉抽搐。本条的意思是:经久不愈的皮肤感染,形成溃疡、脓肿,长期的渗出以及感染、毒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机体损失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无机盐,大量发汗不仅能促使感染扩散,而且能够引起严重电解质紊乱,病人就可能出现肌肉痉挛。
     8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衄家:久患鼻出血的病人。额上陷、脉急紧:额上陷脉指的是额部外侧(相当于太阳穴)凹陷处的动脉,就是颞浅动脉。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眴:指眼球转动。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
    鼻衄是一个症状,引起鼻衄的原因很多:(1)局部原因:在鼻中隔的前下区,粘膜下就是软骨,粘膜很薄,没有粘膜下层,却有五条小动脉在此交汇;发热使呼吸加快,鼻粘膜蒸发量加大,鼻粘膜干燥,加之鼻中隔的前下区的特殊结构,粘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如果有鼻中隔偏屈,在鼻中隔突出侧形成鼻腔狭窄,气流通过狭窄区时速度加快,蒸发量加大,粘膜容易干燥、破裂出血。(2)出血性疾病。(3)动脉硬化高血压病。(4)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上这些病理状态都不适宜使用麻黄汤,因为麻黄汤发汗作用大,容易引起机体失盐失水,加重鼻粘膜干燥;麻黄汤还具有升高血压作用会促使鼻出血的发生。麻黄汤具有升高血压作用,引起颞浅动脉的跳动快而有力,血管壁的紧张度高。颞浅动脉与在鼻中隔前下区交汇的五条小动脉统属颈外动脉的分支,它们搏动的情况是一致的。直视不能眴即眼球不能转动,只能向前直视等。另外长期鼻衄也会引起贫血,与亡血家,不可发汗相连续。
    87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亡血家:平常有出血的病人,往往有失血性贫血。寒栗而振:即寒战。本条的意思是:平常有出血的病人,往往有失血性贫血,或者处于低血容量状态,这时大量发汗,病人还很快进入休克代偿期,出现寒战。
     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恍惚心乱:神志昏沉模糊,心慌不安。阴疼:尿道疼痛。本条的意思是:汗家,即平时经常出汗的病人,包括自汗和盗汗 ,机体已经处于水电解质紊乱的抵偿期,再大量发汗机体很容易进入低血容量状态,出现神志昏沉模糊,心慌不安,小便后尿道疼等临床表现。
    89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蛔虫病在古代是非常普遍、非常严重的疾病,往往伴有营养不良,使用麻黄汤发汗,改变了蛔虫的外环境,蛔虫扰动,就会呕吐蛔虫。
    以上都是强发汗剂如麻黄汤的禁忌症,在西医看来都是非常正确的,中、西医是一致的。可见《伤寒论》对汗法的禁忌症有了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禁忌症的机理解释与西医不一样。
     麻黄素对毛细血管具有先收缩后扩张的作用,以及升高血压的作用,对于以容易引起出血的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立克次体病的前驱期为禁忌症。由于麻黄汤使用不当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除了流行性感冒之外的传染病都不宜使用麻黄汤。
    荆防败毒散加减:
    组成:荆介、防风、柴胡、茯苓、桔梗各9克,川芎、羌活、独活各6克,枳壳、甘草各5克,生姜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药理作用】
(1)解热:荆防败毒汤剂、丸剂、袋泡剂给动物灌胃后3小时,对伤寒菌苗引起的家兔发热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各剂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镇痛:荆防败毒汤剂、丸剂、袋泡剂对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抑制作用,汤剂、丸剂作用稍差,袋泡剂作用最强。
(3)抗病毒: 荆防败毒散水煎液能够抑制流感病毒在鸡胚内的增殖。
(4)抗炎:荆芥、防风两药单用及合用,均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抑制家兔肠肌收缩和抑制小鼠因醋酸所致耳廓肿胀的作用,两药合用比单用的作用强,尤其在抗炎方面的作用更好。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6月12日 10:49pm 时添加 -=-=-=-=-
附1 太阳-表实感冒证态兼项强
【中医别名】 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太阳经气不舒证,太阳伤寒兼项背强几几证。
附2 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葛根汤证
【证态概念】葛根汤证包括: 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及太阳表实项强证
源于《伤寒论》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葛根汤即桂枝汤减少桂枝、芍药用量加麻黄、倍葛根而成。其方以葛根为主,葛根能佐麻黄发表,佐桂枝以解肌。葛根汤与桂枝加葛根汤有区别,其区别的要点是麻黄的有与无。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症是汗出、恶风,因为出汗后会引起失盐失水,由于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没有发生水电解质紊乱,而麻黄的发汗作用比较大,如果用麻黄再发汗,就有可能超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引起水电解质紊乱,所以,桂枝加葛根汤不宜用麻黄。感冒病人其临床表现以项背肌肉僵凝,运动不自如为主要表现,以无汗、恶风为特征时,是葛根汤的适应症,因为病人无汗,机体没有失盐失水的情况,可以加用麻黄发汗。此处葛根汤可以认为是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型。
    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阳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胃肠道感染引起的症状,如呕吐、恶心、腹泻、腹痛、腹涨、大便秘结等  ,太阳与阳明合病即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受邪而发病,病人同时患有感冒及消化道感染症状如腹泻等,这是胃肠型感冒的表现,所以,如果在感冒时还有腹泻,也用葛根汤治疗。葛根具有收缩和舒张平滑肌的作用,对因寒冷刺激或者细菌毒素刺激引起的胃肠道痉挛都具有缓解作用;葛根含淀粉10~14%,遇水即膨胀,具有吸附作用可以止泻;葛根还具有解热作用。此处葛根汤可以认为是太阳病与阳明病之间的过渡型。
葛根汤药理作用
(1)抑制病原微生物: 葛根汤即桂枝汤减少桂枝、芍药用量加麻黄、倍葛根而成,实验表明桂枝汤和麻黄汤都具有抗病毒效果,提示葛根汤也具有抗病毒作用。对于致病性细菌,葛根汤大多数组成药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本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方水提取液对唾液酸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唾液酸酶是流感病毒及其他多种细菌所具有的一种受体破坏酶,在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方抑制唾液酸酶活性的作用,可能对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
(2)对心脑血管的作用:葛根汤静脉注射对麻醉狗的血压、心率、心肌张力时间指数均无明显影响,但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维持时间在1小时以上。葛根汤按5g~10g/kg给药,可使异常升高的小鼠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20%以上,结果证实将其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其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胆固醇含量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3)实验证明葛根汤具有抗凝血作用。国内研究结果表明:葛根汤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量效关系,随剂量的增大,作用增强;并可显著对抗血栓形成。
(4)抗变态反应:本方对 Ⅰ、Ⅱ、Ⅳ型变态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分析研究与 大枣含有丰富的环磷酸腺苷(cAMP)样物质有关。此外,本方各组成药物桂枝、甘草、芍药、麻黄、大枣等也均能作用于过敏反应的多个环节,如大枣、甘草能抑制过敏性抗体的形成,桂枝能抑制嗜异性抗体反应中补体的下降,麻黄则能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甘草芍药等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显然,葛根汤上述组成药物的这些作用,也都有利于本方抗过敏效果的产生。
(5)免疫调节:葛根汤 提取物连续给药能使免疫功能正常的小鼠肝脾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强,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细胞性免疫反应性恢复,而对免疫功能亢进的小鼠又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本方尚能使巨噬细胞的异物吞噬功能活化,而使初期感染状态下的异物排除功能增强;同时通过活化的巨噬细胞对细胞性免疫施以影响,即葛根汤主要与巨噬细胞有关,而与细胞性免疫系统无直接关系。
(6)抗炎: 葛根汤的抗炎作用不单是对急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于继发的多发性关节炎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本方用于治疗该类病症的早期治疗是很重要的。以抗炎作用及对支气管平滑肌作用为中心,对本方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预先服药的大鼠,其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容积有减少倾向,提示本方具有抗炎作用;从与其剂量有依赖关系的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及乙酰胆碱引起的回肠收缩作用可见,本方对多种平滑肌具有收缩抑制作用。再者,离体心脏方试验显示,本方有减少心搏次数的倾向,但心收缩力明显增强,提示其有强心作用。
(7)解热:本方水提取物对实验性动物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日本学者对10例患者分别投与葛根汤、麻黄汤和桂枝汤,并于服药后5、10、15、20、30分钟以医用热像仪观察其项背部温度变化。结果葛根汤组投药后5~20分钟皮肤温度逐渐上升,30分钟时有下降趋势;麻黄汤投药10分钟后开始出汗,热象图皮肤温度下降;桂枝汤组服药后皮肤温度上升,未见汗出,且至测试结束时皮肤温度亦未见明显变化。说明三方虽同为发汗退热之剂,但亦存在差别。
4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08:55:0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二、太阳表虚-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中风证、中风证、太阳表虚证、表虚证、桂枝汤证、桂枝证、伤风证
【临床表现】头痛,发热恶风寒,汗出。包括服药后出汗或自动出汗,患者仍然头痛、发热。舌淡红,苔白薄润。脉浮缓。
【证态概念】中医认为本证的病邪是风寒,风寒外袭于表,导致营卫不和,以发热恶寒,汗出为主要特征的证候。与太阳风寒表实证相比,本证临床表现比较轻,而且出过汗。西医认为本证是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轻型患者。桂枝汤也是《温病条辩》的第一方,说明温病与伤寒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没有截然明确的分界线。
源于《伤寒论》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脉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劈十二枚、右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浙浙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
解说:太阳病中风的临床表现是: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这是主症。柯韵伯曰:“此条是桂枝汤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便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12条所述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都是对恶寒、恶风、发热的形容,鼻鸣干呕、脉浮缓是副症。
    桂枝汤的适应症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它不适宜用于急性传染病的前驱期,它也不能代替麻黄汤。桂枝汤的现代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外感热病的范围,这是现代中医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由于临床实践的发展,推动了对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在西医界也有类似的情况,如阿司匹林是解热镇痛药,后来发现有减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灭滴灵原来是治疗阴道滴虫的药物,后来发现对厌氧菌有效。   
桂枝汤服用方法与注意要点,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①服药后少停片刻,再喝热粥一碗多,帮助出汗。此法非常重要,如果不吃热粥,则效果不好或者无效。徐灵胎说:“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②要盖上被子,而且不要盖得太厚,以免出汗太多,以达到遍身微汗,皮肤湿润为佳。不可出汗太多,如果像大汗淋漓那样,病反而不会好。③一剂药分三次服,如果服第一次后,即得微汗而病情解除,,其余的两次药以后再服,不要再接着把药服完。④如果服药后没有出汗,病情没有变化,应当按照以前的方法再服。假如还不出汗,少少休息一会,在半天或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内把三次药服完。假如病情严重,严密观察一昼夜,只要病情没有变化,服完一剂可以再服至两、三剂。⑤服药期间应禁止食用生冷、粘滑、肉面、无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代医学认为,感冒发热时,机体会丢失水和盐,如果发汗太多,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伤寒论》中,对因为误用汗法引起的变证和坏病,作了大量的记述,其中主要的就是水电介质紊乱。所以,在服用桂枝汤后,吃一大碗热粥,补充水电介质、营养物质和热量,并且一再强调出微汗,得汗便止,不要大汗淋漓,都是非常科学的观察和无数成功与失败经验的科学总结。温病学说也一再强调时时保护阴液(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也是继承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
【诊断】
(1)典型临床表现
(2)符合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的诊断标准
(3)以出汗、临床表现比较轻为本证的特点
【鉴别诊断】
(1)风寒表实-重感冒证态   本证态是 风寒表实重感冒证态 的轻型, 风寒表实重感冒证态无汗,发热、头痛、身肢疼痛比较重,而本证汗出,发热、头痛、身肢疼痛比较轻。
(2)感冒应当与传染病的前驱期及轻型(温病卫分证)相鉴别,与其它病原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温邪侵袭肺卫证)相鉴别。
【治疗】
(1)桂枝汤的适应症是已经确诊的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其病情比较轻,而且出过汗的患者。
(2)西医使用对症治疗及早期口服盐酸金刚烷胺(肾功能不全及65岁以上老年患者慎用)或金刚乙胺。
桂枝汤
组成: 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药理研究: 桂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非常多,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对体温、汗腺分泌、心率、血压、肠道蠕动功能、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的前提是建立在特定的病机基础上,而且与一定的病理状态相联系。双向调节作用的基础是桂枝芍药、桂枝甘草、芍药甘草这些药对的配伍,双向调节作用的实质还待进一步研究;
①对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可以促使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降低;对于正常大鼠体温,桂枝汤也有降低作用;对耳静脉注射霍乱、伤寒、副伤寒甲乙四联菌所致的家兔发热,注射桂枝汤30分钟内,可以使高热家兔的肛温下降至正常以下。另一方面,桂枝汤对安痛定诱致的体温降低有显著的回升作用;桂枝汤能够对抗蛙皮素的降温作用;桂枝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拮抗过量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降温作用。桂枝汤对体温的双向调节机制的研究颇多,在发热的机体,桂枝汤可阻断发热激活物和白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内生致热源的作用,降低前列腺素E2(PGE2)和环核苷酸CAMP等中枢发热神经介质在下丘脑中的含量及作用,促进体温调节中枢发热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的降解灭活、抑制乙醯胆碱的作用。对于低体温机体,桂枝汤可提高PGE2和CAMP等中枢发热神经介质在下丘脑中的含量;拮抗过量去甲肾上腺素(NE)引起的降温作用;抑制致冷神经递质蛙皮素与其受体结合,拮抗蛙皮素、神经降压素的降温作用,从而发挥其升体温的作用。
②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汤可明显改善由阿托品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抑制状态,又能拮抗由新斯的明引起的胃肠运动功能亢进,使亢进的胃排空和肠蠕动趋于正常。本方对正常动物却没有明显改变,说明桂枝汤主要影响受抑制或者偏亢进的功能状态。桂枝汤这一双向调节作用与口服阿托品拮抗新斯的明所致的胃肠运动功能亢进作用相类似,提示桂枝汤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能与胆碱能系统有关。进一步研究证明,桂枝汤可能是通过调节中枢下丘脑、血液和胃肠局部组织中胃泌素和胃动素(是近年来从小肠粘膜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胃肠激素)、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的含量而发挥作用。桂枝汤在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亢进或抑制的过程中,分别使之趋于正常的同时,亦对下丘脑、血浆和空肠组织中过低、过高的SP、VIP、SS含量分别使之趋于正常,这些可能是桂枝汤对胃肠运动功能双向调节作用的机制之一。
③对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桂枝汤可以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力及吞噬指数,而且吞噬细胞活动能力随服药次数及剂量的增加而增强;还可增加抗体及提前产生抗体。对正常小鼠则无上述作用。通过玫瑰花环形成细胞(RFC)和空斑形成细胞(PFC)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效能。动物实验还证明:本方对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并且还能抑制小鼠脾细胞对牛血清蛋白诱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及小鼠脾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2(IL-2)的能力,IL-2是调节机体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重要因子,因此认为抑制IL-2的产生是本方免疫抑制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方对于免疫应答的抑制作用,可能有多种途径。总之,随着机体的功能状态、给药过程和不同的免疫指标所不同,桂枝汤煎剂灌胃对免疫功能已呈抑制的病毒感染小鼠,可提高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血清凝集素、溶血素效价和外周血T细胞百分率,使之恢复正常;对免疫功能已增强的左旋米唑处理小鼠,则可降低血清凝集素、溶血素效价和外周血中T细胞百分率,使之接近和恢复到正常水平。
④对血压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桂枝汤能够明显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能够明显升高复方降压片致低血压大鼠的血压,提示:本方对大鼠血压具有冒险双向调节作用。
⑤对汗腺分泌的双向调节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够增加正常大鼠足(拓)部的汗腺分泌,其发汗作用具有维持时间短、起效快的特点,有利于散热。以阿托品和安痛定肌注分别造成其汗腺分泌受抑制和汗腺分泌亢进的病理模型,应用桂枝汤分别能够增加和抑制汗腺的分泌,说明在不同功能状态下,桂枝汤能够发汗也能够止汗,起到双向调节的作用。
(2)抗炎作用;桂枝汤煎剂可以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合剂的强度优于分煎。本方能够明显抑制甲醛所致的大鼠足肿胀,给药1小时后即显效,维持时间可达24小时以上。
(3)镇痛、镇静作用:  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作用。最新研究表明,脘腹疼痛的发生,与某些中枢神经递质如:乙(醯)胆碱、5-HT、P物质、钠、钾、钙的浓度的升高有关,而桂枝汤能够明显降低诸致痛物质的浓度,提高阈值,从而起到解痉止痛的作用。还有实验表明,桂枝汤能够显著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并可与巴比妥钠协同作用,提高入睡率、延长睡眠时间,显示明显的镇静作用。
(4)抑菌、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桂枝汤煎剂对幽门螺旋菌(HP)和幽门弯曲菌(CP)、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特别是较好地杀伤和消除HP和CP,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作用。桂枝汤煎剂能够明显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肺部炎症,降低肺实变。
(5)对呼吸系统具有止咳、怯痰、保护呼吸道粘膜的作用;有实验证明本方无平喘作用;
(6)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血液循环;
(7)抗过敏。
桂枝汤以上诸多药理作用,基本上解释了桂枝汤的临床适应症。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6月13日 08:56am 时添加 -=-=-=-=-
附1  太阳表虚肺气不利-哮喘复发证态
《伤寒论》18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伤寒论》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厚朴去皮,二两、炙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名词解释】
    喘家:平时有气喘病的病人。相当于现代的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喘息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阻塞性肺疾病。
解说:病人原来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感冒后引起喘症发作,与桂枝汤治疗感冒时,在桂枝汤中加入厚朴、杏仁,治疗效果颇好。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杏仁中含的苦杏仁甙具有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厚朴具有降低支气管平滑肌张力的作用,可以改善支气管阻塞的状况。
附2  太阳表虚-感冒证态兼项强
【中医别名】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证,太阳病兼经气不舒证,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证。
【证态概念】
源于《伤寒论》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二两、生姜切,三两、干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桂枝去皮,二两、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葛根黄酮能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有利于增加肌肉的血液供给,还能直接扩张外周血管,解除肌肉痉挛。
附3  太阳经气不舒-感冒证态
【证态概念】 本证态包括《伤寒论》中的葛根汤证及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共同处是有“项背强几几”这个症状,不同处是葛根汤证无汗,桂枝加葛根汤证有汗。所以本证态是感冒或流行性感冒以“项背强几几”为突出表现时,有汗的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的用葛根汤。(参考葛根汤证)
5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09:11:5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三、 风温卫分-前驱期证态
【中医别名】风热犯卫证,风热袭肺卫证,风温邪袭肺卫证,风温邪在表证,风温客在表证,风热犯肺证。风热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态概念】本证见于风温病出起,风热病邪侵入肺卫,以致卫气被郁,肺失宣降引起的证候。本证的病因是风温,性质与风寒不同,其病机与风寒相似。
上呼吸道感染是许多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前驱期、轻型,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其病变部位大多仅限于呼吸道粘膜层。可以是细菌感染也可以是病毒感染,而且在临床上不易鉴别。
本证态好发季节是冬春季,是流行性感冒及普通感冒、呼吸道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中医特别强调风寒与风温的鉴别,这是因为发汗法只能用于风寒(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发汗法是温病的禁忌症。风温病卫分证使用辛凉解表法方用银翘散。
本证态包括: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与带状疱疹的前驱期,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心肌炎、白喉、血吸虫病的前驱期,急性扁桃体炎轻型,急性咽炎,急性肺炎的早期及轻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的前驱期、轻型等。以上病理状态是阿司匹林、氨基比林等发汗解热药的禁忌症,也是麻黄汤的禁忌症。所以本证态是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证态,对于温病与伤寒的鉴别具有分水岭的作用,是温病学说对伤寒学理论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即使在现代临床医学中辛凉解表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本证态对于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风温侵袭肺卫证与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病理状态不能融合,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也就不可能实现。
源于《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条文: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条文: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条文: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可以看出三方的区别在于:桂枝汤的适应症主要是感冒,如果服用桂枝汤后病情没有本质变化,这时就是银翘散的适应症,说明病人不是感冒,而是传染病的前驱期。桂枝汤与银翘散的区别在于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说明二方都可以治疗感冒。所以银翘散的适应症有两方面:一是感冒与流行性感冒;而是传染病的前驱期。桑菊饮的适应症比较轻,体温不升高,轻微咳嗽为主。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者
(3)怀疑为呼吸道传染病前驱期者
【鉴别诊断】
(1)风寒表实-感冒证态  风寒表证与风温病卫分证二者均为表证,临床表现基本相同,发病季节(冬春季)基本相同,单靠临床表现很难鉴别。西医可以结合流行病学、化验及病原学诊断,如果能够确诊为普通感冒或者流行性感冒者,属于风寒表实-感冒证态,如果不能确诊为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均可按照温病卫分证治疗。
(2)温燥犯肺证(参考相应证态)
(3)湿遏卫阳证(参考相应证态)
(4)暑热犯肺证(参考相应证态)
【治疗】银翘散加减  银翘散
组成:连翘9克、 二花9克、 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叶3克、 甘草6克、 荆芥6克、牛蒡子9克。
附方:银翘汤
组成:二花15克、 连翘10克、 竹叶6克、 甘草3克、 麦冬12克、 生地12克。
银翘散药理研究
(1)解热作用:本方对动物由多种致热剂引起的实验性发热,均有显著的解热降温作用。实验证明该药为中枢性解热药,而且其作用原理不全同于解热镇痛类药物。
(2)抗炎作用:本方对组胺、前列腺素E2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以对组胺所致者作用为强。然而对二甲苯、醋酸及5-羟色胺所致小鼠皮肤或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则无抑制作用。对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有明显的抗炎消肿作用。上述结果提示银翘散具有作用较强且起效迅速的抗炎作用。
(3)镇痛作用:用热板发观察本方的镇痛作用,结果表明本方片剂有较好的镇痛作用,能明显延长小鼠产生疼痛反应的潜伏时间,这样维持1小时,并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
(4)抗菌、抗病毒作用:体外抑菌实验表明,本方对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细菌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体内实验报告不一。体外抗病毒实验表明,本方具有明显的抑制甲型流感病毒的作用,体内抗病毒实验表明,本方具有较好的体内抗病毒作用,可明显减少体内感染病毒小鼠的死亡率,但灌胃给药则无上述作用。
(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本方的各种制剂给小鼠口服,均不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对血液中惰性炭核的吞噬廓清,但对肝糖原激活的小鼠腹腔吞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天花粉所致的小鼠、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袋泡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减轻天花粉所致小鼠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程度及降低过敏性休克动物的死亡数。
(6)实验表明,银翘散能显著抑制小鼠因新斯的明诱致的肠蠕动亢进,根据药效动力学参数与麻黄汤、桂枝汤、桑菊饮相比,银翘散起效则较快;银翘散与桑菊饮的主要参数比较接近,而与辛温解表的麻黄汤和桂枝汤则差异较大。
桑菊饮
组成:桑叶6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6克、 薄荷3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苇根6克。
6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09:36:1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四、暑湿表寒-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 暑湿兼寒证,暑兼寒湿证,暑湿为寒邪所遏证,寒湿困表暑热内蕴证,暑天感冒证,暑湿在表证,暑湿兼外寒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行拘急,脘痞,心烦,舌质红,苔薄腻,脉濡数。
【证态概念】本证为暑温病之兼证,乃因下月先感暑湿之邪,复因起居不慎,贪凉饮冷,寒邪外侵,暑湿为寒邪所遏而表现的证候。根据病机及临床表现本证为夏秋季节的感冒及流行性感冒。
    源于《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
    条文: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注:(1)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
     (2)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也。 
    条文: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香薷饮,重伤其表,暑必伤气,最令表虚,虽有余证,知在何经,以法治之。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盛夏季节的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治疗】
新加香薷饮
组成:香需6克、银花9克、鲜扁豆花9克、厚朴6克、连翘9克
用法:水5杯,煮取2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更作服。
    药理作用
    (1)解热:家兔体温实验结果表明,正常家兔灌胃新加香需饮,对体温无影响;新加香需饮对家兔白细胞致热源(LP)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新加香需饮分煎合剂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作用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2)镇痛:热板法实验证明,新加香需饮分煎与合煎各剂量组在给药后不同时刻对小鼠痛阈均有一定的延长作用。
    (3)实验证明,新加香需饮分煎与合煎各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醋酸所致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提示新加香需饮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7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10:27:1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五、湿遏卫气-前驱期证态
    【中医别名】湿遏卫阳证,湿温邪遏卫气证,湿热郁阻表里同病证,湿温在卫证。
【临床表现】发热的特点是:始恶寒,后发热,少汗,身热不扬,午后身热或午后热相较显,四肢发凉;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缓。与伤寒病的初期(前驱期,二次菌血症的前期,病程的第一周)一致。
    【证态概念】
    本证见于湿温病初起,乃因夏秋之交,饮食不节或不洁,损伤脾胃,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内蕴,复感外界湿热病邪,内外合邪而病;湿热之邪郁遏卫气,卫气同病所表现的证候。
    湿温是能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的病原体引起的一组疾病,即细胞免疫起主要防御作用的病原体,包括:①细胞内感染原体有:布鲁菌属、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属、肺炎军团菌、沙门菌属、巨细胞病毒、EB病毒、麻疹病毒、新型隐球菌、夹膜组织胞浆菌、利什曼原虫、衣原体、立克次体等;②细胞外感染病原体有:绿脓杆菌、脆弱类杆菌、疟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血吸虫等。 其中大部分病原体在体外对被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敏感。以上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基本上都属于湿温范畴。这些疾病的前驱期、初期均属 湿热郁遏卫气-前驱期证态,包括消化系统感染病的前驱期、初期及轻型,夏秋季节感冒,胃肠型感冒等。
    源于《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寒湿
    条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伤寒病的初期
(3)其它感染病过程中,病原体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后未被消灭,形成二次病原体血症者。
【治疗】
(1)按照西医病原体诊断程序进行病原体诊断,根据结果进行相应的抗病原体治疗。
(2)由于本证态涉及西医的多个传染病,也涉及中医的许多不同证,因此本证态还可以分为许多次级证态,以适应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不同疾病的前驱期。中药用藿朴夏苓汤加减、藿香正气口服液(丸)、三仁汤等。以上三方适宜于不同传染病的前驱期、轻型或初期,临诊时还要区分。
    藿朴夏苓汤: 藿香、 半夏、赤苓、 杏仁、生薏苡仁、百蔻仁、猪苓、 泽泻、 淡豆豉、厚朴;
    三仁汤: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百蔻仁、竹叶、厚朴、生苡仁、半夏
    藿香正气口服液有丸、散、水等制剂
    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霍香正气水的药理作用
(1)解痉:主要表现为对家兔离体十二指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拟胆碱药所引起的肠痉挛;能够明显抑制拟胆碱药引起的狗及兔在体肠痉挛。能够抑制离体肠平滑肌的自发活动,又能够对抗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所以对肠管平滑肌尚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2)镇痛:实验证明水剂与胶囊均有镇痛作用,且镇痛作用相似。
(3)实验表明本方对在体胃肠道平滑肌蠕动有抑制作用。
(4)实验证明本方具有镇吐作用。
(5)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实验提示藿香正气丸能够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促进受损伤的肠断修复。本方口服液作用后的肥大细胞,其特异性脱颗粒倾向明显降低,说明本方对(1)型变态反应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6)增强胃肠道的吸收功能。
(7)抑菌:本方对藤黄八叠球菌等8种细菌均有抗菌作用,尤其对藤黄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较强。并对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大脑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及皮炎芽生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藿香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柠檬烯,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
8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10:29:0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六、燥热卫分-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外感温燥证,温燥,邪在肺卫证,秋燥,温燥肺卫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舌尖边红,苔白薄而干。脉浮数而右大。或见头痛,少汗,干咳无痰或咯粘痰,咽喉干痛,唇燥,心烦,口渴,大便干燥,尿少而黄。
【证态概念】   
    中医认为:秋燥是秋季感受燥邪引起的,以肺受损为病变中心,津气干燥为基本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叶天士所谓秋燥一证,颇似春月风温,肺先受病。造成此证的病因是感受秋令燥热病邪,临床表现为:在一般感冒症状的基础上,伴有口、鼻、唇、咽及皮肤干燥,表现为发热,有点怕冷、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干唇裂等。     
西医认为:肠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病情轻重差别甚大。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候群,而不同型的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临床表现。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夏秋季发生流行较多,同一地区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别常有改变。其中埃可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的很多型均可引起呼吸道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常见,也可引起婴儿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肠道病毒68型可引起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根据秋燥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西医中发生于秋季的感冒以及由感冒引起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都属于秋燥范畴。本证态仅指秋季感冒(温燥)且与肠道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另有凉燥引起的感冒,临床表现与温燥不同,用杏苏散治疗。
源于《温病条辨》卷1:“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秋季感冒
【治疗】 桑杏汤
组成: 桑叶一钱3克、 杏仁一钱五分4.5克、 沙参二钱6克、 象贝一钱3克、 香豉一钱 3克、栀皮一钱3克、梨皮一钱3克。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温燥伤肺轻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证属外感温燥,邪犯肺卫者。
9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15:12:0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七、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邪郁证,太阳经证,太阳病表郁轻证,太阳邪郁兼里热轻证,表郁生热轻证,表郁不解证,表郁内热证,表寒里热轻证,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一汤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呈阵发性,无汗或汗出极少,头痛,面赤,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身痒,小便清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证态概念】 本证态包括中医的三个证: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一汤证。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所谓分期、分型、分证、分阶段,都是医生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对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病理状态,人为划分的,所以在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有许多过渡型,对于这些过渡型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就出现了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得小汗出”,后者“大汗出,脉洪大”。所以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例有所不同,充分体现辨证施治原则。桂枝汤取四分之一,越婢汤取八分之一,二汤所取相合,即得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源于《伤寒论》
23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略)
解说:本方为桂枝汤麻黄汤的合剂,而剂量仅有两方总量的三分之一,因为既不得汗出,就不是桂枝汤的适应症,但表邪已微,又不宜用麻黄汤以免发汗太过,所以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剂为小剂,故能收到小汗邪解的效果,却无过汗的副作用。
25  服桂枝汤 ,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取九分之二,二汤所取相合即本方。
解说:阳病中风证,服桂枝汤后,因为未按照服药方法的要求去作,以至大汗淋漓,而病不除,如果脉象洪大,病情没有好转,仍然按照以前的方法服桂枝汤;如果恶寒发热好象疟疾一样,一日发作两次,还需要发汗治疗。因为出了大汗之后不宜再大量发汗,所以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该方的发汗作用比桂枝麻黄各半汤小。
27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解说: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桂枝汤取四分之一,越婢汤取八分之一,二汤所取相合,即得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其病机是:表寒里热,而表郁较轻,里热也微。本方为解表清里之轻剂,与大青龙汤的病机相似,大青龙汤为解表清里之重剂,它们都是介于表里之间的过渡证态,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与白虎汤之间的过渡证态,大青龙汤是麻黄汤与白虎汤之间的过渡证态。风寒刺激引起的寻麻疹多表现为皮肤搔痒,丘疹状如蚕豆大,渐至成片成块,时隐时现,反复发作等,即可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治疗。
23、25、27三条都是太阳病中风证的轻证,但是轻重程度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过渡证态,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证态是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可见在《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是连续的,所以方与方之间也是可以叠加的,证、病机与方之间有着相对应的关系。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证态”既有相对固定性又有连续性,辨证施治就是建立在这种“既有相对固定性又有连续性”的辩证法基础上的。
以上三证都是太阳病中风证的轻证(轻型感冒),但是轻重程度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过渡证态,桂枝汤与麻黄汤之间的过渡证态是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是桂枝汤与白虎汤之间的过渡证态。无论是《伤寒论》还是温病学著作中描述的证都是有限的,是人为划分的,而在临床中的证则是变化的,很少与书中描述的证完全相同,因此所有方剂都要经过加减,按照书中原方剂使用的很少,桂麻各半汤证,桂二麻一汤证,桂二越一汤证只是举例而已,在临床实践中是变化无穷的。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确诊为轻型感冒
【治疗】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6-13 15:32:1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应对甲型H1N1流感世界大流行

八、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
【中医别名】太阳伤寒兼停水饮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外寒兼内饮证,外有表寒里有水饮证,太阳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身肢疼痛,咳嗽或兼喘息而痰多稀白,干呕,舌淡红,苔薄白而滑,脉浮滑。
【证态概念】本证是指素有水饮内停之人,因感受外邪,以致风寒束缚于外,水饮内阻于肺,以发热恶寒、喘息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西医是指慢性气管炎、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源于《伤寒论》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解说:感冒后最常见的继发症是:气管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是一大类疾病,可以是病毒性的,也可以是细菌性的,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咯痰、气喘、干呕。细菌性的临床表现比较严重,痰为脓性,根据细菌种类的不同,痰的特点也不同。小青龙汤就是针对其共同的临床表现的,所以在临床上要进行加减。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小青龙汤具有平喘止咳作用。全方及其大部分组成药物,都有不同程度拮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和氯化钡等引起的气管收缩,显示不同程度的松弛气管平滑肌的作用;还具有抗过敏作用,对肾上腺皮质具有促进其分泌的作用,因此可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还具有降低血流阻力加快血液循环、降低体温等作用。现代小青龙汤应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期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愈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解说:伤寒,由于心下有水气,而致咳嗽、轻微气喘,发热、口不渴的,用小青龙汤治疗。服药后,转为口渴的,这是寒饮已除,病情转向痊愈的表现。41条是对上条的补充,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口渴,这不是热盛津伤,而是水饮已去,胃阳得展的佳兆。临床上有些寒饮内蕴的患者,不仅不渴,甚至厌恶饮水,一旦口渴而喝水香甜,则标志湿除饮化,病情转向痊愈,这是历验不爽的事实。口渴是高血钠的表现,口不渴是水电解质平衡的表现,厌水是低血纳的表现。如果长期低血钠的病人经过治疗,低血钠状态得到纠正,病人就会由口不渴、厌水转变为口渴。因为口渴是一种生理现象,正常人都会有口渴的感觉,是人体需要水的警告;厌水是一种病理状态,正常人是不会出现的;长时间的口不渴也是不正常的,也说明处于低血钠状态。低血钠状态容易引起水肿、胸水、腹水等第三腔隙积水,所以“心下有水气”应当与胃、肺的慢性水肿样渗出性病变有关。
如果把“心下”理解为:肺的下部、膈以及胃十二指肠;水气,寒饮,水饮,痰湿理解为慢性炎性渗出物,“水气”为量少、稀薄、弥散、无形的渗出液;“寒饮、水饮”为有形渗出液;“痰湿”为粘稠的病理分泌物,这样就能和西医沟通。发汗、利尿都可以调节水电解质的代谢,在中医应用发汗、利尿作为治疗水气,寒饮,水饮,痰湿的一种方法,中、西医是可以相通的。西医认为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参与调节水电解质代谢,在中医则是肾、脾、肺(含皮毛)参与水气、津液的调节。“心下有水气”指的是肺的下部、膈以及胃十二指肠的慢性炎性渗出物,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进行调节排出体外。
【诊断】
(1)符合典型表现者。
(2)符合急性气管炎、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9克、赤芍9克、细辛3克、干姜3克、甘草10克、桂枝6克、半夏9克、五味子3克。
现代研究
小青龙汤具有显著的药理效应,其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就现有资料而言,目前国内外医学研究者已对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简要介绍如下。
(1)平喘效应: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本方能有效地拮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的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并直接松弛平滑肌。动物实验表明本方可促使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儿茶酚胺甲基转移酶活性降低,进而促使cAMP水平升高,支气管平滑肌弛缓。其他动物实验也表明本方具有显著的平喘作用。
(2)抗过敏效应:实验结果证实,本方对多种因素引起的变态反应具有多环节的调节作用,抑制抗体生成和过敏介质的释放,对抗过敏介质作用和炎性反应等,由此表现出较强的抗过敏作用。
(3)其他效应:小鼠致癌抑制实验表明,本方具有较为明显的抑制癌肿形成的作用;能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扩张外周血管、升高外周皮肤温度,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有利于血液循环;促进红细胞糖酵解等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0:13 , Processed in 0.0666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