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6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易医论 病理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0 18:0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第三章        病理篇
健康是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它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过程。这种状态和过程有赖于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赖于诸多调节系统对内环境稳定的维持。这种状态和过程的和谐一旦被打破,而最终在人的机体上发生障碍,就产生了疾病。
第一节        病因及入侵途径
《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不得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就是说,人之所以患病,是由于外因和内因失应形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现代医学把致病因素概括为:机械性的、理化性的、生物性的、第二信号。疾病无论千变万化,病因的来源逃不出这四个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以上论述说明病邪入侵的途径不外乎由表而入,受之于天,从里而入,受之于地,由不表不里从枢而入,受之于人。
一.        天因致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天因致病古人把它分为四时逆顺,六气失时,疠气染易。主要指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压等异常,由空气携带各种致病微生物经呼吸道或皮肤侵犯人体而发病。
二.        地因致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古人把得之饮食居处而致病的病因分为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五味偏嗜,地域环境等这些因素,它们主要通过胃肠道侵犯人体而发病。
三.        人因致病
古人把人因致病分为七情、六欲、劳伤等。《素问•举痛论》说:“凡百病皆生于气也,故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劳则气耗…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吕氏春秋•贵生》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皆可耗气伤血而致病生。[/watermark]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19:32: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医论 病理篇

第二节        病机病理
各种致病因素进入体内而刺激机体,出现不同的病理变化,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证候群。
一.        正邪相争
《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评热病论》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即病邪,正即体质。体质不仅是疾病发生的内因,而且往往决定整个疾病发展过程。《医学金鉴》说:“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故多端不齐也”。同一致病因素作用不同机体,可出现不同病理过程。不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又可出现相似或相同的病理过程。
体质是形成“证”的物质基础之一,证是生命物质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反映,是一种以临床机能变化为主的整体定型反应形式。病与证大多是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一时性的变化,体质则是机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1.体质气质致病倾向——易感性。《素问•标本病传论》说:“人有客气,有同气”。客气指外邪,同气为身之本气,为体质,气质倾向,为内因。《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故曰天忌不可不知”。这种易感性即同气相求。
2.邪气的选择性——气有定舍。《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气有定舍”。 《素问•咳论》说:“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分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
病邪侵入人体,并非随意定位,而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机体具有自动调控的特殊功能,迫使进入人体内的病邪,根据不同的来源和形式到一定的位置。定位有两个条件:一是部位的亲和力,即易感性,一是病邪的选择性。美国纽约医学研究所诺维克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中发现“质粒”和“转位子”,他说:“质粒是有帮助病邪损害自体的作用。病邪侵入机体后在“质粒”的帮助下,在局部扩大影响,使病邪的致病力高出原来的十几倍。“转位子”起一种载体作用,帮助病邪在体内转移。二者的作用相结合,一是扩大病邪,一是转移病邪。这样就把来自天因、地因、人因不同类型的病邪转化移动到不同的位置。转位子是随着一定的路线转移,这就是“路径”,它与体质、气质类型有关,即机体的易感性。定位后,质粒帮助病邪扩大势力,使机体出现不同性质的应变态势。
二.        阴阳失调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形成刺激,只有两种反应,即阳性反应和阴性反应。维金斯基说;“同一组织所施加同一刺激,一方面由于强度不同、频率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效应器灵活性不同,有时显兴奋作用,有时显抑制作用。致病因素的强度和频率是机体产生阴阳二性反应的内在因素。无论是机械的、理化的、生物的,还是第二信号的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只要刺激的强度和频率不超过机体的灵活性,就会出现兴奋性证候,呈现阳性反应,反之刺激的强度和频率超过机体的灵活性,则表现一系列抑制性证候,呈现阴性反应。刺激有强烈,频率有快慢,只要不压制机体的正常反应,则表现为阳性反应,否则为阴性反应。这就是病邪和机体之间的阴阳变化规律。
    第一相反应(阳性反应)               第二相反应(阴性反应)
血压升高
白细胞数增加
骨髓组织增生活跃
细胞核左移
酸度升高
血糖升高
血红蛋白反应亢进
新陈代谢旺盛,分解占优势
血中胆汁减少        血压降低
白细胞数减少
骨髓组织增生抑制
细胞核右移
碱度升高
血糖下降
血红蛋白反应抑制
新陈代谢减低,合成占优势
血中胆汁增多
三.        气血失常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失常,则引起全身性的病理变化。
1.气机运行失常:气的正常运行为升、降、出、入。情感变化是影响气机运行的主要因素。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气机失常主要表现为:气逆、气郁、气乱、气陷等。
①.气郁:即肝郁气滞,是气机郁滞不畅,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行阻滞不通,出现胀满疼痛等症。
②.气逆:即肝阳上亢,是气机上行过逆,失于和降,出现咳逆、呃逆、呕逆,头胀目眩等症。
③.气乱:即气机散乱,形成局部或全身的节律紊乱,功能失调。
④.气陷:即气机升举无力,气陷于下,形成全身或局部的脏器下垂、无力、萎软,使代谢产物凝结于下。
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的刺激时则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机能和代谢的改变称为应激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气闭或气脱。长时间的缓慢的刺激则可形成各种气机失常。
2.血液运行失常:包括血淤和血亏两个方面。
①.血淤:即血液运行迟缓不畅,出现血管内凝血或血管外淤积,表现为疼痛、肿胀、肿块、血栓形成等症。
②.血亏:由于贫血或有效血容量减少,或缺氧,而使组织器管血流灌注不足,出现组织结构的损伤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缺血坏死。甚至出现血脱。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冰冷、出冷汗、脉搏频繁、尿量减少和神志淡漠等,如大量出血、大量出汗、严重腹泄或呕吐、大面积烧伤所致大量血浆丧失、引起血容量急剧减少。
四、水火失济
水为水代谢失常,火为机体炎症反应。
1.炎症:机体在内外各种损伤因子作用下,由损伤细胞的酶分解产物诱发的防止组织损伤扩大,促进损伤部位修复的以防御为主的局部组织反应称为炎症。主要征候为: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主要的病理变化包括初期的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和白细胞向损伤部位游出以及后期的损伤组织修复和机能恢复等反应。抗炎症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血管通透性、抑制白细胞粘附、游走和杀菌作用,抑制肉芽组织形成,消除炎症时的疼痛和发热反应。类固醇的糖皮质激素有可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非类固醇的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药如:消炎痛、保泰松、阿斯匹林等。
2.水液代谢失常包括水泛、津液不足。
(1).水泛:过多的水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泛。组织间隙的水液积聚叫水肿,细胞水肿称为水化,体腔内液体过多积聚称积水或水饮,积液天长日久变浊变稠称为痰湿,血浆中的水液积聚称为水湿。
(2).津液不足:热性病或汗吐下伤津亡液、或久病伤阴,出现口鼻皮肤干燥、口渴引饮、肌肤毛发枯槁,称为津亏液耗。大吐、大泻、大汗等引起大量失液、使血容量下降称为脱水。
五、寒、热、虚、实的病理病机
寒热虚实是疾病过程的四种基本形态和病理改变,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是对这四种病理改变的阻断和改善。
1.        寒热
哺乳动物和人类的体温相对恒定,是依赖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来维持的,基础代谢是机体产热的基础,其中50%以上的热能用于维持体温,其余不足50%的化学能则载荷于ATP,经过能量转化与利用,最终也变成热能并与维持体温的热量一起,由循环血液传导到机体表层并散发于体外。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大部分的热通过皮肤的辐射传导和对流散热,约占70%,一部分热量通过皮肤汗液蒸发,约占27%。出汗是反射活动。人体汗腺接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所以,乙酰胆碱对小汗腺有促进分泌作用。对温度敏感的感受器称为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在人体皮肤、粘膜和内脏中,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它们都是游离神经末梢。当皮肤温度升高时,温觉感受器兴奋,当皮肤温度下降时,则冷觉感受器兴奋。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各自对一定范围的温度敏感。皮肤的温度感受器主要调节皮肤血管舒缩活动和血流量,深部温度感受器主要调节发汗和骨胳肌的活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液周流不息产热散热平衡,机体处于恒温状态。热量的分配主要靠血液的传递完成。所以血多则热,血少则寒,如果局部组织缺血则会温度下降,出现发凉,发冷感觉,如果局部组织充血则温度升高,出现发热的感觉。
①、发热:是阳性病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是由于致热源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调节体温升高。发生机理为:
②、恶寒:是阴性病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下移而引起的调节中枢的调节性体温下降。发生机理为:
③、寒热真假:阳性病而出现恶寒,称为真热假寒,阴性病而出现发热,称为真寒假热。
真热假寒的发生机理为: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唤起的调温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寒、寒战、“鸡皮”和皮肤苍白甚至于手足冰冷、发凉。发冷或恶寒是由于皮肤血管收缩使血液减少所致,寒战是骨胳肌不随意周期性收缩所致。
真寒假热的发生机理为:体温调定点下移,中心温度高于调定点,唤起的调温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出汗、面赤等症。发热出汗面赤是皮肤血管扩张血液走表所致。
2.        虚实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传统中医虚实的概念是十分模糊,令人费解的。虚实应该是机体与病邪斗争结果,而不是邪气盛必然见实证,正气虚必然见虚证。因为邪气盛指病邪,正气夺指机体,邪气盛才能使精气夺,不夺正气则显不出邪气盛。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样一来,凡人得病,抵抗力都下降,这是普遍的现象和规律。是不是可以说,凡病都是虚证吗?当然这是错误的。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疾病链式发展过程中,机体中同时存在着两种反应,一种为损害性反应,一种为抗损害反应。损害和抗损害反应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的复杂关系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损害和抗损害反应之间的力量对比往往影响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转归。损害反应与抗损害反应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有些变化可以兼有双重意义,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以抗损害为主的变化可以转化为以损害为主的变化。抗损害包括防御适应反应和代偿措施。防御适应反应往往由于损伤的部位,致病因子的不同而各有特点,如特异性的局部的渗出和增生,代谢产物积聚,功能亢进等,全身发热,血沉加快,白细胞数目增多以及非特异性的防御适应能力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立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短期内的加强。另外各种代偿和适应反应也同时进行。
①        虚实的局部性
抗损伤反应占优势,机体处于一种以防御适应和代偿措施为主导的病理过程称为实积。这时表现为代谢加快,代谢产物积聚功能亢进,体液酸度增高等。
损伤反应占优势,机体处于一种以损伤反应为主导的病理过程称为虚损。这时表现为代谢减缓,组织缺血缺氧,功能低下,体液碱度增高等。
虚损和实积初期皆以局部组织脏器为主导,因而虚实多为局部性的表现,离开了局部组织器管和三部,虚实则成为无本之木,因为没有形态学改变的虚实是不存在的。
②虚实夹杂:任何疾病损伤和抗损伤是同时存在的,并且在疾病的发展的转化过程中,损伤和抗损伤可以转化,转化是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在某些疾病或病理过程中,前一阶段的抗损伤可能转化为下一阶段的损伤,这样就形成了虚实夹杂出现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3:09: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医论 病理篇

第三节        三部开合枢功能失常
《灵枢•根结》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合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枢折即骨摇而不安于地”。“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合折即气弛而喜悲……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本篇虽然讲经络开合枢的病理,但却为中医病机学的研究另辟了新径。三阴三阳合则为一,分则为三。现代研究表明:阴阳的本质与神经-体液调节密切相关。涉及内分泌、免疫等多种功能。
一、 表部的开合:在表部,太阳主开、厥阴主合,一开一合,维护着表部的吸吸、体温、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表部是人体的卫外防线 ,经常与外界病邪直接接触,具有抗病于外的功能。因此,表部功能的强弱,对于健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的活动。延髓有呼吸节律基本中枢,为不随意的自主节律呼吸调节系统。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为随意呼吸调节系统。另外,呼吸运动的完成,还有来自呼吸器官本身以及骨胳肌,其它器官系统感受器传入冲动的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如血液中O2,CO2和H+的浓度,对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等。整个神经┈┈体液系统都进行了参与,才能保证气体交换和体温的调节。如果外来因素的刺激使阴阳开合功能发生障碍,则形成表部系统的病变。以开的功能障碍占主导则称为太阳病,以合的功能障碍占主导,则形成厥阴病。
自主神经和表部的开合功能
器官        交感神经(太阳主开)        付交感神经(厥阴主合)
呼吸器官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皮肤        竖毛肌收缩        竖毛肌松弛
二.里部的开合:在里部太阳主开,阳明主合,一开一合维持里部的受纳吸收排泄以及抗御外邪的功能正常进行。里部以通为顺,以寒为逆,以滑为病的特点,素有“后天之本”之称,对人体各种生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在整个消化道中,除口、咽、食管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是骨胳肌外,其余部分都是由滑肌组成的。消化道通过这些肌肉的舒缩活动,完成对食物的机械消化并推动食物的前进,促进食物的化学性消化和吸收。神经系统对胃肠道功能的调节较为复杂,它通过植物性神经和胃肠的内在神经两个系统互相协调统一而完成的。消化管壁内的内在神经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整合系统,在胃肠活动的调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支配胃肠的自主神经称为外来神经,由交感神经发放的冲动可抑制通过内在神经或迷走神经传递的反射。多数付交感神经纤维是兴奋性胆碱能纤维。另外,胃肠激素与神经系统一起,共同调节消化器官的运动、分泌和吸收功能。此外,胃肠激素对体内其它器官的活动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如果外来刺激使里部阴阳开合功能发生障碍,则形成里部系统的病变,以合的功能障碍为主导的则形成阳明病,以开的功能障碍为主导的自主神经与里部的开合功能形成太阴病。
器官        交感神经(阳明主合)        付交感神经(太阴主开)
消化器官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促进括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动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和括约肌舒张促进胆    囊收缩
三.半表半里主枢
枢部也叫半表半里部,少阳为二阳之枢,少阴为二阴之枢,枢部通过血液循环,气机的升降出入起到了沟通表里内外,协调阴阳平衡的作用。
枢部介于表里之间,和气血直接接触,以心脏为主导,通过心血管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枢部接受表部天阳之气,吸收里部水谷精微,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气血营养各个组织器官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同理,外来之邪通过表部和里部,都可以进入枢部,并通过气血波及整体。枢部的病邪也可通过表部,利用汗法抗邪外出,通过里部,利用下法和吐法使邪外出,它是一个枢纽机关,在人体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接受自主神经支配。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心迷走神经的节前和节后神经都是胆碱能神经元。一般地说,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对抗的。但是两者同时对心脏发生作用时,其总的效应并不等于两者分别作用时发生效应的代数和。在多数情况下,心迷走神经的作用比交感神经的作用占较大优势。
体内除真毛细血管外,血管壁都有平滑肌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都受自主神经支配,它们的活动受神经调节。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人体内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小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各种神经反射来实现的。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延髓,主要指心迷走神经元抑制心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的神经元。血液中和组织中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的活动起调节作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钠素、前列腺素、阿片肽组胺等。
自主神经与枢部的功能
器官        交感神经(少阳为枢)        副交感神经(少阴为枢)
循环器官        心跳加快、加强、胸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可收缩(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        心跳减慢,心房收缩减弱,部分血管如软脑膜动脉与分布于外生殖器的血管等舒张
泌尿生殖        使逼尿肌舒张,扩约肌收缩        使逼尿肌收缩,扩约肌舒张
代谢        促进糖元分解,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促进胰岛素分泌,乙酰胆碱释放升高
少阳功能增强(交感神经兴奋),里部阳明合,表部太阳开。少阴功能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则表部厥阴合占主导,以适应里部太阴开。故少阳、少阴为表里阴阳开合之枢。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2:03:4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医论 病理篇

第四节        整体气血升降失恒与局部组织结构障碍
气血在人体的正常循行,是保证生命活动的基础。思维功能是气血作用于脑的具体体现,“脑得血而能思”。但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可以支配一切脏器的功能活动达到协调一致。大脑皮层以下有许多生命活动中枢,通过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各种活动如语言、心跳、呼吸、消化、运动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植物神经主要支配着内脏的机能活动,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分别担负着兴奋和抑制的不同功能,维持调节着整个机体的动态平衡。如果机体经常受到过度的怒、喜、悲、惧的精神剌激,就会导致大脑皮层的思维机能和支配功能障碍,这样所支配下的神经系统就会发生紊乱,出现运动功能和内脏活动的不协调。由于人体头颅、胸腔、腹腔、盆腔是人体重要脏器的“集聚地”,同时也是神经丛分段支配的“疏散地”,因而,气血的运行障碍往往集中地表现在了这些地段,形成了临床上最常见的诸多“综合症”,苦不堪言。
一、        气质偏差与整体气机失调
1、气逆——阳亢型
传统中医称为“肝阳上亢”。此类气质倾向的人群,多性格外向、脾气急燥、争强好胜、勇敢胆大,热情易于激动,直率、精力旺盛,具备这些并不足以形成病理改变,关键在于自己对自身固有的秉性有认识,有自知之明,处理问题善于用理智克制冲动,或者见于客观的实际情况不允许本人按着自己的性格和意志行事,违心地同意别人,天长日久,事与愿违,在思虑和克制并存的条件下,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引起交感神经的机能亢奋,出现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平滑肌松弛,、脉管充盈度增加。由于处在兴奋状态,加之主观意志压抑两个方面的复杂病理变化,使寸口脉经过长时间的作用向上移位,脉管搏动出现在腕横纹以上,有时肉眼直观就可见到脉管的搏动,刘绍武称为“溢脉”,(或上鱼际脉)。临床上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等病多见此脉象,病症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易怒、心慌、多食善饥、头痛、头晕、目花耳鸣、记忆下降等一派兴奋反应,病变部位主要在颅腔。
2、气郁——抑郁型
传统中医称为“肝郁气滞,肝气不舒症”。此种气质类型的人多数性格内向,心中有隐曲之事,不愿言之于口、告之于人,而隐藏于心中。长期的忧愁思虑,导致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变化首先压制心脏,使窦房结的兴奋性、心肌传导系统的传导性减低,使心率紊乱,心律变慢,气血周流不畅,血流灌注量减少,导致以大脑为主的重要脏器缺血,进一步出现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同时,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运化不利,积聚胃中而继发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变。长期的迷走神经兴奋,血管平滑肌长期处于收缩痉挛状态,长此下去,滴水穿石,使寸口脉聚于关部。关部评之独大,更有甚者,如豆状,刘绍武称之为“聚脉”(或聚关脉)。可以根据关脉聚结的程度,推断病程。聚脉多提示,胸膈部的病变,肝和胆病变、心血管病变、胃肠道病变。症见头晕、记忆力减退、心烦、胸闷、腹满、周身乏力一系列抑制性反应。病变重心在横隔以下,脐上心下一带,中医称为“中焦”。时间迁延,还可出现心烦、叹息、胸胁苦满,胃皖胀满不通、梅核气等。
3、气乱——多变型
传统中医称为“气血失调”、气机散乱之证。此类气质类型的人,多性格随和,活泼善交,处世圆滑,性情开朗,但常以理智压抑自己,能忍则忍,能让则让,自己吃亏,不让别人吃亏,时长日久,则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压制窦房结。出现心跳减慢,心率不齐,心搏出量下降,出现全身性供血不足,心肺功能障碍。出现头晕、眼黑、心慌、胸闷、气短、气憋、疲乏无力、浮肿、腰膝酸软等症。病变重心在心肺,在脉则出现“紊脉”,表现为节律不齐,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病在“上焦)”——胸腔。
4、气凝——粘液质
相当于传统中医的“痰凝症”。此类气质类型的人,多孤避、执拗、难以理喻,敌视他人与社会,总觉别人害他,有时表现很兴奋,有时又很郁闷,容易走极端。交感、迷走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反复无常,脉管弹性下降,形成“伏脉”,(或长弦脉)。临床上常见有①肠内症: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症,患者多有腹胀、腹泻、腹痛、腹鸣、皮肤萎黄、晦暗无光泽、颜面则出现色素沉着等。②肠外症:如脱发、牙龈出血、头痛、牙痛、周身酸痛、顽固性皮肤病,过敏症等。③精神方面的病变:分裂证、癫狂症等。病变重心在盆腔,升结肠部位有大量粘液积存,天长日久,被吸收入血,沉积于皮肤,血管壁、脑脊液中及各腔室,形成许多怪病顽症,中医有“怪病多痰”、“顽症多痰”之说,用荡涤肠胃,豁痰泻痰之法常妙手回春。
二、瘀血凝聚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为病,气滞血瘀往往是相伴而生。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病与血病有偏于气者、有偏于血者,对瘀血症的研究,清代名医王清任独具匠心。
1、血瘀肌表头面:症见头发脱落、眼疼白珠红、糟鼻子、耳聋年久、白癜风、紫癜风、紫印脸、青记脸如墨、牙疳、出气臭、妇女干劳、男子劳病、交节病作、小儿疳症。
2、血瘀胸腔:症见头痛、胸痛、胸不任物或任重物、天亮出汗,心里热、瞀闷急燥、夜睡梦多、不眠、小儿夜啼、夜不安、易怒爱生气、干呕、呕逆、饮水即呛、晚上一阵热。
3、血瘀于膈下腹腔:积块、小儿痞块、肚大青筋 、肚腹疼痛、痛不移处,卧则腹坠,腹中似有物、五更泻、久泻、它方不效者。
4、血瘀于少腹盆腔:症见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小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小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继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小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
三、局部组织结构的增生与萎缩
局部组织结构障碍不外两种趋势,一是充血肿胀、增生、肿瘤,一是缺血萎缩,变性、坏死。
1、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物质代谢增强,温度升高,机能活动增强,血淤加快,出现局部器官或组织充血肿胀,体积增大。继而出现肉芽组织增生,它是由新生的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组成。局部组织发生异常增生而形成局部肿胀,这种新生物叫肿瘤。肿瘤组织比正常组织生长活跃,代谢旺盛,大多数良性肿瘤显膨胀性生长,向周围扩张,体积逐渐增大,挤压周围正常组织,但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大多数恶性肿瘤显浸润性生长方式,恶性瘤细胞直接侵入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向周围正常组织呈浸润生长,与周围组织没有明显的界限。从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癌,从间叶组织和纤维组织、肌肉、脂肪、脉管、骨、软骨以及淋巴造血组织等,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肉瘤。
2、局部组织器官血输入减少或停止,引起局部缺血,出现组织颜色苍白,温度降低,代谢下降,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坏死。萎缩的组织器官的实质性细胞体质变小,数量减少,出现组织器官体积变小,重量减轻,而间质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的增生则使萎缩的组织器官颜色变深成褐色,硬度增加,机能下降。萎缩是一种可复性变化,如病变进一步加重则引起细胞和细胞间质内出现某些异常的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的一类形态变化称为变性。最常见的一种轻度变性为混浊肿胀,进一步发展则成为水变性,能量代谢进一步下降,细胞内钠和水的潴留显著增多。脂肪变性,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等都是变性的一种。多数变性是可复性病理改变,若变性继续加重,则出现坏死,机体的局部组织、细胞死亡、代谢停止,功能完全丧失。坏死是一种不可恢复的病理改变,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三种类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05:03 , Processed in 0.0567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