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26|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关于中药的一些贴子汇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8 21:33: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麻黄发表之首领肺经之专药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木贼麻黄. 和中麻黄的茎。性味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能散寒解表,止咳平喘,利水消肿。临床乃宣泄温肺之猛将,发表之第一要药,仲景善用麻黄主治太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湿病,中风病,历节病,咳嗽上气病,水气病,黄疸病,悸病等。《伤寒论》入方14次,《金匮要略》入方23次。
1、发表第一要药
麻黄其性轻杨,发表最速。《本草害利》指出:“专司冬令,头疼身热脊强,去营中寒邪,泄卫中风热,轻可去实,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一切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或兼气药以助力,可得卫中之汗;或兼血药以助液,可得营中之汗;或兼温药有助阳,可逐阴凝之寒毒;或兼寒药以助阴,可解炎热之瘟邪,此实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 何绍奇先生应用麻黄经验指出:陶弘景说麻黄是“伤寒解肌第一药”,后世本草著作,亦称麻黄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名之为“第一药”者,则其他药不可替代之谓也。犹记20世纪80年代一个冬天,我在山东沂水探亲,有几天气温在零下十多度,农村居住条件又差,室内室外一样冷,来找我看感冒的乡亲很多,患者恒多畏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数,投以麻黄汤,多能应手而效。但有李姓老人,七十多岁,亦感冒风寒,因有高血压病史,所以用不用麻黄,颇费踌躇。后来决定要审慎一点,用麻黄汤,去麻黄,权以荆芥、防风、羌活、苏叶四味代之。喝了二次,不得汗,仍发热,恶寒,头痛如裂,干呕。次日凌晨,病情仍无变化,乃书麻黄汤一服:麻黄10g,桂枝12g,杏仁10g,甘草4g,加生姜5片。服后温覆避风,片时即得畅汗,霍然而起。 谭洪福医师认为:“古人治外感风寒多用麻黄汤,现在《方剂学》教材也将麻黄汤列为风寒表证的首选方剂,但临床中却少有人用,畏用麻桂,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桂枝可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这就使许多医师怕出现上述副作用而畏用麻、桂,以至于对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也不敢使用了。且现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外感风寒选方为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则相对药性缓和且无副作用。于是出现荆防败毒散大量应用,而麻黄汤却少有人用了。事实上,以上两方作用各有千秋,应分析区别使用”。焦树德临床通过实践摸出了“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的经验。根据他的经验,用麻黄、熟地、白芥子、桂枝、鹿角霜、炙山甲等随证加减,治疗肢端动脉痉挛病,闭塞性脉管炎等病,确能取得一定的疗效。
2、肺经之专药
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麻黄乃肺经专药,故肺病多用之”。探讨其理,由于肺主皮毛,开合腠理,风寒外郁而腠理密闭,为外感风寒之表实无汗。麻黄入肺经开腠理,散风寒,则表证自解;肺主气司呼吸,外邪犯肺,肺气被遏,宣肃失常,以致咳嗽气喘,麻黄辛散苦泄,宣畅肺气,可平定咳喘;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风邪袭表,宣肃失常,以致风水水肿。麻黄发汗而使水湿从汗而解,通调水道,又使水湿从膀胱而出,故风水水肿自消。以上各种功效,皆表明麻黄与肺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何绍奇先生应用麻黄经验指出:风寒咳嗽,但治风寒,病去则咳嗽可愈,并非棘手之证。而临床却很常见咳嗽迁延,时久不愈,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据我粗浅的体会,多是医生一见是“急性支气管炎”,便套用西医“消炎”的概念,见“炎”用凉,见咳止咳,其实川贝、枇杷叶、桑白皮都是凉药,不利于风寒咳嗽的,更不消说清热解毒泻火药了,不当用凉药而屡用之,则往往冰伏其邪,而致咳嗽不止。轻者用止嗽散可效,重则只非搬动麻黄不可。风寒外束,肺失宣散,痰热内蕴,积而化火,俗称“寒包火”,以此而发热,咳嗽,失音,哮喘,喉痛者,在冬春季颇为多见,麻杏石甘汤是有效之方。
麻黄,发散风寒以治表实,每与桂枝同用;利水消肿以治风水,常合白术兼行;惟平喘之效,所用较广,肺寒咳喘则伍杏仁,肺热咳喘恒协石膏,痰饮而喘者,得细辛、干姜而力佳,痰热而喘者,兼白果、黄芩而效宏。此外阳虚而表症者则配附子,寒湿而痹痛者则配乌头、细辛,阴疽肿痛可配肉桂、白芥子以致阳和而阴消,中风偏瘫可用人参、防己以臻扶正而祛邪,则麻黄之用,又非限于解表平喘之效矣。凡表虚自汗,虚喘,脾虚水肿,肝阳上亢及阴虚火旺者宜慎用。常用剂量为3-10克。宜先煎。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或生用。麻黄根,止汗。用于自汗,盗汗。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粉撒扑。有表邪者禁服。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10月20日 05:41pm 时添加 -=-=-=-=-
桂枝解肌善通阳  有汗无汗用有殊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
枝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桂,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等地。辛、甘、温无毒。入心、肺、膀胱经。功能:发汗解肌,温阳通脉,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平冲降逆,补中益气。仲景善用桂枝主治太阳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痉病、湿病、疟病、中风病、历节病、血痹病、虚劳病、咳嗽上气病、胸痹病、心痛病、腹满病、寒疝病、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呕利病、阴狐疝病、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
1、辛甘发散能解肌
《素问》有“辛甘发散为阳”之旨,“辛甘发散”的药物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常用于风寒表证。然而风寒表症有虚实之不同,出汗也不出汗的分别。桂枝具有发汗解肌,助阳实表,外寒风寒之功,既治外感风寒之表实无汗,又疗外感风寒表虚有汗。仲景用桂枝治风寒表实和表虚,有汗无汗皆用,其关键在于协药配伍。外感风寒之表实无汗,则与发汗解表的麻黄相须为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外感风寒之表虚有汗,则与酸收敛阴的白芍配伍,以调和营卫,发表解肌。《伤寒附翼》说:“桂枝本营分药,得麻黄、生姜,则令营气外发而为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营气即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可资临床借鉴。
2、除痹止痛善通脉
《本草求真》说:“行痹,其症则有因风、因湿、因寒、因痰、因虚之异,须用桂枝以为向导。”桂枝又能温经通脉,利关节,除风寒湿疼痛。如风湿疼痛,桂枝配伍麻黄、白术、苍术;如风湿挟热,桂枝配伍芍药,知母,甚则再加黄柏。寒湿身痛,桂枝配伍炮附子、白术;甚者加细辛、干姜,或川乌头、草乌头。桂枝又善于横行手臂的特点,能引诸药行至肩、臂、手指,故又为上肢病的引经药,冶痛风,常配伍姜黄、桑枝等同用。
3、通阳化气定冲悸
《本草述钩元》说:“桂(枝)能导引真阳而通血脉……”桂枝透达营卫,通上焦之阳,又化膀胱之气。通阳止心痛,尤治胸痹,如桂枝与生姜、枳实为伍;桂枝与枳实、瓜蒌、薤白为伍;桂枝与人参、干姜、甘草为伍,就是其例。李东垣术桂汤,桂枝与白术为伍,并治胃寒脘痛。同时又治脉结代,心动悸(往往表现为心率过缓),与炙甘草、人参、大枣、阿胶、麦冬同用。仲景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用桂枝甘草龙骨牡砺汤气上冲与惊恐。黄煌指出:“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桂枝甘草茯芩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可时指出仲景治疗心动悸,奔豚气剂量大。所以临床用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热立毙”的告诫,凡外感热病,里热内盛及阴虚火旺者,均忌用。又善入血分而通血脉,并易动血,故血热妄行,月经过多及孕妇,应忌用或慎用。桂枝用量过大易致头晕目胀,眼干涩、咳嗽、口渴、尿少及尿道灼热,故不可过量。一般用量3-9g。特殊治疗15-30g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10月24日 05:53pm 时添加 -=-=-=-=-
羌活散风寒湿,止太阳经头痛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
羌活,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独活条下,主产“羌地”而得名。气味辛、苦、温,无毒。辛能祛风,苦可燥湿,温能散寒,有较强的散寒驱风,胜湿止痛之功。手足太阳经风药,并入足厥阳、足少阴经气分,亦治督脉为病,主要功效为发散风、寒、湿,善治太阳经头痛。
1、治风湿身痛  王好古曰:“羌活气雄,治足太阳风湿相搏,头痛,肢节痛,一身尽痛,非此不能除,乃却乱反正之主君药也。”因其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背之痛见长,故上部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需与防风配伍,如益蜀痹汤,羌活胜湿汤。
2、散外感风寒   羌活辛温,“雄而善散,可发表邪”(《雷公炮制药性解》),其发表之力较强,主散太阳经风邪及寒湿之邪,《本经逢源》称之为“非时感冒之仙药”,宜于风寒夹湿之感冒,代表方如九味羌活汤。羌活等风药,临床特点是,祛风湿者,用量宜重;解散风寒者,用量不大。若作为升阳升清者,则品味多而用量小。
3、止太阳经头痛   主治太阳头痛(行身之后,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病连项),尤以治疗风寒夹湿之头项痛强者为宜,与川芎、藁本等配伍,如羌活芎藁汤(《审视瑶函》)。通过配伍也可治多种头痛,如《本草逢源》证载:“与芎  同用,治太阴、厥阴头痛”。临床认为,大凡头痛,当责之风。前人有,头痛多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本品为太阳经之风药,善达头部,故对风寒、肝火、痰浊、瘀血等引起的顽固性偏正头痛,皆可配伍,但仍须分辨经络部位,以及兼挟诸邪,用之才更确当而有效。若督脉为病,头痛、脊强而厥,亦用羌活。常配藁本、川芎等,则更能止头痛,透利关节。
羌活辛温香燥之性较烈,阴虚、血虚,全身空痛,虚弱乏力者禁用。用量较大时,脾胃弱者易呕吐。常用量3-10克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12月02日 05:51pm 时添加 -=-=-=-=-
细辛温通化水饮   善搜肝肾血分寒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细辛是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细辛或叶细辛的全草,其根细而有辛香,故名。味辛性温,归心、肺、肝、肾经,具有温经发散、温肺化饮、通窍止痛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痰饮咳喘、风湿痹痛诸证。用细辛组成的常用方剂有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用之得当,效如桴鼓。
1、温经发散内外寒
细辛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祛风止痛。且芳香走窜,入肺经,能散在表之风寒;走肾经,可除在里之阴寒。如同麻黄,附子配伍,成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伤寒,此方亦治少阴头痛,痛连脑动,百节拘挛,四肢厥逆等证。张元素经验,“以细辛为主,以独活为主,以独活为使,治少阴头痛如神”。亦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又可治风寒外感,治风寒外感,头身疼痛较甚者,常与羌活、防风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本品外寒风寒之时,又能通鼻窍,故风寒感冒而见鼻塞流涕者亦较为适用,常配白芷、苍耳子等同用。
2、温肺化饮疗咳逆
细辛“温肺祛痰以通气道,水气相同,开气道则通水源也。”(《百药效用奇观》);《名医别录》说能“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朐中结滞,除喉痹”,因此,温肺化饮,止咳逆上气,以及痰嗽不止,胸膈结滞满闷者,细辛为常用之药。仲景治外感风寒,水饮内停之咳嗽喘息,痰多清稀者,每与麻黄、桂枝、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外无表邪,纯系寒痰停饮,咳嗽胸满者,常与茯苓、干姜、五味子等同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如久咳不止者,配伍紫菀、款冬花,增强温肺止咳之功。如为哮喘,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则配伍射干、麻黄、止逆下气;若喘而胸满甚者,合厚朴、麻黄。如其饮郁挟热,所谓“阴疑之处,必有伏阳”。可以复入石膏、黄芩、麦冬等,寒温杂用,以适应复杂的病情。
3、通痹止通利九窍
本品辛温行散,宣通心肺,散寒止痛,故可用治胸阳不振,寒凝血瘀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甚至口唇青紫,四肢厥冷,脉象沉迟之真心痛,常与檀香、高良姜等同用,如宽胸气雾剂(《中国基本中成药》)。《日华子本草》指出“消死肌疮肉,胸中结聚”。风寒湿痹死肌,汗不出,血不行者,细辛的温经发散,又为除痹止痛要药。在仲景治厥阴病寒证的当归四逆汤证中,细辛合桂枝温经散寒以通阳;在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乌梅丸证中治蛔厥,细辛合干姜、附子、蜀椒、桂枝,取其气辛以伏蛔。临床上除痹止痛,常与麻黄、肉桂、川芎、独活、白术等配伍运用。特别是痹痛身冷、见风寒更甚者,细辛与附子、乌头、桂枝、黄芪、芍药同用,疗效更佳。如寒温腰痛,细辛同独活、川断、肉桂、杜仲、白术等,又为常用之法。如其身痛拘急,掣引痛甚者,细辛又每与防风、独活、制乳香、芍香、桂枝等配伍。
又因辛香走窜,善能宣泄郁滞,通利九窍,具有祛风散寒,通鼻窍,止疼痛之功,常用治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并为鼻渊之良药。可单用为末少许,吹入鼻中,或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同用。又可作为开窍急救药,如突然中风卒倒,不省人事,属于寒闭者。《危氏得效方》用细辛末吹入鼻中,有开窍醒神作用。小儿触冒邪恶气,突然口不能开者,《外治秘要》用细辛合桂心,等分为末,以少许纳口中,亦有同样功效。
常用量1-3克,前人有“细辛用量不过钱”之说,临床用此药,粉末不可过量,量大多入汤药。总要视患者体质和病情而定,不可贸然大剂量,用大剂量必有经验方可。凡阴虚阳亢及无风寒湿邪之头痛咳嗽者禁服。气虚多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皆不可用。肝阳上亢头痛禁忌。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9年01月08日 06:06pm 时添加 -=-=-=-=-
葛根解肌医项强   善入阳明起阴气Cs:q
636150   王勇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7Tg=-
为豆科植物野葛的根。味甘、辛,凉,归脾、胃经;具有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的功效。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项强,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等症。仲景主治太阳病,痉病,奔豚气病,妇人产后病等。=W"XfV
1、解肌医头痛与项强e
葛根“主伤寒中风头痛,开腠理,发汗解肌,治太阳项强,疗合病自利(《丹溪手镜》)。”甘辛性凉,轻扬升散,长于发汗解表,解肌退热,升津舒筋,尤其善疗项强,对于感冒兼有项强者最为适宜。若风热感冒兼有项强者,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如柴葛解肌汤(《医学心悟》);若风寒感冒兼有项强者,可与麻黄、桂枝等同用,如葛根汤(《伤寒论》)。临床上以表证发热兼项背强痛者尤宜,内科杂病如头晕、头痛、头项强直胀痛,且伴肩臂、手指麻木配全蝎、白僵蚕、地龙、炙鳖甲、蜈蚣、丹参、白芍、牛膝、姜黄、羌活、独活、桔梗、桂枝等。现单用葛根加工制成浸膏片,即愈风宁心片(《中国药典》),用于高血压头晕、头痛、颈项疼痛、冠心病、心绞痛、神经性头痛等,有解痉止痛,增强脑及冠脉血流量的作用。Z
2、散阳明热邪又止泻:it{.i
葛根“为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之要药也”(《本草经疏》)。“葛根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热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当以为君而佐以柴防甘桔极妙,尤善郁火疗头痛,治温疟往来,疮疹未透,解酒除烦,生津止渴,除胃中热狂……”(《景岳全已•卷四十八•木草正》)。临床上“凡伤寒阳明症己见,太阳未罢,得葛根良,太阳己罢,纯粹阳明经症……”。“惟温病之属湿温及伏暑、秋邪者不适用,此当于辨症加之注意。若一例横施,伏暑、秋邪得此,反见白瘖,则用之不当之为害也"(《药盦医学丛书》)。《本草纲目》指出:“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与阳明合病的下利,用葛根汤,葛根用量为4两,但用于利遂不止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则用至8两。可见下利的程度较严重,葛根的用量越大,所以经方家黄煌指出:“葛根证的识别必须看下利的有无。下利有轻重之分,轻者,仅为大便溏薄,次数增多;重者,为泄泻不止。”笔者常以葛根合黄连用,疗湿热痢疾;合白术用于脾虚泄泻者;合山药用于热病伤津并有消化道症状者。dW_T
3、起阴气升胃津止消渴|m8R
《神农本草经》指出:葛根“主消渴……起阴气,解诸毒。”本品甘凉,于清热之中,又鼓舞胃气上行,而有生津止渴之功。大“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本草正》)。若治内热消渴,口渴多饮,体瘦乏力者,可与乌梅、天花粉等同用,如玉泉丸(《沈氏尊生书。》;若消渴,胸中伏热,口干烦燥者,可与米饭同用,如葛粉饭(《圣济总录》)。临床常以一味生葛汁或葛粉治之。亦有同括萎根、黄芪、炙甘草、枇杷叶;或同麦门冬、黄芪、生干草;更有同桂枝、茯苓、寒水石、石膏等配伍的。  钱乙的白术散,口渴者信用葛根,是有名的方剂。所以张元素说:“升阳生津,脾胃作渴者,非此不除”。a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葛根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脑血管等疾病有一定疗效。葛根的食用价值:葛根粉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钙、锌、硒等微量元素(低糖,低脂,低热量)老少皆宜。用药忌宜:《本草正》指出“其性凉,易于动呕,胃寒者所当慎用”;《本草从新》有“夏日表虚汗多尤忌”。临床上用量一般在10-30克,体质强者可用30-60克。"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21:36:2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关于中药的一些贴子汇集

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干姜——温中回阳第一要药
□ 王 勇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干姜为姜料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农历九月采母姜晒成,以白净结实者良。其味辛、大热,归脾、胃、心、肺经。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为温中回阳之要药。所以仲圣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干姜,总不外乎温中,《伤寒论》入方24次,《金匮要略》入方32次。
  中寒:干姜为治中寒腹痛、腹泻清稀第一要药。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藿香、吴茱萸、茯苓、陈皮等同用。若胸腹冷痛剧烈、呕吐不能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者,可配川椒、人参(党参)、饴糖同用(《金匮要略》大建中汤)。
  亡阳:阳虚体弱之人,如遇寒邪太盛,内侵脏腑,出现脉微欲绝、四肢逆冷、凉汗湿衣、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过用发散而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体温低下等,此为寒邪伤阳,或大汗亡阳而造成阳气欲脱之证,可急用干姜回阳通脉,常配附子、甘草同用(《伤寒论》四逆汤);虚人、老人还可再加党参(或人参);冷汗不止者,可加麦冬、五味子、山萸肉等。
  痰饮:多由阳虚水湿不化,聚而为饮。水饮寒痰上犯于肺可致咳嗽、吐白色稀水或泡沫状痰、气喘、畏冷、头眩、不欲饮水、冬冷易发等症,干姜可配细辛、五味子,如仲师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等。
  姜有生姜、干姜、炮姜、姜汁、姜皮及煨姜的不同,皆有温中祛寒的作用,但又各有所长。生姜汁温中止呕作用胜于生姜,又有豁痰作用,多用治寒性呕吐及寒嗽多痰者;亦常用其炮制药材,以增强药物止呕效果,如姜汁炙半夏。姜皮长于和中利水,尤长于治疗皮肤水肿。煨姜以温中止呕见长,温里回阳作用不及干姜,主要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诸姜作用虽各有所偏,如一时急用,亦可暂时相互替代。用量一般0.9~6克,炮姜炭用0.6~3克,重病可用30克。然精血不足、内有热邪者不宜用,误用可伤阴。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21:37:4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关于中药的一些贴子汇集

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道地艾以蕲产为上
生熟功效有别
□ 王 勇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艾叶为临床常用药,味辛、苦、性温,入肝、脾、肾经。安胎气,暖子宫,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用治血痢肠风、治崩吐衄,外用灸除百病。
  艾以蕲产为上  明代李时珍极力推崇道地艾以蕲艾(蕲州产)为上,盛誉不衰。现代研究证实蕲艾作为道地药材在挥发油、微量元素及醇溶性浸出含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产地艾叶。作为制作艾条原料的艾叶,其质量与其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比其他地产艾叶高10%左右。论证了《本草纲目》论艾中“……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
  生熟功效有别  艾叶生温熟热,而古代本草对艾叶功效记载有误,如《名医别录》载:“艾,生寒熟热”。《唐本草》亦续其说。《本草图经》认为艾叶有毒,“近世亦有单服艾叶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的记载。《本草纲目》作者以多年用艾经验纠正了此说:“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杂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灸。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遂谓性寒有毒,误矣。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夫药以治病,中病即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带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咎与,于艾何尤?”此论客观公正为艾正名。上世纪名中医岳美中用艾绒为主的大灸疗法治疗虚弱证,能起虚弱久病,沉寒痼疾。现代研究艾所含艾叶油有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煎剂对炭疽杆茵、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经验方有胶艾汤、胶姜汤等。
  民间多在农历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干曝,揉捣如绵,谓之熟艾,陈久者为佳。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12月02日 05:49pm 时添加 -=-=-=-=-
淫羊藿壮腰强肝肾  燮理阴阳堪称妙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
性味辛、甘、温。归肝、肾经。功能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除湿。主治阳萎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更年期高血压症等病。温而不燥为燮理阴阳之佳品,能增强体质,益智宁神,保健益寿,对于性功能低下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尤为适应。
1、温补命门助其阳
本品又名仙灵脾,因“羊食贪合,故此著名”(《本草蒙筌》)。其气味甘温,长于“温补命门之火,故能兴阳,然男子有阳道之势,服之翘然兴举,故知其兴绝阳也”(《本草新编》),为温肾强阳起痿之要药。壮肾阳,补命火。适用于肾阳虚弱,命门火衰之阳痿,单用浸酒服即可,或与巴戟天、仙茅、枸杞子等同用,如治疗阳痿不育的赞育丸(《景岳全书》)。亦可以与巴戟天、肉苁蓉、杜仲等配伍,如治疗阳痿遗精的填精补髓丹(《丹溪心法》)。若肾阳虚衰,肾精亏损之阳痿,也可以之配仙茅、熟地黄、肉苁蓉、枸杞子等补肾阳,益精血的药同用,如强阳汤(《中医男科研究与临床进展》)。
药理研究证实,淫羊藿有促性腺激素样作用,能使阳虚模型小鼠血浆中分子物质降低、巯基升高,发挥助阳作用,明显提高性机能。而且本品不仅能壮阳起痿,还能改善因肾阳虚所致的精子生减少,精子活动低下或畸形。
2、壮腰强肾消骨刺
淫羊藿甘温,长于补肾壮阳,祛风除湿,“补腰膝”(《日华子本草》),“坚筋骨”(《名医别录》),凡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冷痛,或寒湿内侵之腰腿酸痛,步行艰难者皆可用之。前者可与鸡血藤浸酒服,如灵脾血藤酒(《中医补益大成》);后者可与萆解、牛膝等同用,如虎骨萆解酒(《普济方》)。现代临床常用以治疗骨质增生症,尤其是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每多用之。笔者临床对腰椎骨质增生引起的腰痛,用(《时方妙用》)腰痛方重用淫羊藿效果好`,以淫羊藿35g,白术30g、牛膝10g、附子10g、当归6g、肉桂5g、杜仲15g;辨证属寒湿重加干姜、茯苓、桂枝;湿热重加苡仁;肾虚加六味;肾阳虚加鹿角片,补肾脂等;瘀血作痛加山甲,桃仁等。
阴虚火旺,相火妄动阳事易举者不宜用,常用量9—15克。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8 21:40:01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关于中药的一些贴子汇集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妙用大黄救人有功
王 勇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医林俗语有“大黄救人无功”之说,临床善用大黄者喜称其“将军”而为其正名。
  大黄亦称川军、绵纹,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可泻有形积滞,水食痰结者宜之。可清血分实热,血瘀血逆者宜之。若大肠腑气不通,则心火上炎,扰乱心主神明,而发生谵语狂乱之证。此所以行君令戡乱拓土地而有将军之号也。故大黄在中医急救医学方面多立殊功。
  1.急性热病  高热、目赤、神昏、谵语、便秘、腹满、痞硬拒按之热结胃肠证,可急用生大黄泡水服,或与厚朴、芒硝组成大承气汤等攻下泻火,只要患者泻下1~2次稀便后,常可达到热退症除,转危为安。
  2.急性胆病  急性黄疸(阳黄)时,可用生大黄大剂量或加入川椒、槟榔、乌梅、细辛、木香、川楝子等,或加茵陈、栀子、车前子、黄柏等药。有促进胆囊强烈收缩、扩张胆管、排虫排石、利胆退黄、病去正复的功效。
  3.急性热痢  热痢初起,由于肠胃湿热积滞而里急后重、大便不爽,可用大黄配黄连、木香、槟榔等,泻除肠胃积滞,其痢可止,是取其"通因通用"邪去正安的功效。
  4.急性出血  对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的吐血、鼻衄及目赤暴痛、牙宣出血、口疮、咽喉肿痛等血分壅滞病证,以及上消化道出血、咳血、急性化脓性扁排体炎、急性结膜炎等,亦可用生大黄泡水服,通便泻火而愈病,且常与黄芩、黄连同用,如泻心汤之类,此乃"上病下取"之效。
  5.妇女血瘀  产后瘀滞腹痛,或因瘀致闭经、漏下等,常与赤芍、桃仁、红花等,如大黄  虫丸、下瘀血汤,乃是取其泻热逐瘀,和营止痛的功用。
  “有是证即用是药”,不少医家善用“将军”救人,大黄救急之功不可忽视,但务必抓住时机,辨证准确,只要具备里热、邪实(毒与瘀)之主证,就应当机立断,或生用、后下、熟用、酒炒、炭用、内服、外敷、灌肠、外洗,皆宜尽快解除热、毒、瘀之急,才能达邪去正安,以显将军救人有功之大任。
  虚证体弱之人,元气不足,胃虚血弱,病在气分及阴虚便燥者不可妄施将军加以推荡,当谨慎分别。若轻发误投,损伤胃气,多至危殆。


5
发表于 2008-9-28 22:24:3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关于中药的一些贴子汇集

很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7:43:54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关于中药的一些贴子汇集

石菖蒲升降脾胃  善开清窍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  636150
本品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石菖蒲辛、苦、性微温。归心,胃。功能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主要用于治疗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耳聋等病症。参研《百药效用奇观》所论:“石菖蒲,味辛气温,……能开发脾胃之力,升举下陷之气,脾虚不得下注,带下自能收摄。心为君主之官,系于五脏,菖蒲清芬之气,能助人振奋精神,通神明,振奋五脏之功能,亦益于祛邪疗带而复正气”。笔者临床上对湿浊阻滞中焦,湿浊蒙蔽清窍或痰热壅闭心包;脾胃升降失常的病证加入石菖蒲,往往效果明显。
1、升降脾胃
叶天士说:“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升降如常,则脾胃的纳谷运化功能正常,而荣卫气血的生化之源亦兴旺。然而,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导致脾胃病的发生。且脾病多虚,易被湿困;胃病多实,常为寒热,饮食所伤。可见,脾胃病多兼痰湿、食滞、气阻等病机,而在脾胃病证中加入石菖蒲乃是取其豁痰理气,醒神化湿之功,也是针对脾胃病气机升降失常而设,故收效甚佳。
在脾胃病气机失常病证中,若脾气不能升运,胃气不能顺降,便成为中焦气机痞塞之病,常见纳谷不香,谷入少运,脘腹痞胀,大便不爽等症,即为“痞”为“胀”。用枳术丸加少量石菖蒲为伍,一以运气健脾,一以通泄胃浊,一以打开气机,自然升降复常,痞胀消除自然思食;如疗湿浊阻于中焦之脘腹胀痛,以石菖蒲伍香附;疗脾阳不振,湿阻中焦之腹胀纳呆,消化不良等证,以石菖蒲伍厚朴;疗肝气横遂犯脾胃之证,柴胡疏肝散加石菖蒲;肝胃郁热证,丹桅逍遥散加石菖蒲;痰湿内阻证,二陈汤加石菖蒲;寒湿困脾证,厚朴温中汤加石菖蒲。
2、善开清窍
朱丹溪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本草思辩录》云:“人身灵明,犹火蓄石中;人身躯体,犹石能蓄火。假使躯体为寒水所蒙,灵明为痰延所壅;则运行不周,视听不协。外之不化,由于内之不出。惟菖蒲生水石间,而辛温芳烈,有阳毕达,有阴悉布,故凡水液浑浊为神明之翳者悉主之。疏极精审,准是以用菖蒲,始克有当,菖蒲用以开心孔发音声甚妙,然须审定病之宜辛温者。”临床对热入心包和痰迷心窍而致的神志昏迷,神明失常,昏懵不语,甚或抽搐等症,可配远志、胆南星、天麻、全蝎、蜈蚣、天竺黄、郁金、茯苓等同用。对于痰气上冲而迷心窍或中风卒倒导致耳聋、耳瞀、目花,舌蹇难言或言语不利等症。可配远志、天竺黄、半夏、蝉衣、细辛、陈皮、茯苓、香附、生赭石、槟榔、磁石等同用,对于慢性喉音肺脾气虚证型运用补中益气汤配石菖蒲通窍开音。
本品辛香偏燥而散,阴血不足者,禁之。精滑汗多者,忌用。若多用独用,亦耗气血而为殃,然而菖蒲捣汁冲用,为轩关夺门之将,于痰火实者宜之。常用剂量为3—9克,生用、外用适量。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7:47:51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关于中药的一些贴子汇集

暑湿表证用香薷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内经云“后夏至日为病暑”。夏至后热盛于上而下迫,湿蒸于下而上腾,湿热交蒸,风行其中,人在气交之中感之而得者即为暑病。然暑湿有阴阳表里不同。暑湿表证宜首选香薷。
香薷性味辛,微温,归脾、胃经。有散风寒之功,除暑湿之效。
伤暑阴证:夏至后炎热乘凉,空调冷气,纳食生冷而得之,此暑湿闭滞,表实无汗,舌苔白秽,脉浮弦有力,或浮紧,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心烦,此阴暑所逼,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宜散风寒,除暑湿之法。可用新加香薷饮加减。有呕吐加鲜藿香;若心烦,舌赤,苔黄加黄连;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腹胀纳呆可加厚朴,炒扁豆;咳嗽加杏仁,水肿脚气加白术、木瓜等。
一般用量3—10克,煎服,体弱易出虚汗者忌用。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7:49:07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关于中药的一些贴子汇集

扁豆健脾和中化暑湿良药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勇  636150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扁豆花白实白,其味甘,性微温。归脾、胃经。功能补脾胃,降浊升清,消暑除湿,止渴止泻,专治中宫脾胃之病。其花、皮、叶各具妙用。
1、补脾止泻    《本草思辨录》谓扁豆:“凡豆皆甘而入脾,故能于夏令湿盛脾弱之时,布清肃之令,复敦阜之气。此千金与局方治霍乱所以用实也。然其补脾 之力极厚,必得脾受湿困而不腹痛不郁闷者,方与之宜。”临床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及暑湿内伤之呕吐泻泄,食少纳呆,脾虚水肿;暑湿秽浊乱于胃肠之霍乱,常配炒山药、白术、党参、茯苓、炒芡实等治疗脾虚汇泻。
2、解暑除湿  夏季感受暑湿之气而致呕吐、泻利、烦渴、头昏、胸闷者,可用本品配合藿香、佩兰、荷叶、赤小豆、厚朴、白蔻仁等同用。雷丰《时病证》六和汤、缩脾饮、香薷饮其用扁豆化湿解暑颇具效验。
临床取扁豆和中化湿之功,还配芡实等用于湿浊带下,遗精。配天花粉,能益气养阴生津,疗热病伤津及消渴。扁豆花解散暑邪之力大于扁豆,扁豆衣(皮)善清皮肤之湿热;扁豆叶善利暑湿。去暑湿宜生用,止泄泻宜炒用。本品补脾不腻,化湿不燥,对脾胃虚弱或不病后,初用补剂时,先用扁豆,最为合适,能调养正气而无饱闷之弊。尚可解酒及河脉鱼毒。一般用量10~15克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7:53:2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关于中药的一些贴子汇集

桑叶、椹、枝、皮、寄生同生桑树药用有别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桑树一身可入药。叶、椹、枝、白皮、寄生、桑蛸、桑耳,虽同生一树,其药用大有差别。
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病症。临床上桑叶配杏仁、桑叶轻清发散而泄肺热,杏仁降气润燥而止咳。二者合用,一宣一降,使肺气得调,即宣肺散泄,又降气止咳,且无伤阴助燥之弊,可用于外感温燥、干咳无痰等症,《温病条辨》中之桑杏汤,即为此配伍使用之代表。桑叶与石膏相配,桑叶甘寒,轻宣肺燥,石膏大寒,长于泄肺胃之热;二药配合,一宣一泄,善清肺金之燥热,且于燥热伤肺之干咳无痰等证,如清肺救燥汤。桑叶研末,米饮吞服,早晚各一次,治小儿盗汗、头汗、自汗等确有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桑叶尚有护肤美容的作用,主要是因为桑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维量元素,能促使蛋白质合成,延缓皮肤衰老。常用剂量5-15克。水煎或入丸散。素体虚寒者不宜大剂量使用。
桑椹: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肾经。功能补血滋阴,生津润燥。主要用于治疗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等病证。桑椹含维生素B1,B2,C和胡罗卜素。100%桑椹煎液有中度激发淋巴细胞转化作用,桑椹并能延长家蚕寿命,促进造血系统功能,此外还有缓泻作用。常用剂量,生用10-15克。加蜜熬膏用15-30克,温开水冲服。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忌服。
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功能祛风湿,利关节。主要用于治疗肩臂、关节酸痛麻木等症。桑枝含有维生素B1等。为祛风通络的用药,酒炒能加强通络作用,临床若见阴虚又患桂枝证者,可用酒炒桑枝代桂枝,酒可以增其温通之性,又能助阳。据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桑枝对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的患者有一定治疗作用,可用于慢性肾炎、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门脉性肝硬化等。常用剂量为10-30克。
桑白皮:味甘,性寒。归肺经。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主要用于肺热喘咳,水肿胀满尿少,面目肌肤浮肿等病证。桑白皮主要成分含伞形花内脂,东莨菪素和黄酮类成分,桑根白皮素、桑素、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等。具有利尿、导泻、降血压、镇静、镇痛、抗惊厥、抗菌作用。桑白皮《本经》列为中品,认为有补虚作用,近世临床家均不用桑白皮补虚,清代明确把肺虚无火设为禁忌。常用剂量为10-15克。
桑寄生:指寄生桑树上者,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功能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主要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等病症。主要成分含萹蓄甙,亦含少量槲皮素。具有降血压、强心、利尿、抑制病毒、抑制伤寒杆菌及葡萄球菌生的作用。单用桑寄生制剂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冻疮有效。常用剂量为10-20克。
其它有桑生螵蛸,功能益肾固精,缩尿止浊。桑生黑耳,入肝肾,治血分之湿热,最为有效。血分之湿热,女子病多,漏下赤白汁者,阴为阳迫而下泄也。血海癥瘕积聚者,阴为阳遏而致壅也,桑耳用之最宜,然而真桑耳药源甚少,一般为民间中医喜用。总之桑树一身是药,叶、椹还可药食同用。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0 17:56:20 | 只看该作者

[分享]关于中药的一些贴子汇集

补肝猛将话乌梅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全球中医药论坛 -- 全球中医药论坛  
乌梅因其味酸涩,有收敛之功,而被录入固涩药的队伍中,局限于治久泻久痢、便血。观历代中医明家活用乌梅,有取其补肝胆,入肺脾血分,定久嗽,生津液,止消喝,敛肺之勋,止血痢,涩肠安蛔屡取卓效。
1、温补肝木称第一   清代医家周岩在《本草思辩录》指出:“梅花苞于盛冬,梅实成于初夏。得木气之全而味酸,谓之肝药。”《笔花医镜》和《本草害利》均将列入肝部药队,喻为猛将。民国医家彭子益在《药性提纲篇•肝胆木气药》中说:“温补木气,乌梅第一,发热、舌无黄胎而尿短者极效。发热则胆经逆,相火虚,乌梅补胆经相火而降之使下也。”他在《暑厥》文中还说:“乌梅善收相火,大补木气。暑热极盛,气升不降之时,为补益妙方。如秋凉服之,少腹顿胀。盖相火已降,木气业已得根,不宜再事敛补也。热极之时,心慌皮热,小便短赤,一服乌梅汤,小便清长,亦相火下降,肺气清收,木气复疏泄之力也。惟舌有腻苔,不宜服用,将湿敛住,必增胀满,病有恶寒者,亦不宜服用”。
2、厥阴肝病乌梅丸   临床多以乌梅丸入胆驱蛔良方。乌梅丸实乃厥阴肝病本病方。此厥阴肝脏之本气病也。肝脏病则下寒上热,中虚风动。上热者,因下寒木失温养,化风上冲,风冲化热,热伤津液,故消渴心中热痛而饥。下寒蚘不能居,寻胃间热处而上,故病吐蚘。蚘动即是阳动,故烦。人身火在水下,上清下温则治。火出水外,上热下寒则病。上热下寒,中土必败。木气化风,木气必伤。乌梅补木气,生津液,敛风气,附子蜀椒温下寒,黄连黄柏清上热,干姜人参温补中气,桂枝当归温养木气。而达肝阳,细辛温降冲气也。临床上用乌梅丸治厥阴头痛,屡收奇效,此乃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风寒客之可成厥阴头痛。本《内经》木生酸,酸入肝,乌梅之大酸,伏其所主也。取乌梅丸寒热并用,辛开苦降,酸收温通收效。
3、生津消暑降相水   夏暑伤人,必因人身相水之气不降为患。暑月热极之时,心慌意乱,坐卧不安,面红肤热,身软无力,不思饮食,舌净无胎,或舌色满红,此暑火不降,木气失根也。彭子益创特效乌梅白糖汤:乌梅五大梅,冰糖二两,煎汤热服,治暑厥脉虚或洪。暑月发热。临床还用乌梅、白糖、黄豆、黑豆治愈温病发热。
4、乌梅联袂健奇功   乌梅配黄连为连梅丸,不使木邪横财于脾土,《千金》用此治暴痢,葛洪用此冶下痢脓血。连梅加槟榔合用,安蛔止痛,为胆道蛔虫症处方中基础药物;乌梅与生地黄相伍,能滋阴清热而敛虚火,疗热病后期津伤口渴等症,现亦用于糖尿病,胃酸缺乏症的辅助冶疗;吴瑭连梅汤冶暑热伤阴,肾水不能上济而口渴引饮者。乌梅与天花粉合用,能止渴生津,疗热病伤阴,虚烦口渴。笔者常用乌梅、白芍、丁香、连翘冶小儿厌食症多收良效。
乌梅补肝功殊,然病有当发表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大忌酸收,误食必为害非浅,多食损齿伤筋,蚀脾胃,令人发膈上痰热,胃酸过多者不宜大剂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5:22 , Processed in 0.0561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