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阳化气”理法与疑难重症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4-9 21:19: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watermark]“阳化气”理法与疑难重症初探
636150     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王   勇   
关键词:阳化气   理法    疑难病
“阳化气”理论源于《内经》,历代多有发挥,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气化”学说。“阳化气”理法在中医生理上的效应,病理上的影响,在指导临床治疗疑难重症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今人确有质疑,甚至要求不再提及“化气”等,笔者临床30年,屡用“化气”理法治疗疑难重症获效,故从理法方药初探如下:
1、“阳化气”的生理效应
中医认为,人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转归过程,就是“气化”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张介宾解释说:“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人本于自然,天人一体,天人相应,故人体内生理活动过程和物质代谢亦如此。人体脏腑之气为无形之精微物质,皆由元阳所化,故又称阳气,具有能动作用;精血津液为有形的精微物质,皆由元阴所成,故又称阴液,它们之中贮存着能量。阴液和阳气可以互助转化,即物质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转化称之为“气化”。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指出:“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王冰解曰:“阳施正气,万物方生。阴为主持,群形乃立。”张介宾释为:“阳正其气,万化乃生。阴主其质,万形乃成。《易》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大抵阳先阴后,阳施阴受,阳之轻清未形,阴之重浊有质,即此之谓。”进一步阐明阳气是生命万物的力量、主导,阴气是物质之根本,又说:“生化之权,皆由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温煦人体,使人精神爽慧,阴气温柔,使人筋脉柔和。又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从男女交合,到生命形成,到机体的成长,到精神意识的觉知觉能,到脏腑功能的发挥,到四肢百骸的运动,到五官的言、行、视、听,到气、血、津、精的化、贮、布、用,到水谷精微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凡人体生命活动的进行,无一不是阳气作用的具体表现。人的阳气根植于肾精,发源于命门,循三焦运行全身,阴无阳不化,精无阳不成,血无阳不生。赵献可喻之为“走马灯”中之火,张景岳视之为人身之“大宝”,确为人体生命活动之原动力,气化之根本。今之著名老中医陈潮祖明确指出“五脏宜通”,五脏气机活动的特点是“以通为用”;通靠阳气运化,五脏是三焦生理功能活动的主宰,三焦是气化的场所。总之,阳化气对人体生理病理影响相当广泛和重要,心无阳气则血不能运,脾无阳气则水谷不化,肝无阳气则疏泄不行,肺无阳气则宣降失司,肾无阳气则浊阴凝闭。对阴阳升降之理,强调阳气宣通的重要意义,阳升则阴降,阳降则阴升,阳气布运流行是阴阳升降的前提条件。《内经》阳化气学说对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阳不化气”的病理影响
人的生命,不只是有形的躯体,而且蕴有无形的“生机”。这个生机,就是阳气,就是气化的功用。反之,疾病发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从《内经》的病理观看,阳失所化,五脏气机不通则死。五脏贮藏精气,并源源不断地将其阳精气化之能充身机体,以维护生命代谢需要。任何一脏气失所化,气机不通,都会使整体协调关系遭受破坏,导致气血营运废止,精微不藏不布,代谢中断,生命终结。《热论篇》强调:“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内经》还强调:气、血、痰、食、湿、毒等积聚与阳失气化,寒邪侵袭有密切关系。如《灵枢、百病始生》说:“积之始生,得寒乃成,厥乃成积。”《灵枢·水胀》亦说:“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所有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息肉乃生。”中医肿瘤老专家孙秉严指出:“肿瘤病变的病机特点是局部肿块坚实,五脏却功能低下,即貌似强盛,实则正气虚羸,机体营养物质亏乏。经我用印法结合四诊对癌症患者辨证的结果,大多数证属虚寒。”阳气虚衰,人体气血津液必然气化不及,布运迟缓,甚至潴留停积,而生痰水瘀浊之变,成为内伤杂病的重要成因,也是内伤杂病的重要病机。
在人体病理过程中,五脏的气化升降失常比较复杂,凡五脏元气不通,升降失调,出入无序者,多属疑、难、重、危之证。如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慢性肾炎、肾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高血脂、肿瘤、癌等疾病后期多呈现阳虚,气化失利,而引起脏腑的升降失调,甚至会出现危重证候,阴阳气不相接为厥证,窍闭神昏为闭证,精气外泄为脱证。所以《内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
3、“阳化气”理法与疑难重症方药举要
疑难重症多属正虚邪实,五脏不通,三焦失化,用药“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调气之方,必别阴阳”,“调其气,使其平也。”立足五脏,着眼气化。
上焦以心肺为契机,心肺阳虚,阳失所化,不能统摄上焦津液而致饮停咳喘等症。以饮寒伤肺为主者,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宜温化水饮法,方如小青龙汤。以痰饮凌心心悸、头眩、气短等症宜通阳化饮法,方如苓桂术甘汤类方。
中焦以脾胃为契机,脾胃阳虚,阳失所化,交通失枢,中阳衰致寒湿水饮痞膈等症,宜温中化湿法,方如理中汤类方。
下焦以肝肾为契机,下焦阳虚,真火不足,不能统下焦关窍而致滑精、带下,二便不禁,水肿、泄泻等症,宜温阳化气法,方如真武汤、五苓散、肾气丸类方。
杰出的方剂学家,优秀的临床家陈潮祖,积50年中医病机理论研究、方剂教学、临床工作经验,在《中医病机治法学》提出治杂病重在调理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特重肾命之阳,尤长补火益元,认为阳气虚衰,人体气血津液必然气化不及,布运迟缓,甚至潴留停积,而生痰水瘀浊之变,成为内伤杂病的重要成因,也是内伤杂病的重要病机。要想对这类病证进行有效治疗,就必须从根本上纠正这一病理机制。其最精当、最强而有力的纠正措施,不是行气利水,不是破瘀荡浊,也不是宣肺涤痰,而是益火培元。命火旺则三焦元真充沛,气血流转,阴凝自散;元阳盛则脏腑强健,形骸坚劲,化育无穷,生机勃然。不化痰而痰自化,不蠲饮而饮自蠲,不行气而气自行,不散瘀而瘀自散。说明了益火培元可以促使化气,可以重新激活和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排污去废和自我修复能力。
陈瑞春教授在《伤寒实践论》指出:肝硬化腹水,利水伤阴尤为明显,有的病人用利水药不出一星期,舌苔即红赤光剥,于病非常不利。在临床摸索到化气利水使之气化则水化的路子,对肝硬化腹水,多有效验。同时还说,气化则水化是一个病机转化的表现,也是通过气化(调理气机)达到水化的目的。
笔者在临床中用温阳化气法治疗尿崩、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慢性肾炎、扩心病、肺心病、息肉、妇科宫寒不孕、囊肿等都收到较好疗效(病案另做介绍)。

[/watermark]
2
发表于 2007-4-9 22:52: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化气”理法与疑难重症初探

好!学习
3
发表于 2007-11-30 17:54: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化气”理法与疑难重症初探

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4 17:25 , Processed in 0.0509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