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6,68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4 10:5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66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炙去皮半斤    生姜切半斤   半夏 洗半升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读  腹部胀满,有虚实之分,实证腹满大都因为肠中有形实邪阻滞,必伴有大便秘结不通,腹部硬满而痛,手不可按等,必须使用下法。虚证腹满,大多由脾阳虚,不能运化输布,因而腹部膨满,但是按之不硬,温熨揉按便觉舒服,脉虚弱无力,大便溏薄不硬。无论发汗与否,只要是脾阳虚即可应用。
以上五味药,都有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厚朴与生姜半夏对胃肠道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具有调整作用。人参有补虚作用。
发汗引起腹胀满的病理学基础不太确切,主要是因为提供的临床表现太少。发汗不一定都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发汗后,腹胀满也不一定与水电解质紊乱肯定有关。发汗可能引起腹胀满,如果是由发汗引起的单纯腹胀满,大可不必用人参。如果发汗很严重,引起了低血容量状态,低血钾性肠麻痹而出现腹胀满,这时会有许多其他临床表现同时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人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与证才符合。68、69、70条都存在着证与方不相符合的现象,临证时要根据临床表现,分析病机决定用药。
68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解读  发汗病不解,“病不解”不是表证的恶寒未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这时出现恶寒,是因为发汗后出现的虚证,而不是表证。这与20条表证未解不太一样,与芍药甘草汤证大致一样。桂枝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应当放在一起讨论,它们都是发汗后引起的低血容量状态,只是在程度上,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别而已,桂枝加附子汤证低血容量状态比较严重,而且可能有发热;芍药甘草汤证偏重于低血钠而低血容量状态比较轻,具有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表现;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偏重于恶寒而无感冒的表现,也可能有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表现。这些证态与汤剂的关系不宜绝对化,证、病理状态、证态既是一组最常见、最典型、相对固定的症状、体征组合,又是一个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辨证施治的精髓在于根据“证”的变化调整用药,证的“固定”是相对的,证的“变化”是绝对的,证与证之间是连续的,证与证之间有许多过渡型,随着证态的变化,汤剂也跟着变化。这样理解《伤寒论》中的113方,举一反三,就能变化无穷,就不会僵化或者对号入座。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客观的连续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又是一个不均匀,非匀速的过程,在动态中有停顿,在连续中有阶段。这个停顿与阶段也是客观存在,不是人们可以任意划分的。有时候看起来是人为、任意划分的,实际上是人们无意识的发现了某种规律,而对这种规律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程度,或者还没有得到科学实验的证实,或者现代科学还无法证实,任何客观事实、客观规律都会被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所证实。对同一客观过程可能出现不同认识和阶段划分,那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客观规律并没有变。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伤寒论》正是这样认识疾病,它把外感热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把这个过程分为六个连续的阶段(六经),每一经病又分为许多证,证与证之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相对独立的。证与证之间的构架既有直线的,又有平面的,而最终形成立体构架。我们用这个思路研究西医的感染病,把感染病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时,以与证相应的病理状态为单位,感染病学也会形成与《伤寒论》一样的立体证态构架。实际上《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的许多联系,是因证态概念建立起来后才联系起来的。没有证态概念的确立,《伤寒论》中证与证之间的立体构架不可能被揭示。
2
发表于 2007-12-24 13:02:53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现代解读>66,68条

现代解读却有新意.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4 14:43:13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现代解读>66,68条

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教!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4:02 , Processed in 0.04767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