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7 12:5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三)
                ----关于瘀痰饮与凝血炎症漏出液概念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 郝守玉
    丁甘仁认为水饮泛滥横溢是由于脾胃之阳式微,而且水饮还上激于肺,灌溉肌肉,凝聚募原之故。我
们应用系统论的语言,意思就是说,水饮的脱离开液体动态平衡系统,或是原来的体液稳态发生了运动的
变化,是由于阳气(热能代谢)系统中的脾气子系统与肾气子系统的功能减弱,还激发了肺气子系统的功
能变化,不能制水之故。内经认为“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寒收引,皆属肾水。”已为脾气子系统
概念,与肾气子系统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医方集解又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两千年来历代中医名家,
对这三个概念都各有所发挥,众说纷纭,难以统一。我们想要以系统论为参照系,结合西医理论,给出三
者能够相互沟通的含义。讨论中西医融合,我们一贯遵从此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主统血,脾功能衰减就是脾失运化水液的能力,表现为便
溏、浮肿、出血、下利。我们这里以系统论为参照系去认识,它就是人体热能代谢(阳气)系统的一个子
系统,称作脾气子系统更为恰当。既然是脾气,又是子系统那就不同于西医的脾器官概念,脾气子系统是
一个功能系统,解剖形态上不一定联系在一起,(就如同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解剖形态不联系在
一起是相似的。)甚至我们古代的一些中医学者,可以不追究脾在左,还是在右。(因为这个脾气子系统
与血液形态解剖学的脾脏是大不相同的)。我们是想探索用系统论的黑箱方法,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考
虑其功能上的联系,模拟其功能上的整体关系。
    对于肾与肺的认识中医理论文献素问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饮入于胃----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看来也是两个和脾气相似的控制阴液循环的阳气子系统。
    总括以上观点,以中医学为核心,以系统论为指导就是说人体的阴液流动,是从胃到膀胱的一个大循
环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又分为三个子系统,一个是处于上源的肺气调控的子系统,一个是在中部作为堤
坊的脾气调控的子系统,还有一个是处于下源的肾气调控的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共同调节控制人体阴液整
体的系统平衡稳态。血瘀、痰证、水饮证的病理状态,就是由于这三个子系统调节控制的异常,相互之间
的相生相克制约
关系辅助关系发生了变化,它们所控制的阴液的平衡稳态及其相互关系也出现了异常,致使人体整体阴液
系统的稳态出现了稳定中的运动与运动中的稳定过程。(陈雨思语)
    中医理论中,还有一套关于人体阴液从胃到膀胱大循环过程,系统调控的说法,与肺脾肾子系统调控
人体阴液流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类似,也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这就是三焦调控水液的说法。内经说“
水谷皆入于口-----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
,为其液”。难经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从这些古典著述看出三焦概念早期形成时
,是指能使来自水谷之精微,津精液血得以周流于肌肤或脏腑之间的控制动力(三焦之阳气)。三焦阳气
有疏通水道的功用,故素问有“三焦者决凟之官,水道出矣”的说法。
    上焦包括人体的上部,按温病条辨大致是肺与心包络两个脏象部位,代表上焦阳气的功能。素问说“
阳气受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是通达皮肤肌腠的卫气,司汗孔的开合,调控汗液(阴液)的动态平
衡。
    中焦包括人体的中部位,按温病条辨大致是脾胃脏象所在,中焦阳气的功能是腐熟水谷,吸取精华,
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化血气,滋养全身,灵枢说“中焦受气,取赤变化,而赤是谓血”。因此如果中焦阳
气减弱,就会导致消化不良,吸收不好,腹泻等症状的发生。
    下焦包括人体的下部。按温病条辨是肾肝两个脏象,大致是肾肝大小肠和膀胱等,下焦阳气的主要功
能是水液的灌渗,与清浊的泌别,以及大小便的排泄。难经三十一难中说“下焦者----主分别请浊,主出
而不纳,以传导也”。千金方中说下焦为“灌渗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别于清浊”。
    总上所说,中医理论的三焦概念,也和前述的肺脾肾脏象概念类似,是说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的阴
液循环流动,分别是以上焦阳气、中焦阳气、下焦阳气三个子系统,由归属与热能代谢为主体的精气精密
调节控制着。用李时珍的话说就是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的三元之气。
    同样一个含义 ,中医理论常常用两种概念两种语言,甚至用多种概念、多种语言表达,两千年来争
论不休,造成人为的混乱,虽然有所发挥,但究竟弊多利少,阻碍中医的发展。上述关于 肺脾肾脏象调
控阴液流动循环,还是三焦调控阴液流动循环,就和温病与伤寒之争类似形成了两套说法,两种概念,其
含义是一样的。我们进行中西医证态融合之前,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结合西医的认识对其进行规范与统
一。不然的话,中医概念还没有融合,怎能谈上与西医融合呢?就这两种说法来看,我们认为还是以肺脾
肾的脏象子系统的说法为好。
    如果我们打破西医理论的框架,把人体分为横膈以上,胸腔部位以肺为中心的水液循环,和腹腔上部
以脾胃为中心的水液循环,和腹腔中下部以肾肝膀胱生殖道为中心的水液循环来看,用现有的西医知识重
新观察,却是各有其特色,可以看做是水液大循环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以后我们还要细谈)。
    同样我们也打破西医理论框架,对粘膜、肺泡、皮下结缔组织、体腔的体液循环往返重新认识,寻找
其共性,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组织结构疏松,组织外部对组织血管压力较小,血管的血液、渗出液、漏
出液很容易流出到这些组织之外,或组织之中。由于它们的具有管道与腔隙的组织结构共性决定了它们很
容易发生出血,渗出与积液的特性。中医理论抓住了这些共性,形成了血瘀证、痰证、水饮证概念是有一
定客观依据的。但西医学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基本概念。
                                        未完待续                                       
                                                                                             
                                                                                             
                                                               
2
发表于 2009-12-27 16:34:54 | 只看该作者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三)

看来中西医融合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了。
我一直在关心着先生的帖子。
我们的距离非常近了。
我们几乎走的是一条路。
我们各自在自己的路上向同一方向前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09:15 , Processed in 0.0505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