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1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 09:5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3~7条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2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0:02:26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15 03:12 编辑

    关于饮,则仍多本仲景之法,而分四饮论治。水与饮同出而异名,饮之未聚为水,水之既聚为饮。而饮之成,总的来说,是阳气衰弱,水饮潴留所致。而水饮之所以潴留,则因脾胃虚弱,不能健运,以致饮啖茶水、酒浆、瓜果、食物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故水液停积而变生饮。《内经》谓:“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凡饮病皆从脾胃起,脾胃虚弱,不能输精于肺,肺受影响,不能通调水道,而下输于肾与膀胱,肾与膀胱亦遂不能行其摄水、泄水之功能,肺脾肾俱受影响,则水精不四布,五经不并行,水饮到处停积泛滥,而五脏六腑,全身上下,俱可受到波及。《金匱要略》于论四饮之后,随即论到水在五脏之病谓:“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即四饮之病,仍系水流各处之病,痰饮系水下流于肠,悬饮系水旁流于胁,溢饮系水外出于四肢,支饮系水上入于胸膈。惟诸饮之成,亦非一朝一夕之故。喻嘉言谓:“始先不觉,日积月累,水之精华转为浑浊,于是遂成痰饮。”陈修园谓:“痰饮证,乃水气上泛,得阳煎熬则稠而为痰,得阴凝聚则稀而为饮。此证以脾肾为主,以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也。”可见水停积即成为饮,饮蒸凝即成为痰。饮既由水之停积,为水液之属,故清稀,俱为寒湿之证,非若痰由饮之蒸凝而成,故稠浊,而有寒湿与燥热之分。故治饮之道,宜燥湿利水,健脾行气,切忌清润滋阴,并以《金匱要略》治饮诸方为本,斯为得之。如由于外感六淫之邪而诱发痰饮,咳嗽痰多。或素有痰饮,而复兼感六淫之邪,致咳痰甚剧,均宜各按前述外感六淫咳嗽治法,酌加祛痰药味治之。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09:27:22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15 03:18 编辑

     痰饮

  痰和饮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
  痰饮的形成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肺、脾、肾及三焦与津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而痰则随气之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痰饮的病证特点痰饮形成之后,由于停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阻滞于经脉,可影响气血运行和经络的生理功能。停滞于脏腑,则可影响脏腑的功能和气机升降。
  痰的病证特点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血不畅,而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为癫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之病症。
  饮的病证特点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隔,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中医认识痰饮病证,除根据临床病证特点外,还常结合舌苔滑腻,脉滑或弦等全面综合分析,以进行判断。
  痰饮治疗的辨证论治
  痰饮【证见】 形体消瘦,胸脘胀满,纳呆呕吐,胃中振水音或肠鸣漉漉,便溏或背部寒冷,头昏目眩,心悸气短。舌苔白润,脉弦滑。
  【治法】 温阳化饮。
  【方药】
  主方茯桂术甘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生姜lO克。水煎服。
  若小便不利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脘部冷痛、背寒者,加干姜10克、吴茱萸9克、肉桂6克。饮郁化热者,可改用己椒苈黄丸(张仲景《金匮要略》)。
  悬饮【证见】 病侧胁间胀满刺痛,转侧及咳唾尤甚,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治法】 宣利逐饮。
  【方药】
  1.主方柴枳半夏汤(李梃《医学入门》)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2克,法半夏12克,瓜蒌仁10克,桔梗12克,赤芍12克,葶苈子15克,桑白皮12克,白芥子10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大枣5枚。水煎服。
  2.单方验方悬饮汤(贾河先等《百病良方》)
  处方:桑白皮、茯苓皮各30克,半夏20克,瓜蒌、葶苈子各15克,蜀椒目、生姜、苏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支饮【证见】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颜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温肺化饮。
  【方药】
  1.主方苓甘五味姜辛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18克,干姜10克,细辛5克,法半夏15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五味子6克,北杏仁12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支饮汤(袁桂生验方)
  处方:麻黄1.2克,桂枝1.2克,干姜1.5克,北细辛1.2克,生白芍1.5克,五味子1.5克,甘草1.5克,瓜蒌仁9克,干薤白9克(白酒洗),法半夏9克。水煎服。
  溢饮【证见】 四肢沉重或关节重,甚则微肿,恶寒,无汗或有喘咳,痰多白沫,胸闷,干呕,口不渴。舌苔白,脉弦紧。
  【治法】 发表化饮。
  【方药】
  主方小青龙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麻黄10克,桂枝12克,北杏仁12克,生姜10克,茯苓12克,细辛5克,法半夏12克,五味子6克,白芍12克,紫菀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肢体浮肿明显者,加猪苓15克、泽泻12克。内有郁热者,加石膏30克。
  痰饮治疗的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痰饮壅肺:针刺可选定喘、风门、肺俞、合谷、中脘、丰隆等穴。耳针可取肺、肾、肾上腺、交感、定喘等穴。
  (2)痰饮凌心:针刺可选内关、间使、少府、中脘、足三里以培补心脾。
  (3)痰湿中阻:针刺可取中脘、内关、足三里、丰隆、隐白、三阴交、脾俞、胃俞等以健脾化痰。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09:31:35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9-12-15 03:22 编辑

                痰饮的概念及性质
  痰饮,是由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1) 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2) 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由于其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其为无形的痰饮。
  此外,痰饮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饮,系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而广义之痰饮,则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还应包括留滞于体内因水湿凝聚而成之痰饮水邪及无形之痰饮病证在内。
  关于痰饮的性质,由于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因此四者皆为阴邪,故痰饮病邪性质属阴,一般以浓度较大,质地稠粘为痰;而把浓度较小,质地较为清稀者称为饮,故两者区别即在于痰稠而饮稀、痰浊而饮清。从寒热性质来分,前人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成痰,得阴气凝聚则为饮”,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亦有寒痰或热饮者,故不可一概而论。痰饮具有聚散不定,流动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
  痰饮的形成与病机
  痰饮的形成   痰饮病证形成之后的病机特点
  痰饮的形成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而成。
  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依靠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或变为汗、尿,携带废物而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当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时,则水液不能化生津液,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而排出,则会停留积聚于体内而生成痰饮。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则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也可停留而成痰饮;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亦可发为痰饮。由于三焦历经五脏六腑,概括了表、里、内、外,上、中、下各个部位,故痰饮病邪可以在三焦各个部位停留,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所不至,从而可形成多种痰饮病变。导致痰饮形成的原因,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所致。若外邪犯肺,肺气郁阻,或化热化燥,则煎灼肺津而成痰;若平素体胖阳虚,又久嗜酒肉肥甘生湿之品,湿聚而不化,亦可成痰或成饮;若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火热煎灼津液,则亦为生痰之因。而久居潮湿环境及水中作业,外湿困遏脾阳,运化失职,则又为水饮内生之因。
  常见的痰饮病证
  临床所见,痰饮所致的病证较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痰饮为病,即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等多种病证在内。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1) 常见的痰证: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停皮下肌肉,则可见痰核、阴疽流注;痰阻经络筋骨,则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头目,则发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2) 常见的饮证:如饮泛肌肤,则成水肿;饮停胸胁,则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停胸膈,则常见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饮在肠间,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总之,痰饮病证,随其病变部位及其寒热虚实性质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临床见症,应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5
 楼主| 发表于 2009-9-16 09:55:03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水病、饮病、痰病;水饮、痰饮;痰、痰核。
   中医与肺、脾、肾相关;三焦则联系肺脾肾(上中下)。
   西医水电解质代谢与皮肤、肺、消化系统、肾脏相关,而消化系统则是他们的联系者。炎症过程中的渗出与饮病相关,渗出与水电解质代谢相关!
6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09:03:47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分类学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导思想建立的分类原则。其一是根据表型特征来识别和区分物种,并按照表型相似的程度逐级归类,建立易于检索的分类系统,这就是表型分类原则。根据这种原则的分类不涉及进化,生物与非生物被等同看待;生物的任何表型特征原则上都可作为分类依据而不必对这些特征进行分析和区别对待;按照表型相似的程度或相异程度(表型距离)逐级归类,所建立的分类系统以易于检索和实用为目的,而不必反映生物的进化谱系。第二种分类原则是以建立进化谱系为目的的谱系分类原则,遵循这种原则的分类方法被称为谱系分类。谱系分类的代表就是“分支系统学”,它主张以进化中的分支作为识别和区分分类单元的标准和确定各分类单元谱系关系的依据,以所谓的共祖近度来衡量不同分类单元之间的亲缘关系,并确定其在谱系中的地位,最后建立的分类系统是反映系统发生历史的进化谱系。换句话说,谱系分类的基本原则是分类系统与进化谱系相符合。谱系分类只适用于生物,不能用于非生物分类。
     伤寒论的分类方法是谱系分类法;金匮要略的分类是:表型分类法。
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8:09:55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痰tán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痰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疒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3
五笔86:UOOI  五笔98:UOOI  仓颉:KFF
笔顺编号:4134143344334   四角号码:00189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5F0
基本字义
1. 气管、支气管或肺泡黏膜分泌出来的黏液:~喘。~厥。~盂。吐~。

详细字义
〈名〉
1. 呼吸道分泌而由口、鼻腔排出的粘液 [phlegm]。如:痰厥(中风不省人事);痰诞(痰与口水。偏指痰);痰沫(带痰的唾沫);痰病,痰气(中医指精神性疾病);痰火,痰症(中医术语)

这样解释准确吗?
8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8:12:12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痰在医学上的定义,是指肺及支气管等鼻腔以下的呼吸管道的粘膜所分泌、用来把异物排出体外的粘液,特别是经过咳嗽吐出来的分泌。
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8:14:25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痰中含有几百种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在空气中可存活8~10天,并可四处传播。
    痰是健康的“大敌”
    春季万物复苏,细菌病毒也到了活跃期,痰作为多种细菌病毒的载体,会随空气到处传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危害。所以,在这个季节,人们一定要改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学会文明吐痰,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创造一个清新卫生的生活环境。
    何谓痰
    痰是从呼吸道产生的,呼吸道包括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泡。这些地方大部分都覆盖着一层黏膜,在黏膜下层中含有能分泌黏液的腺体和细胞,平时分泌少量的黏液以润泽呼吸道并黏附空气中的灰尘、杂质及细菌。如果把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咳出来,那就是痰。呼吸道健康的人分泌的黏液很少,所以平常很少咳痰。只有呼吸道发生病变才可引起咽部或气管发炎而吐痰,如化脓性细菌引起的气管炎、肺化脓症及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等。煤烟或其他气体的刺激,吸烟过多或吃过量的辣椒、葱、蒜等,也会引起咳痰。老年慢性气管炎或肺化脓症患者,有时一天竟能吐痰达500毫升以上。
    痰会传播多种疾病
    痰是呼吸道和肺排出的病理性分泌物,因此含有吸入的尘埃、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以及各种呼吸道有毒分泌物等。可以说,人体没有任何一种分泌物能像痰那样传播如此多的疾病。1964年以前发现的100多种病毒,就有50多种生活在呼吸道,如流感、麻疹、天花、腮腺炎等病毒。结核病90%以上是通过呼吸道传染的。曾有人做过调查,在一个肺结核病患者的一口痰里竟发现5000多万个结核菌,一天所吐的痰中,结核菌高达30多亿个。
    痰里的细菌、病毒等对外界环境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尤其是结核菌的抵抗力更强,它在阴暗角落里的痰中可以生存6~8个月,在随灰尘浮游过程中可活8~10天,就是在阳光直射下也能活1天左右,在6℃~10℃时可活数月至数年之久。人吐痰时,其飞沫可被2米之内的人直接吸入,即便是吐在地上的痰,待干燥后各种病原体也可黏附在尘埃上到处飞扬,传播疾病。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08:16:33 | 只看该作者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第3~7条

糖尿病与中医学中的“痰”
http://www.tech-food.com 2009-4-15 9:46:47 中国食品科技网
     说到“痰”,人们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痰”。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无处不在,可分布在肺、气管等处,还可存在于身体的皮、肉、筋、骨及血管等处,引起胸闷、心慌、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目眩、皮肤麻木、关节疼痛和肿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并发症往往与痰、淤有关。痰停留于心脑血管,可引起心脑血管病变;痰停留于胃肠,可导致糖尿病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痰停留于经络,可导致肌肉麻木、疼痛等。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清淡饮食,注意保护脾胃。
  饮食调养:凡辛辣生痰助火的葱、韭菜、洋葱、辣椒、胡椒、姜、八角及油煎和干烧等食物应少吃或不吃。主食可选大米、小米、黄米、薏米、小麦、荞麦、豆腐等;肉、蛋、奶类的选择以鸭肉、鸭蛋、猪皮、黑鱼、牛奶、甲鱼等为主;蔬菜可选择木耳、芹菜、白萝卜、蘑菇、冬瓜、油麦菜、胡萝卜、西红柿、藕等;水果的选择以猕猴桃、香蕉、西瓜、草莓、苹果、梨等为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1 18:32 , Processed in 0.0543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