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现代解读》155,156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11 09:1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解读  附子泻心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有学者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应当有黄芩。随着现代医学对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以及对于大黄、大承气汤的研究,大黄具有防治应激性消化道溃疡作用;具有防治消化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作用;具有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大黄、大承气汤还具有防治呼吸窘迫综合证的作用。大黄、黄芩、黄连合用具有广谱抗菌素的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作为一个基本方,在防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样附子泻心汤作为一个基本方,在防治早期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附子泻心汤除了具有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作用之外,还有以下两方面的突出作用:
   (1) 抗缺氧作用。
   (2) 抗凝血作用。
   156  本以下之,故 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愈。
    解读   五苓散证也可以出现心下痞,当“下之”引起“ 心下痞,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这一组症状时,这是由于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消化道功能性障碍,而不是消化道感染,是五苓散的适应症,而不是泻心汤的适应症。泻心汤痞证与消化道感染是一个证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9 22:25 , Processed in 0.0505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