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57,158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15 09:0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切,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洗,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词解
    干噫食臭:干噫,指嗳气;食臭,指食物的馊腐气味。干噫食臭:是指嗳气时有食物的馊腐气味。      
    腹中雷鸣:指肠鸣音亢进,不用听诊器都可以听到。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炙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谷不化:食物不消化。
    热结:指实热之邪聚结。
    客气上逆:指邪气上逆。
    解读   甘草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而成,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所含甘草甜素有解毒和吸附作用,可用于抗炎抗过敏反应。甘草流浸膏具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用于溃疡病时,对于溃疡面还能形成薄膜起到保护作用。并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的黏膜。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白塞氏综合征都有较好的效果。29条“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干姜汤这一配伍,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缓解平滑肌痉挛,增强胃肠吸收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功能。所以甘草干姜汤能够解除烦躁吐逆等胃肠道症状,胃肠道功能的改善,促进了胃肠道的吸收功能,纠正了低血容量状态。甘草干姜汤用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加之半夏泻心汤的抗菌等作用,甘草泻心汤除了治疗急性胃肠炎外还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甘草泻心汤治疗腹泻引起的低血钾有良好的效果与方中的大枣、甘草含有丰富的钾、钙有关。
    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均属脾胃不和,寒热互结,气机痞塞之证,临床表现为,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共同症状。其不同处在于:半夏泻心汤证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吐出物多无食臭,下利多为稀便;生姜泻心汤证以嗳气有酸腐食臭味,下利如清水样便为特征;甘草泻心汤证则以下利一日几十次,水样便,带有未消化的食物,呕吐没有呕吐物,心烦不安为特点。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现代的急性胃肠炎的诊断,半夏泻心汤证偏重于急性胃炎;生姜泻心汤证偏重于急性肠炎;甘草泻心汤证偏重于急性胃肠炎,而伴有水电解质紊乱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属于热痞,以“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为主证,这一组主证是痞证的共同性,没有特殊性,其它痞证都是在热痞的基础上扩展起来的。所以 大黄黄连泻心汤也是其它泻心汤的基础,其它泻心汤 都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基础上,根据症状的不同变化加减而成。大黄黄连泻心汤的适应症是发热,消化道的症状不典型为特点。
附子泻心汤证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基础上具有恶寒、汗出的症状,其含义与20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类似,只是程度比较轻,因为没有遂漏不止,所以没有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表现,但是表阳不固的病机是一样的。中医认为附子具有固表作用;西医认为 附子具有扩张皮肤、内脏毛细血管的作用,具有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因而可以抑制汗腺的分泌,与中医的病机浑然一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30 04:46 , Processed in 0.0477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