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医学中西结合录 第二章 输液要点——中西医结合看输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1 16:2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输液要点——中西医结合看输液
第一节、概说

如果用一句话自中医看输液,就是:这一手段是绕过了(常常因为不得不绕过)脾胃运化,直接向经脉中补充水谷之精气(包括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ATP和脂肪乳等),也是直接输入本来要经过脾胃运化的药物(已有多种静脉用的单味和复方中药制剂,西药种类更多),还可以直接补充“人之神”的“血气”(血液及其制品)。
显然,输液是很重要的西医治疗手段,而且是中医完全应该认同的。
早在20世纪之初,就有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但很少用。输液比较普及,是在1940年代中期之后。这是由于直到这时,有关输液理论、制药技术和输液设备才解决得比较好的缘故。
这一理论和技术,是医学的重大进展。它使医家在抢救某些危重疾病时,有了全新的、常可夺造化之功的手段。
和输液密切相关的输血手段,初步成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但是,广泛使用输血手段也是在1920年代之后。于是,输液和输血相得益彰。
此前以及那时常见的严重呕吐、腹泻导致的重症脱水;大面积烧伤导致的严重体液丧失;各种原因导致的长期不能进食水;外科急腹症和各种急性大出血等,没有比较成熟的输液、输血手段很少获救。恰当输液、输血,常有夺命之效。
再加上这时抗菌素发明,1940和1950年代成为西医临床疗效飞速提高的时期。这时的西医,才称得上现代医学。
不过,直到1965年左右,我国县(不含县)以下医疗机构中还很少输液。这是由于,不但当时我国多数基层医务人员理论水平不足,输液药品和设备也很少。
输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问题相对简单,多数基层医生不会遇到输血问题。不过,有条件输血的大夫也要记住:输血实际上也是输液,只不过“血液”这种“以奉生身,莫贵于此,独得行于经隧”的液体不是人造的。除采血时使用抗凝剂、少量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之外,不要在要输的血液中加入任何药物。
近年我国也逐渐普及了“静脉营养”。这是更先进的输液疗法。长期的“静脉营养”要通过中心静脉,需要专用设备和不太复杂的手术。不过,几乎一切“静脉营养”制剂,都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液。于是,当代医家有了更完备的输液手段。
输液为什么有夺命之效呢?
如果一言以蔽之:这是由于输液能把强有力的外因直接变为内因。
稍微详细点说,可分为四点:
①常识都知道,大量失血,人不死也很危险。这时输血显然是最有效的治法。又,血液不但是人体中最活跃的体液,正常血容量更是维持正常循环所必须。其中所含的营养要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也最为全面。故凡严重营养不良、特别是低蛋白和各种免疫力严重低下,都可以输血。至于严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输血也是最立竿见影的疗法。
②如果机体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内环境紊乱,失去全部或大部调控、代偿能力,其它手段不可能帮助内环境恢复常态,输液可以迅速有效地直接干预、纠正,使之恢复。
③机体长期不能进食水时,输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保证基本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从而争取治疗时机的手段。
④当机体需要大量或多种药物快速干预时,输液能使多种药物不通过消化道,也不通过肌肉或皮下,大量快速又可控制地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分布全身或到达预期器官。
然而,输液这种夺命手段必须恰当使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这就要求医生必须首先在理论上过关,而后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充实。
然而,输液理论差不多是西医理论中最复杂的。掌握这一理论,首先要求扎实的生物化学知识。较好地掌握生物化学,又要求扎实的无机、有机、分析、物理、胶体化学知识。药理知识——实际上多是药物化学知识——也必须扎实自不待言。
所以,即便较好完成正规高等医学教育的人,如果有关知识不全面(不少人毕业后很少读书,没有新的知识补充,还会忘记学过的东西)、不能融会贯通,遇见复杂情况就会处理不当。加之,有关病理情况变化迅速,需要随时把握,调整措施,于是,即便大医院的资深大夫,对此处理不当的情况也不少见。
最考验医生关于输液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的病种是:大面积烧伤、急性肾功能衰竭和重症急腹症等。它们常导致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严重酸碱平衡紊乱,而且患者较长时期不能进食。这时又常常并发严重休克(部分急性肾衰因为严重休克发生),对输液水平的要求就更高。
好在上述病种和危重复杂情况相对很少见,多数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只需要把问题上交,不必独立处理。于是,输液看起来似乎是很轻松的事。
有的同行可能觉得上述说法是神乎其词、危言耸听,因为时下输液太普及了。那么多没有完成高等教育的医生动辄输液,每天给几个、十几个病人输液。一个病人可以连续输液一个月或更长,不是很少见意外而且常常疗效满意吗!
是的!目前确实不把输液看得那么神秘了。特别是随着大液体质量普遍提高,一次性输液器迅速普及,许多药物直接制成静脉滴注制剂,输液的安全性、简便性远非20多年前可比。打吊针、打提溜儿、吊瓶子、吊水、输水这些口语方言的出现,说明各地的老百姓也很熟悉输液了。甚至可以说,如果不让输液,很多医生就不会治病了。换言之,输液已经成为当今多数医生自认为最熟悉、最拿手因而最常用的手段。
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认为不恰当的输液很常见。虽然多数不恰当,不至于立即出现重大意外或事故,了解有关要点还是必要的。
如上所说,对不少人来说,把这个问题讲深透不大可能。本书也不是为了讲输液。愿意深透了解的人,尽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学习。这里只讲些要点,而且主要结合目前常见的偏差并交代本书中的有关问题。
  
第二节、输液要点
  
下面正式讲输液要点。
一.输液的种类
按照目的不同,目前流行的输液可以分为三种。
1、用药输液
即“通过静脉滴注药物”。目前最常见的这种输液,一是多种抗菌素、抗菌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注意!大都是感冒因而常常是滥用);二是预防、治疗脑意外和促进脑意外后遗症恢复的很多药物这样用。
2、支持输液
主要用于进食不足或完全不能进食水的病人。输液是为了支持营养、维持生命活动以争取治疗时间。医学术语称这种输液为“支持输液”或“支持疗法”。本书中凡说“支持输液”即此意。书中或不讲具体怎样输。笔者大体如何作,请参看下文。
3、纠正输液
即打吊针主要为了纠正内环境紊乱,比如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对这种输液,医学界似乎还没有通行的术语。本书中就叫“纠正输液”。
当然,同时出于两种或三种目的的输液也不少见。纠正输液,就是在同时支持输液和用药输液。
二、关于用药输液
病情较轻,完全没有营养问题的(注意!盐和水也是营养要素,特别是水,常比别的营养更重要),液体尽量少用,即液体内的药物浓度不超过说明书的要求即可。
注意某些药物不可同瓶输入,故需预先参看药物手册。
高浓度的药物,输入不宜太快,最初10分钟左右尤其要慢(按:开始是快速输入20ml左右,而后减慢,观察10分钟左右),以便早期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此后也要按照要求的速度滴注。结束前十分钟左右最好也慢一些,让机体适应。
有心、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液体更要尽量少用,特别是少给盐(包括氯化钠、氯化钾、碳酸氢钠等)。比如,最常用的青霉素类,就不是非用盐水溶解不可,笔者常用5%的葡萄糖溶解。此类患者输液速度更要慢一些。
若没有心、脑、肾问题,既然费事输上液,加上10%葡萄糖500ml(限于成人,且同时加入氯化钾1.0g、维生素C1.0g)比较好。
但也不要太慢。笔者常见有人昼夜不停才输入不足1000ml液体。病人完全没有时间下床,不但很疲劳,护理也困难。具体如何掌握,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只提请积累经验和随时观察。
无论何种输液,最好让病人保持卧位或半卧位。这样出现不良反应的机会减少,出现后一般也比较轻,处理也比较方便从容。
出现不良反应后,不一定立即拔除输液针。最好立即换用10%的葡萄糖慢滴。这样保持了输液通道,便于静脉用药处理。
三、关于支持输液
1.首先是确定输液量
完全不能进食水者,成年人每天不少于1500ml,一般不超过3000ml。进食较少者,粗定为1000ml。有慢性心、肾功能不全者,不超过1500ml。
2.其次是确定输什么
完全不能进食水的成年人(本文不讨论小儿输液),既要给糖,又要给盐。其中盐水500ml,其余均可给10%的葡萄糖。每500ml葡萄糖液体中加入氯化钾0.5~1克。没有其他营养问题,即不再加任何药物。进食较少者,只给10%的糖和氯化钾。即一般不必给生理盐水。有慢性心、肾功能不全者,钠尽量少给或不给,钾大体上减半给。
目前凡输液,几乎都要在葡萄糖内大量加入维生素C。笔者没有见过这样用的严重不良反应。不过,若看一下说明书,维生素C的最大用量是每天2克(近来有的说明书上定为5克)。支持输液可以加入此药,但不必超过2克。
目前常常把液体和药物“分组”。但是,分组的结果常常忽略了液体总量是否合适,以及给了多少盐和多少糖——且不说还有意无意地浪费药物。
3.再其次是确定输液顺序和速度
顺序是:先盐后糖。实际上,盐水中最好也加上葡萄糖。一般是500ml盐水中,加入50%葡萄糖40ml~60ml和氯化钾0.5克。
速度是:没有心、肾功能、特别是心功能不全者,应该快一些,掌握在一个半小时左右输500ml。有心功能不全者,速度大体慢一半。但须随时观察反应,若有明显呼吸困难或呼吸困难加重,就要更慢。
除了小儿,都要用7号头皮针,因为要慢容易,小号针头则很难快。
开始和结束都要慢一些。开始是快速输入20ml左右,而后减慢,观察10分钟左右,无不良反应就加快。最后50~100ml也要慢一些,因为快速给浓度比较高的糖突然停止,患者常会出现低血糖反应。若患者可以饮水,最好于结束输液前20分钟口服一杯糖水。
4.再其次是液体的温度
冬天或比较冷的时候(室温低于150C),液体最好预先加热或在近头皮针处,用热水袋等加温。粗略掌握进入静脉的液体温度接近体温。很凉会越输越慢,很热会感到疼痛而且危险。
5.最后是给钾的疼痛问题
500ml液体中加入1克氯化钾,多数患者会感到疼痛。肢体远端感觉敏锐,疼痛更重。但不能忍受者很少见。疼痛沿着静脉递减,时间稍久,也会减轻。钾是必用的,不能因为疼痛完全不用。必要时一是尽量接近肢体近端输液,二是减少用量。减少一半,一般不再疼痛。但注意,完全不能进食者,每日给钾(按氯化钾计)不可少于2克。
6.关于静脉营养
支持输液就是静脉营养,只是这种静脉营养,不可能把人体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物质都给够。其中,最容易给够的是水、多数电解质和重要维生素。供能物质的缺口,只好消耗机体的储备或消耗组成机体的生命物质——主要是脂肪和蛋白质。所以,即便没有疾病的特殊消耗,长期输液的患者还是会日趋消瘦。于是,近来提出了“静脉营养”概念。所谓“静脉营养”,就是通过中心静脉,输入人体需要的全部能量和营养物质。当然,这一手段主要用于长期完全不能进食者。
目前已经可以通过这一手段,使完全不能进食水的人维持数年。
只是出现了滥用这一手段的倾向。
比如,给没有明显营养不良的择期手术患者,术后使用水解蛋白、氨基酸、脂肪乳等制剂,不但没有必要,还会出现不良反应。为此付出的经济代价,常常高出使用比一切静脉营养制剂疗效都好的全血。
总之,除非术前有严重应营养不良,或者肯定患者在3周内完全不能进食,无必要使用静脉营养疗法。必要时完全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入部分“静脉营养”制剂,解决普通静脉输液制剂供能和营养成分不足的问题。
四、关于纠正输液
这种输液最复杂,而且内环境紊乱越严重,涉及的问题越多。故下面所说更是原则性要点。情况很复杂、危重时,知识、经验、药物和设备(包括生化检验)条件不足者不要处理。
首先是判断病人身上缺什么。知道缺什么,才知道补什么。第一步是判断缺盐为主还是缺水为主。
盐不能以固体的形式从机体中丧失,水却能以不含盐(如不可见的汗中几乎没有盐,唾液中盐也极少)或含盐很少的形式丧失。所以,缺盐必然同时有缺水,缺水则不一定缺盐。
为此先说脱水。
内环境紊乱首先是脱水。脱水分为高渗性、低渗性和混合性三种。关于脱水程度和如何计算脱水量从略。
低渗脱水以缺盐为主,必然导致血容量减少,因而以休克为主要表现。比较轻的低渗脱水没有口渴,尿量不少而且清亮。
缺盐主要见于严重呕吐、腹泻——特别是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重症急腹症和长期大量使用强利尿药。
高渗脱水以缺水为主,一般不出现血容量明显减少,故很少见休克,而以口渴,尿少而黄或无尿,口唇、皮肤干燥皱缩为主。
缺水主要见于多日不能进食水、持续高热、多次大汗、多次大量使用脱水药等。
混合性脱水的表现介乎上述二者之间。
再请注意,缺盐时必然同时有缺水,只是缺盐是主要矛盾。缺水时,机体内盐的绝对量也减少,只不过这时体液内盐的浓度较高。
无论何种脱水,严重时都可见眼球凹陷、闭眼不全。再严重时都可以出现昏迷、休克,至此就可能迅速死亡。高渗脱水最后休克属于中医说的上脱,主要不是因为血容量减少。详说从略。
五、脱水的反面——钠水潴留
由于古典型霍乱早已绝迹,严重食物中毒和过去常见的严重婴儿腹泻也很少见,加之输液疗法普及,不脱水的也常输液,可能脱水的早就输液,目前,内科病而导致严重脱水的相当少见。反之,由于输液常同时滥用皮质激素,钠水潴留很常见。结果是:一方面很多医生荒疏了关于脱水的处理;另一方面对钠水潴留和往往同时伴有的低血钾认识不足。缺钾目前主要见于滥用激素而给钾不足。
六、关于缺钾
脱水一般不导致缺钾,多数情况下血钾还可能比较高。但是,抢救脱水首先是大量补充不含钾的液体,这时就会出现缺钾。那么,开始就补钾不是更好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由于高渗脱水、比较严重地低渗脱水和混合脱水,必然尿少,甚至无尿。钾只能通过尿排出,无尿或尿很少时,补钾可以导致高血钾,而高血钾也是很危险并难处理的情况。所以,抢救脱水的老原则是:先盐后糖,见尿给钾。
然而,近年时髦一种令人难解的诊断:缺钾或低钾。其实,这不能算诊断。因为这一术语中不包括病因,也不足以指导治疗。即便果真血钾低于正常,它也只是某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之一。补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于很多人用口服氯化钾治疗此“病”,只能说害处不大。
导致低血钾的其他病症
除周期性低血钾之外,比较常见的是碱中毒和肝硬化腹水长期利尿、给糖而补钾不足。目前除了上面说的滥用激素导致储钠排钾,因而在钠水潴留的同时多有低血钾之外,就是只给糖不给钾。故有必要说一下如何给糖并恰当给钾的问题。
七、关于给糖
葡萄糖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和营养物质。读者必知,严重低蛋白(比如肝硬化腹水)虽然很不好,却长期不会死人。低血脂的危险性更小。各种严重脱水虽然危险,一般也不会数小时内死人。目前流行的低钾说法,也不是危急情况。低血糖稍重则立即出现生命危险。其表现先是心慌乏力、面色苍白、颤抖出汗,自觉不支。不久就会昏迷,再接着就是惊厥抽风,不及时给糖很快就会死亡。直到这时,静脉推注20ml50%的葡萄糖,大多立即缓解。尽管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却足以说明给糖很重要。
所以,输液中要重视给糖。特别是患者不能进食或严重营养不良时,更要尽力多给糖。
给多少呢?
常温下正常成年人静卧,每天需要消耗300克左右的葡萄糖来维持基本生命活动(即基础代谢)。所以,完全不能进食时,给足糖很困难。反之,不缺盐时,几天不给盐也没有关系。常见很多资深大夫,这时只用5%的葡萄糖而且量不大,这对不能进食或营养不良者很不恰当。除了婴幼儿严重脱水(本文不讨论小儿输液问题,这里顺便提及),笔者主张都使用10%的葡萄糖,必要时还要加用50%的葡萄糖。只是要注意同时补钾。原则上,每输入50克葡萄糖(即10%葡萄糖500ml)给氯化钾1克。
7.3然而,在纠正脱水输液时,糖——葡萄糖大液体——是被看作水的。为什么呢?因为只要内环境紊乱不是很严重,机体还有能力利用输液这一强大的外因时,输入的糖会很快变成糖元储存或分解掉(因为维持生理和纠正病理都需要能量),于是,输入的葡萄糖大液体就等于输入水了。或问:那么为什么不干脆输入蒸馏水呢?答案是:不但纯水不能输液,凡低渗液体都不能输液,因为会导致溶血。所以,尽管静脉注射2ml纯水不会有什么危险,从理论上讲却是完全错误的。
八、关于酸中毒
与输液关系密切的是代谢性酸中毒,这里不讨论呼吸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原因很多,涉及的理论问题相当复杂,有余力者最好自己复习。要点如下。
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有病史、昏迷和所谓烂苹果味等供诊断,其发病和治疗原理从略。
其他代谢性酸中毒,都是因为严重体液丧失(严重呕吐、腹泻、反复大汗、急腹症和大面积烧伤等)又完全或几乎不能进食水导致的。这时必然有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因而尿少甚至无尿。机体为了获得能量,只能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没有足够的糖同时参与生物氧化,尿又很少,必然造成酸性产物淤积。故只要脱水比较严重,必然有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
较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都应该有深而大的呼吸——机体“企图”通过多呼出二氧化碳减轻体液的酸性。
代谢性酸中毒和碱性药
较轻的此种酸中毒,只要输液量和给盐、给糖适当,机体会利用这一条件自动调整而解决。这时不必使用碱性药。严重时,则往往需要使用碱性药。具体如何使用,从略。但要知道,碱性药同时也是“盐”。常用制剂无不是高渗的。已经有了严重脱水,不能直接输入这种高渗的药物。一般说来,普通执业医生不要处理这种情况。
滥用皮质激素也会导致酸中毒,理论说明和处理原则从略。
笔者多次见到,个体开业医生大量使用碳酸氢钠输液,却说是为了开胃帮助消化。看来,不大可能让他们掌握酸中毒的处理。这时要把病人送到当地最好的医院。
九、关于碱中毒
理论更复杂,也远较酸中毒少见,从略。
十、关于输液问题的中西医结合
首先,重复一遍本文开头的话。
如果用一句话自中医看输液,就是:这一手段是绕过了脾胃运化,直接向经脉中补充水谷之精气,也是直接输入本来要经过脾胃运化的药物——目前已有多种静脉用的单味和复方中药制剂,西药种类更多。
输血用于治疗大量失血,这种常识就容易理解的疗法,古代中医也必然认同。
总之,输液是很重要的西医治疗手段,而且是中医完全应该认同的。
所以我看,不必强分输液(包括输血)属于西医还是中医。
试看,尽管中医没有输液手段——因为受时代限制不可能有此种手段——却有有关认识和至今还相当有效地治法。
理论方面,不能进食水就会消耗、衰竭、脱水。这种靠常识就能理解的问题,中医自然知道。
伤寒理论中,忌反复大汗、反复大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避免脱水。
更重要而且至今很有效地治法,是少阴病的急救回阳法。只要辨证准确,此类休克大多可以单用中药迅速治愈。结合西医输液,必然效果更好,而且可以挽救单用中药疗效不好的情况。
温病学派注重护阴液,就是尽量避免高渗脱水。温病学家还发明了增液汤等和西医输液相通的治法。
至于中医治疗上脱,主要就是针对高渗或混合性脱水导致的休克。这种治法至今也有西医不及之处。
就是西医说的感染中毒性休克,及其恶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结合中医也大多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不过,掌握上述中医治法,除了读书之外,更需要实践。只是,当代中医很少碰到上述问题,于是,能够真正继承的人不是很多。多数有才华的人都去研究当代时髦——如不孕不育、男性病、减肥等——的疾病了。这是时势使然,至少暂时无法改变。
目前输液中,还特别常用清开灵、双黄连等。这也是与输液有关的发明。只是目前使用不当的比较多。和输液不当一样,造成这种偏差不是医学理论本身。本书中不但随时结合病例提出浅见,而且有专题讨论。希望拙见对有关同行有所帮助,倘有高明者不吝赐教,则深深感谢。
输液问题可以写成而且有过多种厚书——即专著。上面7千多字,显然只能是要点。其中很少谈及专业性强的理论,很复杂的问题更是一律从略。不过,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朋友,读读它还是很可能有收获,对本书中的有关病例也会体会更深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2 20:36 , Processed in 0.0591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