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六病辫证与脏腑病机之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0 20:5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太阳病:发病原因为外感风寒。1:太阳表气受风寒而致营卫失调。病邪引起:恶寒,头痛、然发热脉浮是正气抗邪的病理反映。若病邪不涉及太阳经络,则无项强症状。外受风寒,病位在表,里未化热,故宜辛温解表法。2:体质强弱:表虚即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自汗出,脉浮而缓宜桂枝汤调和营卫。表实即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郁,以汗不得出、脉浮兼紧宜麻黄汤发汗解表。3:表实发病过程中之复杂病情变化。如因汗不得出,阳热不能外越而郁于胸中兼见烦躁者,为外寒里热。若里热转盛,肺受热迫,外寒未解,症见气喘的,治则应以清热宣肺定喘为主,并通过宣肺以解未尽之外邪,宜麻杏石甘汤。又如寒邪太盛入侵,引动原水饮而见喘咳,心下满闷者,为表寒兼里饮,治则以驱逐里饮为主,宜小青龙汤,里饮清除,邪无所恋,表邪亦随之外透而解。、、、、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20:57:33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六病辫证与脏腑病机之关系

太阳病:
4:太阳表气抗病能力不足,外邪便会乘虚入侵。而外邪郁于经输,影响经络津气之流通,便出现项背强直挛急的经络症状。治法在扶正祛邪的基础上加葛根,以鼓动津气上升来解除项背的孪急,方即桂枝加葛根汤。若无汗加麻黄,方即葛根汤。若外邪循经,影响气化,出现小便不利之膀胱畜水证,称太阳腑证。虽表证未解,但畜水巳成为病机重点,宜通阳解表法,方五苓散。若下焦畜血,性质巳由气分转入血分,由寒变热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20:58:42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六病辫证与脏腑病机之关系

阳明病之病机
一般由太阳病误治伤津化热传变而成。胃津受伤、邪热偏盛,为阳明病的主要病机。病之性质属里实热证。因病位在胃,故胃家实为辨证提纲。1:热发于外者,称阳明经证。热结于里者,称阳明腑证。邪热偏盛,热自内发,津液受邪热所迫而外泄,故见身壮热且恶热,虽汗大出,而热不稍减。心烦口渴为热灼胃津,心神受忧所致。脉洪大为邪热内盛之征。宜白虎汤清泄里热。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20:59:22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六病辫证与脏腑病机之关系

阳明病之病机
热结于里,是胃热炽盛,使津液进一步受伤。以腹胀痛、大便秘结为其主证。可分二种类型:一:热结在胃,胃燥乏津下濡于肠。热结在胃,逼津外泄,、、、、肠乏津而燥热迫,故见欲便而不得便。治则润燥泄热通便,宜调胃承气汤。二:津伤热伏,邪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燥热不甚宜小承气汤。实热津伤宜救津液可大承气汤。2:胃影响脾,使水湿运化失职,影响三焦气化致水道不能通调,便会出现阳明胃热与水湿互滞黄疽证。治则通胃肠气机,宜茵陈篙汤清热利湿。津液由胃腑所生而由膀胱气化调节。阳明热伤津液,可影响膀胱气化而使下焦停水,水热互结下焦,治宜育阴清热利水,宜猪苓汤。此外,阳明邪热,若郁于经洛,便会出现鼻燥咽干衄血、口渴不欲饮等阳明经络症状宜清热凉血、、、、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21:02:30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六病辫证与脏腑病机之关系

少阳病之病机
发病原因有两方面:一:由太阳病误治传变;二:由外感风寒直接诱发。胆为少阳腑。胆气内郁和三焦失枢是少阳病的主要病机。由太阳病传变,或风寒直接诱发之少阳病,均可使胆气郁结、胆火上炎。临床症状为口苦、咽干、目眩等是本病辨证提纲。1:太阳误治内传少阳病,是因胃气骤虚,而表邪乘虚内陷,使三焦失司,导致胆气郁结。因胃虚与三焦失司直接影响体内抗病能力,出现正邪相争、寒热往来之病情。三焦失枢,胆火郁于胸胁,故见胸胁烦满;胆火内扰,胃虚上逆,故喜沤不欲食,若正胜则邪从外解,正不胜则邪陷阴经,为半表半里治为转枢和胃、扶正祛邪宜小柴胡汤。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21:03:10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六病辫证与脏腑病机之关系

少阳病之病机
由风寒直接诱发的少阳病,是因风寒入侵触动胆火,外寒随即化热,造成胆热内盛,热邪由里出表,初起即现头痛、发热不恶寒、脉不浮大而弦细,并有胸满、心烦、口苦等症。宜黄芩汤加柴胡以直清里热和枢转少阳之气。若邪热郁于经输者,见目赤、耳聋、和颈项强等症状。为沌里热宜温病讨论。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21:03:49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六病辫证与脏腑病机之关系

太阴病之病机
本病多由太阳病误治传变,也可由风寒直接诱发。脾失健运,寒湿停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误治传太阴,主症有:时腹自痛、呕吐、纳呆和下利等。腹满是脾不运化所致,为辨证关健症状。时腹自痛为寒湿停滞,呕吐、纳呆为脾病及胃、下利为脾阳不升、寒湿下注。为太阴寒湿里症,治宜温运中阳,方理中或四逆。1:由风寒直接诱发的太阴病,一般恶寒为感受外邪。太阴气机活动于里、正气抗邪、热不外发,故身不发热、脾主四肢故手足自觉有发热之感觉、腹满为寒邪入侵,脾失健运。脉浮为邪在外之征,脉缓或弱,正气虚。此为太阴外受风寒之表证,治则为调和脾胃,扶正祛邪宜桂枝汤。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21:04:24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六病辫证与脏腑病机之关系

阴病之病机
2:阳明胃与太阴脾的关系极其密切。其生理一升一降,互相协调,以完成消化吸收排废摄精的任务。然阳明病属燥热,太阴病为寒湿。在一定条件卞。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胃气受伤,可以转为太阴寒湿;由风寒诱发的太阴病,当阳气恢复时,也可转变阳明燥实。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21:04:53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六病辫证与脏腑病机之关系

少阴病之病机
心肾两虚,而以肾阳虚为本病之病机。肾主藏精化气。精气不足,神失所养,故以但欲寐的症状作为辨证提纲。阳虚则脉微,阴虚则脉细。1:恶寒为阳气不足,肢厥、下利是脾肾两虚。脉微弱是为阳气不振之征。治则温里回阳,宜四逆汤。若下利不止,则气液不断随之下泄,导致正不胜邪,使虚阳被迫外露,造成气随液脱的亡阳证。亡阳主要症状:在里寒厥利的基础上,再见身热头汗出。宜重用姜附以回阳止利。若无下利,附子人参同用。2:里寒证的另一病理变化为阳虚水停。主要症状为小便不利,有不同程度水肿和头晕心悸,脉多见沉紧等。小便不利为肾不主水,浮肿为寒水泛滥,头晕心悸是心肾两虚。治则温阳利水,宜真武汤。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0 21:05:37 | 只看该作者

伤寒六病辫证与脏腑病机之关系

少阴病之病机
3:阴虚为少阴病之变局。可再寒证发展过程中,由阴阳转化而成,也可在热证伤阴时出现。可分二型:一是心火偏盛,常见心烦不得卧,面红和脉细数等症状。治则育阴清热安神,宜黄连阿胶汤。二是阴虚停水,症见小便不利,咳呕和心烦不得眠。小便下利,咳呕为下焦停水,水热上扰肺胃所致。心烦是热扰心神。治则育阴清热利水宜猪苓汤。4:少阴经络症状,如咽痛和声音嘶哑等。是邪热或风寒邪于少阴经输所致。邪热上郁,可用甘桔汤宜透郁热;风寒闭塞可用苦酒或半夏散。5:风寒诱发,因病者之心肾阳气巳虚,复感外寒所致。症见恶寒,身不发热而心烦、头不痛,脉不浮而见沉微。阳虚阴必缺,故无汗。治则温阳解表,宜麻黄附子甘草汤。扶正祛邪法与桂枝汤相对应。桂技汤是在加强中焦气液的基础上达到解表目的,适应表阳虚。麻黄附子甘草汤是振奋肾中元阳的基础上,使寒邪外解,适应里阳不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1:52 , Processed in 0.12830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