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7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桐影书屋手抄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4-22 20:11: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祝味菊附子搭配法。
一:与人参同用。
此即有名的扶阳救逆参附汤,先贤用此极多,祝氏亦常用之,认为这是伤寒少阴病出现虚脱时的无上妙药。
二:与知母同用。
祝氏曰:温滋也可以并用,附子与知母配合,具效更彰,不乏先例。扁雀常谓气怯而津液不足者,于桂附等温燥剂中,重加知母,使其无温燥之弊,而有生津之功。伤寒病人中有津液不足者,和用之,确具此项效力。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夫尫赢者,即津液不足之人,桂附之辛温以怯寒湿之痹,知母,芍药之滋阴以清热养津。祝氏常用此方,效果显著。
                                                                      (续)
2
 楼主| 发表于 2004-4-23 21:10:1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桐影书屋手抄录

[这个贴子最后由麦冬之恋在 2004/04/23 10:25pm 第 1 次编辑]

三:与熟地同用。
对于阴阳具亏的疾病,均用此二药。再配合巴戟天,仙灵脾等,颇有效果。
如医案所载:一妇女50岁,月经不调,血压升高,头昏四肢无力,西医诊断更年期综合症,服药无效祝氏诊为阴阳两亏,肝肾不足,虚火上浮,认为非重剂补阳填阴不可,倘以阴虚火旺,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恐不易收效,方用:
黄附片18(先煎)      肥油熟地       活磁石(先煎)      石决明(先煎)各30       巴戟天   仙灵脾    仙茅     菟丝子      怀山药      山芋肉     白蒺藜各12      
服药六剂,血压逐渐下降,精神也振。
另有外科阴疽之病,皆缘人体无力抵抗外来之细菌。治疗之法,必须增加人体力量,使其由阴转阳,方为顺事。每以阳和汤为主,再加附子。
某男,40岁,大腿肿硬无头,疼痛呼号,不能转动屈伸,诊为阴疽。方用:
黄附片12(先煎)     炒白术12    肥油熟地20      麻黄4.5     肉桂3     制乳没各6
全当归     炒白芍     白介子     炮姜各9     
服药三剂,痛大定,患处隆起,边缘转软,局部有针刺样疼痛,热度驰张,为化脓之佳象。
用刀切开,出稠脓甚多,痛定热退,诸证旋愈。             (续)
   
3
发表于 2004-4-23 21:29: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桐影书屋手抄录

下面引用由麦冬之恋2004/04/23 09:10pm 发表的内容:
某男,40岁,大腿肿硬无头,疼痛呼号,不能转动屈伸,诊为阴疽。方用:
黄附片12(先煎)     炒白术12    肥油熟地20      麻黄4.5     肉桂3     制乳没各6
全当归     炒白芍     白介子     炮姜各9   
服药三剂,痛大定,患处隆起,边缘转软,局部有针刺样疼痛,热度驰张,为化脓之佳象。
用刀切开,出稠脓甚多,痛定热退,诸证旋愈。
阴疽催其阳化,实是高手施治之法!
4
发表于 2004-4-24 08:37: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桐影书屋手抄录

这样的经验和心得,应多介绍一些。生动,实用。
5
发表于 2004-4-24 19:42: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桐影书屋手抄录

[这个贴子最后由五积散在 2004/04/24 08:05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麦冬之恋2004/04/22 08:11pm 发表的内容:
祝味菊附子搭配法。
一:与人参同用。
此即有名的扶阳救逆参附汤,先贤用此极多,祝氏亦常用之,认为这是伤寒少阴病出现虚脱时的无上妙药。
二:与知母同用。
...
感谢麦冬先生,真是解渴。
不知麦冬先生的手抄本里还有什么好东西?
6
发表于 2004-4-25 20:41: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桐影书屋手抄录

四:与羚羊角同用。
古今罕见。据查,只有古方资寿解语汤有之,后世用之不多。足以见祝氏学问之深厚。
祝氏常谓:羚羊角治脑,附子强心,体虚而有脑症状者最易。
在四川时,他医给以多剂清凉,以致发厥,邀诊,观形查脉,为产后体虚之症,伤寒消耗又多,虽见痉厥似有余而实不足,一味直折,必伐正气........
            (后续)
7
发表于 2004-4-25 20:50:0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桐影书屋手抄录

下面引用由麦冬之恋2004/04/23 09:10pm 发表的内容:
另有外科阴疽之病,皆缘人体无力抵抗外来之细菌。治疗之法,必须增加人体力量,使其由阴转阳,方为顺事。每以阳和汤为主,再加附子。
有见识.但愿论坛的文风逐渐能趋向于实践,趋向于临床,趋向于患者,
8
发表于 2004-4-26 04:49: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桐影书屋手抄录

9
 楼主| 发表于 2004-4-28 22:0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桐影书屋手抄录

[这个贴子最后由麦冬之恋在 2004/04/28 10:10pm 第 4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五积散2004/04/25 08:41pm 发表的内容:
四:与羚羊角同用。
古今罕见。据查,只有古方资寿解语汤有之,后世用之不多。足以见祝氏学问之深厚。
祝氏常谓:羚羊角治脑,附子强心,体虚而有脑症状者最易。
在四川时,他医给以多剂清凉,以致发厥,邀诊,观形查脉,为产后体虚之症,伤寒消耗又多,虽见痉厥似有余而实不足,一味直折,必伐正气
           
其夫虽知医,不知体亏也能致痉厥,甚畏温药,于方中去附留羚,再加清凉之品,方意则大不相同。不数日病人忽欲登厕,不觉忽然虚脱,急促往诊,已无救矣。
此案在祝氏医案中反复言之,语多感慨:医治伤寒必须顾全元气,不可刻意求救。后于《伤寒质疑》中复详加记述。
又如,曾治某姓,女,中风昏厥,肢温,舌强不语,人事不醒,四肢略强直,颜面深红,脉象玄芤而数,方用:黄附片(先煎)12    羚羊尖(先煎)4    肉桂2(后下)    酸枣仁20     川羌活     制南星     火麻仁各9     活磁石45(先煎)   竹沥一勺   生姜汁四滴。
祝氏常用此方获效。(续)
[move]医治伤寒必须顾全元气,不可刻意求救[/move]
10
发表于 2005-12-9 04:26:2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桐影书屋手抄录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28 23:39 , Processed in 0.0820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