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易水学派治外感热病的若干特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17 21:3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易水学派注重温补脾胃,在外感热病治疗中也不乏耐人寻味之处。兹择要而述,以资龟镜。
2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21:40: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水学派治外感热病的若干特点

1  因邪施药恪遵《内经》,分经辨治羽翼《伤寒》
    易水开山张元素讲究制方用药之道,对外感六邪也不例外。他恪守《内经》要旨,同时精研华佗、孙思邈、钱乙的用药法度,由博返约,深入浅出,集成外感六邪“主治心法”。《医学启源》谓:“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若身寒表热,则用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葱、豉之类,谨护脾胃,匡正祛邪。
    易老入室弟子李杲、王好古撰《此事难知》,宣称治病无问伤寒、杂证,当于仲景六经中求责之。复遵易老解利法,制九味羌活汤,急汗热服,同啜羹粥;缓汗温服,不用羹粥。若少阴证脉沉当汗,仍取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但体沉加防己、苍术以利脾,体轻加石膏、知母以清胃。倘胸膈中与六经热,则用凉膈散去硝黄,加桔梗同为舟辑之剂。
    在《阴证略例》中,王氏倡用神术散主治一切阴证,以苍术、防风、甘草、生姜、葱白、六一散为伍。阳明燥金加黄芩、白芷、升麻;太阴湿土加白术、藁本;雾露入腹加木香。若伤寒内感身热汗出,身重拘急脉虚,用黄芪汤(即四君子汤加芪、芍),眷眷以脾胃为念。
3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21:41: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水学派治外感热病的若干特点

2  以内伤发明伤寒热病,从脾胃论治时行感症
    李杲著《内外伤辨》,虽然专议内伤,却不觉以内伤类伤寒发明伤寒(广义),后人亦多忽略。他谓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事闲之际于阴凉处解衣或新沐浴于背阴处坐卧,其阴火下行还归肾间,皮肤腠理极虚无阳,风来为寒凉所遏,表虚不任其邪,即是虚邪犯表当补不当泻之证,与外中贼邪当泻不当之证有别。由此,他尝将“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之证按照内伤论治。毋庸讳言,虚人外感热病犹属外感热病,洵非内伤之疾,医者于此自有判断。
    苟舍去李氏有关内伤外感名目之争,则其所论表虚诸治无非广衍外感之法,如风热乘肺,肺气郁甚,风寒汗出,肩背痛,小便数而欠,泻风热则愈,用通气防风汤。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风药胜湿,用除风湿羌活汤。暑邪干卫,湿热大胜,烦热,神怠,气促,肢困,脘痞,自汗,尿黄,便溏,脉洪数,当救天暑之伤庚金,主清暑益气汤等。
    对于大头瘟症,李氏创普济消毒饮子,自谓以甘草缓之,桔梗载之,俾诸药浮而不沉;以升麻升气于右,柴胡升气于左,清阳升于高巅则浊邪不得居其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用人参以补虚,再佐陈皮以利其壅滞之气。其门人罗天益化裁此方,去板蓝根、马勃、牛旁子、僵蚕、人参,加当归,名既济消毒汤,也谓桔梗、甘草甘温上升,佐连翘、芩、连以治热;柴胡、升麻苦平味薄,阴中之阳,发散上热;酒制大黄苦寒引苦性上行至巅驱热而下。而渊源本于李杲、化裁宗于薛己之胡慎柔,则取小柴胡汤、人参败毒散加味,要皆从脾胃着眼入手,而为扶正驱邪之计。
    好古又论风温证,谓面赤自汗,默默不欲语,但欲寐,两手脉浮而缓或微弱,为风温,不宜发汗,宜白术汤主之。药用白术、防风、甘草;舌干发渴加人参,身灼热甚加知母、内伤冷者不加,体重出汗加黄芪。天益治感湿身热头痛身重,误经汗下而成痉痉搐,也投补中益气汤升阳补气、和血缓急;加黄柏、生甘草救阴泻热、白芍和肝柔筋,而获大安。足见易老传人益气泻火,顾护脾胃,驾轻就熟,技艺谙练。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21:42: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水学派治外感热病的若干特点

3  伤寒温症虚多实少,补阳补阴内拒逐邪
    私淑易水的薛己脾肾并重,对后世很有影响。《内科摘要》对疟疾寒热属外感者,主以补养,佐以解散;其邪既退,即补中益气以实其表,此为不截之截。赵献可《医贯》踵事薛氏之学,以伤寒专主仲景为门面,虚辨伤寒中寒、阴证阳证,引出“‘世间内伤者多,外感者间而有之”之言,进而混称“内伤多外感少,只须温补,不必发散;外感多而内伤少者,温补中少加发散,以补中益气汤一方为主,加减出入”。不难看出,薛赵二氏遥承李杲,视虚邪中人外感为内伤类伤寒,而主张固本却邪之治。
    张介宾指出,太阴受伤于里,阳明重感于表,是劳役内伤、饮食不调之两感,强调内外俱伤在两感发病中的重要性。
    论治伤寒瘟疫,《景岳全书》主张因证辨经,随经施治,以汗吐下温清补六法为要。惟夹虚伤寒最为可畏,使不知固本御侮之策,必致杀人。因而设立三昧万全之逐邪三表法:邪浅在皮毛肌表,实而无汗,以直散发表,如桂枝汤、参苏饮等散于皮毛,邪渐深在经络筋骨,汗出热不除,以和解兼顾邪正,如补中益气汤、柴胡饮子等散于经络;邪深在脏腑,元气虚而邪不能退,以托散调补营卫,如理阴煎、大温中饮等散于脏腑,建中逐邪,待其自汗自解。并指出,“仲景之用小柴胡汤,以人参柴胡并用;东垣之用补中益气汤,以参术升麻并用。盖一以散邪,一以固本,此自逐中有固,固中有逐”,非为关门赶贼,实乃内拒逐邪。
    李中梓《医宗必读》引介宾所述,也谓伤寒实证不药可愈,虚者非治弗痊,能察其虚而补救者,即握伤寒之要。指出仲景治虚寒有一百余法,而用人参、桂、附有八十余方;东桓丹溪节庵也有补中益气、回阳返本、温经益元等。
    此外,张璐宗薛己、介宾,治感冒内滞,与黄龙汤去芒硝,易桂苓半夏木香,谓人参资助胃气,行其药力,使大黄之功愈锐。要为克绍易水一脉,譊譊而师承者。
5
发表于 2004-12-24 20:09:1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水学派治外感热病的若干特点

扶正祛邪,保护胃气!
  
6
发表于 2004-12-25 09:54:3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水学派治外感热病的若干特点

“ 李中梓《医宗必读》引介宾所述,也谓伤寒实证不药可愈,虚者非治弗痊,能察其虚而补救者,即握伤寒之要。指出仲景治虚寒有一百余法,而用人参、桂、附有八十余方;东桓丹溪节庵也有补中益气、回阳返本、温经益元等。”
--握要之道!
王好古 《阴证略例》,好书。
序:
...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若夫阳证,热深而厥,不为难辨;阴候寒盛,外热反多,非若四逆脉沈细欲绝易辨也。至于脉鼓击有力,加阳脉数倍,内伏太阴,发烦躁欲坐井中,此世之所未喻也。予恐其误,积思十余年,盖考自岐伯,迄今洁古老人,掇其精要,附以已说,厘为三十余条,有证有药,有论有辨,名之曰《阴证略例》....
7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9 23:07: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易水学派治外感热病的若干特点

好古其实当属仲师传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21:48 , Processed in 0.0746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