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5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清和 学医笔记选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31 22:4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清和堂主在 2009/08/31 10:50pm 第 1 次编辑]

发错地方了,原来专栏不是随便过来的!呵呵,托大了!不好意思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以下内容由 清和堂主2009年11月17日 05:53pm 时添加 -=-=-=-=-
余自幼受家业熏陶便喜读岐黄,后幸能到山东中医学院研习专攻。临证至今,每觉医药之奥,吾力之疲,故不敢有丝许懈怠,以求精研方术,能有小成,不致因医而废命。悬壶之时,每有心得,即书之以强记,以求聚精而去重,存善而去恶。或每览诸子百家,心灵照应,至理精究者亦记之。时已至今,所记杂矣,所悟薄矣。然竭力而为之,虽陋而且喜。故不避匪议,聚而成册,望同道不吝指正且共勉之。
清和
2008.6于清和堂
2
发表于 2009-9-3 21:02: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清和 学医笔记选辑

kaimen
3
发表于 2009-9-3 22:10:5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清和 学医笔记选辑

kankan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7 17:38: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清和 学医笔记选辑

不知道帖子还在,我会逐渐上传的

-=-=-=-=- 以下内容由 清和堂主2009年11月17日 05:55pm 时添加 -=-=-=-=-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他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史中是中国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并为中国人民的保健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医理论的特质,而中医理论的特质主要是基于整体观念的理论思维,它侧重表达的是生命疾病现象的动态调节关系,而不是形态结构的实体,他所凭借的认知方法是通过传达信息的“象”而不是细胞和蛋白质,他所归纳的理论是直觉思维,复杂思维,而不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式的概念和线性思维。
由于历史产生的根源,不可否认中医还一直较完整的保留着理论上的自然哲学形态和实践经验医学色彩,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存在着难以通约的矛盾,由于不能及时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而导致发展缓慢。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现代科学和科学方法迅猛发展,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潮流,这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虽然众多的中医学者在实践中不断的努力,但是现代中医形势并不乐观,由于人文思想的变化,很多人不能深入认真地对中医理论知识进行学习研究,仅仅做一些表面的工作,或者急功近利,恣意的以现代医学理论搞科研搞研究,试图以现代医学的观点全盘诠释印证中医内容,结果把中医搞得四不像,或者简单得向西医靠拢,造成现代中医步履维艰。更有甚者不了解中医,不学习中医,就恣意的盲目的用西医的观点审视中医,批判中医,甚至想全盘否定中医,造成了人们对中医的误解和歧视。同时还有些中医人员或者说非中医人员,或者说压根就没有学过几天中医,为了一己私利,肆意的借中医之名鼓吹炫耀,夸大其词,招摇撞骗,影响了中医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不可置否,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中医的整体素质或者说纯真的中医水准有下降趋势,这与人们的意思形态,思维模式,生活环境,政策引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无关系,同时还应该看到与中医从教育,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有更大的关系。中医学本身有着很深的传统文化的烙印,以前有句俗话叫做“秀才学医,笼中抓鸡”,要想学好中医,就要好好的做好学问,不但要多看医学经典,更要多涉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断培养自己的文化素质,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然后再认真深入的学习揣摩中医典籍,多看多想多临床,始于约,进于博,再由博返约;达到炉火纯青,使自己真正的成为中医临床大家。
我从业有年,平时以看书学习临证诊病为务,在看书时,习惯摘抄一些名家的临床心得体会,时间久了,摘抄的就有些壅杂。在笔记原稿中有些详细的记录着笔记来源,有些由于记录的原因,就没有注明笔记的来源。有些笔记内容是专家本人所写,有些笔记内容则是他们的学生总结的跟师经验,有些是自己会议学习的听课笔记。此书的内容就是依据自己这些平时的学习读书笔记加以整理,此次整理的大多是当代医家的一些经验。为了使内容便于阅读,在保证专家经验不变的原则下在原有笔记记录的基础上略作调整,大多数则尽量保持笔记原貌。对笔记原稿中未记录专家名字的皆以佚名论。同时为了增加可读性,一小部分内容略作润色,并把全部内容分别涵括于名家论病、名家论药、名家论方等不同的条目下。由于个人经验水平有限以及个人临床思维好恶,所选内容可能有以偏盖全之嫌,不当之处,忘予以见谅!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7 17:58: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清和 学医笔记选辑

名家论药1
古义论药杂选
《药治通义》:“盖中景方用峻药,必配和胃之品以监制之。其最至妙者,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桃花汤之粳米,厚朴麻黄汤之小麦,消石矾石散之大麦粥汁和服。深推其理,凡物不与胃相贯者莫如金石,与胃甚相贯者,莫如米谷。今惧石药之损胃,故配米谷以制之也。周慎斋曰,用药之要,贵松不贵实,立意君臣,而响导在佐使。”
《本经逢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矣。”
《医方集解》:“散药得补药以行其势,辅正驱邪,尤易见功。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相需之妙。”
《医学源流论》:“盖药之胜,各尽其能,攻者必攻强,补者必补弱。如大黄与人参同用,大黄必能逐去坚积,决不反伤正气,人参自能充盈正气,决不反补邪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凡治虚劳之证,固不敢纯用补药。。。。。补气药多于理气药,则脉渐缓。”
“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竣厉。”“凡辛散之剂,佐以甘酸。。。。。小青龙之五味子,大青龙之石膏,桂枝汤之芍药,最可玩味”
补敛相配“凡元气耗散之甚者,非唯补益可恃,而收之一法,更有捷功”
刚柔相配 四君子加黄芪,四物汤加肉桂
润燥相配 署月用滋阴药,必用燥药调理;用燥药必用滋阴药调理。
五味相配 气味相配
《本草思辨录》:“心痞最不宜参,然以参佐旋复花、姜、夏则参可用于散痞,腹胀最不宜参,然以参佐厚朴、姜、夏则参可用以除胀矣。”
人参加川楝子元胡“善去茎中痛,或加苦楝、酒煮元胡为主,尤好尤效。”
人参加黄芩瓜蒌“疟疾发渴者用之”
人参加代赭石“可使人参补益之力下行直至涌泉,而上焦之逆气浮火,皆随之顺流而下”
人参加莱菔子(少量)《本草新编》“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非止喘胀之证为然。得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则气平而易受,得卜子平气之有余,非损气之不足,实制人参以平其气,非制人参以伤其气也”虚不受补,大虚有实像时尤其如此。
夏枯草清泄肝火之要药。每合菊花、石决明等同用,其目珠疼痛尤为专药。
六郁痞满(越鞠丸), 香附、川穹。湿加苍术,痰加陈皮,热加栀子,食加神曲,血加桃仁。
诸气刺痛枳壳 香附加引经药
少腹疝痛须加青皮 川楝子
脐腹疼痛加台片
水泻不止,须用白术茯苓为君,芍药甘草佐之,完谷不化加防风。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7 18:04:5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清和 学医笔记选辑

名家论药2
朱小南
升提带脉:升麻 五味子
固托带脉: 龙牡 乌贼骨 春根白皮
止带脉疼痛: 芍药 甘草
温带脉之寒: 艾叶 干姜
清带脉之湿: 黄芩 黄柏 白芷 车前子
补带脉之阴: 当归 熟地
肝郁多用疏泄气郁的药品,这一类药品多具有芳香清芬流动性温的特点:
妇科最常用的芳香行气药为香附 郁金 合欢皮
行气兼健脾土者:香橼 佛手 厚朴花 绿萼梅
行气兼消胀止痛: 台片 川楝子 元胡
行气兼消胀散结: 枳壳 枳实
行气兼健脾悦胃: 砂仁 豆蔻
行气兼整肠止痛: 木香
行气兼降气解郁: 沉香 降香
行气兼解除乳房胀痛: 橘核仁 橘叶 六路通
行气兼通便通经:月季花
行气兼止泻敛经: 玫瑰花
行气兼泄热: 柴胡 野蔷薇
行气兼解胸结止水泻:薤白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19:06: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清和 学医笔记选辑

名家论药3
朱良春
关于中药用量应知道“量变质变”,用法用量是实践经验的积累。“药贵中病”,“维中而已”。所以药量要根据病情以及个人的经验而定。
用虫类药为防过敏反应,故常加徐长卿,皮痒者加地肤子,胃不适者加玉蝴蝶,凤凰衣。
金樱子可治阴脱,量在120可以上,但以年龄在35岁以下,白带少者佳。
夏枯草 30-60克治疗菌痢效果佳,大剂量有利尿降压作用,可以本品每日60克煎服。
枸杞 用至60克有止血作用。
活蜈蚣放入鸡蛋内用泥封后烧熟或蒸熟有治肾炎蛋白尿的作用,但需小心有过敏体质者慎用。
金毛狗脊15克以上煎汤配金匮肾气丸改丸为汤,重用怀牛膝,饮汤后取药渣加艾叶60再煎后暖腰背,复以汤洗脚,治疗肾虚腰痛
益母草 治水肿以及高血压用量要在60克以上。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尿少可用益母草60泽兰叶20白槿花12甘草3。高血压可用益母草60杜仲9寄生9甘草3
半夏:生半夏有毒,但是一经煎煮,生者已熟,毒性大减。故余用生半夏9-18克治疗妊娠恶阻,恒一剂平,历试不爽。顽固者非生不愈。(半夏9-18伍生姜三片决明子12生赭石15旋复花9陈皮3)。痰核者用:半夏9白芥子9生牡蛎24海藻9昆布9大贝母9姜虫12生姜三片。痰多加海浮石12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8 19:14: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清和 学医笔记选辑

名医论药4
罗元恺
   处方用药切勿繁杂,否则互相牵制,效果反而不好。张景岳认为施治之要,必须精一不杂,斯为至善。
  《本草纲目》云: 相需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凡药寒热温凉,性也;补泻汗吐,用也。但是凉泻、温补即为性用兼取。攻补同用,寒温并行,亦即性用兼取也。有病但寒但热而寒温并行者是一取其性,一取其用,性用适宜,自成一种方剂。如大青龙汤,麻黄桂枝得石膏之寒,专存外发之用,石膏得麻黄桂枝之发,以达肌腠,故相借凉散表热,是麻桂取用,而石膏取性也。因此,临证用药须合众药之所长,而又善护其短,乃能苏凋瘵而起沉疴,其在良医,善知药性,剂量无差,庶得参互旁通,彼此兼济,以尽其才,而又无乖戾败坏之弊也。如参芪以当归引之,亦从而补血矣,而当归从人参黄芪补血,从大黄牵牛则破血。
9
发表于 2009-11-18 20:11:4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清和 学医笔记选辑

很想受教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19:42: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清和 学医笔记选辑

名家论药5
章次公
    甘松为胃神经痛之效药,痢疾腹痛本品亦可用。盖患痢疾者因肠部蠕动亢进,故有急迫之感,用甘松镇静之,使肠部比较安静,则急迫得以弛缓而疼痛亦得以减轻,能减少患者的痛苦,诚为治痢方中之要药也。
   吴茱萸 属辛辣健胃药。可以刺激胃粘膜,使其运动分泌吸收之功能亢进,故可治呕而胸满与黄连同用名左金丸,止呕甚效。所谓辛开苦降其实二药均为健胃药,一属苦味健胃药,一属辛辣健胃药。但吴茱萸非黄连之比,用量宜重,今人每用数分,未免太少!
   牡蛎 凡贝壳中均含天然碳酸盐,有解酸作用。肝气犯胃之吞酸嘈杂可用牡蛎治之。前人谓本品平肝潜阳。所谓阳者,即指上部充血与神经衰弱之虚性兴奋。本品于此二症有镇静之效,事实甚确,即安魂定魄亦属此种。内服可治带下遗泄,盖有收敛致泌之力。盗汗干呛咳血为肺结核之病象,前贤以此为木火刑金,阴虚火旺,恒用牡蛎育其阴,潜其阳,据吾人经验所得,胁肋痛用芳香行气药,而其痛益甚者,当改用所谓养血柔肝药,并重用牡蛎。盖牡蛎有镇静之功,故治之有效。
   苍术 在利水之外,亦能发汗,故能治风寒湿痹。
   桃仁 为攻瘀血要药,功效卓著。且桃仁以新说言之,谓有镇咳之效。吾家太炎先生尝论骨蒸之治当祛瘀为第一要义。赤芍红花其力薄弱不堪用,水蛭之属病者不敢服,惟桃仁是此等病证之专品耳。
   知母 为清热而后阴存之滋阴药,非后世益阴以望热退之滋阴药也。
   栀子 栀子之解热,久为世家所乐道,而止血尤为其特长。
   莱菔子 祛痰之力不弱,小孩感寒停滞用之尤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20 10:36 , Processed in 0.0696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