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论-11 怎样认识“组织工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15 00:1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论-11  怎样认识“组织工程”
作者: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北京分会后现代理论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鸿智
组织工程方法是典型的机械论方法。它把干细胞从体内自己原来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再给它制造一个人为的生长环境。系统论思想告诉我们,每一个事物都是它自己环境的产物。离开这个环境,就不可能有这个事物。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科学家想人为制造一个干细胞所需要的环境,并且认为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实在是太高地估计了我们自己。这实际上就是要首先人工制造一个“人”,然后再让这个“人”去制造干细胞。说到这里应该明白这个思想方法的错误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制造干细胞还是制造人。如果我们已经有了制造人的技术,我们还制造什么干细胞?这是“脱了裤子放屁”的事情。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现在没有制造活人的技术。现在,许多科学家对于事物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认识不足,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系统论知识。我现在所宣传的后现代理论医学,就是要利用人体这个现成的自动机器自己在自己的体内制造干细胞。对于那些虽然有病,但是自己制造干细胞的功能还存在的人,这个方法是有效果的。
按系统论的观点,干细胞的分化是受周围组织细胞的影响和控制的。把干细胞从它所在的环境中取出来,放在体外培养,干细胞没有了原来的环境,也就不可能按原来的方向分化生长。这里有一个唯物主义的基本道理,就是物质的运动与环境一致。以前我们常说:环境决定人,孟母三迁,就是这个道理。细胞移植和器官移植是典型的机械论,不能够解决机体这个复杂系统问题。
下面发一段《健康报》的文章:
近来,神经干细胞移植也许能治疗一些难治性疾病的前景鼓舞了医患双方,成为临床研究的热门课题。但目前我国该领域工作还处于较低级阶段,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尤其是已知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能导致某些不良后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几位专家进行了访谈。
神经干细胞移植契机与困惑
褚晓明
2005.02.28  5版  探求  周环
张愚教授: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张愚:宣武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1989~1994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读博,1994~2000年在斯坦福大学学习。承担人事部择优资助项目,国家重点“973”及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在知名国际期刊发表论文7篇,在干细胞研究方面具有较高造诣。
  近年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在体外的培养中都可以分化成为神经细胞,并且已经在小鼠、大鼠模型移植实验中取得明显疗效。另外,考虑到这些细胞取材比较困难,有的学者将目光转向取材相对容易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这些细胞可以自体移植以规避免疫排斥,而且可以转化/分化成神经细胞并产生疗效,具有优越性。基于这些结果,人们一度乐观地认为,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已经指日可待。
  但遗憾的是,有同样多的问题阻碍了干细胞移植向临床的推进,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虽然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中都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但是分化成为特定神经细胞的比例并不高,而且每次人工诱导分化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无法做到产出细胞完全均一。将尚未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及其所产出的具有相当随机性的细胞直接移植给患者,这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其他组织干细胞如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尽管也能向神经细胞分化,但几乎没有实验能够证明这些具有神经细胞抗原标记的跨胚层分化细胞,的确是有功能的神经细胞。
  第三,先前进行的移植实验,甚至临床实验,所观察到的疗效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物质基础。例如,脑卒中移植治疗没有证据说明移植细胞可以通过梗死区和下运动神经元建立功能联系;帕金森病的细胞治疗出现的疗效和移植细胞生存状态不相匹配的问题等。与此同时,已经进行的很多临床实验都没有发现长期疗效,无法为细胞移植治疗的可靠性提供直接证据。
  第四,干细胞存在致瘤性是国际共识和研究焦点。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则证实,成熟度相对高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同样具有较高的致瘤性。宣武医院的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分化出的细胞移植后,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具有较强的致瘤性。从理论上讲,只要具有分裂增生能力的细胞被植入动物体,就具有形成肿瘤的可能。
  当然,上述干细胞研究中面临的困惑,并没有关闭细胞替代治疗研究的大门,恰恰相反,当人们急于进行移植治疗的热情趋于理智后,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就为新的进步提供了契机。国际上目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灵长类动物实验,希望能够系统地通过细胞筛选、调整分化程度等,探索干细胞移植用于临床的方法。
  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必须经过灵长类(猴)动物实验,这是因为,首先,小动物神经系统的生理病理状况和人相距很远,人类要复杂得多;其次,需要通过灵长类动物实验来决定细胞的用量,植入位点和时机;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需要通过灵长类动物观察移植细胞的致瘤性。少量细胞移植不长瘤且具有疗效,但到一定数量的移植,就必然产生肿瘤。究竟是什么细胞直接产生了肿瘤?神经系统肿瘤的根本来源是什么?这些细胞的特性是什么?如何保证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前提下抑制其过度增殖?还有一系列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因此,只有通过细致的临床前大动物(猴)试验,才能进入干细胞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新时代。
再发一段网上的文章:
《 燕南社区 » 健康论坛》
http://bbs.yannan.cn/viewthread.php?tid=53410&fpage=1
网友justsoso发帖:
科学家最新的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有潜在危险
发信站: 燕南社区 (http://bbs.yannan.cn)
    正当中国着手开展干细胞治疗冠心病、糖尿病、肝功能衰竭等重大疾病的临床前研究之时,最新一期医学刊物《癌症研究》报告了西班牙和丹麦的科学家的新发现:干细胞移植有潜在危险。
    于上月底发表的二项研究报告提示:如果成年人干细胞在体外增殖太久,有可能发生癌变。  
    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博尔纳德教授称,成年干细胞(常用于治疗白血病的骨髓干细胞)移植一直被认为是安全的。但他的研究发现,如果成年干细胞在体外分裂次数太多,并不安全。
    他把在体外培育八个月之内、分裂了九十至一百四十代的人体充质干细胞移植至动物体内后,发现“最老的”细胞发生了癌变。观察显示:在常规体外扩增六至八周的人体充质干细胞是安全的,但体外培育超过四到五个月,这种干细胞会发生自发转化。这一发现支持肿瘤干细胞可能来自成年干细胞的假说。研究提示,为充分开发干细胞的临床治疗潜力,必需对人体充质干细胞进行生物安全性研究。
    丹麦欧登塞大学医院布瑞恩斯的研究也发现,长时间在体外培养的干细胞可能发生癌变。其原因是其开始生成端粒酶。端粒酶有阻止端粒随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的作用,从而稳定染色体的末端,在保持细胞“永生”性中起重要作用。他称,永久打开充质干细胞的端粒酶基因,最终将使其变成癌细胞。
    两位专家认为,目前暂可将干细胞分裂六十代左右作为截止点,但确定安全界限还需做更多的研究。同时“需要明确划分干细胞扩增安全分界线,即使是无端粒酶生成的细胞也需要”;而二项研究都证明干细胞的潜在危险。因此他们强调,在任何种类的干细胞用于治疗前都应做全面安全测试。
    有消息称,中国开展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白血病药物临床研究已经获得批准,并在着手进行干细胞治疗冠心病、糖尿病、肝功能衰竭等重大疾病临床前研究和组织工程产品研究。(记者曾利明)
《论坛反应与交流》
《丁香园> 医药生命科学动态跟踪》
cypress1975:杨鸿智 教授的评论似乎并不能完全驳倒组织工程的研究,虽然这种研究前景还不明朗,不过造学干细胞移植治疗肿瘤就已经取得瞩目的成绩。理论不能完全确定时,实验就需要做,人类总是在渺茫之中寻找答案,在没有规则的地方寻找规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6 20:49 , Processed in 0.0595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