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出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1 12:3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出版
日期:2008-07-16 作者:陈熙涵;朱志凌 来源:文汇报
    一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持、联合全国中医院校及各系统图书资料馆编纂、全面系统反映中国中医文献“家底”的大型工具书《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在历经前后40年编纂后,近日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辞书出版社出版。
   
    《总目》由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中医文献学家薛清录主编,收录了150家图书馆馆藏中医书目13455种。其重点是1911年以前历代刊行的中医古籍,及其这些古籍在民国期间的重刻本、影印本、复制本,与《联目》相比,新增版本3652个,一些国内原以为失传的典籍得以重新发现。
   
    据悉,这些未见于史志记载的孤本、珍本,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籍善本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珍藏的国宝级珍本药籍明彩绘本《补遗雷公炮制便览》,该书出自明万历年间宫廷画师之手,比《本草纲目》还早两年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炮制为题材的彩绘图谱。又如,宋代杨介撰《存真图》载有国内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该书在历代书目记载中时隐时现,已确认该书现存国家图书馆;辽宁中医学院图书馆所藏明代刘纯撰《杂病治例》(《伤寒治例》的姐妹篇),以往都已被列入亡佚类,如今重新面世。






相关文章:


   

  
  
  
  
  
2
发表于 2009-3-11 12:35:3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出版

乐见《古目》面世!
3
发表于 2009-3-11 21:46:5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出版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2009/03/11 00:30pm 发表的内容:
宋代杨介撰《存真图》载有国内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该书在历代书目记载中时隐时现,已确认该书现存国家图书馆
記得前些年的《自然科學史研究》裏有專文對此書的研究,可惜一部分内容因爲郵局投遞丟了一期而沒看到……
4
发表于 2009-3-12 15:46:2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出版

中医:科学化与成熟化的进程
2006-04-03 来源:发明国度?中国科技史 浏览字体:【大、中、小】
  一、国家的作用
  宋元时期,隋唐两代兴起的国家对医药进行管理与教育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发展。
  宋代的医学管理机构与教育机构是分开设立的,新设翰林医官院是管理机构,太医局则是医学教育机构,这与唐代有所不同。元代以太医院为管理机构、医学提举司为教育机构,名称虽不同,路子是一样的。
  作为国家的医学教育机构,对医学的分类是整个医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对医学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代的医学教育分为四科:医科、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显然较为粗糙。宋代分为九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咽喉科、疮肿兼折疡科、金镞书禁科,比唐代一下子多了一倍以上。元代更是增加到了十三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杂医科、祝由科、禁科,是唐代的三倍多。
  从唐代到元代,医学分科的发展速度相当之快。这种快速的发展,正说明原来的不成熟。而从元代再往后,分科的速度又趋缓,则表明了宋、元时代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时期。
  医学分科的成熟与精细,对于医学人员的专门化、技术的精益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家对医药技术发展更直接的促进措施,是国家组织编纂医药著作,主要是本草类与医方类的医书。
  在本草方面,宋政府先后编撰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图经本草》。此外,根据当时唐慎微私人撰修的《证类本草》三次加以重修而出版棗《大观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书》,成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前最优秀的本草类著作。
  在医方方面,先后组织编纂了《神医普救方》1000卷、《太平圣惠方》100卷、《圣济总录》200卷,成为收方最多的著作。
  编纂这样的大型医药书籍,一般的私人自然是无力组织进行的,而它们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由国家组织编纂医书,其功至伟。
  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下诏编修院设置校正医书局,组织校正出版重要的医书。这是个重要的举措,对于重要医书的出版起了保证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促进医学发展的举措。
  如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翰林医官院铸造了俞穴铜人两个,作为针灸教学与考试医生之用。这两个铜人的声名甚至传到了金国,以至在高宗建炎二年金宋议和时,金方居然将索要铜人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
  又如,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在开封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又称熟药所)。接着,又陆续在各地开设和剂惠民局(简称惠民局或和剂局)。这种药局既卖药也看病,完全是现代国立医院门诊的雏形。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因此,元、明两代也依然采用。
  在国家对医药事业的大力推动下,整个国家的大形势对医药的发展极为有利,从而为这时期的医药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二、迟迟成形的法医学与艰难起步的解剖学
  法医检验,是对凡有人生伤亡案件进行审理的首要而重要的步骤。
  在《礼记?月令》、云梦睡虎地秦简律书中,都有临案勘察伤亡情况的记录,这是我国最早的法医萌芽状况。
  法医学的起源虽早,但成形较迟。据说在北齐有徐之才的《明冤录》,是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但这部书不久就失传了,具体内容无从知晓,反映出法医这一学科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成形。
  但经历了千余年沧桑磨炼考验,法医学成形的时刻有幸降临在五代至北宋时期。
  五代时期,和凝、和□父子联手撰著了《疑狱集》(公元951年)。
  到两宋时期,这类著作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下子涌现出了许多部,如无名氏的《内恕录》、郑克的《折狱龟鉴》(公元1200年)、桂万荣《棠阴比事》(公元1213年)、赵逸斋的《平冤录》、郑兴裔的《检验格目》等等。在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诞生了一部汇集众说,体系完整的法医学名著棗《洗冤录》。
  《洗冤录》,又名《洗冤集录》、《宋提刑洗冤集录》,五卷,宋慈撰著。
  宋慈(1186??249),字惠父,福建建宁建阳童游里人,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宋慈长期职事政务,尤其是历任广东、江西、湖南等处提刑,对于法医学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洗冤录》卷一载《条令》等4篇,总论法医的法令原则与基本方法;卷二载《初检》等12篇,讲述各种尸体的情况与尸检方法;卷三载《验骨》等5篇,卷四载《验他物及手足伤死》等10篇,卷五载《验罪囚死》等22篇,都是讲述各种伤亡的状况与原因,以及尸体发掘、救死方法等。
  宋慈对法医的重要性、法医的职责,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对法医的责任心尤其重视,强调必须不惧脏累,"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
  宋慈指出,法医的工作程序应该是:到达现场后,先要进行对有关人员的询问,再记下尸体的位置,验看周围场所,最后进行尸检。
  宋慈对于各种伤亡的鉴别极为精细、准确,对自杀、他杀、病故的区别十分精细和准确。
  如,对于吊尸,宋慈指出:要仔细观察吊起的现场与被吊者颈部的情况,还有绳索的情况。要注意吊的高度、绳子的结法、上面有没有尘土、绳子是否移动过。如果是死后遭绳扎的,死尸上就没有"紫赤"、"血 "而只有"白痕".
  其他如溺死、烧死、自刑与杀伤等等,都有详细的阐述。
  在书末,还附有各种救死方。如人工呼吸、用明矾蛋白解砒霜毒等等,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洗冤录》是一部集大成的法医著作,既是《内恕录》等著作的经验总结,也有宋慈自己的经验心得,达到了一个相当系统而高超的水平,标志着我国古代法医学的正式形成。
  在《洗冤录》问世后直到西方近现代法医学传入以前,它一直是古代中国法医学的指导性著作。在现代,《洗冤录》已经被译成荷、法、德、日、朝、英、俄等多国文字,真正成为了世界法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与法医事业紧密相关的是解剖尸体的工作。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尸体解剖是一件不足为奇的医学工作,对于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古代中国却是一个不见于明文的"禁区",是一个不可逾越一步的"雷池".
  但历史记载在宋代有两次尸体解剖,而且绘成了图谱,难道是这"禁区"与"雷池"从此就被打破了?
  第一次尸体解剖是在庆历年间(公元1041?048年),由画工宋景绘成《欧希范五脏图》。
  第二次是崇宁年间(公元1102?106年),也由画工绘成图,经医生杨介整理校对,著成《存真图》一卷。
  这两幅图的原件都没有能流传下来,但《存真图》的图谱被元代孙焕的《重刊玄门脉诀内照图》录用而保存了下来,多少还能让后人有些幸运感。
  从当时的记载来看,解剖是成功的,记载的内容是基本正确的,所存的图虽然疏略粗糙,但价值依然极高,因为这毕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著。
  可从此以后,人体解剖又在中国销声匿迹了。于是,不由人们要探究宋代解剖的人体究竟是什么人。
  幸好在文献中有据可查,才使后人不致永远被蒙在鼓中。第一次被解剖的,图名中写得很明白,姓名是欧希范。欧希范是何许人呢?原来他本是广西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被统治者诱杀后,又被剖腹刳肠(参见郑景壁《剧读录》)。第二次被解剖的,人名已经无从可知了,但也可能是一位农民起义者(杨介《存真图》自序。皆录自《中国医籍考》)。
  由此可知,宋代的解剖实在是偶尔为之的特殊例子,"禁区"与"雷池"并没有被打破,一切依然如旧。
  然而,正因为如此,宋代的两次解剖,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
5
发表于 2009-3-12 15:51: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出版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朱明副教授谈《唐苏克拉玛》

 
  中医药学早期向西方传播的史实,近年在中德双方学者的努力下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对《唐苏克拉玛》残本的鉴定研究,中医药学向西方早期传播的历史证据更加明晰:成书于公元14世纪初的《唐苏克拉玛》,比普遍认为于公元17世纪传入欧洲的针灸提前约300年,即把中医药学向西方传播的时间推进到我国元代。日前,记者就该书的历史渊源、文献价值以及回归和合作过程等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朱明。
  发现最早的中医波斯文译本
  历史上,中医药学真正系统地向西传播到中东国家和地区,其标志为一本用波斯文写成的系统介绍中医药学成就的书籍《唐苏克拉玛》。据考证,该书的波斯语义为“宝书”,中国医学史上称为《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这本书是由波斯国(今之伊朗)蒙古可汗时期的宰相拉什德于公元1247年到1318年主持并组织学者编译的。《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是拉什德为该书题写的副标题。该书成书于公元13~14世纪,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医药学波斯文译本。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领导下的蒙古军队在南向中原进军的同时,也开始向西挺进。1256年,蒙古军队占领了伊朗,一年后又攻克了伊拉克,推翻了当地穆斯林的统治,建立了“伊儿汗王朝”。成吉思汗的子孙七人先后担任波斯国王,拉什德历任三朝宰相。   
  拉什德是穆斯林著名学者,波斯国杰出的科学家和诗人。在他为《唐苏克拉玛》撰写的序言中,概括地介绍了中国的天文历法、象形文字和医学解剖方面的成就。同时还叙述了《唐苏克拉玛》一书的编篡和翻译过程。
  拉什德的医学思想基本脉承了古希腊—伊斯兰医学的知识体系。在序言中,他有感于其中某些内容,如他利用中医“气”的概念,并以穆斯林医学典型的烧灼疗法为例,阐发自己对侧支循环修复的创见。这些创见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
  拉什德曾派遣一名年轻的医学生远行中国,跟随中国学者学习,并带回了一些中医药学的相关书籍。从这位学生那里,拉什德获得了许多中国科学文化知识,如中文的读写、象形文字的结构以及中国的星相学等。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医药学文献被系统地收集起来,并被译成波斯文。据考证,像这样有组织、有规模地系统翻译中医药学典籍的活动,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1938年,伊斯坦布尔大学学者苏海尔·恩弗尔在土耳其苏菲国立图书馆发现了《唐苏克拉玛》的残本。全书519页,现仅存110页,保留的部分仅占原书的四分之一。该书从被发现至今已60余载,其研究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兴趣,而残本文字的主要内容尚未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
  中德学者联合攻关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亚非研究所德籍教授弗利克斯克莱·弗兰克博士是研究阿拉伯医学史的世界著名学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海外终身会员。1989年,弗兰克教授应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所之邀来华讲学。通过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他对中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他积极开辟中医药领域的国际研究合作,多次邀请中医学者作客德国科隆大学,并率领和组织德国医生代表团来华交流。
  自1990年起,弗兰克教授开始与土耳其政府进行接洽,商谈关于影印《唐苏克拉玛》的残本事宜。通过6年之久的艰苦谈判,于1996年才获得土耳其政府的许可,终于影印到《唐苏克拉玛》的残本和插图,并复制成微缩胶片。
  1995年,弗兰克教授作客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学,便提出与中方合作的愿望和设想。鉴于中医西传中亚影响欧洲的史实缺乏,中方积极配合,立即成立了中德联合科研攻关小组。当时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处处长鲁兆麟教授主持,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所蔡景峰研究员参与指导。
  1996年~1997年在瑞士某基金会的赞助下,北京中医药大学派朱明赴德国科隆大学医学系医史人文研究所参加该残本的鉴定工作。
  1999年~2002年,研究组以“中西传统医学的比较研究与中医西传的历史实证”为课题,获得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直属学校聘请外国专家项目资助。
  2001年,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唐苏克拉玛》残本的影印本和微缩胶片终于首次回到了祖国,被保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合作之初,双方学者选定研究中国与阿拉伯医学的交流史实为切入点,对《唐苏克拉玛》的研究,便是中阿医学交流史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德学者一致认为,本课题采用等势比较的研究方法,即在异种文化内容对比时,重视内容实质的相似性而不拘于文字表述的不同。研究中还运用了版本选校、翻译学、考古学、训诂学、音韵学、考据学等文献研究的基本手段。同时参用了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方法,如学派争鸣、学术脉承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特点等内容,特别基于对中医经典如《脉经》、《难经》以及脉学、内科、儿科等基础与临床知识的深入了解,保障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填补东西方医学交流史空白
  我国以往关于中国与阿拉伯医学交流的研究,多局限于国内现存史料,如唐代的《海药本草》、宋元时期的《宋会要》、元代的《回回药方》等,而中医药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或西域古路,影响阿拉伯国家以及欧洲大陆的研究,很少有学者问津。这主要由于历史久远、文化不同、语言文字差异所带来的隔阂。正是因为中医药学早期向西方传播的证据不足,各国学者众说纷纭,造成学术空区。
  经中德学者研究发现,《唐苏克拉玛》原书共有四部分,另有拉什德为之撰写的序言和附图。根据拉什德的序言,原书翻译和编辑了中国医学关于解剖、胚胎、妇科、脉学以及药物学的内容。现今只有原书的第一部分有关中医脉学和解剖学的内容,连同拉什德的序言和附图被保留下来,构成《唐苏克拉玛》之残本。原书佚失的第二部分是关于经络分布与穴位、血液循行及烧灼疗法的内容;第三部分是介绍中药的品种、属性、功效、主治、配伍及炮制的专论;第四部分则是关于疾病方面的论述。另外,拉什德的序言还收集和介绍了一些有关中国历算、语言文字、度量衡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原书有关中医脉学的第一部分共分为12篇。这12篇中,既有阿拉伯拼音,又有波斯文的翻译和注解。研究发现,阿拉伯拼音的部分是中文原字的译音,以七言诗的体例写成,其内容是关于中医脉象的理论。这种七言诗的体例显然与王叔和所著的《脉经》不同。而波斯文的部分是对中文拼音的解释和评注,其中有许多引自《素问》、《难经》以及“黄帝”的阐述,内容非常丰富,中医医理详明。文中出现了关于“阴阳”、“五行”、“三焦”、“命门”等概念的解释。
  通过大量语言翻译、训诂考据和版本鉴定工作,中德学者得出结论:该书残本文字的主要内容为我国宋元时期流行的《脉诀》的注译本,而非我国晋代王叔和的《脉经》。《脉诀》在学术上的突出特点在于把中医脉象划分为“七表脉”、“八里脉”、“九道脉”,而《唐苏克拉玛》的残本也是以此为特点。这种脉象的分类方法在我国宋元时期颇为盛行。
  原文第214页涉及到中国历法方面的知识,同时介绍了中医的五脏六腑,还有与五脏六腑相关连的左、右手取脉部位:即左手按序主心与小肠、肝胆、肾与膀胱;右手按序主肺与大肠、脾胃、命门与三焦。
  在用波斯文解释和论述多种脉象时,该书引用了医家“Li Men-shu”的评述:第327页说:涩脉主血虚和孕妇流产先兆;第329页说:疾脉主阴盛阳弱;还有在296页引用了他对“浮脉”的论述。专家推断,这位医家很可能是我国宋代的医家黎民寿。
  书后附图包括:有标明脉学的寸关尺的位置、八卦昼夜体温图、脏腑图。关于其中的脏腑图,英国剑桥李约瑟博士认为,其与宋代杨介的《存真环中图》很类似。杨介的《存真环中图》是他根据泗洲处死者的尸体解剖整理而成,反映出中国古代的解剖学成就。元代孙焕于公元1273年重刊《玄门脉诀内照图》,其中主要转载了《存真环中图》的内容。李约瑟认为,孙焕的《玄门脉诀内照图》很可能是《唐苏克拉玛》脏腑图的主要来源。李氏还说明中国古代解剖学与同时期阿拉伯医学以及欧洲解剖知识之间的脉络联系。
  西方医学界和阿拉伯学者很重视对拉什德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哲学、历史、科学以及对文学方面的贡献上,而拉什德作为中医药学的传播者却鲜为人知。《唐苏克拉玛》的编篡,是拉什德对中阿医学史交流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权威的《剑桥伊斯兰史》中却未提及《唐苏克拉玛》一书。这虽是件憾事,但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了这项研究具有填补世界医学史空白的重要意义。
  中德学者就该书内容的研究和鉴定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并以中、英、德、法等多种文字发表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比利时著名学术期刊《LE MUSEON》和新版《伊斯兰百科全书》上,并被SCI载录。国内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填补了东西方医学交流史上的一个空白,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历史层面探讨了中西医学文化新的结合点和交叉点,也为我国民族医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6
发表于 2009-3-12 20:26:4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出版

多謝漁版的豐富資料。
解剖在中國也算不得什麽大禁區或者雷池,因爲對醫學沒有特別大的用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2-17 14:30 , Processed in 0.0520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