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砭石灵宝通-《黄帝内经》养生片段及“内经砭石论”
改编:bianshiblog@hotmail.com,130-711-71763
大家好!
我是砭石博客组新人,师父们出国的\回家的\云游的\都玩去了,~~
我叫小杨,自小学道;才从山东来,大家关照!
我不大会写,这是师父以前写的!那会,师爷还在......
砭道子(山东琨嵛山82岁道友)对砭石博客讲:研修砭石灵宝通必从经典入手,先继承后发展;经典含不只养生之法,且含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之大道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乎,其中的“学”实为“修”,读懂经典并常“修行”才对。故“砭石灵宝通”先录经典近十篇,请耐心看完,其间有大道理,读不懂,慢慢来,用心读,有体会。
有人问砭石博客何许人也?答:一非神、二非仙、只是一个颠倒颠,半百半疯之人吧了。砭道子乃世外高人,久居山林,从来对人讲其82或83岁,乃全真道一传人,山野之人也,好砭道养生及灵宝毕养生术,遵先人令,将砭石灵宝通通过砭石博客传之世人,功德之事也。大道天下,有容乃大,浮磬砭道,源天法地。非今人作假犯奸之小术,全国砭石从业者既行善事,还要好自为之!
引文《中国神话传说辞典》:黄帝,皇帝也,黄天上帝之谓,最初之神职盖为雷神,为中央天帝,胜东南西北四帝,即东木南火西金北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真是如灵宝通之砭石,泰泗之山,其名磬玉,居中为黄,最佳之砭玉也;黄者土也,医者脾也;中央之土,福泽四方;道家左青龙右白虎,龙形磬(句号磬实为龙形,龙首为天,龙身为鼓股之间,龙尾为地也,所为大头为天,小头为地;非指磬身饰龙也)、虎符砭也,见之于药王像右手持虎形砭,砭虎是也;(又药王像左手盘龙针,古为石针,砭针是也,所谓针砭之道,针砭时弊古指治病也;又《山海经》黄帝在玉山服食玉膏,又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修练,鼎成结丹而成仙。《黄帝内经》传为黄帝所作,是上古三大奇书之一,也是古代医药养生之第一本专著。本处选与养生及砭石相关的章节并对“内经砭石论”有所解释。砭石灵宝通要旨:砭通经络,慎起居谨饮食,辩四时法阴阳,调神理气,修身养命。
黄 帝 内 经 素 问 译 解
上 古 天 真 论 篇 第 一
昔 在 黄 帝 , 生 而 神 灵 , 弱 而 能 言 , 幼 而 徇 齐 , 长 而敦 敏 , 成 而 登 天 。
乃 问 于 天 师 曰 : 余 闻 上 古 之 人 , 春 秋 皆 度 百 岁 ,而 动 作 不 衰 ; 今 时 之 人 , 年 半 百 而 动 作 皆 衰 者 。 时 世 异耶 人 将 失 之 耶 ?
岐 伯 对 曰 : 上 古 之 人 ? 其 知 道 者 , 法 于 阴 阳 , 和于 术 数 , 食 饮 有 节 , 起 居 有 常 , 不 妄 作 劳 , 故 能 形 与 神俱 , 而 尽 终 其 天 年 , 度 百 岁 乃 去 。
今 时 之 人 不 然 也 , 以 酒 为 浆 , 以 妄 为 常 , 醉 以 入房 , 以 欲 竭 其 精 , 以 耗 散 其 真 , 不 知 持 满 , 不 时 御 神 ,务 快 其 心 , 逆 于 生 乐 , 起 居 无 节 , 故 半 百 而 衰 也 。
夫 上 古 圣 人 之 教 下 也 , 皆 谓 之 虚 邪 贼 风 避 之 有 时, 恬 惔 虚 无 , 真 气 从 之 , 精 神 内 守 , 病 安 从 来 。
是 以 志 闲 而 少 欲 , 心 安 而 不 惧 , 形 劳 而 不 倦 , 气从 以 顺 , 各 从 其 欲 , 皆 得 所 愿 。 故 美 其 食 , 任 其 服 , 乐其 俗 , 高 下 不 相 慕 , 其 民 故 曰 朴 。
是 以 嗜 欲 不 能 劳 其 目 , 淫 邪 不 能 惑 其 心 , 愚 智 贤不 肖 , 不 惧 于 物 , 故 合 于 道 。
所 以 能 年 皆 度 百 岁 而 动 作 不 衰 者 , 以 其 德 全 不 危也 。
帝 曰 : 人 年 老 而 无 子 者 , 材 力 尽 邪 ? 将 天 数 然 也?
岐 伯 曰 : 女 子 七 岁 肾 气 盛 , 齿 更 发 长 。
二 七 而 天 癸 至 , 任 脉 通 , 太 冲 脉 盛 , 月 事 以 时 下, 故 有 子 。
三 七 肾 气 平 均 , 故 真 牙 生 而 长 极 。
四 七 筋 骨 坚 , 发 长 极 , 身 体 盛 壮 。
五 七 阳 明 脉 衰 , 面 始 焦 , 发 始 堕 。
六 七 三 阳 脉 衰 于 上 , 面 皆 焦 , 发 始 白 。
七 七 任 脉 虚 , 太 冲 脉 衰 少 , 天 癸 竭 , 地 道 不 通 ,故 形 坏 而 无 子 也 。
丈 夫 八 岁 肾 气 实 , 发 长 齿 更 。
二 八 肾 气 盛 , 天 癸 至 , 精 气 溢 泻 , 阴 阳 和 , 故 能有 子 。
三 八 肾 气 平 均 , 筋 骨 劲 强 , 故 真 牙 生 而 长 极 。
四 八 筋 骨 隆 盛 , 肌 肉 满 壮 。
五 八 肾 气 衰 , 发 堕 齿 槁 。
六 八 阳 气 衰 竭 於 上 , 面 焦 , 发 鬓 颁 白 。
七 八 肝 气 衰 , 筋 不 能 动 , 天 癸 竭 , 精 少 , 肾 脏 衰, 形 体 皆 极 。
八 八 则 齿 发 去 。
肾 者 主 水 , 受 五 脏 六 腑 之 精 而 藏 之 , 故 五 脏 盛 ,乃 能 泻 。
今 五 脏 皆 衰 , 筋 骨 解 堕 , 天 癸 尽 矣 , 故 发 鬓 白 ,身 体 重 , 行 步 不 正 , 而 无 子 耳 。
帝 曰 : 有 其 年 已 老 , 而 有 子 者 : 何 也 ? 岐 伯 曰 :此 其 天 寿 过 度 , 气 脉 常 通 , 而 肾 气 有 馀 也 。 此 虽 有 子 ,男 子 不 过 尽 八 八 , 女 子 不 过 尽 七 七 , 而 天 地 之 精 气 皆 竭矣 。
帝 曰 : 夫 道 者 年 皆 百 岁 , 能 有 子 乎 ? 岐 伯 曰 : 夫道 者 能 却 老 而 全 形 , 身 年 虽 寿 , 能 生 子 也 。
黄 帝 曰 : 余 闻 上 古 有 真 人 者 , 提 挈 天 地 , 把 握 阴阳 , 呼 吸 精 气 , 独 立 守 神 , 肌 肉 若 一 , 故 能 寿 敝 天 地 ,无 有 终 时 , 此 其 道 生 。
中 古 之 时 , 有 至 人 者 , 淳 德 全 道 , 和 于 阴 阳 , 调于 四 时 , 去 世 离 俗 , 积 精 全 神 , 游 行 天 地 之 间 , 视 听 八远 之 外 , 此 盖 益 其 寿 命 而 强 者 也 。 亦 归 于 真 人 。
其 次 有 圣 人 者 , 处 天 地 之 和 , 从 八 风 之 理 , 适 嗜欲 于 世 俗 之 间 , 无 恚 嗔 之 心 , 行 不 欲 离 于 世 , 被 服 章 ,举 不 欲 观 于 俗 , 外 不 劳 形 於 事 , 内 无 思 想 之 患 , 以 恬 愉为 务 , 以 自 得 为 功 , 形 体 不 敝 , 精 神 不 散 , 亦 可 以 百 数。
其 次 有 贤 人 者 , 法 则 天 地 , 象 似 日 月 , 辨 列 星 辰, 逆 从 阴 阳 , 分 别 四 时 , 将 从 上 古 合 同 于 道 , 亦 可 使 益寿 而 有 极 时 。
四 气 调 神 大 论 篇 第 二
春 三 月 , 此 为 发 陈 。 天 地 俱 生 , 万 物 以 荣 , 夜 卧 早起 , 广 步 于 庭 , 被 发 缓 形 , 以 使 志 生 , 生 而 勿 杀 , 予 而勿 夺 , 赏 而 勿 罚 , 此 春 气 之 应 , 养 生 之 道 也 ; 逆 之 则 伤肝 , 夏 为 实 寒 变 , 奉 长 者 少 。
夏 三 月 , 此 为 蕃 秀 。 天 地 气 交 , 万 物 华 实 , 夜 卧早 起 , 无 厌 于 日 , 使 志 勿 怒 , 使 华 英 成 秀 , 使 气 得 泄 ,若 所 爱 在 外 , 此 夏 气 之 应 , 养 长 之 道 也 ; 逆 之 则 伤 心 ,秋 为 痎 疟 , 奉 收 者 少 , 冬 至 重 病 。
秋 三 月 , 此 谓 容 平 , 天 气 以 急 , 地 气 以 明 , 早 卧早 起 , 与 鸡 俱 兴 , 使 志 安 宁 , 以 缓 秋 刑 , 收 敛 神 气 , 使秋 气 平 , 无 外 其 志 , 使 肺 气 清 , 此 秋 气 之 应 , 养 收 之 道也 ; 逆 之 则 伤 肺 , 冬 为 飧 泄 , 奉 藏 者 少 。
冬 三 月 , 此 为 闭 藏 。 水 冰 地 坼 , 勿 扰 乎 阳 , 早 卧晚 起 , 必 待 日 光 , 使 志 若 伏 若 匿 , 若 有 私 意 , 若 已 有 得, 去 寒 就 温 , 无 泄 皮 肤 , 使 气 极 夺 。 此 冬 气 之 应 , 养 藏之 道 也 ; 逆 之 则 伤 肾 , 春 为 痿 厥 , 奉 生 者 少 。
天 气 清 净 , 光 明 者 也 , 藏 德 不 止 , 故 不 下 也 。
天 明 则 日 月 不 明 , 邪 害 空 窍 。 阳 气 者 闭 塞 , 地 气者 冒 明 , 云 雾 不 精 , 则 上 应 白 露 不 下 。
交 通 不 表 , 万 物 命 故 不 施 , 不 施 则 名 木 多 死 。 恶气 不 发 , 风 雨 不 节 , 白 露 不 下 , 则 菀 不 荣 。 贼 风 数 至, 暴 雨 数 起 , 天 地 四 时 不 相 保 , 与 道 相 失 , 则 未 央 绝 灭。
唯 圣 人 从 之 , 故 身 无 奇 病 , 万 物 不 失 , 生 气 不 竭。
逆 春 气 则 少 阳 不 生 , 肝 气 内 变 。
逆 夏 气 则 太 阳 不 长 , 心 气 内 洞 。
逆 秋 气 则 太 阴 不 收 , 肺 气 焦 满 。
逆 冬 气 则 少 阴 不 藏 , 肾 气 独 沉 。
夫 四 时 阴 阳 者 , 万 物 之 根 本 也 。 所 以 圣 人 春 夏 养阳 , 秋 冬 养 阴 , 以 从 其 根 ; 故 与 万 物 沉 浮 于 生 长 之 门 ,逆 其 根 则 伐 其 本 , 坏 其 真 矣 。 故 阴 阳 四 时 者 , 万 物 之 终始 也 ; 生 死 之 本 也 ; 逆 之 则 灾 害 生 , 从 之 则 苛 疾 不 起 ,是 谓 得 道 。 道 者 圣 人 行 之 , 愚 者 佩 之 。 从 阴 阳 则 生 , 逆之 则 死 ; 从 之 则 治 , 逆 之 则 乱 。 反 顺 为 逆 , 是 谓 内 格 。
是 故 圣 人 不 治 己 病 , 治 未 病 不 治 己 乱 、 治 未 乱 ,此 之 谓 也 。 夫 病 已 成 而 後 药 之 , 乱 己 成 而 後 治 之 , 譬 犹渴 而 穿 井 , 斗 而 铸 锥 , 不 亦 晚 乎 ?
《黄帝内经》中关于砭石疗法的记载及其分析
原作:张博士(zt)砭石大会论文集)
改编:bianshiblog@hotmail.com,130-711-71763
首先《史籍中所记三皇之首伏曦氏在其出生地古泗水源头(今山东)“尝百草、制九针”(实为石针,因当时无金属器也!也就应是“九砭”;但无更详细的记载,到了〈黄帝内经〉中就有了以下的记载了。
砭石疗法是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疗方法,也称为砭术、砭疗等 。“砭”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以石刺病也”。用于治病的石头称为砭石,也叫做砭具。砭石疗法是人类最古老的医疗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从石器时代遗留的早期人类工具中,我们可以找到古老的砭具, 在有史记载的各代墓葬中也经常发现各种用于医疗的石制工具[1]。描述砭石疗法的文字首见于1973年湖南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其中《脉法》一书中写到:“用砭启脉必如是,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脉法》一书中所用的“脉”字与马王堆帛书中另一部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所用的脉字完全相同,而后者的内容显然早于我国第一部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因此《脉法》一书中关于“以砭启脉”的描述早于《黄帝内经》,应该是目前所知的最早关于砭石疗法的文字资料。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医理论的医学巨著,其中对砭石疗法的记载应该是砭术中医地位的权威性理论描述。《黄帝内经》的形成年代大概在2500年前,这时的冶炼技术已经比较发达,已能够制造金属针具,《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被认为是专门阐述针灸治病原理的,因此也称为“针经”,从《灵枢经》具有序言性质的“九针十二原”一篇中,似乎有用金属针代替砭石的意思,即“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本文之意是黄帝打算不用药物和砭石,而用细小的针去疏通经脉,并且要为此而立法。但纵观整个《黄帝内经》,仍然有大量的砭石疗法的内容,如:“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 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灵枢经,异法方宜论》)。这里提出疾病的治疗要根据地域选择不同的方法,其中东方之域的痈疡病适合于用砭石来治疗。在本段文字之后,又有西方之域、南方之域等不同地方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西方宜用草药,南方宜用九针,北方宜用灸,中土宜用导引按跷。砭石疗法与针、灸、草药和导引按跷并列为中医的五大方法,并无针灸取代砭石之意。类似的并列还有很多,如“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炙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素问、示从容论》)。再如“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炙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素问、五过论篇》)。
砭石疗法除了与针、灸、草药和导引按跷并列外,还与治神、养身、用药和诊断脏腑血气并列为五法,即“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灵枢经,宝命全形论篇》)。这里,根据病情制造不同大小的砭石是医家的基本技能之一。
砭石疗法除了与针、灸、草药等并列外,还特别地与针并提,称为“针石”,如“帝曰:子别试通五藏之过,六府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素问、示从容论》)。再如“….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这些地方的“石”字即指砭石,而针指针刺疗法,“针石”在《黄帝内经》中共同出现达十余次,足见二者关系之密切。
单独描述应用砭石治疗疾病的地方也有不少。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砭石疗法的治疗方式之一与马王堆帛书的《脉法》一书基本相同,即取砭石锋利的边缘,切割皮肤,排脓排血。砭石的这种排脓功能比针的效果要好,在《灵枢、玉版》中有:“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认为用小针治疗脓血的效果不好,用大针治又有害,故应用砭石或铍针、锋针治之。
砭石治疗痈疡、痈疽类的疾病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描述,如“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 砭之,涂以 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灵枢、痈疽》)。砭石治疗后还要用膏药外敷,是一种砭药结合的方法。
砭石的治疗多与津液水病有关,如“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关节支络,愿卒闻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水道不通,日大不体,偏偏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帝曰:善”(《灵枢、刺节真邪》)。这里的铍石应是砭具的一种,在《灵枢、汤液醪醴论》有“当今之世,以齐毒药攻其中,(馋)石针艾治其外也”,馋石可能是另一种砭具。
《黄帝内经》还提到使用砭石的注意事项,如“发于膝,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灵枢、痈疽》)。认为当痈疽坚硬时,不要用砭石,需待其柔软后再用。 再如:“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素问、徽四失论》)。指出医术不精乱用砭石会造成过失。这些问题多指用砭石切破皮肤组织的治疗方法。
砭石除了用于切破皮肤组织,排出脓血,还有其它的治疗方式。如:“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灵枢、痈疽》)。这里,“数石其输”的意思有几种解释,笔者认为应是用砭石多次刺激相应的腧穴或患处,使寒热得以控制。再如:“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素问、五脏生成》)。这里,针刺和砭石用于去除穴位的邪气。以上这些手法应是砭石割脉排脓的有损疗法以外的治疗手法,
砭石疗法与针刺、艾灸同属于外治法,而草药为内治法,如《灵枢、汤液醪醴论》所述:“当今之世,以齐毒药攻其中,(馋)石针艾治其外也”。除内治法和外治法外,还有一种称为祝由的心理疗法,当病情较轻无须使用针灸砭石及中药时,可用此法。即《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述:“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 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黄帝内经》还详细地阐述了砭石、针、灸、药、烫、导引和按摩等疗法的适用范围。如“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籴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之以甘药。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灵枢、九宫八风》)。认为针刺和砭石主治病在肌肉的情况。这一点在《素问、奇病论》中得到进一步支持,即“《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赢瘦,无用馋石也”。认为身体瘦弱少肉者,不宜用砭石。《黄帝内经》还认为,冬天经气内收,经脉闭塞,不宜用针刺和砭石,而应以药物为主。即“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素问、通评虚实论》)。另外,阴阳之气上下相合是实施针灸、砭石的重要条件,即“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则(喑),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喑;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素问、腹中论》)。认为如果阴阳之气未合而妄施砭石,容易因阳气泄漏而致神经失常。
在《黄帝内经》中,砭石疗法相对于针灸来讲,倾向于泻法,特别在气盛血聚时,即“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论》)。这里谈到“颈痈”之病的治法,用针灸和砭石都可以治愈,区别在于痈气气结或形成死肉(王冰注)的,用针治疗,气滞血淤的,用砭石泻之,砭石的作用主要在于疏导气血体液,可能是因为砭石作用于组织的面积较大,有利于液体的流动。
总之,砭石疗法在《黄帝内经》中已得到了详细地描述,它与针、灸、中药等皆为中医的基本方法,是医家必须掌握的技术.
原作:张博士(zt)砭石大会论文集)
引用:
《砭石疗法与养生美容》在线看:
http://photos.i.cn.yahoo.com/05100075452/
伏羲九砭(砭术保健)及部分“泗滨神砭”产品图片:
http://photo.163.com/photos/bianshiblog
山东华泰网页:
http://barter.cn.bosslink.com
bianshiblog@hotmail.com,huataibarter@gmail.com,130-711-71763;
作者:砭石博客,山东华泰集团、华泰物探中心(华泰地矿)总经理助理;
兼山东华泰泗源砭石矿业地矿分析中心副主任、山东华泰易货技术总监;兼北京东方红太阳中医药技术研究院股东、北京东方红太阳中医药技术研究院资深培训师, 《砭石疗法与养生美容》作者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东方红太阳中医药技术研究院,本院院长为原中国保健按摩学会秘书长王国顺,本院定位于全球化培养中医药养生保健人才,传播道藏养生文化,“山东华泰”为本院股东之一,本院管理北京凯泽道家养生馆。交流: huataibarter@gmail.com,bianshi13071171763@yahoo.com.cn,x.ly@163.com
(三箱齐发,现在邮件服务常不稳定……)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