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8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叶天士脾胃学说探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3-6 20:3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叶天士脾胃学说探析
郑天根 浙江省桐庐县中医院中医内科 311500

[摘要] 叶天士运用《内经》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的理论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他认为脾与胃同居中焦,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躁一润、相反相成,并在肾阳(‘真火’)的不断涵蒸下共同完成纳水谷运精微的功能。同时指出饮食、劳倦、情志、‘六淫’、均会导致脾胃发病,而脾胃病的病理变化、病机所在是阴阳偏弊,升降乖违。并确立了脾胃病以虚实为纲、以寒热为目、以脾胃之性为治的证治法则及用药宜忌。具有独到见解,扩充了李东垣《脾胃论》的内容,为当今临床提供翔实的理论依据与丰富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脾胃学说
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其医案中,详尽论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脾胃病的诊断、治疗、用药宜忌。具有独到见解,现探析如下。
1、 宗内经之旨,以阴阳立论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天地间万事万物离不开阴阳,作为小天地的人,同样离不开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叶氏以阴阳的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的理论,概括了脾胃的生理现象。叶氏说:“胃属戊土。脾属己土、戊阳己阴”。“胃主卫,脾主营”。“胃是阳土,以阴为用,宜凉宜润”。“脾主升,胃主玫”。“纳物主胃,运化在脾”。脾与胃的生理功能又赖相互间的协调,胃燥脾湿,胃纳脾运,水谷精微乃能消化运输,这是阴阳互根互用的体现。故叶氏说:“胃属阳,主乎气;脾属阴,主乎血;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天地间万物的滋生离不开一丸红日的温煦,叶氏则认为,脾胃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得到‘真火’的涵蒸。故此,叶氏说:“必得釜底暖蒸,中宫得以流通”。“胃之纳、脾之输、兼火之运也”。盖火是命门之火即肾中之真阳,叶氏进一步指出:“肾阳自下涵蒸,脾阳始得运变”。
2、察病因病机,析证候所在
叶氏认为饮食、劳倦、情志、‘六淫’均会导致脾胃发病。叶案中说:“劳倦饥饱皆伤胃阳”。“味过辛热,肝阳有余,肺津胃液皆夺,为上躁”。“食加便溏,胃醒脾不运也”。“悒郁伤脾”。“酸浊之气,皆是热化”。“湿浊厚味,酿痰阻气”。“热必生痰”。“郁怒之伤,少火皆变壮火”。“湿热着于络中,气机阴遏不宣”。“胃气不苏,湿热内蕴耳”。其病机所在,叶氏认为乃阴阳偏弊。案中说:“胃阳不旺,浊阴易聚”。“阳微不运,水谷悍气聚湿”。“阳气曰衰,浊阴聚则有形,夜痛至晓,阴邪用事乃剧”。“阳愈伤,致清气欲结”。“胃阳虚而为阴所阻格”。“府阳不通畅,浊阴为反胃”。“知饥少纳,胃阴伤也”;“食谷不化,胃无火也”;“口淡无味,胃阳惫矣”。“脾阳呆钝,不能点运水谷之湿滞”。“飧泄半载,知饥少运,脾阳困也”。“脾阳不振,食少神疲”。“阳微,子后腹鸣。”“阳不运行,湿多成五泄”。“中焦火衰,食下不运,作酸呕吐”。“口甜是脾胃伏热未清。”“呕吐绿苦水,显属下焦浊阴犯胃”。“气滞为胀,湿郁为泻”。叶氏认为,脾与胃一升一降,相反相成,纳水谷而运精微,共同维系正常生理功能。若升降乖违,不病而自病。叶氏说:“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脾胃之升降,又赖肝木之疏泄,若木失条达,脾胃则受累。叶氏说:“木动必犯土”。“肝木横逆,胃土必伤”。“肝厥,必犯阳明胃腑”。析其症候,案中说:“肝逆脘痛,右关独弦”。“哕逆脉弦,胃虚木乖使然”。“上逆呕吐者,皆由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叶氏还提出了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之论。他指出,此因“经脉主气,络脉主血也”。故此,他分析说:“脉弦,胃痛年久,病而于络”。“痛而纳食稍安,病在脾络”。“络虚则痛也”。叶氏还说:“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心痛与胃痛不能混而视之,他指出:“厥心痛,为五脏之气,厥而入心胞络”。对于嘈杂的辨析,他告之:“心但有烦而无嘈,胃但有嘈而无烦”之别。
3、立证治法则,释用药宜忌
叶氏提出了脾胃病以虚实为纲,以寒热为目,以脾胃之性为治的证治法则。他说:“脏宜藏,腑宜通”。“太阳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又说:“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故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细析之,治疗胃病,依据在胃多实,实则阳明之说,叶氏主张用通法。凡浊阴之邪凝膈滞中,阻碍阳气,伤及阳道,当施以温通,切忌补中。他说:“腑阳宜通”。“腑病以通为补,与守中必致壅逆”。又说:“参药不受,皆浊阴在上,阻塞气机”。此证“一投柔药,浊升镇塞,必致胀满”。取药宜薄味轻灵,“轻剂宣通其阳”。“柔阴之药,反碍阳气之转旋”。“若投破气开降亦最伤阳气”。凡遇本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证,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高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当施以润通。叶氐创制了养胃汤。他说:“阳土喜柔,偏恶刚燥”。“非阴柔不肯协和”。治宜“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来复,使之通降矣”。“甘濡润,胃气下行,则有效验”。切忌“燥热伤阴”。还指出:“苦寒及腻滞之药不宜多用,以损胃气”。凡肝木之气逆行犯胃,导致胃气壅滞,通降失司,则施以泄通。他说:“肝脏厥气乖胃入膈及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治土必先达木”。“制其胜也”。“肝用宜泄,胃腑宜通”。当“泄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利其腑,药取苦味之降,辛气宣通矣”。《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与胃以膜相连”。同居中焦,一阴一阳,互为表里,升降相应。脾的升清直接影响胃的降浊,反之亦然。故叶氏说:“脾阳不主默运,胃腑不能宣达”。“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导致浊乘清位,治当“疏脾降胃,今其升降为要”。俾清阳旋转,脾胃自强”。疏脾用淡渗之品,如茯苓之类,避用守补之白术等;降胃用苦温之药,如厚朴、枳实之类,避用辛热香燥之丁香、川椒、吴萸等。叶氏指出,食下不化、食已欲泻、食加便溏、夫脾胃为病,“当以太阴阳明是调”。法宗东垣,方取异功散加益智等。证治脾病,依据在脾多虚,虚则太阴之说,叶氏主张用运法。叶案中说:“太凡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对于脘中胀痛,呕涌清涎者,投以人参、半夏、益智、干姜、生姜等,该方意合《素问》之训“辛甘发散为阳,”起温运之效,以复脾之用阳之功。叶氏告戒“而守中及腻滞皆非”。对于舌灰黄,脘痹不饥,形寒怯冷者,叶氏则认为,此‘脾阳式微,不能运布气机,非温通焉能宣达”。对于湿困脾阳之泄、之胀、之肿症,叶氏指出,此阳不运行,湿胜之故。治当“中宜(指脾胃)运通,下宜(指大小 肠)分利”与“守中治中,有妨食滋满之弊”。若肾阳不足,脾阳不运者,又当脾肾同治,“通补中下二阳”,以温补先天,蒸运后天。对于瘀血积于胃络之脘痛实证,叶氏取“辛通瘀滞法”。药选:川栋子、元胡、桂枝、失笑散、香附等;对于痛而纳食稍安,叶氏则认为:“病在脾络,因饥饿而得,当养中焦之营”。投以建中汤,“甘以缓之”。他指出,“久病已入血络兼之神怯瘦损,辛香刚燥决不可用”。对于脾胃病治法,案中还指出,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宣温燥升运,当恪守东垣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取养胃阴法。用药方面,叶氏提出了治脾之药不能笼统治胃。案中说:“术甘之守,升柴之升,竞是脾药”。“此治阳明之阳也,参入白术、甘草则兼走太阴矣”。可见叶氏脏腑用药之准则是十分严谨的。
4、结语
叶天士在《内经》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的理论指导下,提出的脾阴胃阳、脾升胃降、胃燥脾湿、胃纳脾运、胃易燥,全赖脾阴以和之,脾易湿,必赖胃阳以运之的生理功能是阴阳对立统一、互根互用的体现。叶氏指出,饮食、劳倦、情志、‘六淫’是脾胃发病之因,其脾胃病的病理变化,病机所在是阴阳偏弊,升降乖违。阐述的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初病气结在经,久病血伤入络;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等论点;确立的以虚实为纲、以寒热为目、以脾胃之性为治的证治法则以及九窍不和都属胃病,施以养胃阴大法;治脾治胃药式不同等。是叶氏对中医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对当今临床实践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
发表于 2006-8-7 20:10:3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叶天士脾胃学说探析

好贴!加重!
3
发表于 2006-8-7 20:19:1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叶天士脾胃学说探析

好的不得了。
望加载!
4
发表于 2006-8-7 22:12:3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叶天士脾胃学说探析

下面引用由DSAASD2006/08/07 08:19pm 发表的内容:
好的不得了。
望加载!
关于叶天士的学术探讨,在浙江中医杂志的76年(好象是)有一个大专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看看。
但是加精,还是先表决一下,看看大家的意见。
5
发表于 2006-8-7 22:34:2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叶天士脾胃学说探析

绝对赞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23 12:15 , Processed in 0.0851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