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炮制中的法度——谈中药安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3 15:2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食品安全的危机还在持续,药品的安全又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包括中药在内的针剂被污染造成了多起死亡事件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中药的安全随着剂型的不断变化,问题也越来越复杂。那么古代中医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配伍禁忌、毒性研究以外,最重要的要数炮制之法了。
     炮制是对药材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以达到多方面的目的。长期的实践和目前的众多实验均已证明:传统的炮制技术具有深奥的科学道理和实际意义,它是中药学的一大特点。
    一味药物可根据中医学临床辨证用药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这与西医学对植物药的应用大不相同。如大黄,西医学仅根据它所含的泻下成分而用作缓泻药。中药大黄,则因其炮制方法不同,作用各异,除用作泻下外,还用于抗菌抗炎、活血化瘀、止血、利尿,抗过敏等。常用的有酒炒大黄、酒蒸大黄(熟军)、醋大黄、清宁片(酒蜜同制)等,而西医学则仅用生品。不同方法加工后的大黄确实各有特点,酒制后缓和了泻下功能,增强了到达体内其他部位以起清热消炎、活血化瘀的功效;酒蜜同制的清宁片用于老人、小孩体虚之便秘;大黄炭适用于体内出血;石灰制大黄适用于外伤出血;醋大黄突出了活血化瘀之功;……。实验研究表明:生大黄的泻下成分主要是蒽甙,抗菌成分主要是甙元,经酒拌蒸熟(酒制)后,部分蒽甙转为甙元,泻下力见缓而抗菌之功加强。这就是经过炮制,药物的功效特点之所以起变化的理化机制之一。
    又如乌头、附子长期以来用加热处理去毒,在炮制过程中随着乌头碱不断水解为乌头次碱与乌头原碱,毒性亦相应减少,而强心作用却逐渐加强。因乌头碱对心脏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如不除去乌头碱,乌头、附子的强心功效是难以发挥的。而按照纯植物化学的西药研究方法,仅用生品作药理筛选,不但不可能发现乌头类药的强心作用,甚至会认为乌头碱成分的毒性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而否定它的药用价值。
    此外,炮制还有助于净化药物,矫味、矫嗅,利于加工。如生半夏含右旋葡萄糖和苯甲醛生成的甙,其甙元有强烈的刺激性,易致呕吐;姜制后,产生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及一种水溶性甙,不仅无刺激性,且为镇吐成分。中药所含的生物碱大多难溶于水,但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生物碱与酸结合生成盐后,明显增强了水溶性,从而使煎出率提高,功效加强,这便是传统炮制常以酒、醋加工药材的旨趣所在。可见,炮制是古人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有着森严的法度和无穷的奥秘。对于人们利用大自然的恩赐以战胜“病魔”,自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摘自何裕民博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2 18:41 , Processed in 0.1187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