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6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廖育群评《思考中医》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1 08:4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学文化评论:综合书评稿
中医能否如此解读与捍卫?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有报道说:《思考中医》 出版后,“已历经9次加印,总印数达9万余册,成为了2004年度社科文化类图书中不可多得的亮点。” 其实,近年出版的此类著作还有若干,而且印数也同样十分可观。例如,仅据我手持之书的较早印次言:《大话中医》第1次印刷5千册 ,《中医存亡论》第1次印刷6千册 ,《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陷阱和资本阴谋》2次印刷1万册 ,《中医原来这么有趣》2次印刷12000册 ,港版《当中医遇上西医》的中文简体字版已印至2万 。
            
              
                      近年出版的一些解读、捍卫、中医之作
如何评价这些解读与捍卫中医,在民众间具有广泛影响,甚至使作者因而成为名人的畅销书?我曾与一些具有理性思维头脑的同道就此交换过意见,归纳几点述之于下。
一、历史饭与文化牌
由于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有早期圣贤经典、历代名家名作、丰富的医案与用药经验记述,乃至大量的趣闻轶事流传,所以此类著作无一不是谈古论今,述光辉之历史,赞中医之伟大;广征博引,行走于文、史、哲间,谓之“医学文化”。因而才能拥有较为广泛的读者面,成为商家乐于出版之书。
其中,如胡献国所著《中医原来这么有趣》,诚如作者在该书“前言”中所述,不过是其“遍览中医诸书,上至《神农本草经》,下及现代”的爬梳之果。在论述的过程中,基本是沿袭前人旧说,谈不上有什么“研究”与“新观点”。但诸如在解释中国古代药物学著作何以称“本草”时,不知“本”者“根”也,而云:“以草药治病为本”,显然连《说文解字》也没有真正动手翻翻;释“倒药渣于路上”的习俗,是“让苍天去做鉴别,观其真假伪劣”,则表现出既没有文化人类学知识的基本素养,也没有问问百姓何以要如此做 ;说中药店称“堂”,是因张仲景在公堂之上为人治病,自称“坐堂医生”等,没有任何史料依据。然而从总体上讲,毕竟内容丰富、笔法通俗,如果视其为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作为“农村读物出版社”的商品,倒也不必厚非。至于说是否可以达到作者所谓“使大家在学习中医知识时,对中医文化有个大概的了解”之目的,则要看是何种层面上的“文化”了。
至于说自谓“既文学,又中医,鱼与熊掌兼得”(封面语)的周嘉所著《大话中医》,则更是作者与出版商价值取向一致的产品。作者在“序言”中先自称“巴山怪汉”——什么活都干过:街头来去的“棒棒”,建筑工地的苦力,当过几十次乞丐,竟成了衣不蔽体的乞丐头儿。还托警察“弄进去”当了两个月犯人,而且是犯人老大。当过一丝不苟的井下矿工、赤脚的纤夫。——关注最底层的生存状态。然后是标榜自己15年前就是名利双收的“主治中医师”;后又是“达州市作协副主席”;用文学之笔写中医,200篇50多万字。
该书收入其文76篇,从第一篇“心想事成”论“心与思维有关”开始,基本立场不外赞扬中医、贬斥西医。如:没有经络,“你就是一堆各自为阵的死肉”;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被‘弃’的全是西医,对中医呢?好像还没有被‘弃’的”。第八篇“象形”可谓以文学笔触赞扬中医的一个典型之例,主要内容如下:
“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过一桩往事。他曾患重病,两脚无力,诸药无效。后偶得一对牛蹄,熬之,服之,不但腿脚健壮,而且步履生风,靠着那一对牛蹄,他老黄牛似的从宁波走到了巴山蜀水。
这就是‘象形疗法’对我的首次教化:牛蹄与‘人蹄’皆是‘蹄’,是十分形似的。
玄不?玄极。
但是,有效!
这就向我们的传统思维踹了一脚,使我们的现代思维闪了一下腰,给我们的未来思维开了一条路。……其间说不准太有本是同根生的‘基因’呢!”
风花雪月的抒情之中,也有相当篇幅是斥责当代中医的:“心肝脾肺贤,摸手就要钱”(连字都不认识,就要钱);“三个指头一按,挂面鸡蛋”;等等。而第二十七篇“劝君莫做‘抓抓匠’”则可谓尊古心态的典型表现:
“中医师在开处方时,那简直是一克一克甚至是一分一分地在‘斤斤计较’……
(有人与华佗比)问题是:华佗是老大,而你算老几?人家是医圣、医魁,是中医之顶峰,你是何方神圣呢?”
然而当对于历史本貌的把握严重背离实际,当尊古心态成为严肃的学术评价依据,乃至讨论中医发展方向与问题时的主导思想时;问题就十分严重了。
二、经典捍卫论
    尊崇经典,在“圣贤史观”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无疑是中国医界的主导意识。“尊古”心态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首先,人类普遍具有“崇拜”的心理需求。一切虚构的神灵、古代的圣人、泥塑的菩萨、活着的偶像,皆具有满足人类此种心理需求的功能。而在传统医学的知识领域中,后人“打造”的崇拜对象,不仅包括诸如扁鹊、华佗、张仲景那样的医圣偶像,还有一个最具魅力的抽象偶像——“古代学术”。 这种心态,不仅在中国的传统医学中表现强烈,同样也存在于周边国度。例如日本的汉方医学在已然接受了中国的宋明医学理论与治疗方法后,如同社会中涌起了批判朱子学、提倡孔孟儒学正统一样,在医学领域中也兴起了摒弃宋明医学、独尊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的“古方派”。又如,“印度人通常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起源于印度,因为相信阿输吠陀在世界上是最古老的,所以即便是新传入的东西亦被梵文化、纳入文献之中,认为那是自太古以来就存在的”;“复古主义者主张阿输吠陀是绝对优越的,但在伊斯兰与英国统治期间堕落了,如果恢复其本来的清纯之姿,则可凌驾西洋医学之上” 。
“尊古”之风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泯灭了学者的自信——他们似乎从来不敢想象:我也有能力创造出新的、更好的理论学说或实用技艺。在他们看来,古代医学从建立之时起就是一个尽善尽美“完成体”,已然没有发展的可能;一切新生事物,不过是“得道”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或是因为有“得道”先人的传授,或是因为“悟性”使然——悟出了古代圣仙心中所藏的奥秘与具体的运用方法。在这条学术发展轨迹上,一切新知识的形成无疑都不会被看作是对旧有理论与体系的批判,而仅仅是“阐发”。这一过程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结果,是不断增强着“古代学术”的光辉与可崇拜度。
当我们看清了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隐含的这种“创新”方式后,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一个根本性的结论:当代存活着的传统医学,并非古代传统医学的“克隆”。因而尽管从表面上看,现代科学旗帜鲜明地以“进步”、“超越前人”作为心中的理念、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判断的标准;而传统医学却是被盲目崇拜的“尊古”之风所笼罩,从来不敢理直气壮地去谈“创新”,甚至于连想都不敢想,但实际上无论“尊古”还是“复古”,都不过仅仅是一种心态,而不是客观事实。
然而遗憾的是,在“进化史观”已然取代“圣贤史观”的当今社会,中医界在思想意识上仍旧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盲目尊崇经典的问题。在本文所及的这些阐释中医的著作中,刘力红所著《思考中医》可谓典型代表。
有意思的是,尽管赞誉、推荐《思考中医》之声不绝与耳,但当我感到自己的学术主张,以及对于中医理论、中医经典的认识与该书有极大差距,甚至是因此而反身自问:“我是否错了?”而征求同道(包括临床医生和理论研究者)意见时,得到的回答竟然都是“买了,没看”或“读了几页”。由于我的询问,他们之中一些学术水平完全值得信任的学者才“硬着头皮读完此书”,从而有了下属回复:
戏说乾隆肯定比清史乾隆传更吸引人,把中医说走了形,书卖得火,流毒也更大。——Z教授2007/02/06短信。
我正在读刘力红的书,看了几页就证实我的判断。此书很“邪”,人们可能无法理解,这个自命不凡的神人竟然得到邓、陈两位老先生的青睐。——L教授2007/02/08短信
其后,L教授在读完全书后,又给我一函:
廖先生:您好!
按您的意见快读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此前正在读您的大作,因为基本观点相通,故先读刘的,后又上网看一下赵洪钧的评论,还没有读吕氏的书。因此只能就正在看的谈一点想法。
实话说,对赵先生的评论,我的感觉比较拉杂,重点不突出,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因而力度也不够。很显然,刘所宣扬的是全面复古。但必须承认,他确实读了不少书,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由于迎合了一部分人的思想,故而书买得可能比较火。我认为,刘的核心问题是把中医推上了宗教的境界,即《内经》和《伤寒论》的东西,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这样,把《内经》和《伤寒论》与绝对真理等同起来。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当然,他所说的“内证实验”也不要小视,这是他主观唯心主义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在他看来,至今尚未出现能开展内证实验的人,包括那些给他写序的老先生。于是,知道且能说明什么叫内证实验的只有刘氏一人,他轻而易举地把自己推上了坛主的至尊地位。其狂妄这处主要表现在这里。
现在,中医界正处在“乱云飞渡”、“浊浪排空”的状态之下。这种局面还将继续下去。快过年了,还是轻松一下吧。谨祝春节愉快!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署名)
L教授函中言及的赵洪钧,即当年以“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为学位论文选题,而未能授学位者。其评论文章约1.4万字,在网上很容易查到。开篇之语谓:
“最近,一位朋友以《思考中医》见赠,且曰:此书不但畅销而且作者一举成为与某老并列的中医名家,有关学界一片叫好之声。闻听此言,心中甚喜。盖以为如此大作,必然名副其实,我中医发扬光大指日可待矣!
岂知,略读一过,深感大谬不然。如此思考,实则糟蹋、侮辱、诬蔑、谬说中医。滥竽此间,不可坐视。故拈此书严重糟蹋、诬蔑、侮辱或谬说中医之十处,展开批驳。”
其下10个标题的具体批驳中,之所以会使人产生如L教授所言“比较拉杂,重点不突出,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因而力度也不够”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赵洪钧先生是从一些很具体的文字、史料、疗法、科学知识的准确与否入手,如指出该书作者不知“心”字本是象形字,而谬称心与其它脏器不同——与“肉”(即“月”之部首)无关;“伤寒字数,丢掉一半”(第6节);“臆说天文,医林之耻”(第7节),等等。但正如人有两只手,仅仅伸出任何一只手都是片面的,没有具体微观的中医、文史、西医(现代科学)知识,或没有哲学宏观的总体把握,都是无法正确解读“中医”的。追捧之人如此之多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没有这些必要的知识,而炒作者除了同样不具备这些知识外,还有利益驱动的因素。赵洪钧先生的结语,我以为既是发自肺腑,也是正确中肯的:
“此书如此糟蹋、诬蔑、侮辱、谬说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媒体竟然连载并请多人吹捧至今,实在是中医界和中国传统文化界的耻辱。切盼有关学术界的专家、师友和主管部门关心此事。
如果,拙文确有无中生有或严重歪曲,因而是对博士的无端攻击,我愿意在任何媒体上通过任何方式,向博士道歉。假如不是无端攻击,即博士确实在糟蹋、谬说因而是诬蔑中医和有关传统文化,那么,媒体和某些人就不要再吹捧此书而加剧炒作了。注重理性的中华民族,不应该容忍此种现象。”
最近,《中华医史杂志》亦刊出一文,批驳此书将中医神秘化,与“取消中医”论同样都是不可取的。该文与上述L教授所言,可以作为宏观把握此书的“定性”指导;而赵洪钧先生的长文,则可助人了解其具体问题所在。考虑到绝大多数读者不会真正去读该书,即便读也读不懂,所以在此选择一二具体事例略加说明。
1、治验例: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对于中医药的实用价值,大多都予以承认。故对于该书中以诸多治疗案例来说明中医价值,可以置而不论。只选一个涉及中医经典、基础理论的案例。第7页:
“太阴阳明标本同病,阳明热而太阴寒,阳明热需清,然清药太阴不受,故服之而泻利。此病宜太阴阳明分途而治,方不至互相牵扯。内服仍守前方(清肺之剂)以清阳明,外则以理中汤加砂仁,研末调酒加热外敷神阙以温太阴。当晚9时敷药,次日晨查房,体温降至正常。”
〔按〕一般读者无疑弄不清何谓“太阴”、“阳明”,姑且将其视为两种临床病症表现的代名词。而问题在于:
(1)中医的“整体观”哪去了?“辨证施治”的灵魂哪去了?即中医一直强调“证”与“症”不同,怎么没把“太阴”、“阳明”合并成一个“证”来考虑、治疗呢?实际上,大多数中医面对这样的患者,都会采用“清热利湿”之法,一个药方解决问题。
(2)作者推崇经典,要后学无条件地秉承经典。然而按照《伤寒论》的理论、概念,太阴病并非“肺热”,也没有这个概念、诊断、病名;“阳明”的关联脏器是胃与大肠,也与“肺”无关。可见作者实际上使用的是清代温病学派的一些概念。
2、类比、逻辑、论说混乱例:第8-10页,论“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启示”。作者以人们以为“经典物理学已经达到了人们想象中的十分完美的程度”,以为“这就是解释世界的最终极”时,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说明理论的重要——制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按说,其下的逻辑顺延、类比的说明,应该是中医的理论在经历了几千年、在人们都认为经典是完美的终结时,其实还是可以发展、应该发展的;反之,如果停滞不前,便会制约临床治疗的发展。但作者要通过这个例子说明的却是:中医理论没有落后,不需要发展,因为他已然具足“相对论”、“量子力学”。
其后话题一转,开始批评轻视经典的问题;“现在中医界有一个怪现象,也是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对中医经典的教育逐步在减弱。”
其后,话题又一转,以“好比新的力学尚未建立,就将经典力学束之高阁”为例,来说明“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来说明”;“在我们一般人那里,量子论、相对论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这些“类比”都会将人引入一种混乱的思维。
接着,是“扁鹊运用经典理论成为起死回生的一代神医”;“张仲景则因为谙熟经典而最终成为医圣”。我们不追究是否有什么确凿的史学依据说明上述两件事情,问题是:扁鹊、张仲景运用的“经典理论”是什么?哪来的?——沿着这条思路,必然走向圣贤之前的圣贤。
3、不可实际尊崇经典例:在第34-61页中,作者指出:“中医这门学问,要想真正搞上去,要想真正抓住她的价值,除了纯粹医学的技术成分外,还应关切和体悟她的科学层面,哲学层面,以及艺术层面。而要真正地做好这一点,不借重经典是不行的。”应该说,这个观点是对的,但借重经典却未必能达到这个层面。史学,重要;综合素质,更重要。经典,只是这两方面的一种载体与形式,而学好经典,更不是只要学就能实现的。但所举之例恐怕不是事实:
“已故名老中医林沛湘教授……从未读过内、外、妇、儿、五官这些临床各科的书籍,他就凭一本《内经》治病。他说:‘《内经》的东西,只要有一句话你悟透了,那你一辈子都吃不完。’”
众所周知,《内经》中只有几个药方,而且根本不能用来治病。其后所举证明经典之伟大的例子同样可笑:
“一边有十二根肋骨,两边正好是二十四节气之数。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是一年先有二十四节气变化,还是先有二十四根肋骨呢?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
另外,节与关节也有关联。四肢大关节一共12个,每一个关节由两个关节面组成,合起来还是24个面,这里一个面与节气相应,一个面与中气相应。四肢应四时,每一肢有六个关节面,正好应“六气为一时”。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这是平常老百姓都知道的。我们可以问一问周围上年纪的人,特别是一些关节有毛病的人,她们对天气变化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气象仪器。”
我无法理解的是,对于充斥全书的这类“中医解读”,是否需要中医知识、科学知识才能辨识?只要随便想一想:如果腰疼怎么解释?多个关节一起疼怎么解释?或者说,虽然关节有病者对气候变化有反应不假,但你见过不同节气气候变化而有反映者,存在着某节气与某关节面对应的吗?不用再费笔墨批驳其谬了吧?
    至于说何以大多数学者无法耐着性子读完此书,原因是除了相当于“绪论”的第一章外,后面都是对《伤寒论》的具体解说。而对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8个字的所谓“篇题讲解”就用了57页,4万余字!
三、拯救中医策
吕嘉戈编著的《挽救中医:中医遭遇的制度陷阱和资本阴谋》,在内容及视角上别具一格。其作者有上山下乡、当兵、务工的经历,但却没有“学医”的经历。1986年辞职后从事中国哲学方法、中医学及气功医学的研究。已出版著作的主题涉及:医易同源、气功、中国哲学方法——整体观。但这本著作中却没有这三方面的内容与痕迹。
此书所以题为“编著”,是由于除“导读”外,均属资料蒐集。故各节之标题皆目之曰“辑”。但通过资料的选择,编排顺序,以及作者在各“辑”之前的一段短语,完全可以了解作者的立场。
第一辑 洛克菲勒的资本阴谋及其药品帝国真相
第二辑 余云岫现象
第三辑 建国后的中医政策与波澜(上)
第四辑 建国后的中医政策与波澜(下)
第五辑 中国中医药业现状一瞥
第六辑 呼吁与反思
    概约此书内容及观点如下:
(1)对中医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是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在1927年策划的旨在消灭中医,进而以美国的西医实现垄断中国医药行业的一个资本阴谋,即打着“现代化”的旗号,行消灭中医之实。
(2)中医的被消灭是由中国人自己造成的。毛泽东主席对中医的认识有偏颇,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吕炳奎对此认为:毛主席“提出了西医学习中医,想以西医学习中医来提高中医,事实证明不切合实际。1958年又提出中西医结合,开始时卫生部有抵触,后来竟借此来控制中医、改造中医,限制了中医学术的自由权。”文革以后,中医由于没有独立行政权,发展一直没有起色。1980年卫生部召开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会议明确提出了“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1982衡阳会议,重提。三支力量的方针因给了中医独立发展的地位,也成了消灭中医势力的眼中钉。这样一个对中医生存发展有着巨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衡阳会议以后没有被执行,在大事记中也没有被记载,中医经过30年的努力才争取到的独立地位,在衡阳会议以后竟无声无息了。衡阳会议以后,吕炳奎就被通知退居二线,没有了追办此事的权力。相反卫生行政部门却加紧以立法的形式即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压制中医,造成现今中医的境地,而西医则在卫生部的支持下实现了在中国医药市场的垄断地位。
(3)所谓“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是消灭中医药的杀手锏。“中医现代化”在如今被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越叫越响,大有压倒一切之势。因为有了贺诚、王斌被撤职的前车之鉴,消灭中医的行为变得荫蔽起来。一般人从报纸新闻上总是认为中医是被重视的,然而却不知中医实际上在行政上、法律上是被压制的。
(4)“西学中、中西医结合”,成为消灭中医的幌子。1955年,通过对贺诚、王斌的批判,以及对他们给予撤职的处分,说明毛泽东是不允许对中医药进行这样的灭杀的。虽然毛泽东对中医给予了大力支持,使中医在此之后有了短暂的发展,可是消灭中医的路线不时会出来干预中医工作。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中国中医药学会的柳秉理先生对此有很深刻的分析,其谓:“1958年,以毛泽东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的批示和当时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的社论为基础,铸成了困扰中医发展长达40年之久的一个悖论。这个悖论的核心是:既承认中医是科学的,又将中医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寄托在西医学术身上。其症结在于:中医既然是科学的,为什么不能按照自身的科学规律,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呢?表面上看,毛泽东的批示与王斌、贺诚等的观点不同。实际上,后者要求中医人员通过学习西医基础理论,使中医西医化;前者要求西医人员学习一点中医,进而用西医基础理论的标准改造中医”;“殊途同归,最终都将使中医的基础理论被彻底丢掉。应当肯定,当初毛是出于对中医的保护。但因为他不懂中医的科学原理,也不懂中、西医的真正区别,所以按照他的指示所办的仍然是余云岫当初想要办的事。”这就给消灭中医人士利用中西医结合来代替中医有了借口,并且利用中西医结合来达到消灭中医的目的更具隐蔽性。
(5)现实的危机:西医对中医药生存权的制度化剥夺。包括:
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宇宙运行模论“阴阳五行”视为伪科学;强化西医的教授,将中医四部经典改为选修课。
虽然1986同意设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但却由卫生部代管,便使得中医为争取独立行政权的努力前功尽弃,使得破除西医垄断的战略功亏一篑,致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形同虚设;各省市没有下设的中医药管理部门
卫生部将药政局和医疗器械局合并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花了国家数目惊人的人民币,搞得不少工商企业负债累累,无法进行运转。特别是中药,现在是农民种药要GAP,工厂生产要GMP,商业经销要GSP。致使中药成本大增,吃中药比西药还贵,人们吃不起中药。如果中医配置制剂未上报,或未被批准,就以制售假药论罪,全国不知有多少中医因此而坐罪犯典。中医秘方得不到保护,中医人格遭受侮辱。
取消了师带徒这个中医传承的法宝,大量学徒出身的中医师被排除在中医队伍之外。
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中医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打击。2005年6月,中医立法小组已经成立,但谁在主持、成员是谁等等信息都是不透明的。应该增加透明度。
(6)选中医之中坚分子行使中医之独立行政权,是中医起死回生的首要条件。要想真正将中国文化复兴起来。这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这个工作,宏观地说就是21世纪中国人自主文化立场的觉醒和民族文化复兴的工程。中医作为中国文化核心构成的一部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中医行将灭亡的制度环境:给中医起死回生的机会;给中医独立行政权;按中医传承和发展规律制订法律;承认并资助中医师带徒;改变中医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等等。
吕炳奎给温总理的信中说:“让骆诗文同志担任中医药部第一任部长。他是中医界难得的人才。”
一个民族文化的兴衰,制度起着关键性作用。挽救中医药,一切将取决于中央的决心。……中国政府在了解了卫生部长期以来因为制度偏差而实际上不断在消灭中医、致使中医药已经到了灭亡境地的情况之后,抢救中医药、抢救中国文化,自然就成为当届政府的首要任务。
三位从事相关研究的教授,对此书的论点发表如下评论。其一:
初看吕论的要点,“资本阴谋”一说属于泛意识形态化,同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如出一辙,其核心是在文化生产的每一种形式中都找到资本主义的共谋。这一理论在上一世纪曾风骚一时,现在早已过气,也不适合中医的实际情况。第3点要求政府立法并举荐卫生主管官员更是不切实际。感觉这种不靠谱的学者只能给中医的生存发展添乱。
其二:
吕的怪论虽说新,其实很旧。如他说中医的衰退是“资本阴谋”,其实也跟过去把近代中国的落后都归之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入侵是一样的看法,经不起验证。现代中国医药事业的进步,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引进了西医和近代卫生制度。从协和医学院的历史看,“以华制华”、“资本阴谋”之类的事也是捕风捉影。
“49年后的中医政策是上述未竟之业的继续”更加耸人听闻,但完全歪曲历史。如果关起门来不搞现代化、科学化,中医能够解决中国医疗事业的问题?当然中西医结合的历史、五十年代大办中医的经验教训等都值得认真总结研究,但吕罔顾事实、走火入魔。最后关于他的建议,正如您所说,不可能也不可行。
吕有点像凤凰辩论中的“丁小平教授”,可能是宋正海先生“天地生人”的同道,都是医学的外行,却比中医人士还痛心疾首,好像患了迫害狂症。他们对现实的中医或科学发展问题无法从“体制内”和“科学上”加以求解,就妄想另辟蹊径,以偏求胜,结果只能是徒劳无益的。
其三:
我个人看法,中医的命运还是取决于中医自身的价值,以及当代中医们认识其价值,赋予其新生命的能力。将当今中医现代化归于中外阴谋家的预谋——即使开始真有预谋的可能,谁也无法导演整体剧的进展与发展方向,似乎有些牵强。
当然当今让一部分人做好传统中医的传承依然有意义,因为今人的认识水平还不足以系统评价中医,就好像当今科技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某些古墓群暂不发掘,这也是一种保护措施。
四、中西结合谈
中西医结合的是是非非,也是这类著作关注的焦点之一。陆广莘在为《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 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中医和西医,同样都是医学,这就有了结合的共同基础;中医和西医是不同的医学,因而才有结合的共同需要。它可以是中医学主动的中西医结合,也可以由西医为主体的中西医结合;可以是中国的中西医结合,也可以有西方国家的中西医结合。”这种原则上予以肯定的态度,显然与顾及到“政策”基调有关。其后的言词,或许才更能代表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如:“1999年,WHO举办‘结合’讨论会,最终却成为‘为传统医学的科研拟定合理的研究方法’。这只能归结到:百年来我们用的现代科学方法,总归只是疾病医学的观点、方法的缘故。”而该书作者祝世讷的基本看法也是:“研究的结果却把中西医之间的差异更加深刻地显示出来”;“在理论差异的背后,还有更深的东西在起作用,这就是思维方式。中医学是朴素系统论的,西医学是还原论的。”因而中西医结合的根本问题是要“发展新的思维模式”——建立和发展更高级的、统一的思维方式,即现代系统思维。
而何足道所著《中医存亡论》则可谓是对中西医结合的彻底批判。身为“常德第四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全国知名中医”的何足道先生,在篇幅不长的“篇头语”中,明确指出中医存亡:“关键仍然在于方向与路线”;中医“从未遇到如此深重的危机——在惑乱人心的所谓‘中医科学化’的鼓噪声中,中医发展业已误入歧途。”这与前述吕嘉戈的立场基本一致。但最后谈到“出路”时,实际上违背了前述方向与路线的“关键”,变为“人才”,这倒是对的:
   “中医发展迫切期待产生和涌现大批自己的理论家、宣传家、组织家、临床家、教育家、翻译家、出版家、外交家、实业家,尤其需要具备历史和哲学眼光的‘战略家’力挽狂澜。”
实际上,这些“家”,在本质上是有所不同的。包括:
本专业的精英——理论家、临床家、教育家,
交叉学科的通才——翻译家
了解中医的经营者——宣传家、组织家、出版家、外交家、实业家
而“战略家”呢?恐怕得兼而有之。所以说,中医的发展与进步,关键还是在中医自身。
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内容提要”,称此书是:“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医的宣言书,是20世纪90年代‘舌战群儒’的新篇,是挽救中医学术的力挽狂澜之作。”〕“群儒”是谁?应该不仅仅是业外人士吧?可见在作者的内心中,已将中医学院的教授们包括在内了。
此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所欲说明的基本问题不过是:理论层面上的结合与统一,难!与其非驴非马,不如并存;恭请“纯中医”出山。书中受到何足道称赞的有二人,一是刘亚光《现代自然科学与中医理论》:
“刘氏特别提及:现代气象学在运用人造卫星、电脑,并拥有庞大气象网的情况下,其长期天气预报效果仍极差。目前要做出十天以上预报就很困难,要预报更长时期的天气趋势根本不可能。然而,依据中医运气学说,在二千年前预报黄河中下游地区现代的天气总趋势,准确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可见其多么了不起!但它是至今尚不被人们重视的天文—气象—医学理论。运气学说之所以如此神通,是因为它正确掌握了天体运动,特别是太阳系运动对地球气象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在《内经》中有丰富的天文、气象与医学关系的知识,这部分重要内容在西医中缺如。”
可见,无论是刘亚光,还是何足道,都根本不懂运气学说——根据阴阳、五行与天干、地支的配合,言说60年循环往复的疾病属性。如果他们真正懂得运气学说,并读过竺可桢论“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及文焕然对于“黄河中下游气候变迁”的描述,便会知道二者无法吻合。然而有意思的是,在此,他们似乎非常“实证”——认为中医在二千年前已经“正确掌握了天体运动,特别是太阳系运动对地球气象影响的关键性因素”。
其二是日本家本诚一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医学的核心理论和重要支柱,如不正确掌握这一学说,就难以确切地研究中国医学。但在研究中国医学时,从前却常感到这种学说难以掌握。
阴阳学说之所以难以掌握,大致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阴阳学说的多义性……
第二,在叙述医学方面的阴阳时,往往掺入《易经》、宋代理学的哲学内容,致使医学中的阴阳概念发生混淆;
第三,唐代以后,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将阴阳五行学说用于说明宇宙变化,这种说法的流行,使阴阳学说的原来含义隐晦不明;
第四,既往讨论阴阳学说主要根据《伤寒论》的资料,范围狭窄,不能反映整个中国古代医学。”
何足道按:只有学习、研究得比较深入,才有可能提出这么多“难以理解的原因”。家本诚一自己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当他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对于“阴阳”概念的理解,已经接近真理的边缘。
家本诚一的观点是对的,何足道也承认这一点,但他没注意到:家本诚一的观点——即阴阳学说掺入《易经》、《运气》的问题,恰恰可以用来批判他!总之,何足道先生存在的问题,仍旧是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历史,各个时期某种学说理论的本质、内涵,没有正确的了解。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还不如外国人!至于在“中西医结合、创造人类统一新医学”美好目标驱动下,在尝试过程中,出现的牵强附会问题、认识到的“理论结合与统一难”等问题,已然是家喻户晓之事了。
五、最后的“堡垒”
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后,逐渐在各个领域取代了传统的相应知识体系,惟有医学是个例外。于是才有了“中医”、“西医”之名,且至今仍呈并驾齐驱之势。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以来,医学著作的出版,自然也是各有江山半壁。传统的知识体系未因近代科学的勃兴而萎缩、消亡,这在其他国度、其他领域,恐怕很难见到。因而真的可以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堡垒”。
言其为“堡垒”,并非贬义。回首近代西方科学传入以来的历史,中国古代发育较早、且内涵丰富的天、算、农、医几大知识体系,惟有医学仍旧存活。如果接受一般社会学家给出的理由解释,即由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现代医疗无法满足民众的医疗需求,所以中医才能够继续存在,那么:在当今社会,至少是在经济发达、现代医疗已然早已普及到所有居民的大城市中,中医理应彻底退出卫生保健的舞台了。但客观事实却恰恰相反——仍然存活!而且恰恰是在现代医疗已然足以满足民众需求的大城市中,中医拥有着更多的需求市场。其实,这种现象也同样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中——福利性的基本医疗保障仅限于现代医学范畴;如要享受传统医学名医的治疗,则价格昂贵且需自理。又有社会学家对于中医仍然存活给出过另一种解释——文化情节所致。然而如果这一解释成立,那么就应该同样可以看到“中国天文”、“中国数学”、“中国物理”、“中国农学”等等学科知识体系的继续存在。事实,又恰恰相反。
总之,死有死的道理;活有活的原因。虽然近来一个时期,出现了志在攻破并取消这一“传统文化最后堡垒”的签名活动,网上争论随之风起云涌,但无疑都不足以改变中医继续存活的状况。这个“堡垒”之所以无法被攻破,其根本的原因即在于这个知识体系与实用技艺,仍然具有内在的生命力。认识到这一点,如此分析中医仍然存活的原因,本身就是“科学”研究与认识中医的一个方面——当然,这还仅仅是基于外部观察的分析。只有更多的学者聚焦这个“堡垒”,深入到中医的知识体系、治疗技艺当中,其未被现代医学全面取代的活力究竟是什么,才有可能被认识。
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关中医的出版物,除去那些旨在传授知识技艺于业内人士的教科书、经验总结、研究报告,以及纯粹的史学性考述和古籍诠释之作依然长盛不衰外,近些年来以《思考中医》为首的一批从历史、文化、哲学、社会、科学性之多重视角,综合地研究与阐释中医的著作不断涌现,且销量甚佳。也说明确有相当多的学者与民众之目光,聚焦在这一堡垒之上。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中医药被誉为“惟一存活的传统科技知识体系”,至今仍服务于民众的卫生保健事业,因而一直受到政府、学者、民众的普遍关注。作为具有悠久历史与实用价值的珍贵文化遗产,其理论体系、思维方式、治疗技艺均包含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国家政策保护与扶持下,中医的生存得到可靠保障,各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一些成绩,但存废之争至今不绝。正因如此,来自不同渠道的基金、课题也一直在支持着中医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够实现中医知识体系的科学化、现代化;最具博大胸怀与战略眼光者,期待的是能以“整体论”为理论突破口,使中医走向世界,实现超越、发展当代科学。然而研究,首先是要有理性、客观的态度,逻辑清晰的思维,深入分析、确切表达的能力,以及必要的知识储备。言“宝贵”,要说清价值;言“扬弃”,当讲明道理;言“发展”,必陈述措施路径。一切基于捍卫传统的情感表述,沿袭圣贤史观的继承之论,止步个案经验的价值肯定,慷慨激昂的口号空谈,不切临床实际的医学文化等,不过是些几十年一贯的老生常谈。
中医,也绝非没有发展与进步的空间。多少年来,中医“后继乏人、乏术”之论不绝于耳,抛开鼓噪者的“厚古薄今”心态作祟不谈,对于保护政策永无止境的欲望不论,从正面分析持此论者的问题在于没有看到当今时代对于“后继之人、之术”的期望,已然与历史上大不相同;甚至是大大超过了“中医”这门知识体系与治疗技艺,以及作为知识与技艺载体之中医大夫个人所能承载的程度。
换言之,在现代医疗已能满足民众基本需求的当今社会,在“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中医擅长治疗慢性病”等观念的普遍影响下,人们对于中医的期待与评价标准实际上往往是置于能够治疗疑难病,以及那些伴随衰老而出现的老年病。社会期待中医大夫不仅能够大施三折肱之技,解决患者的痛苦,还要能从事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对于中医研究者的期待是:发掘国粹,走出国门,创新医学,震撼世界。
问题在于,职业分工、精力所限、知识结构等决定了客观实际情况是:能够运用这门知识体系的中医大夫,仍旧使用着不为外界所能理解的思维模式、术语与治疗技艺;从事实证研究者往往未必全面了解这门知识体系的精华与关键所在,按照现代科学研究模式设计的动物实验模型不仅受到嘲笑,且于事无补;热心中医的哲学家,空谈阴阳五行之道、运气之说;文化学者满口“医易同源”,医史、考据皓首记述之学。
中医问题需要“科学研究”,但“科学研究”可以是多方面的。基于中医知识体系的自身特点,在目前情况下,所谓科学研究,至少或者说主要应该包含以下三大方面。
1、实证研究——只有实证研究,才能解释经验与现象背后的“理”。但几十年的实证研究之路却问题重重,原因何在?是否有更好的实证研究方法?如何设计?需要哪些知识与专业领域合作?
2、学术研究——只有利用史学方法,才能说清这一知识体系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知道其中“伪”的成分,何以“伪”;被实践检验“真”的部分,价值何在。破除那些虚幻的吹捧、不知所以然的“中医科学论”或“全面否定论”。
3、利用新老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例如统计、计量分析等都是一些老方法,但在应用这些方法处理中医问题方面做得很不够;“循证医学”中的一些新理念也同样适用于处理与解决中医的一些现实问题。
——正因如此,中国科协与主持者在本次沙龙筹备过程中,一致的意见是:应该邀请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从不同角度思考与探讨如何开展“中医药的科学研究”。
卡尔维顿(V. F. Calverton)在上世纪初提出了“文化压力“的概念,指出某些优胜者之所以优胜,不是因为逻辑优胜,而是取决于支持者的政治势力;如此一来,对于代表某一集团利益的主张,便不能再作客观的考察了。其结果是情绪取代智慧——批评只能发生于敌人,而不会出现在自己的阵营中。客观地讲,自王斌、贺诚因“反对中医”而受到批判、落马以来,半个世纪中,中医机构内部实际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文化压力”——说好者,跃马扬鞭;说世界领先、早之更早者,都是研究成果;批评或指出问题者,便日子不大好过了。然而如果长此下去,中医的发展便恐怕永远只能停留在可望不可及的东方地平线上。
当然,卡尔维顿亦曾谈到:从某种角度讲,“文化压力”对于社会思想又是必须的。没有,社会思想便没有统一。如果绝对不允许文化压力存在,无异于说个人的心理,比产生他和制驭他的社会还重要。多少年来中医业内的安定与发展,与这种“文化压力”的存在不能说没有一定关系。因而我们完全可以与应该持平和心态、理性视角,站在希望中医能够与时俱进、为世人所理解、去伪存真进而不断发扬光大的立场上讨论问题。每个人对中医的理解或有不同,质疑与批评也可谓直言不讳,但气氛同样可以是十分友好的。这,才可谓“中医药的科学研究”;中医,也只有如此研究,才有希望。根本不必担心批评与质疑会给某些根本不懂中医的“取消论者”提供口实;相反,只会有益于中医的发展。
     
2
发表于 2009-10-31 09:11:0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廖育群评《思考中医》等

《思考中医》新版出版了!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1?_encoding=UTF8&s=books&qid=1256951454&asin=B0011C86U2&sr=8-1
好评如潮,快快抢购!
而《医学中西结合录》无人问津!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ref=sr_1_1?_encoding=UTF8&s=books&qid=1256951609&asin=B001U8A4ZM&sr=1-1
3
发表于 2009-10-31 09:32:3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廖育群评《思考中医》等

其实结果大家都知道,就是刘不会与你一般见识的,只是等你怎么出丑罢了。刘可能对你说“你也想出名?以后再说”,你就断章,只取后半句来欺骗大家?既然你这么一而再,再而三也追问刘,要人家一定要给你个答复,那好,我也追问你两个问题:
一。你在评《思》中说过佛书有“大乘起信论”“龙木眼论”等,请问你能不能找出《龙木眼论
》来给大家开开眼界?
二。你的叫医案吗?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3958
限你明后两天回答,不然我以后都在你所有论坛的帖子后追问,就象你追刘博士一样。我也想借你出名啊。
4
发表于 2009-10-31 11:27:4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廖育群评《思考中医》等

【问题在于,职业分工、精力所限、知识结构等决定了客观实际情况是:能够运用这门知识体系的中医大夫,仍旧使用着不为外界所能理解的思维模式、术语与治疗技艺;从事实证研究者往往未必全面了解这门知识体系的精华与关键所在,按照现代科学研究模式设计的动物实验模型不仅受到嘲笑,且于事无补;<b>热心中医的哲学家,空谈阴阳五行之道、运气之说;文化学者满口“医易同源”,医史、考据皓首记述之学。</b>】
 
说得没错, 不过解决之道需要些新思维: 也许应该正式搞两个中医中心, 一个是哲理中医, 一个是科技中医, 各不统属, 叫两条腿走路好, 叫包容/对冲发展也好, 总之, 省下相互折腾, 各自集中精力发展, 让消费者通过市场来选择.
5
发表于 2009-10-31 12:31:4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廖育群评《思考中医》等

戏说乾隆肯定比清史乾隆传更吸引人,把中医说走了形,书卖得火,流毒也更大。——Z教授2007/02/06短信。《思考中医》???
6
发表于 2009-10-31 12:45: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廖育群评《思考中医》等

其后,L教授在读完全书后,又给我一函:
廖先生:您好!
按您的意见快读完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此前正在读您的大作,因为基本观点相通,故先读刘的,后又上网看一下赵洪钧的评论,还没有读吕氏的书。因此只能就正在看的谈一点想法。
实话说,对赵先生的评论,我的感觉比较拉杂,重点不突出,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因而力度也不够。很显然,刘所宣扬的是全面复古。但必须承认,他确实读了不少书,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由于迎合了一部分人的思想,故而书买得可能比较火。我认为,刘的核心问题是把中医推上了宗教的境界,即《内经》和《伤寒论》的东西,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这样,把《内经》和《伤寒论》与绝对真理等同起来。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当然,他所说的“内证实验”也不要小视,这是他主观唯心主义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在他看来,至今尚未出现能开展内证实验的人,包括那些给他写序的老先生。于是,知道且能说明什么叫内证实验的只有刘氏一人,他轻而易举地把自己推上了坛主的至尊地位。其狂妄这处主要表现在这里。
现在,中医界正处在“乱云飞渡”、“浊浪排空”的状态之下。这种局面还将继续下去。快过年了,还是轻松一下吧。谨祝春节愉快!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署名)
见解独到,言之有理。
7
发表于 2009-11-1 00:10:1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廖育群评《思考中医》等

[color=&#35;A52A2A]董子竹
8
发表于 2009-11-1 07:34:0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廖育群评《思考中医》等

河北中医学院就是被此类不伦不类的“中西医结合‘学者’”搞垮滴!

-=-=-=-=-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1月01日 07:38am 时添加 -=-=-=-=-
廖育群是中医吗?他有资格对中医进行“学术裁判”吗?我看除了捕风捉影,就是无中生有!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9:43:5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廖育群评《思考中医》等

下面引用由wangmengying2009/11/01 07:34am 发表的内容:
河北中医学院就是被此类不伦不类的“中西医结合‘学者’”搞垮滴!-=-=-=-=-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 在 2009年11月01日 07:38am 时添加 -=-=-=-=-
廖育群是中医吗?他有资格对中医进行“学术裁判”吗?我看除 ...
原来不知道廖育群是正牌子的中医!
也不知道赵洪钧10多年前就被河北中医学院的“中医”们逐出校园了。
他对搞垮这个学院不负责任。
其实,一帮妖魔鬼怪连赵洪钧都搞不垮,赵怎么能搞垮一个学院呢?
垮都是自己搞的。
像刘力红等这么搞,中医非垮不可。
10
发表于 2009-11-2 20:25: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廖育群评《思考中医》等

[这个贴子最后由wangmengying在 2009/11/02 08:39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代肖言2009/11/02 07:43pm 发表的内容:
原来不知道廖育群是正牌子的中医!
也不知道赵洪钧10多年前就被河北中医学院的“中医”们逐出校园了。
他对搞垮这个学院不负责任。
其实,一帮妖魔鬼怪连赵洪钧都搞不垮,赵怎么能搞垮一个学院呢?
...
================================================================================
撒谎不用打稿,请看廖“正牌子的中医”的履历——————————————————————————————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
  
基本情况
  1953年9月21日出生,
  1982年12月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就职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1986年任助研;
  1988年12月~1989年12月:京都大学访问学者;
  1990年破格晋升副研,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4月~1996年4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1996年~今:任研究员;
  1997年~2000:兼任所长助理;
  1998年1月~1999年1月:兼任科研处长;
  1999年~:上海交大科学史系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0年~2005:兼任副所长
  2004年~: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
  2005年11月~今:任所长
  
译文
  1、禁忌与邪视,《科学史译丛》,1984,(2):
  2、中国医学之丹方,《科学史译丛》,1986,(4):1
  3、《黄帝内经》的成书,《科学史译丛》,1987,(3):1
  4、从开明思想言实学,《中日实学史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中医学的历史与理论,《科学:中国与世界》,科普出版社,1992
  6、夜鸣之鸟,《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中华书局,1992
  
参加编写的书
  1、《中国的世界纪录—科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中国科技史话》,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上)、1990(下)
  3、《中华文化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4、《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海南出版社,1993
  5、《医圣药王》,龙门书局,1995
  6、《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事典·医药学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7、《古代东亚哲学与科技文化—山田庆儿论文集》(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8、《彩色插图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祥云(美国)出版公司,1997
  9、《中华科技五千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10、《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科学出版社,1998
  11、《中国科学技术史·人物卷》,科学出版社,1998
  12、《医学: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中国古代医学的形成》(译),台湾东大出版公司,2003年。序言:我所认识的山田庆儿
  14、《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科学出版社,2003.
  
个人学术专著
  1、《岐黄医道》,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
  2、白译《黄帝八十一难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3、《阿输吠陀——印度传统医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4、《医者意也》,台湾东大出版公司,2003.广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引进出版。
  5、《认识印度传统医学》,台湾东大出版公司,2003.
  6、《中国传统医药》(中文版+英文版),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7、《远眺皇汉医学》,东大图书公司,2007.
http://baike.baidu.com/view/2682601.htm?fr=ala0
=====================================================================================
一个业余中医爱好者居然吹成“正牌子的中医”,有中医临床医案吗!还是搞“正牌子西医”体面一点吧!
今后撒谎别在笔者面前撒,是“人”都要顾点“面子”滴!

[color=&#35;990000]-=-=-=-=- 以下内容由 wangmengying2009年11月02日 08:38pm 时添加 -=-=-=-=-
作者简介
赵洪钧,河北省威县人,1969年毕业于原第七军医大学医疗系,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专攻东西方比较医学史,师从马堪温研究员。1981年毕业,其毕业论文《近代中西医论争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关注。1990年,应特邀赴日本东京出席第6届国际东洋医学会,作“近代中医在中国”专题报告。又曾作为主要作者翻译出版西方医学经典著作《希波克拉底》中译本。
==============================================================================
原来是西医没学好,挤破脑袋往中医队伍里“钻”————最终还是个“不伦不类”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临床“功夫”如何————有书为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11-16 07:02 , Processed in 0.0715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