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8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痞满之寒症的辩治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1-27 20:5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版主先生:这本来属于临床文章,但它和表症的病位及其治疗一样,是对辨症问题的临床思考,故我将其发与此,如不妥,可以纠正。中医的辨证,是临床的,故临床最具有发言权,大家多多在临床体会中医的辨证论治,其中还有很多奥妙,
【关键词】痞满  基本病机  寒症/真假  辨病/辨症  
痞满是常见胃腑疾病,前人有两点认识相同:1,基本病机为邪结中焦,气机升降阻隔,痞塞不通。2,主要症状是心下痞塞满闷,按之濡软,外无胀满形迹。对于基本病机还有部分医家认为与瘀血有关。《奉时旨要》:“东垣谓伤寒痞从血中来,从外之内,杂病痞亦从血中来,从内之外。有形者以苦泻之,无形者以辛散之。凡用气分药不效者,不知治血也。”[1]《血证论》:“阳明中土,乃水火血气,上下往来之都会也。火降血下,气升水布,则此地廓然。设若火不降,则血不下,而滯瘀此矣。……血家火浮于上,与水不交,往往见痞满之象。”[2]。根据文献研究和临床体会,笔者认为:痞满的基本病机是在病因作用下,中焦气机痞塞,经络气血阻滞,胃液逐渐暗耗,导致其络脉瘀闭,日久可痰瘀互结抟而成积;临床证候的基本特点是热多于寒,实多于虚,浊阴不降甚于清阳不升。治疗的基本要求是宜动不宜静,宜通不宜凝,宜降不宜升,温宜暂宜轻,清宜久宜重,关键在于通畅胃腑经络,开通病邪出路,勿伤络血胃液。
痞满是一个热邪为甚的脾胃疾病,但如热邪内郁、经气阻滞,导致阳气温养失常,则常常出现寒症。这种寒症大多时候并非寒证,而是与病机本质相反的一种外在现象,如一见寒症,就辨为寒证,就用温法,甚至一温到底,不耗胃液,也涸胃络,不仅远期疗效差,而且有加重病情,促进痞满进一步传变之弊,故辨别寒症的本质特点,对于阻断痞满传变,缩短痞满病程,提高远期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都十分重大。
1,审嗜好明病因  知寒因热起
例:张´´,男,65岁,1999年6月10日初诊。诉胃胀胃痛伴胃中发凉时轻时重近30年,经多种中西药治疗胃痛渐解,但胃中痞塞胀满渐重,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中度萎缩性胃炎,HP(++)。刻诊:胃中饱胀,吸气加重,胃中凉而怕风,手捂则舒,热食则轻,神倦乏力,情绪低沉,不欲饮食,大便如渣无便臭味,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辨为寒热互结,气滞络瘀之痞满,予辛开利络以祛寒,苦降清泄以却热,辅以益气和血:黄芩15g,泡参15g,白芷15g,姜黄15g,木香15g,当归15g,黄连10g,干姜10g,炙甘草6g,大枣20g,生姜20g,5剂症减,续服5剂罔效。细询起病之因,曰:已忘,但素喜热烫饮食,于今更甚。由此得悟,胃中凉而怕风、手捂则舒、热食则轻等寒症,是热邪内郁,经络阻滞,阳失温煦之故,治疗过于辛热,不利于疏通胃腑经络,当以泄热养络为主,使阳气外达,寒症自解。前方去木香、生姜,干姜减为6g,黄芩增为20g,加酒军柴胡各6g,玉竹30g,共服6剂,诸症消失,生冷瓜果食之无碍。本应善后巩固,但病人因天热苦于熬药,中断治疗。嘱其注意饮食调护,以热不烫唇、冷不冰齿、食不过饱为原则。随访至2000年5月,未见复发。
外邪常常以饮食为载体,直接侵袭胃肠,《成方切用·袪寒门》:“寒之为病,有阴邪犯于表者,有生冷伤于内者,有阴寒中于脏者,此皆外来之寒。”[3] 《证治准绳》:“湿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之类是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伤于脾胃。”[4] 做为热邪载体的饮食,主要是过热、过烫的饮食物,其中以花椒、辣椒为主要调料的汤、火锅类其热更甚。痞满的寒症在因热烫、辛辣饮食而发病者中常有所见,其本既不是寒,也并非阳虚,而是如《金匱要略》所言:“极热伤络” 所致,其理在于热邪损伤胃络,络脉转输经气经血的功能发生障碍,气血郁闭其间,阳气失于敷布温养。本例初诊就因为其寒象明显,认为是胃中寒邪偏甚,故用辛热散寒之品较多,初服见效续服无功,经详细问诊,才知病人素嗜热烫饮食,其热邪随饮食进入胃中,日积月累便发生“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的病变,这不仅是该痞满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且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故改用泄热育阴理络收功。如果墨守喜热畏寒、得热症减为寒的辨证思维,不知热邪随饮食进入中焦,盘踞胃中,损伤胃络经气,则难以抓住证候本质。四川火锅流行,饮食热烫极为常见,一定告诫病人严禁热烫饮食,否则,嗜好不变,治疗难获全功。
2,析治疗明证候  知寒症不是寒证
例:笔者曾患痞满多年,稍食生冷硬及入秋稍凉即重,入冬手足冰凉彻夜难暖,以为中寒内盛、阳气不足、内有积滞,服枳实消痞丸、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加减等汤方,开胸顺气丸、温胃舒、金匱肾气丸等成药,用药多桂附枳扑、公丁吴萸焦三仙,不仅寒症未有丝毫减轻,而且痞塞之感一直时轻时重,三年多未能食一点水果,哪怕一片苹果也会使其加重。有段时间还每天吞服大量胡椒粉,把醋当饮料,早晚喝蜂乳,总未获效,以至精神不振,情绪抑郁。后研究文献,回顾治疗,分析自己思维囿于寒症,治疗只在温热,不是温补就是温散消导,结果寒象日甚、痞满日重,仿佛胃中如石结聚、手足冰凉夜难成寐。想想自己痞满在先,寒症在后,而痞满“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填塞痞满皆土病也。”[5]其关键在胃腑经络气血不通,且主要是热邪为患气机内结,阳不外发以温肢体,不内养以暖胃腑,寒症自然显现,若不通经络,不泄热邪,气机仍然内结,寒症同样不解。因此,自拟一方,名曰金甲通络散:大黄、郁金、甲珠、鸡内金、姜黄、白芷等,共研为散,2克/次,bid。服药第二天得泻,痞结如石之感得松,不几日痞证消失,诸寒症亦随之而解。再以扶脾泄热、育阴理络之法善后,至今已近五年而无所苦。
因为寒症就辨为寒证,就用温法,与八钢八法理论并不相悖,但数年治疗无功,病情反日渐加重,原因何在?通过分析治疗经过,立法多温补,用药多辛热,或可获效,但不几日即复发且日渐加重,说明其寒症并非寒证,而是一种假象,并非痞满本质。《伤寒论》治痞,不离大黄芩连,既便“胁下有水气”(157条)“胃中虚,客气上逆”(158条),也用黄芩三两黄连一两,何况对不因伤寒之痞的治疗,不是只用大黄黄连(154条)就是以大黄芩连为主(155条),显然痞满一病热多于寒。“‘胃为燥土,属腑,喜润而恶燥’,因此,一些清凉滋润之品不会导致胃病而辛香温燥之物却容易伤胃为患,从而使慢性胃炎病人表现以实证、热证为主。”[6]本人为痞满所苦多年,总是从寒论治,结果不仅寒症未去,而且痞满日重。有段时间,觉得辨证论治未错而无效,心灰意冷,却不知症并非证,症只是现象,证才是本质,才是疾病阶段病机的诊断,温而无效,显然辨证有误,误在离病辨证,见症认证。经求古训,析辨治,才抓住证候本质,治疗不温反清,不消反通,结果痞满获愈。由此而悟,任何证候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是病的证候。病与证候,犹如线之与珠,离开病这条线,证候这些珠便离散无归,只见症状,不见病种特点,难以做到治病求本。可见,辨病是辨证的重要内容,离开辨病的辨症,容易被假象所误导。
3,守病机明病性  知脉舌症之主次
例:徐´´,女,56岁,2001年9月29日初诊。胃脘痞满数十年,曾经胃镜和病理检查诊断: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常年无饥饿感,胃中发凉,饮食喜热恶寒,稍凉则吐。今不知何因加重20余天,自觉胃中痞塞,食后觉饮食不下,塞于咽中,胸满气喘,恶心呕吐,不知饥不欲食,大便稀软5日一行,口苦且淡,舌质红苔淡黄薄腻,左脉小弦,右脉短涩。就诊时左右手交替捂于胃脘,曰:“捂则舒,离则甚。”辨为热邪壅滞,腑气不通,浊阴不降,上迫胸肺之痞满,治以泄热通腑,降气消痞,方用自拟实证消痞汤加味:黄芩20g,黄连15g,姜黄15g,白芷15g,枇杷叶15g,石菖蒲15g,柴胡10g,莪术20g,大黄10g,降香15,枳实15g,炙甘草6g,三剂除稍有胸满闷外,其它症状基本消失,续服两剂而愈。因病人要赴京长住,索方巩固:大黄减为6g,去降香枳实g,加玉竹30g,当归10g,大枣20g。嘱其注意饮食调护,方宜多服。
  有的痞满病人寒症热症同时出现,或寒症多于热症,或热症多于寒症,热多于寒者易辨,寒多于热者却易于误辨,以为当时病机的本质就在于寒偏甚。但任何辨证,都是对疾病刻诊阶段的病机本质的人为判断,离开对疾病基本病机和证候特点的把握,难免出现就症认证的差误。明确疾病基本病机和临床证候特点,才能从最大限度做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所以说辨病是辨证的要素。辨病中的病是中医的病,不是西医的病,只有在把握中医病的前提下去辨症,才谈得上“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痞满虽然多见于西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疾病,但它们并不等同,有的慢性胃炎病人表现为胃痛,没有痞胀之感,用中医的痞满进行辨证论治疗效较差。该病人胃中发凉,喜热恶寒,饮食稍凉则吐,口苦且淡,手捂则舒,从这些症状来看,其痞满刻诊阶段的病机病性本质,似当属寒多热少之证,治疗应以温为主以清为辅。不过,痞满基本病机的病性特点是热多寒少,实多虚少,虽然病人只有舌质红苔黄为热象,但结合痞满的病性特点,辨证时以舌为主以症为次,按热邪壅滞论治而效。临床舌症比较分析,是以症状为主,还是以舌象为主,从舌论治还是从证论治,必须以痞满基本病机和临床证候特点为标准,否则孰主孰次便没有了根据。舌与症如此,脉与症也是如此。
痞满的寒症表现,大致可分三类:1,局部寒症,如胃凉喜暖,胃脘怕风,喜用手捂,手足不温等。2,全身寒症,如怕冷畏风。3,加重和缓解因素,如遇冷即凉饮食、身受凉、甚至吸冷空气加重,遇热即热饮食、热敷胃脘、身暖减轻等。这些寒症临床较为常见,但症是现象,证才是本质,本质的证和现象的症之间并不具有一成不变的固定的机械联系,因此,若离开痞满的基本病机,就寒症论寒症,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就会大打折扣。就笔者体会而言,热瘀胃络是痞满发生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临床所发生的虚实寒热演变都不能脱离这一主线,既便出现中焦虚寒之证,那也是变不是常,其时限也很短暂。故笔者治疗痞满,基本不离黄芩、黄连、姜黄、白芷,以芩连清泄胃热,用“辛香走窜,功代麝香,既可透达经络,开启络脉,还能醒脾理肝,祛风散寒,为手足阳明之主药”的白芷[7]和“能舒郁结、行滞气、通经络”[8]归肝脾二经的姜黄理络,后期注意育阴养络,大多可获满意的远期疗效。需要说明的是,痞满的论治虽然不能专于温热,但也不离辛温之品,不过,其辛温在于辛通温散,不在温中补阳,即所谓“辛开”,目的是通经理络,流畅气血,只要经络通气血畅,不仅热邪易祛,而且寒症易解,因此,不仅须注意辛温药物的选择,而且要注意与清热药和育养胃阴药的君臣佐使关系,使之切合于痞满刻诊病机。
参考资料
1清.江涵暾.奉时旨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6.
2 裴正学主编.《血证论》评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28.
3清.吴仪洛.成方切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225
4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新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4.
5清.汪忍庵.医方集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66
6陈延.余绍源治疗慢性胃炎经验简介.中医杂志,2002,43(7):556.
7.黄开泰.金甲通络散治疗慢性胃胆肠疾病359例。江苏中医1999年中青年专辑:47.
8.林通国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药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56.
2
发表于 2003-11-28 10:57:16 | 只看该作者

痞满之寒症的辩治体会

好文帖!
壶中人先生的痞症论治,不单解病疾于沉疴,而且对中医古典理论的深入理解,作出有说服力的佐证。
黄岐建中汤 先生曾对"阳明病,胃家实"作过训诂考正,认为"阳明病,胃家寒"才符合内经阴阳要义。在下初读黄先生的文帖,五内震动,千百年中医对"阳明病,胃家实"深信不疑,盖阳明表证(葛根汤证)→阳明经证(白虎汤证)→三承气汤皆泻阳明腑实热,便可佐证。但黄先生一贯学风严谨,非悟透其理绝不轻言其非,这悬念一直存在心中不解。
壶中人先生案2:笔者曾患痞满多年,稍食生冷硬及入秋稍凉即重,入冬手足冰凉彻夜难暖,以为中寒内盛、阳气不足、内有积滞,服枳实消痞丸、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加减等汤方,开胸顺气丸、温胃舒、金匱肾气丸等成药,用药多桂附枳扑、公丁吴萸焦三仙,不仅寒症未有丝毫减轻,而且痞塞之感一直时轻时重,三年多未能食一点水果,哪怕一片苹果也会使其加重。
有段时间还每天吞服大量胡椒粉,把醋当饮料,早晚喝蜂乳,总未获效,以至精神不振,情绪抑郁。后研究文献,回顾治疗,分析自己思维囿于寒症,治疗只在温热,不是温补就是温散消导,结果寒象日甚、痞满日重,仿佛胃中如石结聚、手足冰凉夜难成寐。想想自己痞满在先,寒症在后,而痞满“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填塞痞满皆土病也。”
其关键在胃腑经络气血不通,且主要是热邪为患气机内结,阳不外发以温肢体,不内养以暖胃腑,寒症自然显现,若不通经络,不泄热邪,气机仍然内结,寒症同样不解。因此,自拟一方,名曰金甲通络散:大黄、郁金、甲珠、鸡内金、姜黄、白芷等,共研为散,2克/次,bid。服药第二天得泻,痞结如石之感得松,不几日痞证消失,诸寒症亦随之而解。再以扶脾泄热、育阴理络之法善后,至今已近五年而无所苦。

所谓"阳不外发以温肢体,不内养以暖胃腑,寒症自然显现,"与黄岐建中汤先生的"阳不入,阴不外"异曲同工。
又有翟鉴先生者,坚持认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经言为荒诞无理之说,壶中人先生的论治心得,正好回答了翟鉴的幼稚观点。
读壶中人先生的医案医话,受益颇深,一併致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13 12:17 , Processed in 0.0474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